筑草为城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王旭烽  页数:503  字数:406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小说是“茶人三部曲”之第三部,故事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写至世纪末,描述杭家人在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血雨腥风之后又迎来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动荡的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杭家人经历各种考验,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顽强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独立人格精神。小说飘散出浓郁的茶文化浸润的气息。    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忘忧茶庄的传人杭九斋是清末江南的一位茶商,风流儒雅,却不好理财治业,最终死在烟花女子的烟榻上。下一代茶人叫杭天醉,生长在封建王朝彻底崩溃与民国诞生的时代,他身上始终交错着颓唐与奋发的矛盾。有学问,有才气,有激情,也有抱负,但却优柔寡断,爱男友,爱妻子,爱小妾,爱子女……最终“爱”得茫然若失,不得已向佛门逃遁。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经历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时代,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衰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族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衰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衰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作者简介

王旭烽,教授,著名女作家,出生于浙江平湖,童年入杭,从此与西湖做伴,品佳茗,历山川,风雨人生,涤荡情怀。求学于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历史系,沉醉文学。曾供职中国茶叶博物馆,任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  昨夜一场大雨,今日阳光明媚,但翁家山老革命、老贫农小撮着的孙女翁采茶依旧坐在窗口伤感。天光从窗外射入,打在她不抹油也发光的刘海上,她的眼睛经过三代人的优化组合,已经不再那么鼓暴,凝视春天时虽然依旧残留着曾祖父眼神中的些许呆滞,但憨厚的嘴角一咧,结实的白牙一露,她自己就从祖先的外壳中彻底弹出,她就会像窗外蓬勃的一团新茶,四处飞溅活力。况且她既不是刚暴出来的米粒般的新芽,也不是绿枝成荫的老叶,她就是那种清明前后一芽一叶状如雀舌的优质龙井,闻一闻,喷喷香。  小撮着在堂前一角的门背后,忙着藏茶前的事情,手里捧着石灰袋,一边怨她:“发什么呆?也不晓得帮我一把。”  采茶把手衬在方方的额下,很不敬地说:“你自己晓得!”  小撮着把口大肚小的龙井坛一推,生气地盯着孙女,这时候祖孙两个的表情便因为血缘关系而奇异地相像。采茶是在他身边一手拉扯大的,最近刚刚到了城里湖滨路招待所烧锅炉冲开水,户口还在乡下呢,就开始人五人六了。小撮着很不满,威严地咳了一声,说:“人都要到了,你心思还没有收回来。”  “还说他们怎么好,也不看看现在几点钟!”孙女回过头来,看一眼八仙桌上的自鸣钟。土改后杭家送给小撮着的这口台钟,此时已经中午十二点,但杭家人说好十点就要到的。小撮着懊恼地看看一桌凉菜,又盯着孙女,他越来越说不过她了,虽然他也知道,今天是相亲,杭家不该迟到。  “给你留点时间还不好?来装石灰袋!”小撮着想不出用什么话来解释杭家的这一重大失误,只好转移话题。采茶懒洋洋地走到爷爷的身边,开始帮着干活。  活儿并不多,一只龙井坛,高不过半米,胖着肚子,贮十三斤的茶,还得夹四斤生石灰。小撮着家多年都没有那么些茶了,自家自留地里能采几斤?今年捋捋刮刮,收了五六斤,还不敢让队里发现。国家规定得严,邮寄不得超过一斤,送人不得超过两斤,每个人只能留下私茶半斤到一斤。小撮着虽是老革命,却是脱了党的;虽是老贫农,却是和城里资本家牵丝攀藤的。所以他躲在门背后,不想让队里发现他的能装十三斤茶的龙井坛——他千方百计弄来的茶,也只能装满一半,但左邻右舍连这半坛都装不满呢,有些干脆把茶坛都扔到屋外院角里去了。你想,茶都没有,还要什么茶坛?  小撮着的这只茶坛,就是从院后捡回来的,所以要好好地烘坛。这活儿小撮着在忘忧茶庄做了几十年。“解甲归田”后,给队里干活,大锅饭,手艺粗了。今日便技痒,下了一番心思,要把它给重新“细”回来。  他让采茶往纸袋里装生石灰,再用布袋套上。茶叶事先已用两层的牛皮纸包了,一斤一包,放在旁边矮桌上。然后,他开始了第三遍烘坛。  龙井茶的烘坛,先得两样东西,一只铅丝吊篮,盛了烧红的炭,用了三根铅丝挂到坛底,烘十来分钟,取出;然后冷却,再来一次,凡三遍。小撮着为了这五六斤茶,就忙上忙下忙了一上午。他是成心想把第三次烘坛留给杭家的,他知道今日杭嘉和必带着侄甥孙辈来,就想创造一个热烈的怀旧的氛围,在七手八脚和七嘴八舌中,把儿孙们的事情给定了。  现在茶坛已冷过两遍,人影未见。眼见茶坛火气已尽,再不烘坛,就要前功尽弃了。他只得重新拨亮炭火,心里纳闷:东家杭嘉和一向就是个守时之人,他常用茶圣陆羽的人品来作例证,说: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不愆也。这个“愆”字,东家专门作了解释,就是“耽误”的意思。今日却“愆”了,想来必是有原因吧。    祖孙两个,各想各的。那个已经在城里招待所当临时工的采茶,对爷爷的举动不那么以为然——烘坛三遍,空佬佬,犯得着?  采茶姑娘翁采茶有她的苦恼:一是想有城市户口而不能;二是招待所的小姐妹给介绍了一个对象,爷爷不但不同意,还要把城里寄草姑婆的儿子杭布朗配给她。这个杭布朗,又不像得荼、得放他们,从小就熟的。她从来就没有见过他,只晓得这个人一直在云南少数民族干爹那里的大森林里生活,二十出头才回杭州,工作也没有的,现在暂时在煤球店里铲煤灰,和她在招待所里烧锅炉冲开水有什么区别?爷爷把他说得千好万好,又有城市户口,又是世交,人又登样。总之配给他,天造地设。  她就赶到梅家坞,奶奶本来就是那里人,父亲又是那里的招赘女婿,一家人都在那里落户,只把她留给了翁家山的爷爷。现在是要办终身大事了,父母管不管!父母当然是管的,他们听了这门亲事,倒也轻松,说:“寄草姑婆家有个小院子,嫁到城里去,那有多少好!你爷爷错就错在土改前头回了家,贫农倒是变了个贫农,到底弄得我们都成了农村户口。虽说你现在当个临时工,哪年哪月能转正?”  翁采茶激动地说:“你们又不是不晓得,寄草姑婆的老公还在牢里呢!”父母听了,呆了一会儿,关上了门,说:“不是说冤枉的吗?人家死不认账,只说自己是共产党的人,一天到晚在告呢。”  翁采茶撇撇嘴,到底城里待了两个月,领导常到那里开会的,茶都替他们倒过七八十来回了呢,也算见过世面了。她说:“告?一百年告下去也没用的,告来告去,还不是十五年?”  采茶娘掰着手指头算了算,十五年已经到了,就说:“阿囡,管他真冤枉假冤枉,不要紧的,反正你还有七八个兄弟姐妹,其他人都好嫁娶工人阶级贫下中农的。”  翁采茶很委屈,说:“为什么让人家嫁好人,让我给劳改犯做媳妇?”  父母沉默了一会儿,说:“六○年你们兄妹要饿死了,全部在羊坝头度的饥荒,杭家救过我们的命,你忘记掉了?”  “那姐妹好几个,做啥硬要挑我?”  父母说:“采茶你弄清楚了,不是我们要挑你去,是你爷爷要挑了你去的。你是爷爷一手养大的,这次能到城里去做工,还不是靠爷爷的牌头?他对你的好处,你自己想想去。”  翁采茶就闷声不响地回来了。父母对她不怎么亲,她是知道的。家里女儿生得太多,那年是要把她送给浙南山里人家的,爷爷要下了,三日两头去城里杭家讨奶粉炼乳,把这条小命养大了,现在要回报了。  正是梅雨季节,她愁肠百结地答应了爷爷,但心里很不平衡。肚里有事,手脚就乱,小撮着小心翼翼把六包茶叶贴着坛壁放好,伸手就去取那石灰袋。谁知还没接到手上,石灰袋就散了。小撮着跟嘉和几十年,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见不得做事情马虎。此时他一下子护住茶坛,盯着孙女就叫:“绍兴佬有什么好?要你这副吃相放不下!”  孙女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说:“人家是解放军!”  原来小姐妹给采茶介绍的对象是个绍兴人,在省军区当着干事呢。  小撮着又呵斥:“脱了军装,还不是老百姓!”  “人家会越升越大的!”翁采茶简直是气势汹汹地喊了起来。  “嘁!”爷爷惊奇又鄙视地问,“你怎么晓得他会越升越大,你是他的领导?”  “看得出的!”  “你什么时候见过他了?”爷爷放下茶坛,乌珠突出,活像一只生气的大青蛙。  “我照片上看到过的。”  小撮着伸出巴掌:“给我看看。”  翁采茶本能地护住了贴身小背心的口袋,说:“就不给你看!”  爷爷见状便说:“我看好不到哪里去。”  “你反动,你敢说解放军好不到哪里去!”  小撮着吓了一跳,连忙“呸”了一口,以表明他刚才的话已经被他“呸”掉了,结结巴巴地说:“我是说相貌、相貌,相貌好不到哪、哪里去!”  这话才是触到了采茶姑娘的心肝肺上。实际上,如果那张两寸照片上的解放军叔叔不是那么英姿勃发的话,她翁采茶才不会动心呢。她为来为去,还不是为了这个绍兴当兵的小伙子的帅。从小到大,她就在这么一群牙齿龅出、乌珠外鼓的黑脸父老乡亲间长大,一下子看到这张穿军装的英俊的脸,她心头哐当一声巨响,从此太阳就从天上落下,一头砸进她的心里,所以她决不允许爷爷贬低他,便厉声叫道:“我告诉你,他就是生得好,生得像——”她一时想不出她的意中人应该像谁,突然眼睛一亮,说:“他生得像周总理。”  爷爷小撮着先是目瞪口呆,然后清醒过来,生气地说:“收回,收回,你给我收回!周总理什么人,啊,周总理什么人?你晓得什么,你见过周总理吗?人家是天人,我在梅家坞见到他两回,周总理一站,旁边还有什么人看得见?光都罩住了,我看来看去,就是他一个人了。”  采茶就被爷爷镇住了。她在招待所里,常听人家说周总理是四大美男子之一,还有哪“三大”她也搞不清楚。但周总理和采茶能手沈顺招谈话的照片她是看到过的。她承认周总理是美男子,但她认为她贴身小背心里的解放军也是美男子。  “他就是生得像周总理嘛。”她招架着,口气却软了很多。  “谁像周总理啊,谁像周总理啊?”一个小姑娘跳了进来,边跳边说,“撮着爷爷,快点给我们吃饭,我们都饿了!”  话音刚落,两个小伙子陪着一位老者进屋。老者抱拳说:“来迟了,来迟了……”  左边那一位戴眼镜的小伙子就说:“怪我,怪我,学校里有点事,耽误了。”  采茶认识他,嘉和爷爷的孙子杭得荼。那么右边的那一位,就是“他”了。翁采茶有些失措,有些无奈,有些紧张,还有些害羞,牙齿一咬,抬起头来。那人笑了起来,指着她说:“就是你啊!”  翁采茶只听得耳边又是一声哐当,另一个太阳就掉了下来,一瞬间,就把前一个太阳砸得个无影无踪,灰飞烟灭。    杭布朗,在遥远的西南大森林里长大成人,小邦崴一手把他拉扯成会追姑娘的小伙子。正在大茶树下把情歌唱得方圆几十里山林有名,母亲要他回杭州了。他不能够老在森林里待下去,他的户口在杭州。  一回家,他就神奇火速般地交结了一班酒肉朋友,寄草悄悄养的几只母鸡统统被他杀光,不年不节地大吃大喝三天。居民区的小脚老太婆们就轮流来侦察——布朗一视同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每人递上一块鸡肉。最后肉吃光了,就搬出一个大盆子,说是鸡汤,凑到老太婆们的皱嘴边。那段时间正在放一些边疆片:《五朵金花》《景颇姑娘》《山间铃响马帮来》……布朗又有异族情调,虽是大森林里出来的小伙子,却是在城里读过初中的,比《五朵金花》里的阿鹏还帅呢,老太婆们觉得他简直是从放电影那块白布上复下来的。她们抹着油光光的嘴唇回家时,决定对这种违反社会主义生活的做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初把布朗放在西双版纳,实属权宜之计。一来是小邦崴太想念这个义子,二来是罗力突然进了监狱,布朗的出身就成了大问题。为此全家人议过此事,谁也没叫寄草离婚,因为谁也不曾想到罗力这一去就没有再回家。  罗力是抗战胜利之后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淮海战役中,他在他所属的那支国民党军队里成功地进行了策反工作,被收编之后,罗力一度春风得意,打进杭州城时,他也是接收者之一。没想肃反时他找不到他的入党介绍人——他说他牺牲了,他们是单线联系的。本来这事情还不足以让他坐十五年牢。问题是这东北人脾气大,受不得委屈,审他的人不过是诈诈他罢了,他却听不得,暴跳起来,结果把上头查他的人得罪了,铐进去再说。谁知一铐进去,浑身上下都是嘴也说不清楚了。罗力又死不认账,监外的杭家人跟着着急,有人建议不妨先认下来再说,或者刑还可往轻里判。寄草说:“他真是地下党啊,我比谁都清楚,他就是地下党啊。”那时候,寄草的老朋友杨真也已经从延安到杭州了,正春风得意地要上北京,他懂外语,又是老革命,国家要把他往国外放,当外交官去呢。他和罗力的遭遇可真是天壤之别。他很关心老朋友的问题,便问寄草:“你有罗力是共产党员的证据吗?他告诉过你吗?你参加过他的组织活动吗?”寄草就傻眼了,指着心说:“我凭我的心证明他是革命的,他是共产党。”杨真叹着气摇头说:“凭你的心怎么能够说明问题呢?”寄草火了,指着他的鼻子骂道:“杨真你忘恩负义,你们共产党人做人不凭良心,我们还跟你们见什么鬼?”大哥嘉和连忙喝住寄草,说:“不是杨真,罗力现在还不知怎样呢。”这话也不假,那时候镇压反革命,没人拦着,说枪毙也就枪毙了,罗力的命,真还是杨真说过话才保下来的呢。  杨真临走时还去看过一次寄草,寄草拎不清,也不想想杨真这种时候还来看她,那是什么样的情谊。话就很重地甩过去,说:“你怎么还来啊,我可是反革命家属了呢。”杨真摇摇头苦笑,想告诉她什么是延安时期的整风和肃反,又想,跟寄草哪里说得清这个。两人面对面看着,寄草眼泪就被看了出来,她想,杨真再也不是那个躺在烂被窝里仰望夜空憧憬共产主义的年轻人了,他们之间的那点朦朦胧胧的感觉,如今已经荡然无存了。杨真不懂女人那种物是人非的复杂感受,以为寄草是在哭罗力,就安慰她,说这么大的革命,天翻地覆,泥沙俱下,难免有吃误伤的,有些事情搞搞清楚也好。比如他杨真从上海跑了来后的那一段,在延安时也查过,要不是这次保育会和寄草出证明,他说不定也得挂起来,不是也和罗力差不多了。罗力就是脾气太大,这样不好,对组织一定要有耐心,要相信组织,积极配合,把事情真正查清楚。这些话寄草听得耳朵起老茧,就反唇相讥,说:“你要是碰到这种倒霉事情怎么办?”杨真听了,突然笑笑说:“真要有那么一天,恐怕也只有你这样的人会来看我。”他这么说一句,倒把他们之间的距离又拉近了。  也是罗力晦气,怎么也找不到他的身份证明。越找不到越火冒三丈,在监狱里一点也不老实,那刑却也就往重里判了。到了这个地步,他们杭家人才全部傻了眼。二哥杭嘉平最清醒最务实,首先看到了监狱外的母子该如何活下去,于是便提议,先把小布朗的姓由罗改为杭。“这是一个实际问题,”已经是省政协委员的杭嘉平说,“他姓罗,就会有许多人问他,姓罗的父亲在哪里。所以不如让他姓杭。新社会,男女平等,姓母亲的姓,也是很正常的。”  对改姓问题大家都没有异议。方西泠的儿子越儿就改了两回姓了。原本随父姓李,李飞黄当了汉奸,方西泠离开他去了美国,把儿子托给了前夫杭嘉和,越儿改姓了方。共产党执政,重新登记户口,被收为嘉和义子的方越就正式姓了杭,杭方越,听的叫的都顺口。  布朗姓了杭,但依旧有个罗姓的父亲的问题。所以寄草干脆一咬牙,让小邦崴带走。江南与云南,真正是天各一方啊,别人都说寄草狠心,只有嘉和支持妹妹。他说:“不是还有寒暑假吗?眼睛一眨的工夫就好回来的。”  眼睛一眨就眨了十五年,“反动军官”罗力表现再不好,还是刑满了。当局让他留在劳改农场,外人看来,和劳改也没什么区别。寄草这才下了决心,小布朗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大舅介绍他暂时到一家煤球店里铲煤灰,还算是消耗掉一点精力,但这种黑糊糊的生活让小布朗实在憋气,下了班后和妈妈又谈不了几句话,妈妈就要去上中班。他发现江南城里的亲戚到底和大茶树家乡的人们不同,比如杭家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他们喜欢他,但都没有扎堆的习惯,但小布朗是有轧堆习惯的,他不习惯孤独。  小布朗闷闷不乐,一下班便倚在门前,洞箫横吹。没过几天,马市街的巷口就传开了一个消息:有一个年轻的流浪汉,日夜在家门口发情呢。  一群失意失业的男女青年,顿时闻风而来。向晚时分,捧着饭碗,立在小布朗家门前的台基上,听他唱歌。  布朗是有他自己的情歌的,和《外国民歌二百首》上的歌儿都不一样。有一首中国民歌,年轻人也都会唱,叫做《小河淌水》,可他们那叫什么唱啊,白开水一样。杭布朗的唱才是唱呢,和特级龙井茶一样地隽永啊——    ……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像月亮天上走  哥啊……哥啊……哥啊……  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    杭州弄堂里穿进穿出的那些个小家碧玉们,有几个听到过这样的近乎于叹息的“哥啊哥啊哥啊呀”,那三个“哥啊”真正是惊心动魄,真正是要了那些个杭州姑娘儿的命。她们谁还有心思去弄堂居民区跟缠过小脚的老太婆啰里啰唆读报纸学文件发老鼠药啊,一天就盼着傍晚,好到杭家门口去听——哥啊。  这一来小家碧玉们的娘不答应了,她们纷纷跑到居民区去告杭布朗这个小流氓的状,她们不免耸人听闻地说:“我们的孩子,虽不都是生在新社会,却也可以说都是长在红旗下的了。如今每日到那国民党劳改犯的家门口去混,哥啊妹啊的,谁是他的哥,他这样出身的人配当哥吗?”  居民区老妈妈顿觉问题严重,便叫来已经在街道小厂里糊纸盒的杭寄草谈话。寄草听着她们的一番话,也不申辩,回家便问儿子,是不是天天唱歌没干别的?  儿子说,还能干什么啊,就唱歌他们还难为情呢,倒是想叫他们跳舞来着,谁敢啊——胆小的汉人!没趣的汉人!  当妈的不想告诉儿子,他是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汉人。又想,其实儿子不是不知道。她说:“她们说你实在憋不住,可以像五八年大跃进时那样,弄些革命的东西来念。”  小布朗不知道一时半会儿的,革命的可以念的东西哪里找去。杭家几乎没有人是学文的,小辈中得荼好不容易学了文,却又是学的历史。《唐诗三百首》倒是有,但是它也不革命。寄草东翻西翻,翻出了一份侄儿杭汉从苏联带回来的茶叶杂志,意外地发现里面有一首汉译诗,夹在杂志当中,正是他们这一代人熟悉的马雅可夫斯基的阶梯诗。  布朗就念了起来:    白熊、  驯鹿、  爱斯基摩——  茶管局的茶  谁都爱喝。  哪怕喝到北极  也觉浑身暖和。    “这是什么诗啊,”布朗哈哈大笑说,“好。不让我唱阿哥,我就唱马雅可夫斯基卖茶。”  当晚,杭家院子一片的嚷嚷,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茶庄开到杭家门口来了呢。    我敢向全世界  起誓:  私营公司的茶叶  太次。  茶管局  有信誉。  茶叶成色  你请沏出来一试,  整个房间,  会香得如花喷放,  千红万紫。    老太太们这会儿听清楚了,原来刚刚成立了一个茶管局,想买茶,尽管上那儿去。这几年国家控制买茶,一个人只能买半斤,正愁着不够喝呢,这下子好了,有一个茶管局了。要票吗?要什么票,票是什么都没有才想出来的法子啊。老太太们也不让无业青年们再往下念了,她们急赤白脸地凑上去问道:“茶管局在哪里?我说蛮胡佬,茶管局在哪里?”  布朗说:“茶管局?茶管局在苏联啊!”  众婆婆们闻听大怒,闹了半天,茶管局还在人家“苏修”的地盘上。这是可以拿来莺歌燕舞的吗?这是可以拿来朗诵的吗?这是可以聚集年轻人日唱夜唱的吗?她们吃不准这算不算是反革命行为,也吃不准到底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个茶管局。她们且按下满腹疑虑不表,那天夜里,她们截住了刚下中班回来的寄草,开门见山地说道:“都道你市里头有大干部认识,所以你丈夫在牢里,人家也为你作保。这个你要领人民政府的情才是。新社会里做人,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  寄草说:“我新社会里做人这样做,旧社会里做人也这样做的。”  众婆婆们听得几乎厥倒,她们也吃不准这是不是反动言论,只好说:“你这样说话,小心公安局抓了你去,有人保你也保不住。”  所谓有人“保你”,的确有一段掌故。话说“三反五反”之时,有人揭发杭寄草,说其原本是反动军官的老婆。居民区里要争先进,正愁抓不出一个反革命呢。墙门里里外外,大小标语贴起来,要“过”寄草的“堂”。不曾想那个揭发寄草的媳妇,自己也不争气,从前也是堂子里出来的人,跟过国民党杂牌军当团长的,也不知是第几房的野夫人,风光了没几天,团长就被共产党打得无影无踪死活不知了。这媳妇转眼就嫁给了团长勤务兵,那勤务兵转念一掉枪,又成了解放军,解放军一转业就成了工人阶级。媳妇就从妓女转而成为一个工人阶级媳妇,简称“工媳”。工媳一来要求进步心切,又找不到进步的捷径,这一回找到了寄草这个活靶子,心里只有狂喜的份儿;二来工媳家添了人口,便觉得房子不够宽敞,特别是夏日纳凉少了一个院子,便相中了寄草的房子。寄草是赵寄客的义女,寄客遗嘱中就写明寄草为这套私家小院的继承人,所以抗战胜利寄草回杭后就一直住在那里。现在这工媳就指望着寄草被扫地出门她好登堂入室呢。也是她命不好,正在那里国民党长国民党短之时,恰逢了小撮着来替寄草送茶。见那寄草正站在天井中间挨斗,听那工媳说得稻草变金条白鲞会摇尾,寄草这个反革命看样子是死定了,小撮着由不得就上了火。小撮着是无产阶级,1927年的老党员老革命,虽然脱党了,他自己是当没脱党一样的。年纪大了,资格又老,难免说话天一句地一句的,别人拿他没奈何。一见此状,他就吼了起来:“你是哪路瘟神,也到这里来放屁!人民政府相信你这种野鸡倒是有鬼了。嫁给国民党,那是旧社会里的事。要嫁也嫁个明媒正娶,正房夫人!哪里像你,第几茬野老婆,自己掰着手指还数不清呢。”  这番话吓昏了在场的男女们,工媳一声叫,当场厥倒。  也是天保佑,恰在此时,北京有人发了话,说杭寄草同志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参加了革命工作,不但救了地下党,还掩护护送了不少革命同志和烈士遗孤,杭寄草同志是革命的功臣,和她丈夫没关系,杭寄草同志反不得。  那时杨真还在北京走红着呢。杭寄草因此没有在“三反五反”中被反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了十多年,这工媳终于等到了机会。    话说那几个街道里弄积极分子把寄草一把拦住,工媳使了个眼色,大家就回过了神来,说:“杭护士你掂掂分量,你们家布朗怎么说话,也不该搬出一个苏联的茶管局来。你们那不是成心拿修正主义压着我们社会主义吗?”  这头风波还没平下,那边一个小脚侦察员屁颠屁颠跑了过来,张口就叫:“啊哟不得了了,小布朗要放火烧房子了!”  “在哪里?”众人惊叫。  “还不是在他自己家的院子里!”老太太指着寄草就喊,“杭护士你不快赶回去?你这个乱头阿爹的儿子,野人手里教坏了,不要一把火烧起来,把我们也都烧进去了呢。”  原来,那快乐的小伙子杭布朗,那原始共产主义分子、那在西双版纳大茶树下连短裤都会脱给人家的乐观主义者,他哪里有那么些自己的、别人的概念。大舅杭嘉和特地从嘴里抠下来的龙井送给了他,一口喝去,寡淡得很,就几把抓了分光。这会儿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招待他的朋友们了。他们都是社会青年、无业游民,吃吃荡荡,无所终日,还要受各种教育,等着发到农村和边疆去,心里正烦着呢,也没个可以宣泄之处。天上掉下来一个小布朗,他们唱啊跳啊,朗诵诗歌啊,一到晚上,寄草上中班走了,他们倒是留下了。小布朗又是一个要朋友不要命的人,见没有龙井茶可以招待朋友们了,就说:“我这里有云南带来的竹筒茶呢,我们拿来烤了吃怎么样?”  杭州的姑娘儿小伙子从来也没有见过竹筒茶,听听都新鲜,急忙说:“拿出来,拿出来。”  “要喝烤茶,可是要先点火塘的啊。”  一个姑娘儿说:“啊哟妈,那不就是夏令营吗?”她激动得连妈都叫了出来。  一伙人就分头去找柴火了,转眼间捧来了一大堆,院子里当下点着,小布朗就取了竹筒出来,当中劈开,紧压成形的竹筒茶就掉了出来,细细长长黑黑的一条。有人就惊问:“这个东西怎么吃啊?”  小布朗就说:“看我的!”  说着,变戏法般地拿出了一套茶具,边人称之为老鸦罐的。这老鸦罐已经被火熏得活像一只黑老鸦了,它还有四个“儿女”呢,不过是四只小得如一个乒乓球般大小的杯子罢了。  小布朗就让一个姑娘先把那竹筒茶用手捻碎了,放在一个盘里,然后就拿着那老鸦罐到火上去烤。早有一个小伙子自告奋勇地从家里厨房中捧出了一只瓦罐,小布朗见了拍拍那小伙子的肩说:“这个东西好!”  如此这般,瓦罐灌了水就上了篝火,这边老鸦罐也烤得冒了烟,小布朗抓起一把竹筒茶就往那罐里扔,一阵焦香一阵烟,只听得那噼噼啪啪一阵响,竹筒茶就浑身颤抖地唱起歌来了。  茶都开始唱歌了,人能不唱吗?星星都开始唱歌了,火苗儿能不唱吗?小布朗激动地看看他的朋友们,环视着这个人工的村寨家园——唉,有总比没有好啊!夜晚降临了,多么想念你啊,我的父亲,我的老邦崴爸爸。都说茶的故乡就在大茶树下,都说那株大茶树,就是茶的祖宗,那么我小布朗呢,为什么我就不可以是大茶树下的人的子孙呢?为什么我会来到这里,过上了如此这般的一种令人窒息的生活呢?小布朗喉咙哽咽,不唱是绝对不快了。他拎起了已经沸腾的瓦罐之水,黄河之水天上来一般地直冲那老鸦罐。哧啦一声,白烟弥漫,仿佛老妖出山一般,又是火又是水又是云又是烟,还没等杭州的那帮姑娘儿小伙子缓过神来,一个声音仿佛是从那遥远的大森林里传来了:    ……  山那边的赶马茶哥啊,  你为什么还没有来到?  快把你的马儿赶来吧,  快来驮运姑娘的新茶!  驮去我心头的歌呀,  再细品姑娘心里的话,  茶哥哥啊……    一曲高歌,姑娘小伙子们被惊呆了。天哪,这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原来生活是可以这样来过的吗?可以这样点着篝火、数着星星、蒙着茶烟、唱着情歌来进行的吗?原来这不是童话也不是梦,只要夜晚一降临,山那边的阿哥就出现了。  老鸦罐里的竹筒茶浮起来了,翻滚着,咕噜咕噜,那是一种多么豪放的香气啊,那是大森林的气息,那是远古的声音呢。小布朗端起老鸦罐,把那沸腾的浓郁的茶汁往小杯子里倒,然后一只只地送到朋友们的手里,自己也端起了一只,望一眼苍穹,不由得再一次引吭高歌:    ……  熬茶就如做锦缎衫,  美丽的茶团绣上面,  无花的锦缎不好看。    水只倒三勺不能多,  茶只下三勺不能少,  盐只放三把味道巧。    红茶改色要乳牛,  挤出的白奶要巧手,  牛奶熬茶胜美酒。  ……    唱到这里,豪气上来,大声喝道:“有牛奶吗?”  刚刚过了困难时期,“牛奶”还是个极其奢侈的词儿,但刚才喊妈的姑娘毅然决然地应道:“有,我们家有!”  她家的老爷爷生病,医生说营养不良,得喝点牛奶。全家人不知走了多少门路,才换来那么一丁点儿的牛奶,还不知道哪一天会停。姑娘立刻奔回家中取来,小布朗三下两下就倒入老鸦罐。这就是牛奶熬茶啊!江南的小伙子姑娘们惊叹地看着,他们怎么能够不尝一尝呢?  于是就一人一口地喝开了,谁都觉得味道无法言说,又苦,又香,又醇,又麻,但谁都不敢说不好喝。他们每一个人都激动万分地弹冠相庆般地互道:“真香啊!味道真好啊!从来也没有喝过这样好的茶啊!”  姑娘突然说:“龙井茶哪里好跟这个牛奶熬茶比啊!”  大家不免一愣,但立刻清醒过来,纷纷附和。就在这时候,院子的女主人杭寄草赶到了。  看着一院子的年轻人,个个脸上被篝火映得通红,满院子的香气。住了多年的家,一下子竟然不像是自己的家了。寄草想问布朗他到底又在演哪一出戏,小布朗却兴高采烈地喊道:“妈,来一碗邦崴爸爸煮过的烤茶!”  寄草笑了笑,心里轻松多了,对跟来的老太太们说:“孩子们喝烤茶呢。”  话音刚落,一声凄厉喊叫:“牛奶啊——我的牛奶啊——牛奶啊……”  姑娘的奶奶,拍打着大腿,就哭天抢地地叫开了。  ……

编辑推荐

  《筑草为城》是一部学者化的艺术长卷,一部茶叶世家的兴衰史。  王旭烽是十年心血一杯茶,果然是杯龙井极品。  《筑草为城》为《茶之三部曲》第三部。  《茶人三部曲》以绿茶之都杭州的忘忧茶庄主人杭九斋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运变化为主线,塑造了杭天醉、杭嘉和、赵寄客、沈绿爱等各具不同社会意义和艺术光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在忧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坚忍负重、荡污涤垢、流血牺牲仍挣扎前行的杭州茶人的气质和风神,寄寓着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坚毅精神和酷爱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倾向。茶的青烟、血的蒸气、心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业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熔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筑草为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9条)

 
 

  •   看这本时很无柰很生气。本来在《不夜之侯》时被日本人侵略得就让人气愤,杭家人已蒙受大灾,需休养生息,没想文化大革命来得这样快这样猛,正在成长的得放无法判断是与非,裹挟着自己的青春叛逆及血气方刚投入到这样无法预料的运动,让人心痛不已,后与爱光奔向万悬崖更叫人扼腕。开朗简单的蕉风也难逃厄运;杭嘉平,在青春年代是何其的风光,在抗日时又是何其的**有效,但在这场运动中却饱受折磨,含恨终结生命;还有善良安静执着的叶子已经被生活磨砺得如一张脆弱的纸,最后终于是这次运动加速了她的生命终结。
    好在作者能极好地掌握书写节奏,在人不能承受生活之苦难时及时插入茶叶、茶树的描述,使人轻松,心绪宁静,其实嘉和是如茶的,宽容、淡泊、丰富、沉稳、安静,以茶树的风格对待面前的困难,以茶的内涵来处理事情,他们的后代杭汉、得茶也是有这样的气质的。茶是生生不息的,人也会生生不息。
  •   这是茶人三部曲最后的一部,里面有很多关于茶叶知识的典故叙述,挺好的。爱茶人必看。
  •   王旭烽《茶人三部曲》的第三部,以题材论非常有其独特之处
  •   茶人三部曲,曾经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于中国的茶文化娓娓道来,令人获取了不少知识。大学的时候,匆匆借着图书馆的书看过一次,这次购买,准备再次细细回味。
  •   茶人三部曲,不错,不错的。下次再买书还来当当。
  •   好书,让人识茶,还可识人、学做好人。
  •   这应该是三部曲最后的一部了,里面有很多关于茶叶知识的叙述,挺好的。我是先试看了这最后一本,再确定买前两部的。呵呵
  •   买全一套,慢慢了解历史和中国茶文化。
  •   看了一部分还没看完,三部下来故事很流畅很悠远很耐人寻味。的确是佳作。书本看起来也很厚重。
  •   长文化了
  •   一段苦难的历史
  •   很有历史沉淀的书,不错
  •   没读过的都可以看看,读过的可以不断回味。
  •   很棒 养心
  •   这本应该也不赖
  •   应该是很好看的,没看呢。
  •   包装好像差了点呢
  •   很好,一直很喜欢,这次收齐了
  •   真是好书,值得推荐他人。
  •   印刷精美
    内容优美
    价格合理
    扩大自己的阅读面
    不失为一本好书
  •   正在阅读,好书,强烈推荐。
  •   很好的作品,不愧是茅盾文学奖之作
  •   质量不错,内容没得说
  •   相对于茶人三部曲的前两部,这一部是写得比较差的。当然,我是说相对。小说是很好的了解茶文化的工具,谢谢作者。
  •   作为最后一部,本书比前两不稍逊色,我一直不愿意想文革的事情,因个人私欲引发的一场运动,那确实是人类文明的一场浩劫,读来让人不能平静。
  •   这本书主要的时间是在文革。在这套书中,这本写得比较不好,虽然也有承接,但是感觉没有前两部的厚重感。
  •   三册一套,这是第三部,值得一看。
  •   低价买的,想让让孩子喜欢上茶叶。
  •   三本一完整故事,印刷.排版.纸张都好。
  •   那什么 找一套的 找了很久 那哪没有货 于是来当当买 唉 这个贵呀 很心疼 三本书的活动还不在一起 这个奇怪 没有办法折上折了 纸张不太好
    用来珍藏的人们上不起呀
  •   很不错,很厚呵
  •   封面有些脏了。
  •   没有南方有嘉木好
  •   与另两本一起买的,描写茶叶世家的故事,不错。
  •   如题。只是读起来的心境与前两部大不同。
  •   感觉不如第一部,有点拖沓的感觉
  •   应该库藏时就脏了,居然还要69折!
  •   很不耐烦的勉强看完,人物形象模糊,很普通的商业作品
  •     2、杭得荼
      得荼是本书的主角之一,从小他就凭借着良好的出生,聪明的天资在小学鹤立鸡群——成绩优秀,屡获奖项,还经常在学校发表演讲,是学校的骄傲。前途无限,但由于一场重病,他在乡下休养生息,加上遇到杨真等沉静内敛的智者,他的性格渐渐变得内敛和冷静——他放弃前途大好的国际共运史,转而攻读冷门的食货专业,一心一意研究茶文化。在大学当助教的时候,他治学严谨,潜心研究。在初遇白夜的时候他心跳面红更充分体现了他胆怯的一面。后来遇上了知己吴坤——说他们是知己是非常正确的,他们虽然理念大相径庭,但他们有好一段时间朝夕相对,大家都是智力出群的年轻人,他们都非常明白对方的性格。连后来飞黄腾达的吴坤后来还是跟赵争争说杭得荼这样思路周密的人才配得上当他的对手。两人后来在政坛上的屡次交锋就更能说明两人对彼此的了解程度。杭得荼和吴坤既是一生的对手也是知己。但是相比起善于交际,能说会道的吴坤,杭得荼是腼腆,甚至是胆怯的——他早就对白夜心存好感,在吴坤要求他腾出床位一晚时,他表露出来的是那副“于礼不合”的酸腐老夫子般的神情,但竟然还答应了;初遇白夜,从来没有经历爱情的他连正眼也不敢多看让他面红心跳的白夜一眼;在湖州营救白夜,他自己明明想见白夜,偏偏要找个吴坤拜托他去的理由来说服自己的良心;在白夜快要生产的时候,他才鼓起勇气请求白夜的原谅。杭得荼尽管很多时候用怀疑批判的眼光审视现状,但他心里暗藏着浪漫的因子——在面对白夜的时候,他的浪漫才终于喷涌而出,在湖州拯救白夜后的晚上,白夜向他诉说自己的悲剧命运,他热烈地拥抱白夜,亲吻白夜,这对于一向规矩谨慎的得荼来说根本是不可能的。
      杭得荼的第一次努力转变是在他和白夜相爱之后,经过家庭诸多变故,加上自己有了需要保护的人,杭得荼终于发现自己需要变得强大起来。他的勇气是这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杭得荼在学校积极组织造反活动,迅速建立了一支可以跟吴派抗衡的杭派,儿时在山林中淹没了的锐气一触即发,并且剧烈膨胀起来,他为了打击吴坤,不惜利用白夜跟他说过的往事挖吴坤老底。但是他的做法不是正义的,收到了白夜和嘉和的反对。杭得荼第二次转变是在白夜死后,白夜的死给了得荼深重的打击,他让吴坤抓住了机会批斗,把他发配到海南。但是这个时候才是得荼完全成熟的时候,更是他用了真正的勇气的时候。正真的勇气不是做一个机会主义者,乘着文革的浪潮用揭老底的方式打击对手。真正的勇气是他多年如一日地在海南面对艰苦的生活,仍能坚持生存下去。真正的勇气不是他在白夜怀孕后一直耿耿于怀地辩护自己不是孩子的主人,而是含辛茹苦把女儿抚养成人,承担起一个男人应有的责任。杭得荼的两次戏剧性转变既成就了本书中的几次高潮,又非常形象地展示了一个杭家男人走向成熟的人生经历。
      3、白夜
      白夜是杨真的女儿,出生好学习好,曾经是大学里最被寄予希望的学生。她美丽而妩媚,大学里她是男生的梦中情人,第一次见面就已经偷走了杭得荼的心思。但爱情却把她的光辉前途彻底粉碎。因为爱上了一个右倾分子,他们只能痛苦地相爱。最后他的爱人用自杀的方法来“抛弃”她。这最后一根稻草把她压得精神崩溃。
      她并不爱吴坤,但是愿意和吴坤结婚,因为她觉得只有吴坤才能让她逃离现实的苦难和困窘。但是那时的吴坤不过为了满足自己的征服欲望,为了表现自己的强大。同时当她遇上了杭得荼的时候,她也希望杭得荼成为“牵骆驼的人”,拯救她的人。她喜欢杭得荼,喜欢他纯洁的心灵,喜欢他心里暗藏的浪漫。两人在湖州小屋相拥而泣的一段,深深地透着浪漫忧伤的气氛。
      她热爱浪漫而热烈的诗篇。文章多次出现白夜朗诵诗篇的情节,那些文绉绉的词句在她的口中念来却显得自然而贴切。那是因为她本身的经历就像是一样浪漫而热烈,她自身就充溢着诗意的美,也正是这种美,才让杭得荼和吴坤为之痴迷。
      本书描写白夜的篇幅很短,出场的次数也很少,给人惊鸿一瞥的美感。文章成功塑造了白夜这样一个惊为天人的角色,又让她在生活在纷乱荒唐的文革时代,故意让美好被摧残,达到变现悲剧的效果。但是有白夜出现的情节很多时候都跟文革无关,甚至白夜让人有一种不理世事的清心寡欲。白夜本身太完美了,她的遭遇太悲惨了,使得白夜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度。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文革时代依然保持自我价值观,追求理想和爱情的女性的同情和赞颂。
      4、吴坤
      吴坤是杭家的对头吴家的后代,他善于交际,思维敏捷,懂得审时度势,成就事业,是一个非常适合文革时代的机会主义分子。吴坤是功利的,在被邀请加入文革核心小组的时候,他竟然不顾和白夜的婚礼,一头埋进文革的汹涌浪潮中。看得出来名利在吴坤的心中比白夜重要。当吴坤在文革运动中春风得意的时候,为了接近上层领导,得到最新形势,他压制心里的厌恶,一直跟领导的女儿赵争争保持着暧昧关系。当赵争争父亲所在的林彪派别下台之后,马上抛弃濒临疯癫的赵争争……吴坤为了名利,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为了获取更多,或者仅仅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出卖自己身边的人。看起来吴坤是整个故事中的最大反角。
      然而吴坤其实是一个身不由己的悲剧人物。在处处暗藏着危险的文革时代,一旦进入造反派的吴坤,只能选择不断向前走,不可能又回头的机会。杭家人痛恨吴坤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是杭得荼的情敌,吴坤并没有像杭嘉和说的那个“落材”子孙。首先吴坤本来就不是为了害人而参加文革造反派,在赵争争和采茶走火入魔把害人当成习惯的时候,他还劝诫她们要文攻,不要武斗。然后,在杨真事件中,吴坤并没有想过要把杨真批斗得半死。全是赵争争的自作主张。而他和杭得荼的斗争中,更显出他的无奈,一方面他希望讨好杭得荼,希望得到妻子白夜的情况,一方面,他又要提防杭派人的打压。当吴坤被得荼揭老底的时候,一切都显得那么顺理成章,仿佛好人加害坏人就不是加害。
      作为一个丈夫,他开始是失职的,一开始他就只是为了占有白夜来取得征服欲望的满足,然而当杭得荼却从他身上抢走白夜的时候,他才真正明白自己爱上了白夜。这点从吴坤不停讨好自己的敌人吴坤,最后他一无所有的时候还是想起了白夜就可以看得出来。作为一个人,他还是没有泯灭起码的底线——在林彪一派倒下的时候,吴坤答应得荼只要自己能安然度过这一劫,他一定把得荼救出海南。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仅仅是为了他的亲生女儿吗,如果吴坤把杭得荼当成敌人一样痛恨,那么绝对不会给得荼有好日子过。他这样做首先是为了自己对得荼做的一切的愧疚,然后还有一种隐约的知己之情,直到在海南相见,吴坤还是一次又一次努力讨好得荼,告诉得荼自己身不由己的苦处。在杭家已经衰败得一塌糊涂的时候,他厌恶采茶对杭家无端的变态的仇恨,他更厌恶了猪狗般的政治,但他不能后退,只能亲自去抄杭家。作为一个父亲,尽管他没有尽一丝父亲的责任,而且他没有能力尽父亲的责任,但不能否定在他自杀前一晚拥抱女儿时流下的眼泪的真实性。
      他是可怜的,可怜在于当年一念之差,他参加了恶魔的行列,于是为了生存不断地做违背良心的事。可怜在于他一直想要退出,但时代不允许,于是他一直做着自己痛恨的角色。从某个角度来看,作为欺压者的吴坤,也是文革的受害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