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麦家  页数:271  
Tag标签:无  

前言

作家出文集,就像老姑娘出嫁,既是热烈期待的,又难免隐隐的不安。这是因为,老姑娘都知道自己的韶华已逝,作家呢,也都知晓自己的作品不可能篇篇华美,字字珠玑。带着与岁月相伴而生的印记(雀斑,皱纹,平庸的荷尔蒙,弹性减弱的肌肉)出阁,总不是一件完美无缺的事情,但是谁又能拒绝呢?拒绝吃糖是人的软肋,尽管都知道我们身体需要的是盐。看看这次发糖给我的主人和时间,我似乎就更难拒绝了。主人是浙江文艺出版社,时间是我在外漂泊快三十年后的返乡之初。我十七岁离开浙江,四十好几岁回来,在外待的时间够长够长的啦。我曾以为我都不会回来了,因为漂泊和距离曾是我向往的人生况味。我一直以为,作为一个写作者,一个关注内心审美的人,远离故乡和亲人,精神上有点儿流离失所不见得是个坏事——这样你至少还有思念。写作不一定从思念开始。但一定从思念结束。也许可以这样说,由于对写作的痴迷,我成了我的牺牲者。也许还可以说,即便如此.我依然爱我自己。就这样,多年来我一直满足于以形而上的方式占有着我的大陆,我的故乡,我的亲情,直到屈指可数的几周前。

内容概要

《解密》主要内容:破译密码,是一位天才在努力揣摩另一位天才的心。这项孤独而阴暗的事业,把人类众多的精英纠集在一起,为的只是猜想由几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演绎的秘密。数字天才容金珍在神秘的701从事着这场智力战争,在偶然与必然、坚强与脆弱、绚烂与坠毁等多重生命元素缠绕的博弈中,对命运的幽深莫测感到了无限的崇敬和惶恐。

作者简介

作家,编剧。1964年生于浙江富阳。曾从军17年;1983年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7年转业至成都电视台电视剧部任编剧;2008年调入杭州文联任专业作家。  1986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解密》《暗算》《风声》,随笔集《捕风者说》,电视剧《暗算》《地下的天空》(编剧)等。作品曾多次获奖:《解密》获中国小说学会2002年中国长篇小说排行榜第一名,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提名;《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风声》获《人民文学》2007年度最佳长篇小说奖;《让蒙面人说话》获《小说选刊》2003—2006年最佳中篇小说奖;《两位富阳姑娘》获中国小说学会2004年中国短篇小说排行榜第一名。  作家本人曾被评为2003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进步最大的作家;第三届风尚中国榜·2007年度风尚作家;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7年度小说家;第十三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编剧;第三届电视剧风云盛典最佳编剧等。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和编剧的电视剧《暗算》一开中国特情影视剧的先河,深得观众喜爱。

书籍目录

第一篇 起第二篇 承第三篇 转第四篇 再转第五篇 合外一篇 容金珍笔记本《解密》三记

章节摘录

1873年乘乌篷船离开铜镇去西洋拜师求学的那个人,是江南有名的大盐商容氏家族的第七代传人中的最小,名叫容自来,到了西洋后,改名叫约翰?黎黎。后来的人都说,容家人身上世袭的潮湿的盐碱味就是从这个小子手头开始剥落变味的,变成了干爽清洁的书香味,还有一腔救国爱国的君子意气。这当然跟他的西洋之行是分不开的。但容家人当初推举他去西洋求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想要他来改变家族的味道,而仅仅是为了给容家老奶奶多一个延长寿命的手段。老奶奶年轻时是一把生儿育女的好手,几十年间给容家添了九男七女,而且个个长大成人,事业有成,为容家的兴旺发达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她在容家无上的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她的寿命因为儿孙们的拥戴而被一再延长,但活得并不轻松,尤其是在夜里,各种纷繁复杂的梦常常纠缠得她像小姑娘一样惊声怪叫,到了大白天还心有余悸的。噩梦折磨着她,满堂的儿孙和成堆的白花花的银子成了她噩梦里的装卸物,芳香的烛火时常被她尖厉的叫声惊得颤颤悠悠。每天早上,容家大宅院里总会请进一两个前来给老人家释梦的智识人士,时间长了,彼此间的水平高低也显山露水出来了。在众多释梦者中,老奶奶最信服的是一个刚从西洋漂泊到铜镇的小年轻,他不但能正确无误地释读出老人家梦中经历的各种明证暗示,有时候还能预见,甚至重新设置老人梦中的人物是非。只是年轻轻的样子似乎决定他的功夫也是轻飘飘的,用老人们的话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相比,释梦的功夫还算到门,但易梦之术疏漏颇多,行使起来有点鬼画符的意思,撞对就对了,撞不对就撞不对了。具体说,对前半夜的梦还能勉强应付,对后半夜的梦,包括梦中之梦,简直束手无策。他自己也说,他没专门向老祖父学习这门技术,只是靠耳闻目睹有意无意地学了一点,学得业余,水平也是业余的。老奶奶打开一面假墙,露出一墙壁的银子,恳求他把老祖父请来,得到的回答是不可能的。因为,一方面他祖父有足够的钱财,对金银财宝早已不感兴趣,二方面他祖父也是一把高寿,远渡重洋的事情想一想都可能把他吓死。不过,西洋人还是给老奶奶指明了一条行得通的路走,就是:派人专程去学。在真人不能屈尊亲临的情况之下,这几乎是唯一的出路。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在浩荡的子孙中物色一个理想的人选。这个人必须达到两个要求:一个是对老人孝顺百般,愿意为之赴汤蹈火;二个是聪慧好学,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把复杂的释梦和易梦之术学到家,并运用自如。在经过再三筛选后,二十岁的小孙子容自来有点胜人一筹的意思。就这样,容自来怀里揣着西洋人写给祖父的引荐信,肩头挑着老奶奶延年益寿的重任,日夜兼程,开始了漂洋过海、拜师求学的岁月。一个月后的一个暴风雨之夜,容自来搭乘的铁轮还在大西洋上颠簸,老奶奶却在梦中看见铁轮被飓风吞人海底,小孙子葬身鱼腹,令梦中的老人家伤心气绝,并由梦中的气绝引发了真正的气绝,使老人一梦不醒,见了阎王爷。旅途是艰辛而漫长的,当容自来站在释梦大师前,诚恳地向他递上引荐信的同时,大师转交给他一封信,信上报的就是老奶奶去世的噩耗。和人相比,信走的总是捷径,捷足先登也是情理中的事。耄耋之年的大师看远来的异域人,目光像两支利箭,足以把飞鸟击落,似乎很愿意在传教的末路途中收受这个异域人为徒。但后者想的是,既然奶奶已死,学得功夫也是枉然,所以只是领了情,心里是准备择日就走的。可就在等待走的期间,他在大师所在的校园里结识了一位同乡,同乡带他听了几堂课,他走的意图就没了,因为他发现这里值得他学的东西有很多。他留下来,和同乡一道,白天跟一个斯拉夫人和一个土耳其人学习几何学、算术和方程式,到晚上又在一位巴赫的隔代弟子门下旁听音乐。因为学得痴心,时间过得飞快,当他意识到自己该回家时,已有七个春秋如风一般飘走。1880年浅秋时节,容自来随异国的几十筐刚下树的葡萄一道踏上了返乡之途,到家已是天寒地冻,葡萄都已经在船舱里酿成成桶的酒了。用铜镇人的话说,七年时间里容家什么都没变,容家还是容家,盐商还是盐商,人丁兴旺还是人丁兴旺,财源滚滚还是财源滚滚。唯一变的是他这个西洋归来的小儿子——如今也不小了,他不但多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姓氏:黎黎。约翰?黎黎。而且,还多了不少古怪的毛病,比如头上的辫子没了,身上的长袍变成了马甲,喜欢喝血一样红的酒,说的话里时常夹杂着鸟一样的语言,等等。更古怪的是他居然闻不得盐碱味,到了码头上,或者在铺子上,闻了扑鼻的盐碱味就会干呕,有时候还呕出黄水来。盐商的后代闻不得盐味,这就是出奇地怪了,跟人见不得人一样地怪。虽然容自来说得清这是为什么——因为他在大西洋上漂泊的日子里,几度受挫落水,被咸死人的海水呛得死去活来,痛苦的记号早已深刻在骨头上,以致后来他在海上航行不得不往嘴巴里塞上一把茶叶,才能勉强熬挺过去。但是,说得清归说得清,行不行得通又是一回事。闻不得盐碱味怎么能子承父业?总不能老是在嘴巴含着一把茶叶做老板啊。事情确实变得不大好办。

媒体关注与评论

对于当代中国文坛来说,麦家的写作无疑属于独特的路数。这个人的存在已经变得不可忽视,他那么顽强,绝对而倔强。他的写作诡秘,幽暗,神奇,深不可测,到处潜伏着玄机,让人透不过气来。陈晓明麦家写出《解密》这部值得一读的好小说也是“天道酬勤”的意思吧。所谓“好”、一是小说品质奇俊,再是可读性强,两者要兼得是不易的,而麦家做到了。阿来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将条件尽可能简化,压缩成抽象的逻辑,但并不因此而损失事物的生动性,因为逻辑自有其形象感,就看你如何认识和呈现。麦家就正向着目标一步一步走近——这是一条狭路,也是被他自己限制的,但正因为狭,于是直向纵深处,酒香刀锋。王安忆人们喜欢把麦家这几部小说称为新智力小说,密室小说,特情小说,谍战小说,解密小说,名目不一而足。我看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麦家所显示的才能的性质和特征。麦家的成功,首先有赖于他超强的叙事能力和推理能力,经营致密结构的能力,他可以在一个极狭窄空间,展开无尽的可能,翻出无尽的波澜,制造无尽的悬念,拽着你一口气跑到头,必须看个究竟。雷达

编辑推荐

我对《解密》情有独钟,它几乎是我青春的全部,我命运的一部分。是我本色的苦乐,也是我不灭的记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解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1条)

 
 

  •   麦家的小说值得一看
  •   麦家的书值得认真阅读
  •   帮朋友买的,他们说好就是好!
  •   太故弄玄虚了
  •      精巧的构思,洗练的文字,跳出学科束缚桎梏的笔法和技巧,超越故事本身予人的感叹与思考,震撼人心的悲剧色彩中透出的时代印记和人物灵魂……这确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有人说此书缺少具体的数学问题和密码味,在这一点上,我恰恰觉得麦家的手法比国外的一些技术派小说作家要来得高明, 他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更得心应手。有一个比较的对象,就是《译林》期刊2010年1期上的长篇惊险小说《深海风暴》(Deep Storm,作者林肯.奇尔德)。
  •     造物主在造人时该是费了多大的精力啊!每个人都是一部精巧精密至极的机器,这部机器所演绎出来的生命都可以说是一部部无可复制的高级秘码,穷极一生,你或许永远也无法读懂自己,更那谈解密他人了。麦加是在用心血和汗水解密生命与灵魂的踪迹,以图叩开命运的大门,至于叩开了这扇大门没有,正如推荐语中所说:“一部破解秘密的小说,一部挑战智力的小说。”你得亲手捧着《解密》,自己来叩问一下,你是在叩问这本书,也是在叩问自己的生命与灵魂。
      容金珍是一个孤独地叩问生命与灵魂的行者,他在叩问自己的灵魂与生命,他也在殚精竭虑叩问他人的灵魂与生命,这种叩问表现的方式就是解密。强大的生命与灵魂必然带来另一层的脆弱,这个天才把自己的触手拉得很长很长,长过了命运与人生,也变得脆弱与透明,一碰即可能受到严重的伤害,孤独将你的思绪无限延长,可无意的现实碰撞就会导致生命的惊涛,容金珍的碰撞就是笔记本的丢失,这是影子是导火索,真正的原因则是渴望更强大的孤独,想不到这个孤独竟是希伊斯或者说纳什科的一个愚弄天才的漏洞。
        希伊斯是一个极端自我孤独的人,自从他编写了一部高级密码后就成了这样,甚至他阻挠自己最爱的容金珍去破译秘码,及至还故意去信误导。可创造主不帮他,金珍无缘看到他的信件。他,这个天才,被另一个天才把生命一点点剥开,这该是如何的绝望与孤寂啊!天才的再进一步就是疯子与魔鬼。于是,希伊斯就再进了一步,于是就有了愚弄天才的黑密;两个天才一起在璀璨后如烟火般熄灭。
      生命或许就是一个个秘密的外观,而灵魂则是秘密的钥匙,一个毫无任何秘密的人,我们会对他怕得胆颤心惊:啊!一个毫无秘密的人。这样的人在现实中绝不存在,口口说自己一切都可以大白于天下的人其实是不喜欢太阳的。
      不知是麦家邀请阿来写了“阿来说”,还是“阿来”自己觉得秘密必须得说一说,于是我看到了这样一行:著名作家、《尘埃落定》的作者阿来说以及寥寥五行文字。
      我无时不刻都想要直面生命与灵魂中的孤独与冷清,行走在世界上的人都只有单一而不可复制的生命与灵魂以及孤独与冷清,我担心颤抖与彻骨的寒,我也担心有一天,另一个“阿来”会透过我的生命与灵魂,写下一句:著名作家,《尘埃落定》的作者“阿来”说:“麦家”是个很执著的人。……而“麦家”做到了。
      生命是一部部无可复制的高级秘密,你被破译了,也就一无价值了。
      
  •     
      文艺报何平
      
       我相信,当麦家1994年为自己的小说集《紫密黑密》写后记时,他肯定没有想到未来他的小说会在汉语文学中有这么大的公众认知度和影响力,那时他说:“说实话,我这样占有了《紫密黑密》,这篇小说也许只有三个读者,但我也够了。对于它,能够这样写出来我就足够了。”《紫密黑密》就是后来给麦家带来巨大声誉的一系列长篇小说的起点《解密》的原型。也正是从《解密》开始,麦家奠定了作为当代汉语优秀小说家的地位。如果我们仔细辨识麦家写作的起点,似乎和我们今天绝大多数小说家并无二致:自矜自恋,爱悦自己,居高临下的精英姿态和小圈子文学做派。但时至今日,麦家几乎每一部小说都会溢出“小圈子”而成为公众视野“事先张扬”的写作,而“事先张扬”的结果必然使得麦家每一部小说的写作和出版几乎都成为“事件”。于是,在媒体频频爆炒麦家小说和剧本究竟能卖几许银子的声浪中,恰恰没有多少真正懂得麦家小说的批评家站出来说,麦家的小说本身值不值这个价钱?也就是说,我们的价钱是市场算出来的,而不是基于对麦家小说文学价值做出的评价和判断。除了码洋和版税,贴在麦家身上的显赫标签还有“茅盾文学奖”、“当红影视剧”等等。如果麦家写作的意义仅仅作为一个畅销书作家,当然自有其讨论的价值,毕竟麦家的写作带动了一批拥趸者和跟风者。毫不夸张地说,今天这已经是一条从文学出版到影视剧发行的大产业链。因此,麦家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当然是修复了文学和大众之间的通道,使得文学的广泛和有效阅读重新成为可能,但麦家之于当代文学的意义肯定不止于此。
       如果进一步细分,麦家的小说应该放在类型文学中来考量。说到类型小说往往是自有“类”、“型”和谱系的,这里面尤其值得研究的是,麦家是怎样考虑推理悬疑小说的中国元素和中国经验,从而拓展其疆域的?《暗算》《风声》《风语》《刀尖》中,近代中国党是国是之隐秘;《解密》《暗算》《风语》中,国和国之间阴暗的勾心斗角是典型的中国经验和中国记忆。因此,这些虽然也是我们常人“非经验到”的,但我们很容易对这个“非经验到”的世界抱守“宁可信其有”的心理预期。事实也是这样,一直到现在,“地下工作”“谍战”仍然是中国人革命记忆和想象最幽暗不明的部分,而“特务”更是过去冷战时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麦家把推理的触角伸展到这样的隐秘世界,如果把他的小说也看作推理悬疑小说,他的写作其实提出了一些悬疑小说的核心问题:悬疑小说究竟是我们生活不可抵达的遥远的异邦还是我们生活若即若离的周遭?悬疑小说的恐怖、不安、残酷、凶险究竟是生活的意外还是我们生活的日常?悬疑小说究竟是智力游戏还是心灵探险……因此,同样热衷于造密和解密、置谜和猜谜,麦家的推理、悬疑给人感觉要靠谱得多的。但即使再靠谱,麦家的写作也同样时刻处在假想的未知和不确定中间。由于靠谱,和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的灵异型悬疑不同,因为它貌似言之凿凿,更容易激发读者参与解密和猜谜的欲望。麦家擅长拿捏作者的心窍,设置小说世界的明与暗,然后摇身一变作为一个自由出没于明暗世界的亲历者出场,麦家把他在黑暗中跌跌撞撞的摸索说出来,他获得了对黑暗包裹的一切命名的权利,而且是世界之“暗”最可靠的作“传”人。对于我们生活的世界,那些被照亮的部分,难道真的就那样可靠吗?如果照麦家的小说看,所有所谓被照亮的也只是“系风捕景”而已。所以,如《暗算》,麦家去书写这些听风者、看风者和捕风者的时候,麦家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个“捕风者”呢?就像他在《解密》“容金珍笔记本”之七引《圣经》传道书第五章说:“我见天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弯曲的不能变直,缺少的不能足数。我心里议论说,我得了大智慧,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而且我心中多经历智慧和知识的事。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因此,我曾经以为从写作者为自己设定的位置来看,麦家的小说可作“黑暗传”或者“捕风者说”观之。而且,我甚至进一步认为,这样的位置同样关乎写作者的世界观和写作立场。现在,麦家巧妙地把明与暗之间的裂隙用“解密”来填充。明与暗、真与假、内与外、可言说与不可言说、可以示人与难言之隐,解密的过程成为了窥视和我们世界相连、却孤悬在我们世界之外那个隐秘世界,成为揭破假面、直抵人心真相的探索之旅。
      
       世界之暗来自何处?肯定不只是《暗算》之“瞎子阿炳”,《黑记》遮蔽在重重衣饰之下的生理暗疾,《风语》之陈家鹄、《刀尖》之林婴婴的家族幽暗记忆。麦家在《陈华南笔记本》一开始引述了博尔赫斯《交叉小径的花园》的一段话:“什么事情会恰恰发生在一个人身上,而且恰恰是现在。一个世纪接连一个世纪过去,就是到了现在,事情才发生;空中,地上,地下,海里,生活着无数的人,可所有一切真正发生的事情,都在你身上发生了。”谁能卜知将要在我们身上发生什么?往往毕生之功,亏于一篑。麦家对这人生之“一篑”玩味不已。《陈华南笔记本》中的陈华南或者是《解密》中的容金珍怎么能够预知在临近目的地时却丢掉了致命的笔记本。《飞机》中“爸爸”又怎么可能料想带回家的密码纸会被“我”叠成飞出去再也找不回来的纸飞机。而《风声》中的李宁玉想不到的事情更多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一个个隐藏的谜底或者没有被破译的密码,只要没有被揭破,他们就遮蔽在黑暗中间。在这里,引起我们注意的其实是,推动历史或者改变人生命运的究竟是必然,还是一些像微尘一样被不经意忽略的小细节。因此,从这样的角度说,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说生活在敞亮的“明”的世界里。我们时刻被世界“暗算”,我们随时可能坠入万劫不复中间。更让人悲观的是,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有着规定方向的时间矢量中。我们只能按照时间的顺序去猜谜去解密,而一旦谜底被翻出来,一切就被注定,什么也就不能改变。虽然世界充满着许多分岔,但一旦我们做出了选择就是惟一的。麦家的故事讲述联系着他的世界观。而且作为一个专业的小说写作者,麦家并不因为我们对世界之“暗”的恐惧,而把我们放到光亮中。他让我们不断地在世界之“暗”中颠簸。因为,和那些以“说谎者”的面目出现的写作者不同,麦家反复强调自己是一个“说真”的写作人。因此,世界之“暗”,那种我们不断遭遇的无法预期的偶然事故就是麦家理解的世界之“真相”。不仅如此,麦家以解密者的面目呈现,背地里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造密者。世界之“暗”到了他的笔下又凭添充满玄机的暗昧。那么,在具体的写作中,谜底在手的麦家是不是胜券在握地隐藏在文字背后呢?不是。麦家的聪明是把自己设定在一个面对世界之“暗”同样无能为力的捕风者的位置。他一面引领读者去建构对他讲述世界的确信,一面又悄悄地去瓦解这种确信。事实上,麦家的小说到处充满着自我否定和篡改。最典型的是《风声》中,共同参与了历史事件的历史叙述者潘老、顾小梦以及“我”所讲述的“东风”、“西风”和“静风”之间不是彼此证明,却是彼此抵牾和拆解。谁是说谎者?在麦家这里,真理不是越辨越明,而是越辨越缠绕越浑浊。
      
       世界之“暗”还不只是此。读麦家的小说,我们隐隐约约感到他在向卡夫卡式体制对人压抑的现代命题靠近。他的小说题目“让蒙面人说话”的“蒙面”揭示了他小说中绝大多数人的存在状态。还不仅是日常生活状态,“他们的内心也极不自由。”战争时代的地下工作者,和平时代的“701”人,无论他们属于哪一个政党或者国家,他们其实都成为了在黑暗中生存的“我非我”的“蒙面人”。“蒙面”,即沉身于黑暗世界,所中断的不只是这些异秉、天才的专业研究。像《暗算》中的黄依依、陈二湖,《解密》中的容金珍,《风语》中的陈家鹄作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却把生命投掷在残酷、无聊的密码破译中。而且他们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他们的亲情、友谊、爱情,甚至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正常生活乐趣,都被那个看不见却无所不在的组织和国家利益所毁弃。就像那个时代曾经风行的一句话,“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而事实上,像陈二湖、容金珍、陈家鹄,因为长期置身于黑暗,已经完全失去了回到光亮世界的能力。如果真的要把他们抛掷在光亮地,他们完全就“废”了。至此,麦家的写作和我们曾经记忆中的那些写地下工作者、秘密战线的文艺作品分道扬镳了。在那些文艺作品中,国家、政党和组织利益有着不容置疑的、预予的、合法的权威。应该说,到目前为止,麦家在体制对人的扭曲这个现代命题上的思考可以拓展的空间还很大。这也是我们期待麦家在这个命题上有更多作为的地方。说到底,和世界之“暗”之“虚”比较,国家之“暗”之“实”对于我们生活的世界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中国文学应该有更勇敢的作品去正视过去时代梦魇一样的国家之“暗”,正视一个国家的阴郁。
      
       因此,可以这样说,正是麦家使得推理悬疑小说有了一种“本土的深刻”,这应该是当下一个有理想的文学写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而对于一个优秀的小说家,接着的问题就是怎样讲出一个逻辑上说得过去的好故事,如王安忆评价《风声》的“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将条件尽可能简化,压缩成抽象的逻辑”,恐怕是他关心得更多的。麦家从一开始似乎就让我们相信,小说的叙述是可以推理出来的。写作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澄清、自我觉悟的过程。一个优秀的作家,迟早会意识到什么东西才是自己的。因此,我们读麦家的小说总能看到它在时间的推移中的分蘖、增殖。从《紫密黑密》《陈华南笔记本》中生长出《解密》,从《让蒙面人说话》中生长出《暗算》,从《密码》中生长出《风声》,从《刀尖上行走》中生长出《刀尖:刀之阳面》《刀尖:刀之阴面》等等。从小说的技术上看,有那么多的推理悬疑小说大师在前,而且推理悬疑小说好像也不是中国人的长项,麦家这个以推理悬疑小说闻世的作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麦家的小说不缺乏推理悬疑小说抽丝剥茧丝丝入扣的悬念、猜测和真相大白之后的意料之外和意料之内。说得直白一点,作为一个推理悬疑作家,他的基本功是扎实的,甚至是纯正的。像《风声》,典型的密室逃逸把戏、障眼法式的心理误导以及西方式的逻辑推理,麦家巧妙地利用着写作者和读者信息的不对等来设置小说的重重迷宫。如果你一开始就跟着小说中同样在猜谜和解密的人物思路,你就中了麦家的蛊。实际上,只要你在阅读的过程中遵从麦家为你预设的顺序,而不是倒读。麦家就可以牵着你的鼻子从容地把他的包袱一个个抖搂出来。这样,小说的叙述就成为了麦家对整个故事的切割、分解、重新组合、排列,然后在适当的时机下把适当的事实从“暗处”一个个释放出来,从“刀之阳面”潜入到“刀之阴面”。事实上,没有一个小说家没有设置过悬念这个东西,但悬念各有巧妙不同。因此,那些希望通过推理悬疑小说来考量自己智力的读者,读麦家的小说肯定找到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对手。但如果仅仅止于把一个连环套的故事不着痕迹地抖搂出来,那麦家至多算一个能写《故事会》式故事的一个故事家。而如果仅仅止步于此,我们不如直接去读西方老师的作品,那些西方悬疑小说大师,像柯南•道尔、阿加沙•克里斯蒂、格雷厄姆•格林和卡尔的经典之作差不多都有了中国的译本。
      
       麦家是一个炫技的写作者。从今天的中国小说格局看,麦家是少有的能够将上世纪80年代先锋传统转移和安放在当下,并在当下激发出新的活力的作家。先锋小说家普遍征用的“元叙事”、“第一人称叙述策略”、“非道德化视角”、“解构历史”、“游戏化”以及“语言策略”等等技艺在麦家小说中被运用得娴熟老到。从整个写作观来看,麦家不再按照传统和先锋、雅和俗、宏大和个人等等来建立自己写作的精神谱系和边界,而是自由地调动诸种写作资源。回到具体的技术层面,就小说的叙述来说,麦家把自己放置在一个和读者差不多的窥视者的位置。只不过由于偶然的机缘使他比别人先知先觉,而使“麦家”成为一个聆听事件参与者讲述的诚实的记录者,一个有着“奇遇”、“艳遇”或者“奇特的邂逅”的,往来于明与暗世界之间的信使一样的人物。如果我们不言必称西方,而是回到中国古典叙事,我们就可以发现麦家其实是挪用了中国古典叙事中最常见的“遇仙”、“逢异”的叙事模式。我不知道麦家对传统叙事资源的征用是有意还是暗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和这样叙事传统联系着的其实还应该是具有典型民族性的阅读经验和记忆。也就是中国读者会不自觉地进入到小说家为他们所设置的“奇遇”记或者“艳遇”记的叙事语境。这里面,充满着一个世界对另一个世界窥视的阅读期待。就像打开的魔瓶,以中国读者世故的阅读经验,“奇遇”或者“艳遇”之后的那个世界,或者仙境,或者灵境,或者异界,都是我们未尝经验的神奇世界。而麦家只是把仙境、灵境,或者异界置换成和我们今天生活有着若即若离关系的“701”世界。而且更为有趣的是麦家曾经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也使读者想象这种“奇遇”或者“艳遇”确实为写作者所亲历。
      
       麦家还不仅仅从叙事模式上对中国传统小说资源进行改造和移用。从小说所涉及的人物来看,无论是瞎子阿炳,还是黄依依、陈二湖、容金珍、李宁玉、陈家鹄、林婴婴都是或多或少带有魔性的人物。陈思和在近几年提出中国作家写作中的“恶魔性因素”。麦家小说中的魔性人物究竟属于一个怎样的人物谱系值得我们思考。这里我对这个问题不拟做详细的论析,我只是指出中国古典传奇和志怪的叙事传统谱系中多的是魔性人物的述异志和畸人传。应该说,我们现在对这样带有召唤性的民族阅读传统研究得还不是很充分。而现在麦家提供了一个对这个问题展开研究的个案。值得注意的是,麦家的小说是植根在一个具体的时代。只有把麦家的小说放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场景,我们才能理解比悬疑推理更多的东西。像《解密》,在造密和解密中蕴涵丰富的东西方文化内容;像《暗算》《风声》《风语》《刀尖》,在国家、政党、友情、亲情等等关系中表现复杂的历史缠绕。
      
       正是因为麦家持续有效的写作实践极大地提升了推理悬疑这一小说类型在汉语小说中的地位,就像张大春《城邦暴力团》之于武侠小说、刘慈欣《三体》之于科幻小说。类型文学在当今世界文学格局中地位和成就卓著,拥有许多大师级的作家,但在中国文学格局中却常常被所谓的“纯文学”傲慢和偏见着。对类型文学的歧见是“五四”新文学的遗产之一,“五四”新文学传统建立是和对包括类型文学在内的“旧”文学“俗”文学的清算同时完成的。因此,麦家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应该是对一个湮没的传统的打捞和再造。麦家不是简单回到传统,而是在今天世界类型文学格局开放自己的写作现场,重建汉语类型文学的尊严。 (何平)
      
  •     似乎很突然,麦家火了,在西方。
      
      日前,素来对中国主流作家不感冒的《纽约时报》,首次对以讲述新中国革命历史故事和塑造红色谍战英雄著称的麦家给予正面报道,称其写作具有“现实意义”和“世界性”。同时,《华尔街日报》、《卫报》、《独立报》等几大西方权威报刊都对麦家即将上市的《解密》英文版给予好评。
      
      西方媒体为什么这么做?那得问他们,虽然他们不一定说实话。但是,麦家作品中带有的东方“用间”思想和魅力,会借此走红西方世界,则是可以预见的。
      
      不管是哪国的观众读者,总会对秘密战争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很神秘。西方文学中的间谍,最有名的莫过于007,到哪儿都有美女香车,出生入死,如履平地。对手从苏联、古巴、朝鲜,到今天的恐怖分子。这是西方语境中欣赏的间谍。
      
      我国自古就有间谍。《孙子兵法》最后一篇是《用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怎么知彼,靠情报,靠间谍。该书概括的用间五事,直到今天仍有理论价值。
      
      但是,经过商业化包装的西方间谍,在各国都很有市场。相比之下,具有深厚用间思想和历史的中国,却在该文学创作领域长期缺位、失语,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在这个背景下,麦家填补了这个空白,他被称为“中国谍战小说之父”。
      
      相对于早期的诸如《英雄虎胆》、《野火春风斗古城》等文学作品,麦家笔下的秘密战争具有全新的视角和现代化的叙事特点,再加上其背后蕴含的古代用间思想,其为西方读者所接受和喜爱,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谍战题材的艺术作品与政治议题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而麦家的作品之所以没给读者留下“上了一堂政治思想教育课”的印象,是因其淡化了历史真相和意识形态的纠缠,突出处理人在阴谋漩涡中的生存状态。这让作品具有了广泛的市场接受面,也许西方人对红色间谍的政治诉求不感冒,但很容易对独特的用间描写产生兴趣。
      
      比如看《风声》,我们会发现,正面人物也会使“阴招”,正如一句电影台词:“黄飞鸿就不能骗人啊?”(《铁鸡斗蜈蚣》,1993年)。谍战片中,要获胜,不讲计谋是不行的。过去虽然可以提,但很少有具体细致表现的。而在《风声》中,“老鬼”用计转移敌方视线就很有厚黑学派的作风。
      
      另外,谍战文学的情节发展,主要人物的行为动机很重要,做了那么多事,受了那么多苦,需要一个强大的推动力。这一点可以用麦家自己的话说明:所有的谍战片离不开“信念”两个字,支持武侠片的是侠义,而支持谍战片的就是“国家”、“信念”。
      
      这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言:“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麦家也许并没有刻意借鉴中国古代用间思想,但是他的作品不能脱离这个基础,虽然似有还无,但确实是麦家得以成为麦家的大背景,这让他独特,这让他走向世界。
      
      (熊建,人民日报记者,海外网专栏作者)
      原文:http://news.163.com/14/0225/06/9LTLQS5200014AEF.html
  •     “Decoded is a subtle and complex exploration of cryptography, politics, dream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 . . In the end, it’s the complexity of the characters that is Decoded’s enduring pleasure.” —
  •      读完《解密》,我矛盾了。
       容金珍的一生,从一个院子辗转到另一个院子,又从这个院子转移到更深的深院,直到他被困在了“笔记本”里。那是一个天才智慧的巅峰,也是困住天才的枷锁,钥匙就在“笔记本”里,可是,天才却迷失在自己制造的迷宫里。
       故事的结局多么令人遗憾,作者留给我们的不是峰回路转的大圆满,而是一个丢失了灵魂的疯子,一个被命运放逐的天才。生活从来都是阴错阳差多过如愿以偿的。但是,当我读完全书,再回头细想,这或许是最好的结局,只有“遗憾”才能被铭记。如果故事的结局是容金珍解开了黑密,从此幸福快乐的生活着,那么,这就不是容金珍了。再者,这种戛然而止的表现方式所展现的结局,让读者至少是我,在正要长舒一口气的时候,突然被噎住了。但是,正因为如此,我记住了他。在以后漫长的日子里,我或许会忘记《解密.》这本书,但是我却永远记住了容金珍这个人,这个在精神世界里自我放逐的天才,这个遗忘了所有也铭记着一切的疯子。
       作者是仁慈的也是残忍的。仁慈是因为,他给了容金珍那么多温暖与爱,从洋先生到小黎黎一家;残忍不是因为他有一个欺骗他甚至想要毁灭他的老师,而是他似乎从未真正看过院子以外的世界,这样的他,太脆弱。
       他笔记本里有这样一句话:“一只笼子在等待一只鸟。”他到底是笼子还是鸟?
      
  •      麦家长篇小说《解密》,就其题材和主体故事而言,自然写的就是事关国家关系以及各国家安危的制密与解密的故事。而按照小说中所言,制密也好,解密也好,所涉之密码,又自然属于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那些最高级的密码就是“天书”,是“神写下的文字”。密码的制作与破解所需要的智慧的高度,是一般常人所绝难企及的。否则,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那么,既然密码是“天书”,这部写《解密》的小说无疑就是关于“天书"的书了。
       于是,我对于这部小说的评论,就首先必须面对以下几个最实质性的问题。第一。密码果真是一般智慧所无法达到和靠近的奥妙吗?或者说,简直就是世界最顶尖智慧甚至是独一无二的智慧的结晶吗(因为作为国家密码必须在世界上独一无二)?那么,这样的一部写《解密》的小说,有没有能力和智力真正走近这最高的奥妙,并且真正解开这其中之“密”昵?更直截了当地说,小说作者本人是不是又一个最高智慧者呢?而紧接着,也就又发生了第二个层次上的问题,本人的这篇评论文章也就是要解读这部挑战最高智慧的小说的,而我本人又达到达不到这种超越人类最高智慧的境界呢?再进一步说,按照小说中的说法,能够破除常规手段敢于靠近紫密、黑密这样的超级密码的人,不是天才,就是疯子。而小说中的两个解密高手——两个真正的天才,结果也都先后阴错阳差地成了疯子,那么,我们这些要用小说的形式或评论的形式走进密码探密者,是天才还是疯子呢?而假如我们也的确解开了这些密码中所包含的全部秘密,我们是否也要重复前二者的覆辙呢?(在小说的“合”篇中,作家本人的确说过,我只是在向容金珍和他的故事投降”,而且“好像看容金珍疯了,我也疯了。”)这都界是故意在玩什么恩辨和逻辑的游戏,也并不是故作耸人听闻之辞。因为这涉及到我们怎么认识和评价这部小说的价值以及我们对小说价值的认识和评价有没有价值的根本问题。所以,归根结底,这部小说的写作与解读,须达到的境界就是天才与天才的对话。或者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如果说,制密与解密是人类最高智慧的交战,那么,显然,小说的写作以及我们的评论的写作也都同样是向着人类最高智慧的进一步的挑战。不能从这样的思路上认识小说,不能从这样的层次上把握。我们自己对于小说的研究和评论,就很可能陷入小说中所写到的那样,主人公远赴北京的那个研讨会,“开得像个讨论会(不是研究会),轻浮又浅薄,会议始终浮在一个平静的水面上,断断续续冒出的几只水泡,全都是容金珍憋不住气所呼出的——他为宁静和单调所窒息。”这样的评论不仅完全失去了挑战性,而且显然是丝毫没有意义的。因为这样的评论根本不可能走进《解密》,也更不具有任何“解密”的智慧。
       实际上,这部名为《解密》的小说,不仅是在用小说的形式讲述和表现主人公的解密“故事”,而且,也力图对主人公的“解密”生涯进行“解密”;更进一步说,小说又不仅是对主人公的“解密”工程进行“解密”,同时也是要在更高的境界解密和制密。这才使得小说具有了真正的艺术价值。在小说中,主人公的“解密”工作,无非是对某种密码本身进行破解,而无论是“紫密”也罢,“黑密”也罢,这些密码的功能和含义都是确定的,它们只是在特殊环境与特殊关系中所使用的交流和联络的符号而已;而小说对主人公的“稀密”进行的“解密”,却已经是在另斗种层次和境界上来力图揭开具有人生普遍意义的更大的“密”;同时,由于这种具有人生普遍意义的大“密”又的确是更复杂更难解了,所以,小说对主人公的“解密”进行“解密”的过程本身,又不能不在制密和设密。
      据麦家说,那些专业的密码专家看了这部小说以后,说麦家根本就不懂密码。其实,在我看来,说出这种话的那些密码专家才真正是不懂小说。因为小说毕竟不是技术报告,作家不可能也不需要把那些专业技术问题全都写得非常准确无误。小说是艺术,而不是技术,小说是“人”学,而不是科学。小说的基本故事写的是“解密”,小说的真正的艺术内涵却远远大于“解密”的故事和过程。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小说《解密》的确是一部非常纯粹也非常优秀的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解密”的故事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种象征,而不只是一个“故事”。作为一种职业,制密与解密都是高度专业化也是十分冷僻的行业,或者只能是极个别的天才才能从事的事业。《解密》其实首先就是在努力破解主人公的人生之谜。同时,这样的一个具有极高智慧的数学天才,其作为普通人的人生经历又带有极大的普遍性。从根本上来说,任何一个天才,也都只能是从普通人中生长出来的。而且,他作为天才的个体,在其走向某种天才事业的过程中,又往往会比普通人遭遇更多的磨难;或者他们原本就比普通人对于生活的磨难更加敏感。因此,破解这样一位特殊人物的人生之谜,也就具有了更高层次的哲理意义。
      小说中的“外一篇”——“容金珍笔记本”,作者在小说中故意说得无关紧要,甚至说它“就如同我们身体里的盲肠,有它们没它们关系不大。”还特意告诉读者,可以读,也可以不读等等。其实在我看来,这部小说真正的精华,这部小说的真正的大谜,全都在这一部分当中。小说如果没有这一部分,就没有了灵魂,而读小说不读这一部分,就完全没有进入人类真正智慧的内里。
       综上所述,要真正理解小说的“解密”内涵,必须从以下几个层次上展开。第一层,即主人公韵解密故事,这其实是最表层的“解密”,或者只是作为小说叙述依据的一个层次;第二层,主人公对自己以及对人生意义的“解密”。这实际上是主人公的内心体验与思考,这一层意义虽然并不那么外显,却是贯穿作品始终的,主人公对密码的破解也许非常高明,而在对于人生奥秘的破解方面却总是面临更大的困惑;第三层,小说对于主人公解密工作的破解,对于主人公的“解密”工作,小说绝不只是客观地叙述,而是直接深入到其解密的心理过程,尽量透视其天才的内心以及为什么只有他才能破解密码;第四层,对全部世界及人生奥秘的破解。第五层,小说本身的“设密”。众所周知,自西方现代艺术以来,各个民族以及各类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的主题就是对世界意义和自我存在的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就是从哲学层次上提出了人人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同时也设下了一个根本无法做答的世界大谜。而到了博尔赫斯的时代,世界更是处处充满了神秘,人们一方面在对世界进行不断地探询,却又不断地陷入更大的迷途。
       小说《解密》的全部故事和结局,就是讲述了一个解密天才,虽然能够破解世界最复杂的密码,却终究解不开害己的人生之谜。包括他自己的身世,以及他在最关键的时刻为什么莫名其妙地把笔记本丢掉,甚至他最后已经把密码解开了,而自己的精神却又无端地全面错乱起来⋯⋯总之,小说的故事是“解密”:其更深层的内涵却是把读者带入一个世界大谜之中。
       从哲学的眼光来署。古往今来,人与世界这些对象对于人本身来说一直都是一种难解之谜。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又作为一种具有智慧的所谓万物之灵,从其有了人类的思维以来,也就一直想千方百计揭开世界的全部大谜,当然也包括人对自身的认识。但是,一代又一代的哲人,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察和学问家,却根本无法最终让这个世界被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通明透亮一览无余。世界与人至今依然是难解之谜。从柏拉图等先哲不断追问世界的本源和本质,从奥林匹斯神殿门楣上的“认识你自己”的警示语,都是自古以来具有高智慧的人类力图全面解开人与世界之谜的典型表征。所以,人对宇宙世界的解密构成了人类文化的源源不断的源与流。
      麦家长篇小说《解密》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达到了一种哲学化的境界。其实,实事求是地说,当我读了小说大半部分的时候人物的真正的大智慧才逐步显现出来了,甚至,在智慧交战的最高潮,“神”的力量也出现了(其实这只是主人公最高智慧的神秘显现),而且对神的不公正”的抗拒也表现出来了。主人公阴错阳差地丢失了最重要的笔记豢本,他在冒雨寻找的过程中由于高度紧张和劳累;精神进入一种恍惚状态,这时候,曾经经历过重大成功也经历了最大打击的容金珍似乎对于世界和人生有了最高的领悟,这似乎也是一种神喻,小说这样写道:“因为只有神,才有这种复杂性,也是完整性,既有美好的面,又有罪恶的一面;既是善良的又是可怕的,似乎也只有神,才有这种巨大的能量和力量,使你永远围绕着她转,转啊转,并且向你显示一切欢乐,一切苦难,一切希望,一切绝望,一切天堂,一切地狱,一切辉煌,一切毁灭,一切大荣,一切大辱,一切大喜,一切大悲,一切大善,一切大恶,一切由矢,一切黑夜,一切光明,一切切黑暗,一切正面,一切反面,一切阴面,一切阳面,所有一切⋯⋯都在这里。一个大智者那种绝对超常的智慧来源,也被小说非常巧妙地展示出来了。小说于是写道:神的概念的闪亮隆重的登场,使容金珍心里出奇地变得透。
      
  •     这本书是奠定麦家风格基础的一部书,本身有很强的可读性,最神奇的是作者可以把他不熟悉的领域用最贴切巧妙又最容易理解的比喻,解释给同样不懂的读者,好作家写的好书,值得一读。又看了麦家的《风语》一、二,引人入胜,还有《风声》、《黑记》等小说还没看,打算一部部接着看下去,希望看到更多的麦氏风格的书籍。
  •     看完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精密的结构,庞大的叙事,我想国内也就只有麦家能开创并驾驭这样一个题材,费尽心思并机关算尽的高难度写作。我喜欢容金珍在梨花树下的那个场景。记得当时看《一代宗师》的时候,就觉得如果王家卫导演能把《解密》也搬上大荧幕,该是件多么美妙的事。同样是讲述一个人物,同样是反映一群民族的英雄,厚重的背景。
  •     故事有个很神奇的开头,富有历史神秘色彩的背景故事,让人忍不住的一页一页的翻看,金珍在数学上的天赋让我在读的过程中不断的感叹,如此具有天赋的数学家最后却把一身的才华献给了密码破译(看书的名字就知道麦家这本书要写的是什么,所以在边看书边好奇金珍会有怎样的经历的同时也带了点惋惜)
      也许很多人会说这又不是真人真事有什么要惋惜的,而且就小说本身而言,只是打着数学天才的幌子,并没有很多关于密码的具体描述,也没有关于数学难题的具体描述,只是用很多描述来显示金珍的特殊性,这是一本小说,如果你看名字《解密》就以为这是一本关于密码破译的高智商逻辑严密的写实的附带故事的书的话就错了,《解密》与其说是在写破译密码,不如说是在写破译密码的那群有秘密的人,金珍也许就是他们的一个代表,天才的代表。
      就一本小说而言,这本书的前半部读起来挺舒服的,一个接一个的铺垫,让人对金珍未来的发展和经历越发的好奇起来。但是就像章节的名字一样,起-承-转-再转-合。故事发展到了"转"的时候气氛慢慢变得沉重,可以很明显的感到,改变金珍甚至摧毁金珍的那个事件或者挑战正在慢慢逼近。由此,阅读的时候心情也渐渐紧张起来。也许就像作者说的,天才就像玻璃一样,看着永远是美好的,可是是玻璃的下场往往就是破碎。不管你如何努力去保护,也许他能耐受住烈火严寒,可是他却经不起一点点无意的小碰撞。。。
      我就在这忐忑却又已经了然的心情中迎来了玻璃破碎的那一天。
      
      。。。。
  •     看《解密》的过程就像玩迷屋,你永远猜不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未知催生的好奇是如此强大,迫使你无所畏惧地往前走。但当真实的恐怖赤裸裸地矗立在眼前时,又是多么希望自己对此一无所知。
       翻完《解密》的最后一页,内心积蓄的怨愤和悲伤已压得我喘不过气,久久无法平静。主人公的人生是个完完全全的悲剧。
      《神曲》:所谓偶然,只不过是我们对复杂的命运机器的无知罢了。是不是就说金珍的命运表面的偶然下掩盖着实质的必然?要是那年没有突如其来的肾炎,他早已在斯坦福大学深造,必会成为数学界的骄傲;要是小黎黎知道瘸子的来意,定然不会推荐金珍,那么他也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在数学领域有一番建树;要是N大学没有那么出名,那么瘸子可能也不会踏进一步……只是生活没那么多假设,命运可能给你很多选择,但其实都是虚设,你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命运指定的道路。金珍的人生是个必然的悲剧。最后他疯了,我倒觉得那是一种解脱,什么都用不着想的生活是最轻松的,没有悲伤,也无所谓快乐,只是一具躯壳而已,但相比走过的人生,也算得上是命运留给金珍在人世的最后馈赠。
      我感叹一颗巨星就这样陨落了,犹如金珍是真实的存在一样。
      我也很怨愤,是谁,命运借谁之手“杀害”了他?我记得“金珍在小黎黎的催问下,重重地叹了口气,犹犹豫豫地说‘校长,您可能把我送去了我不该去的地方’”“他们只要认准你,谁都无权拒绝的”,想象一下,这该是多么无能为力的妥协啊。此时,我脑海中蹦出的是一张明显苦笑的脸,眼里满含泪花却依然竭力保持着嘴唇弧度的脸,僵硬的肌肉瘫软地哭诉着满心的悲痛欲绝。“你是替国家办事,高高兴兴地走吧。”小黎黎的话似乎满含爱国精神,但是国家真的能逼迫一个人去做不愿做的事么,就能糟蹋个人的人生吗?就算打着为国家办事的旗号,也得顾及个人的意愿吧?要是这样,民主和专制又有何区别呢?
      “破译事业这桩神秘又阴暗的勾当,把人类众多的精英纠集在一起,为的不是什么,而只是为了猜想由几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演绎的秘密。这听起来似乎很好玩,像出游戏,然而人类众多精英却被这场游戏折磨得死去活来”“破译事业是人类最残酷的事业,它把人类大批精英圈在一起似乎不是要使用他们的天才,而只是想叫他们活活憋死,悄悄埋葬。”很喜欢这两句话,尖锐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破译事业的愤恨。多少人才葬于它手,仅仅是为了服务战争,服务人性中那可耻的征服欲望。国家又因此毁掉了多少文化财富?又有多少家庭因此而离散?破译事业,人类隐形的自相残杀。虽然是国与国之间抗争的需要,但是你加密,我解密,又有何意义呢?是人类活腻了,作茧自缚吗?
      金珍,花费了大量精力有了离破解黑密仅一步之遥的成果,却不甚被小偷掳走,或许越出众的人越脆弱,就是因为这事,直接导致了他的疯癫。依然清晰地记得作者对金珍出院回来刚下车时的描述:他佝偻着腰,浑身都在哆嗦;他的头脑僵硬得像是刚摆上去的,而且还没有摆正,始终微微歪斜着;他的两只眼睛吃惊地睁着,睁得圆圆的,却不见丝毫光芒;他的嘴巴如一道裂口似的张开着,好像已无法闭上,并不时有口水溜出来……
      
  •     从家族传承开始,前面大费周章描写主人公和他天才大头的来历,但主人公最后的命运难以接受,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是想说明天才的宿命吗?有点无厘头了。那岂不是说教授才是最终的胜者,因为他利用天才在其他方面的天真,狡诈地将天才误入歧途,最后毁了他。
      那作者这本书要表达的是什么呢?难道只是想描绘一下天才和密码世界的神秘吗?
  •     可能算是有生以来看过的最难看的小说,难看到让人愤怒的地步。
      我真心怀疑网上那些用丰富多彩的词藻来渲染这本书有多好看的人都他妈是作者花钱雇来的。
      看完我都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和理解能力!
      
      真心觉得好看的也不用喷我,密码战小说至少也得跟数字城堡是一个类型的,这一个,不好意思,真不在我能接受的范围内。
  •      好玩儿,但看完就不想再看。
      
       主观太多,客观太少。 就像《流血的仕途》,写的不真实,仿佛玄幻小说,虽然已使它尽量合理。和读完《跌荡一百年》后的感觉完全不同。
      
       不过,麦家的《人生中途》还是值得玩味的。
      
  •     
      从翻开书到看完,总共时间不超过3小时,总的来说它是一本很好读的书,但看完后好像没看过一般。
      
      按理说,解密主题还算新鲜,麦家的描写虚实相衬,情节也能吸引人,故事主人公及其家族浓厚的天才神秘色彩亦真亦假,又恰与我国国情发展略有吻合。可偏偏看完之后说不出个好坏来。
      
      有人说,看完之后不能评论的就是好。可我不以为然。
      
      也许是这个主题太大了,主角的神秘之处尚未细细展开就戛然而止,因为皮夹丢失就彻底发疯的情节来得突然,作者用力解释了半天也不让人信服。
      
      关于紫密黑密,从名称就很无趣,其创制者也毫无疑问跟希伊斯有关,这样的推测来得太简单,所以觉得作者做的局不够精巧。
      
      作为一本带悬疑神秘性质的半虚构{?}小说,过于宏大的主题与不够细致精巧的结构是它最大的败笔。
      
      
      所以看后记时,非常理解麦家数次想放弃写作的理由。它看起来太美了,可是要完成它,不辜负最初的创意又能体现自身水平,着实很难。
      
      
      
      我知道了一个解密专家的故事,似乎很精彩诡秘,看上去很美。
      
      
      但总觉得,看了=没看。
  •     作者凭借《暗算》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而坊间说法此书才是打动评委的最重要的因素。外加对暗算电视剧的喜爱,因此对于本书在阅读之前是有一定的心理期待的。
      但读完,确实如一豆友所说,既无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饱满丰富的人物。
      也没有精巧绝妙的象征,意味深长的隐喻,更没有饱含运思\予人启示的哲论。
      只是平白的叙述以为解密者的一生。而且没有引起我内心太大的触动。
      且说实话,看完这本讲述破译密码的书,我却对解密二字依然一头雾水。作者不只是有意为之还是自己也不是太明白,文中没有对密码的用途来源格式等信息进行阐述,而是突兀的进入了破解密码的环节,思维跳跃,不易接受,所以代入感不强。
      所以从我一个普通人的自我臆断来讲,作者似乎把有关于破译密码的这些神化了。诸如紫密黑密,玄之又玄。
      从形式上来说,麦家想要把这本书写成纪录片一样真实的效果,可文中说的访谈过51位知情人查阅上百万资料,汇聚到书中,却似乎只能看到荣先生与瘸子处长两人的一面之辞。
      而且关于金珍在火车上遗失笔记本之前,有大段的心理描写。这明显是作者根据资料对当时情况推测下,锁臆测出的金珍的心理活动。
      而这与文章末尾的金珍的笔记一样,是我认为文章的败笔。
      就是妄图揣测天才的思维。
      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所以是不会明白天才是怎么想的。
      世间的一切,知识,阅历,经验,等等,都可以学习掌握。可思维方式确实最难模仿无法学习的。所以我认为在小说里描写天才怪才鬼才都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们的心理与思维,是作为普通人的作者难以揣摩的,所以很难写的真实。并且大家都是见过或耳闻过疯子天才的种种事迹的,所以作者们也不大可能只是乱涂一通。如同毕加索的画没人看懂会被尊为抽象派,不代表随便一人乱涂一通,也会成为艺术一样。
      所以我认为麦家对于以上两个地方的处理不是太好。
      例如最后金珍的笔记。他只是在医院的床上,写下自己的思想,对生活的感悟,并不见得有什么目的性。而且主要功能是为了舒缓心情,而不是要向某人传递什么信息。
      但作者再构思这段的时候,都是顺着已经设定好了答案——要透过这些笔记表达的东西,再去编写的桥段话语。不免有违这本笔记的主题。
      总之,天才的想法不好写。
      而文的最后一句,虽说有些主旋律,有些唐突。让人有点不接受。
      但细细品味,翟夫人说出这句,却又很自然了。
      只是放在全文的结尾来点题。
      还是红色太浓了一些。
  •     在这个世间存在着诸多的秘密。有些已经被人们所破解;有些正在被人们所攻克;有些则依旧是那些个不解的谜题。如何答疑解惑?如何运筹帷幄?如何审时度势?如何足智多谋呢?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解密是一个非常令人痴狂的工作。解密的过程是曲折的;解密的道路是艰辛的;解密的成败是重要的;解密的成就是瞩目的。
      
      在麦家《解密》一书中,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番解密给人带来的紧张气氛。尽管解密只是一个思想的活动进展过程。但是解密其实更是一场无形的智力较量和斗争。是不见血的剑张弩拔。尽管这是一场完全没有真刀实枪的决斗,但是它更是一个硝烟弥漫的幕后大决斗。密码的破解将会决定性地影响到前方的胜败与否。看如此的作品,更会时刻牵动读者的心。
      
      这部作品的主人公其实紧紧地围绕着破译天才容金珍而展开。虽然他是如此的一大奇才,但是他的成长却是充满着坎坷。纵观全书的结构,我们不难发现此书的主线就是通过容金珍为主线而展开。从最初他的颇有背景的外婆家庭介绍开始; 到关于他聪明过人的外婆容幼英求学讲述;到他那不成大器的父亲家道中落;到他那无名女子的母亲在容家生下他后而亡;到他沉默寡言,不被大人重视;到他初露天分踏上求学路;到他命运转着差点踏上黄泉路;到他开始运用智慧逐步闯入701; 到他开始发挥天赋不断地收获破译的成果----而且,他的沉默而冷峻的个性,更是让他成为了领导所倚重的对象,出色地活跃在神秘的机构之下破解着各式的密码。
      
      读这本书,我有一种非常久违的羡慕的感觉。羡慕这个由最初被人都快要忽视的“大头虫”却由此功成名就般地完成如此艰巨而又出色的使命。事实上,主人公能够有这样**的成就还是有着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首先,合理的家庭背景设置可以为他向高等学府求学铺设了道路;其次,他的遗传基因中的聪明天赋注定了他将会有一番非比寻常的成就;再次,他的坎坷出生背景也同样造成了他先天的沉默寡言,冷静思索等特性;除此之外的机遇,险阻,问题等等同样也或多或少地对他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正是以为内多种因素的综合,我们才可以在书中发现如此的一大主人公。有着必然性,却也有着偶然性。无比佩服作者读到的思维能力可以将一切看似不可能的情况在潜移默化之中给予读者一个合理的解答。
      
      总而言之,这本书虽然围绕着解密而展开。但是我个人更认为是集中火力地进行着生动的人物刻画。这是一个天才;这更是一个有着各种不同因素所纠缠着而促成的天才。想要成为天才是如此的不易。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也许并不多。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这本小说认识一个浑然天成的解密奇才。
  •     《解密》(麦家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解密》是麦家作为小说家的成名之作,确实是一部精彩可读的佳作。初读第一篇“起”,像是一个家族的秘史,但随着作者解密的渐渐展开,才知道是一部关于一个“国家秘密”的小说,一个破译密码的天才,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让读者领略到虚构的魅力。从某种角度来说,《解密》是一种破解秘密、挑战智力的类型小说,只能剑走偏锋。《解密》的结构也非常精巧,“起、承、转、合”,犹如一曲华美的乐章。看得出作者在结构上用了很大的心血,通过多声部的叙述,把一个故事讲得天花乱坠。一篇好小说,必须有一个能够站得住的人物。数学奇才容金珍就是这样的人物,天才为我们凡人所仰望,一瞬间的灿烂,留下的是一世的忧伤与寂寞。
  •     容金珍阿,你小的时候,人们叫你大头虫.你像一条虫一样的生,像一条虫一样的长.  那个时候,你不会知道你将会成为容金珍吧.  你就在梨花的飘落里长大了.    容金珍阿,你是被洋先生带大的.从小你就学习解梦,学习累加.可是伱得过人天赋还是让你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算出洋先生再世的日子,伱得才智过人还是叫你终于从事了紫密破译工作.    我只能说这仅是你悲剧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你被那个姓郑的人带走,从你觉得这几乎不是一个职业,而是一个阴谋,一个阴谋中的阴谋的时候开始.从武疯子出现开始,我似乎看到了伱得命运,被捉弄一般的类似.再加上后来你失而复得的笔记更是印证了这点的..一个精神有问题的人怎么会知道笔记本找到了呢    一切欢乐.一切苦难.一切希望.一切绝望.一切天堂.一切地狱.一切辉煌.一切毁灭. 一切大荣.一切大辱.一切大喜.一切大悲.一切大善.一切大恶.一切白天.一切黑夜. 一切光明.一切黑暗.一切正面.一切反面.一切阴面.一切阳面.一切上面.一切下面. 一切里面.一切外面.一切这些.一切那些.一切所有.所有一切...你统统没有了..    密码界不允许出现两个相似的心灵,相似的心灵是一堆垃圾,因此,密码界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简直是铁律:一个人只能制造或破译一部密码,因为制造或破译了一本密码的人,他的心灵已被他自己的过去吸住,那么这心灵也等于被抛弃了.由此,从原则上说,容金珍你后来是不应该再去承担破译黑密的任务的阿,因为他的心灵已属于紫密,你破了紫密密码的阿,若要再破黑密,除非你将心灵粉碎了重新再铸.    最终,严实破了那部黑密,但是你容金珍不知道阿,紫密没上锁阿,密锁是零阿.你容金珍走了99步的路,也没抵过一个了解伱得你算计你阿,希伊斯和你就是制造密码和破译密码的死对头阿.你终于还是沉在了他的陷阱里.    聪明的价值不见得比弱智高,甚至,聪明的价值经常是负的.
  •     第一,对数学和密码学作了神秘化、蒙昧化的描述。做出一道题就能翘掉整学期课的情节,几乎与禅宗“顿悟”无异,但究竟和科学无关。创造和破译密码需要系统严密的理论支撑,所谓神叨叨的“紫密”(名称来源于太平洋战争中日军所用的“紫色”密码)“黑密”本是无稽之谈,更不要说什么“30年无人能破”的纳粹“老鹰密码”;无论是创造还是破译密码,都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天才,那种“一个人一辈子只能破译一种密码”的跳大神言论实在是荒谬可笑。而纵观全书,除了开篇一堆是个中学生就会的四则运算、等差数列,没有任何对具体数学问题的描绘;和密码相关的例子更是一个都没有。我不禁怀疑麦家究竟懂不懂密码学——或者,他连一个最简单的凯撒密码都举不出来,只会干脱着裤子放屁?
      
      第二,它的“魔幻现实主义”笔法与中国近现代史的结合不伦不类。容家荒诞的历史是个笑话,希伊思错谬百出的经历(1901年出生,二十五岁获得菲尔茨奖)是个笑话,容金珍纸片儿似的人物形象更是个笑话。
      
      这个全书俯拾即是,我就不举例了。
      
      第三,“有国才有家……所以要解密码……”。
      
      假设《解密》只有前两点,它起码还算是一部中规中矩的起点小说,加上第三点,一下子变成《地球上的红飘带》那样的主旋律小说了。再加上如此突兀的,与全文主题毫无关联的一个女人的表白:
      
      “后悔?我爱的是一个国家,你能说后悔吗?不!永远不——!”
  •      你就知道 他彻底是个小人,麦家的小说还看过 《暗算》《解密》,当然都是一个 鸡巴风格——装逼
              
              故弄玄虚
              
              
              花大半本书 写一个 傻逼兮兮的 “天才”
              
              永远这个天才情商为0
              
              永远他死了疯了
              
              永远他破了密码
              
              
              永远没有 真正的智力描写
  •      你就知道 他彻底是个小人,麦家的小说还看过 《暗算》《解密》,当然都是一个 鸡巴风格——装逼
            
            故弄玄虚
            
            
            花大半本书 写一个 傻逼兮兮的 “天才”
            
            永远这个天才情商为0
            
            永远他死了疯了
            
            永远他破了密码
            
            
            永远没有 真正的智力描写
  •     好久不读小说了,听朋友推荐的,总体不错!
      思路方式新颖,文集式的小说,内容虚虚实实,让人想一气呵成读完小说,读完后,觉得很伤感,觉得过于现实,又感觉内容如果再丰满些会更好!意犹未尽的感觉,再读一遍的冲动.
  •   写的超级到位!最近麦家老师很火呀~
  •   这下麦家老师真正的国际化了~
  •   我也很喜欢最后容金珍的笔记本,而作者说的像盲肠一般的比喻又如神来之笔,麦家的语言总是特别的能够形象而有力。
  •   高冷。。。。。
  •   说得好。你可以不喜欢一部作品,你也可以因此而不喜欢这部作品的作者,但是你不能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来骂人。
  •   如果把这本书当成是一个人的描述来讲,它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让我感到命运这个词的艰涩。金的一生,从出生到被收养,从被挖掘到知遇知己,再到为国家工作,其实在他的人生中,活生生的只有那么几个人,但是存在于他头脑当中的那个虚拟世界中的人,却是无数。就是这么一个人,临了到最后,却被自己的知己打败,精神崩溃,就此一生停留在笔记丢失的那一刻。我看到的只是一个人的人生一步一步看似无意,但却有点充满宿命的走入下一个时刻,直到最后疯掉,你都不能说,是他战胜“黑秘”的另一个诱因? 因果循环,看似悲惨的结局,但你怎知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直是凄惨寂寞的?而不是继续与虚拟的世界为伍?
    作者在本书里似乎还想表达更多东西,比如国家,比如知己。但好像就是这些零零散散的墨迹,也就让这么一个故事寥寥几笔的勾勒出来了。带着点听故事的角度,反正讲书人就能讲这么多,其他的自由发挥吧!
    于我而言,还沉浸在金的世界里。可能它不是一部让人满意的小说,但于我而言,要看到一个人的人生起伏的轨迹,它做到了。
  •   麦家获文学奖,说明中国人普遍愚不可及。
  •   不太同意楼上的观点 ——ls你难道不是中国人?
  •   貌似楼主是一个对数学无知到了极点了银!!!
    答对一道题,翘一学期课其实是满现实的一个做法——关键在于那一道题,大多数人一辈子也折腾不明白。
    那些四则运算、等差数列,虽然在表达效果上不太尽如人意,不过,如果对数学这门唯一严谨的科学有所热爱,怕是不难理解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
    在数学这门数学里,“可一个人的力量”这种个人英雄主义俯首皆是,不可胜举。
  •   艺术的东西不需要完全落到实处。艺术有艺术的真实。从小说艺术上来说,我觉得《解密》是当代最好的小说。有很多人对小说故事的猎奇体现在单纯的对小说题材归类上,但一部小说本质上是好还是不好,与题材并没有太多关系。即使是再庸俗或被人写到烂的题材,也可以写成惊世之作。关键看写的人笔下功夫如何。从这一点来说,麦家的《解密》是非常优秀的。
  •   说到底这部小说描写的大多数情节内容都是在主人公的脑海里完成的。而这一点用文字却是极难表达的。如果用公式来表达,那就不是小说而是数学论文了。电影《美丽心灵》从题材上来说与《解密》相类似,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美丽心灵》很棒。在小说艺术的创作上,至少在当代《解密》是难以逾越的。
  •   关于楼主的第三点,小说要表达的核心价值是一个数学天才的勤勉与智慧(这是每一个普通人都渴望拥有的能力)。至于他为谁工作(哪怕是希特勒)则是另外一个话题,与小说主旨也无多大的关系。
  •   LS有本事你给我解释解释(1901年出生,二十五岁获得菲尔茨奖)是怎么回事。
  •   恰是最喜欢除了那个等差数列一个具体数学的例子也没有的写法,我觉得这才是高明之处。虽然一个具体例子也没有,读者却能通过他的侧面描写,比喻,感觉到金珍的厉害,这难道不厉害么……我是文科生,数学差……要是多多具体的数学例子,我肯定不懂,也无法领略金珍的厉害
  •   顶楼主
    麦家 就是个垃圾
  •   一二三点都是不能原谅的重伤,就算写科幻,也得踏踏实实地写.写战争,也不能为了所谓的国家而写.
    但不是都要这样,同ls有些书有固定的读者群就够了.
  •   你就知道 他彻底是个小人,麦家的小说还看过 《暗算》《解密》,当然都是一个 鸡巴风格——装逼
            
  •    
              故弄玄虚
              
  •   花大半本书 写一个 傻逼兮兮的 “天才”
              
              永远这个天才情商为0
  •      永远这个天才情商为0
              
              永远他死了疯了
              
  •     永远他破了密码
              
              
  •        
              永远没有 真正的智力描写
  •   你就知道
  •   麦基死了
  •     故弄玄虚
  •    花大半本书 写一个 傻逼兮兮的 “天才”
  •      永远这个天才情商为0
            
            永远他死了疯了
            
  •     永远他死了疯了
            
            永远他破了密码
            
  •    永远没有 真正的智力描写
  •   解他妈的迷
  •   麦家 最后怎么死的
  •   就是 装逼 装死的
  •   垃圾一个
  •   麦家全家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