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格雷厄姆·特纳 页数:213 译者:龚东风
Tag标签:无
前言
“留住在巴宝莉的工作,留住在巴宝莉的工作!”抗议者大声呼喊。大约60名愤怒的市民从位于南威尔士——先前曾是采矿区——的特雷奥奇镇赶过来,在位于伦敦“黄金一条街”——新邦德街和摄政街——的英国著名时尚品牌巴宝莉的旗舰店门口举行抗议活动。 2006年9月6日,位于朗达河谷的巴宝莉服装厂的300名工人成了“商业逻辑”的牺牲品。1939年以来,位于特雷奥奇的工厂一直以生产服装为主,1989年被巴宝莉接管经营,如今工厂正考虑迁往中国。该公司断言,如今从金融角度来看特雷奥奇已经不适合它的生存了。目前在南威尔士地区生产一件知名的保罗衬衫的成本是11英镑,而在中国生产的成本只有4英镑,凭借巴宝莉品牌的影响力,同一件衬衫的国际市场的售价为60英镑。 巴宝莉公司显然低估了社会对此行为的抗议。受到煤矿开采业倒闭的冲击,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威尔士地区已经有4.6万多制造业工人失业。特雷奥奇的工人们这次誓言同倒闭作斗争,他们争取到当地名人如汤姆·琼斯,曼彻斯特联合公司经理亚利克斯·弗吉森爵士,演员艾安·科洛夫德、莱斯·伊凡斯和爱玛·汤普森的支持。当地居民执意抗争到底,发起了声势浩大的重开工厂的运动。 他们的努力失败了。2007年3月30日,工人们从工厂大门出发穿过特雷奥奇的大街小巷,向市中心进发,要在那里举行集会。 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像其他许多公司一样,奢侈品经销商认为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地区重新开厂能增加利润。实际上关闭本地工厂每年只能节省150万英镑的经营成本,这还不到巴宝莉公司经营利润的1%。然而超出现有利润的任何突破,不管它如何微不足道,都会从理论上激活公司的股价。事实确实如此,虽然好景不长。 工厂关闭不到一年,巴宝莉公司就被迫公布公司利润警情。巴宝莉股票价格从本地工厂关闭一个月后725.5便士的最高点,下跌到406.5便士,一天之内最多下跌了16%。随着信贷危机的加剧,它的股价继续下跌,探到了364便士的低点,不到一年时间股价下跌了49.9%。建立在成本削减法则之上的自由贸易不灵了,这一现象不只是发生在朗达河谷的居民身上。 这是一次令人瞠目的逆转,它只不过是世界经济运转失灵的一个小小的样板。信贷泡沫是整个西方世界的许多公司滥用自由贸易规则,单纯追求扩大边际利润,把公司设在海外的直接后果。巴宝莉公司的这一做法就没有奏效,因为公司需要有购买力的消费者,消费者首先需要工作然后才有能力购买巴宝莉公司的商品和服务,如果消费者债务累累就没有持续的购买力。 越来越多的公司撤离西方国家到海外寻求成本低廉的制造基地,这些国家的央行被迫通过降低利息来刺激经济增长,外债增加导致了西方国家的工人失业并最终引发了信贷泡沫的破裂。作为一项宏观经济政策,这点代价也许不算什么,即便是牺牲巴宝莉这样的公司也无所谓。在长达七年的举债式经济增长之后,股票市值现在已经低于2000年的水平。①以削减成本为目的的自由贸易孕育并催生了信贷泡沫,它损害了工人的利益,也重创了企业。 这本书的目的并不在于抨击自由贸易,它旨在揭开次贷泡沫的根源——房地产市场崩溃的原因。自由贸易是好事物,但如果被公司单纯用来作为削减成本的工具就不同了。西方世界已经发现它们所积累的债务水平需要好几年才能缓解,严重的政策失误所带来的后果是沉重的。这本书还引用了大量被西方国家的政府所忽视的日本债权紧缩的经验作为样例。债权紧缩发生在物价下降并推动实际负债水平增加时,它会催生债务违约,进而引发进一步的价格下降并陷入长期恶性循环。美联储采取降低利率的措施来得太晚了,在需要阻挡止赎权狂潮时,它才姗姗而来。 这本书表明责难不应该一股脑地全部推给金融部门——央行和管理当局——虽然针对他们的众多批评具有无可辩驳的理由。疯狂的借贷政策推动了经济泡沫并将加剧经济的长期颓势。如果只把焦点放在有限的范围内,我们将无法理解信贷泡沫的真正原因。政治家坐视债务水平上升而无动于衷,在经济貌似繁荣的时候接受社会的喝彩,这才是信贷危机的元凶。当美国政治家需要不惜一切代价促进经济增长的时候,美联储对次贷机构开绿灯放行,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导致工作机会从美国工业化的心脏地带流失海外,中等家庭的实际工资下降并陷入不可逆转的债务增加。 北石就是一个失控的银行,因为它脱离了监控。英国金融服务局和英国央行监管失灵是因为它们忽视了预警信号。作为经济政策总设计师的新工党一手制造了北石怪物。戈登·布朗反复吹嘘其经济正享受着三百年以来的最佳表现期,而事实上它却只不过是一种建立在举债基础上的神话。 西方国家如今陷入了债务赤字的红色海洋里,自由贸易的支持者争辩说至少有不少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可我们应该说这只不过是另外一个谬误,发展中国家也一并卷入了这场看似莫名其妙的信贷泡沫。有大量事例证明它们的借贷水平上升的速度甚至超过了英美两国,正在陷入麻烦之中。这种无法解套的情况以美国为发端,将在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结束。
内容概要
《经济危机:自由市场末路》认为,当前的金融风暴危机暗示着一场全球化的危机,它将直接挑战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作者格雷厄姆·特纳指出,被蓄意制造的西方国家房地产泡沫是为掩盖那些试图提高利润而把生产转移至国外的公司所造成的破坏。一旦这些泡沫破灭,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在难免会停滞。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危机表明,银行和政府可以争取抑制危机所带来的影响。这个问题不仅限于美国,英国和欧洲:房地产泡沫已在新兴市场经济的国家中广泛存在。当西方国家衰退时,这些国家也将看到他们的信用泡沫也会破灭,并动摇他们对自由市场的信念。 特纳是一位经验丰富及成功的经济预测者,大型国际银行和顶级财经记者经常向他咨询意见。从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危机的第一手材料入手,他的分析简洁而有说服力,显示出房地产市场增长的结局将勾画出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灾难。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失衡的全球化货币幻觉美国身陷债务陷阱失衡的全球化调整,再调整第二章 危机蔓延全球钟摆式波动第一次房地产衰退新范式金本位第三章 借贷成瘾债务与房地产价格上升是商品房供应不足的问题吗房屋所有权的沉浮低通胀率之下的低借贷门槛时钟倒转经济运行情况又如何何去何从借贷政策宽松之祸第四章 自由贸易和资产泡沫谁之过:技术革命还是自由贸易储蓄过剩吗石油输出国“套套逻辑”一个迷局次贷困局一叶障目贸易赤字和降低劳动力成本英国的贸易赤字制造业岗位流失就业泡沫沃尔玛现象互购通货再膨胀和货币再升值逆流而动第五章 应对危机早期失误政策僵局美元抽逃全球化经济大循环忽视进口价格石油峰值沙特石油产量在下降不是欧佩克的错疯狂的生物燃料乙醇热气候变化商品价格飙升和资产通缩降息之外错失良机第六章 全球信贷泡沫失衡回望1997冲销缺位似曾相识东欧剧变盈余与泡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观点为什么采取干预措施迷宫干预过多了吗脱钩的神话第七章 日本熊市一级棒屈从与清算通货膨胀的困惑房地产泡沫破裂受到忽视的贷款紧缩陷入流动性陷阱银行有过错,但是……叫停债务托收历史重演囤积货币及流通速度实际债务的魔咒第八章 流动性陷阱与政策错误凯恩斯理论为何失效流动性陷阱的成因供给学派的误区社会契约速水优先生的错误债务陷阱与货币供应启动印钞机日元贬值通胀目标管理哲学注脚第九章 路在何方定量宽松政策储蓄—贷款危机比较监管不力不是完整的答案译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次房地产衰退 然而这一次经济危机并未像预期那样让过度消费的经济冷却下来并重新达到平衡,于是必须再次增加借贷成本。在1987年10月至1989年春天之间。利率又进一步提高了2%。 这次加息最终导致美国房地产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幅度衰退。当今股票市场上所谓的垃圾股首当其冲遭遇到了难堪的大溃退。许多美国公司大量举债。为合并和并购融资。在多数情况下.不少公司要么资产负债表呈亏损状况,要么为了达到并购目标过于乐观地借债。一种叫做“储蓄和贷款(S&LS)”的金融机构所扮演的角色加剧了这次房地产危机。这种机构向众多购房人大量放债,由于缺乏管理。许多人陷入了有组织的欺诈圈套中。1000多家S&LS通过“历史上最大规模、代价最沉重的冒险活动”从事了公开的乱作为、不作为和盗窃资产的违法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估计达1500亿美元。” 这次形势大逆转所带来的教训值得为十多年以后的几次经济危机所吸取.遽兴遽衰的互联网经济和2005年以来房地产市场的崩盘与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经济衰退多少有些相似。与互联网泡沫经济相伴的是低质量的高速经济增长,它建立在公司举债的基础之上,其情形与人们在20世纪80年代末所见到的情形相似。互联网经济衰败后,房地产市场勃兴的表象背后充斥的是盛行一时的有组织欺诈。 1987年的危机和1989年至1990年的经济衰退的实质与近年来的经济动荡仍然有根本区别。20世纪80年代末。通货膨胀构成了根本威胁,它迫使政府采取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十年后,内在驱动力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前工人们所享受的保护政策如今已经有组织地被剥夺了.权力的天平历史性地向有利于公司的方向倾斜。全球化和清除贸易壁垒的政策加快了这一转变。投资过热和产品过剩——而不是通胀——构成了社会的主要危险因素。 这种巨大转变并不是在短短十年内就能完成的,震变所带来的全部后果需要二十多年才能显现。然而在1991年经济衰退期间,这种转变的力量已经显现。尽管美国的核心通胀率仍在加剧,但峰值与1980年6月所达到的13.6 %的高度还有相当距离。要达到平衡劳资力量并压制劳工组织的调整目标,失业率只需要略微增加就能实现。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最高失业率比十年前同期的最高失业率低3%。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货膨胀的压力正在明显地退出经济格局,虽然这样做的代价不菲。 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的警示表明,经济钟摆已经进一步从通货膨胀摆到了债权紧缩的新位置,人们对泰国贸易赤字越来越严重的担心加剧了泰铢的贬值,有一段时期泰国经常账户(衡量一国贸易收支的年度结算表,包括商品、劳务、岁人和其他国际结算)盈亏率在令人不安的水平上运行。实际情况是,1996年泰国的贸易赤字达到占GDP8.1 %的高水平(1990年的水平更高),多年来投资人曾经乐意为泰国巨额贸易赤字注入资金,因为他们曾经把该国看成是一个成长壮大中的新兴市场.并且有着良好的发展远景。 1997年最初的几个月里,投资人对泰国持续出口创汇能力的担心进一步加剧.道理很简单,泰国陷入了古典经济学所提到的投资过热的困局里面。其主要出口产品的产量过剩使该国外汇收入蒙受巨大损失。泰国在20世纪80年代一度成为世界电子工业中心之一。跨国公司利用该国低廉的生产成本制造并出口各种高科技商品。然而这些直接投资并非只流向泰国一个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纷纷涌人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设立制造业基地。其结果是产品饱和,价格下跌。 投资人很乐于为处于经常账户高度亏损的泰国注人资金。前提是未来强劲的出口贸易所带来的收入能够支付进口费用。投资者为了扩大泰国刚刚形成的工业基地,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和生产资料。促使泰国进口大增。 但是市场变化对出口创汇的沉重打击也重挫了投资者的期望值。与1929年一样,他们这一次误判了世界范围内开始出现的根本性问题,也就是用过量的投资追求有限的消费需求。对于个别公司而言,降低产品包含的劳动成本,并在发展中国家大肆扩大生产能力的策略也许能够奏效,但是作为庞大的世界投资群体而言。跨国公司的上述做法必然导致产品严重供过于求,价格不断下降的压力会周期性地释放出来。 东南亚金融风暴对于日本来说是一剂难咽的苦药。因为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就经历着一场投资过热的危机。直到东南亚发生金融风暴的时候。它还在风暴余波中苦苦挣扎。泰铢汇率崩溃迅速波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消费者对日本商品的需求也相应下降。泰铢汇率崩溃四个月后,长达七年的日本经济危机也到了灾难性的临界点,日本主要的证券公司山一证券宣布破产。
编辑推荐
《经济危机:自由市场末路》2008年,源自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金融动荡迅速演变为一场殃及全球的经济危机,这次由虚拟经济领域触发的经济动荡迅速波及到实体经济,金融海啸从房地产市场崩溃开始,一直蔓延到美国经济支柱之一的汽车制造业。直到目前,危机尚未触底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迹象,由此带来的各种严重后果仍难以预料。格雷厄姆·特纳是一位经验丰富及成功的经济预测者,大型国际银行和顶级财经记者经常向他咨询意见。从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危机的第一手材料入手,他的分析简洁而有说服力,显示出房地产市场增长的结局将勾画出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灾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