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杨伯达 页数:288
Tag标签:无
前言
在我国文博界、收藏家的头上始终旋转着一个魔圈,千余年来,它像乌云压顶般地折磨着众人的头脑和眼睛,这个魔圈就是古玉造伪术及其历代伪古。怎样击破这个魔圈?我认为就是要掌握真正的伪古玉,用解剖刀剖析其作伪的伎俩和土方,识破伪古的真面目。真正的伪古玉在哪里?怎样掌握其作伪的伎俩和土方?为此,我寻觅了二十余年,终于找到了藏匿于故宫博物院玉器库的白玉双童耳杯,在它的底下有一本小小的紫檀木面的小册页,内中有董诰敬书写的御制文《玉杯记》。通读御制文便知,此杯是玉工姚宗仁的祖父所制,约在康熙晚期,“以琥珀滋涂而渍之”,使琥珀粉粘贴在器表上,形成红黄色人工沁。这样,两百余年前康熙晚期苏州姚氏以琥珀渍烤的伪沁工艺便暴露在我们眼前,由此可以识破一批伪古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此白玉双童耳杯不仅实物存在,还有特殊包装,尤其是御制文《玉杯记》提供了伪沁秘方。这是一件铁证如山的曾经骗过乾隆帝的苏州伪古玉,足可称为古玉辨伪活化石。此一发现让我精神焕发、信心大振。此后便注意寻找辨伪活化石,同时也认真、广泛地搜集古玉辨伪文献,进行综合研究。此时,在我头上的魔圈已被粉碎,为鉴定研究传世古玉排除了障碍、扫清了道路。我认为我所积累的二十余年的经验和成果适用于博物馆、收藏家的辨伪工作,是有着客观性、科学性、规律性的辨证方法,可以推广,变为大家的集体财富。在此,我从宏观、微观、技能三个方面。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集大成之作。作者以开放的姿态,传授了多年研究古玉辨伪之独门秘籍。 在本书,作者从宏观篇、微观篇、技能篇三方落墨,从中国玉器发展史着眼,潜心解读古人文献,总结辨伪经验,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以期解开古玉辨伪混沌多年之命门。 在书中,作者将精心收集的九十九件不同时期的赝古活化石和盘托出,逐一揭露作伪伎俩,与其他近两百件各朝代标准器相对应,相信读者在享受视觉盛宴、掌握辨伪方法之后,能够从容面对“捡漏”的诱惑,走上科学辨伪之路,减少经济损失。
作者简介
杨伯达,1927年出生于辽宁省旅顺市,研究员。1948年华北大学美术系毕业。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北京大学考古系玉器鉴定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会
书籍目录
前言:温故知新 科学辨伪宏观篇 古玉辨伪是独立的经验辨证系统 第一章 中国玉文化学 中国玉文化基因 中国玉文化史论 第二章 玉器艺术方法论 神秘的象征手法 象征主义艺术方法 现实主义艺术方法 拟古主义艺术方法 第三章 中国玉器时代风格 史前玉器风格 夏代玉器风格 商殷玉器风格 西周玉器风格 春秋玉器风格 战国玉器风格 秦、西汉玉器风格 东汉、南北朝玉器风格 隋、唐、五代玉器风格 宋、辽、金、元玉器风格 明代玉器风格 清代玉器风格微观篇 仿古玉和伪古玉辨证 第一章 宋代伪古玉辨伪辨证 宋玉做工特色 宋内廷传国玺之辩 宋瑞玉之辩 第二章 元代伪古玉辨证 传国玺之辩证 第三章 明代古玉辨证 明初《格古要论》辨伪思想 明中晚期陆子刚款辨伪及伪古玉九例 明末高濂《遵生八笺》辨伪思想 明代古玉辨伪七例 第四章 清代古玉辨证 清康熙御制文《玉杯记》研究及辨伪活化石三例 雍正朝黑漆伪器辨伪二例 清中期乾隆玉器观及影响 千字文编号仿古玉玩辨伪八例 乾隆帝御题诗玉器辨伪活化石五例 乾嘉年制御赏仿古玉玩五例 清中期传世古玉辨伪三十例 晚清古玉辨伪思想研究 晚清金齿藏玉辨伪六例 第五章 民国时期民间古玉辨证 民国时期古玉辨伪专著研究 民国早期伪古玉辨伪五例 西安古玩市场流通古玉辨伪七例技能篇 古玉辨伪理念与技能 第一章 古玉辨伪从玉材入手 第二章 古玉辨伪从沁入手 第三章 古玉辨伪从刀工入手 第四章 古玉辨伪从形饰入手 第五章 古玉辨伪从铭款入手结语
章节摘录
宏观篇 古玉辨伪是独立的经验辨证系统 第一章 中国玉文化学 中国玉文化学是一门从文化学角度来梳理长达万余年古玉器史的崭新学科,是阐明玉文化基因及其古玉社会功能、艺术特色及其玉器形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的学科,也是一门融会多种学科的综合学术体系。中国玉文化学是古玉辨伪时必须首先掌握的宏观知识。 中国玉文化学涉及古玉辨伪的宏观课题,包括中国玉文化基因、中国玉文化史论、史前玉文化巫·玉·神模式论、史前玉文化板块论、玉宝物观、玉瑞器分化论、玉德论、玉器艺术方法论、玉器时代风格论等。在此,我着重就与古玉辨伪有联系的几个课题作扼要介绍。 中国玉文化基因 中国玉器之所以能够绵延不断地发展,是受其文化基因支撑的。 玉文化基因首先来自玉。远古人在取玉打造、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对玉的质地、色正、油光等物理性能逐渐认识和积累,并引起美的感受,便取之用以制造装饰用器。这种由个体行为走上群体意识的行为,无外乎实用与美观这两个要素的推动,当然也离不开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客观需求。对此,我们仅就一种能够事神、通神的人物——巫,来略作说明。在我国东部地区,在距今5000年之前,巫以玉事神的事实已由东部九省区史前遗址出土玉器证实,并在距今4500-4000年时期,从我国东部地区扩散到各地。这是玉从美学基因升华到神学层面,从矿物性、物理性上升为文化性、观念性的崭新阶段。而在这一阶段,这种现象在地球的其他地方并无存在的普遍性。相信在那个时期,巫以玉事神已贯穿于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编辑推荐
中国古玉种类很多,收藏者识别有较大难度。看一件古玉是断定玉时代的重要依据。本书从中国玉器发展史着眼,潜心解读古人文献,总结辨伪经验,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以期解开古玉辨伪混沌多年之命门,介绍了古玉的相关知识,并分时期对古玉的真伪特征、识别方法、古玉鉴定的一般方法,作者以开放的姿态,传授了多年研究古玉辨伪之独门秘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