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思想概论

出版时间:2008年10月1日  出版社:第1版 (2008年10月1日)  作者:释迦戒忍  页数:280  

内容概要

  《人间佛教思想概论》内容丰富,收集资料翔实,是一部非常有思想深度的专著。作者通过旁征博引,所阐述的思想,非常切合当今现实。这体现了作者的一番至真至诚的良苦用心,此种如观音菩萨般悲悯社会大众之心。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环境污染,各种灾害不断,此书的问世,犹如给世人的一滴清醒剂,如润泽人心的甘露,也是给世人的一盏指路明灯。

作者简介

  释迦戒忍,法名戒忍,俗姓詹,男,汉族,1959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罗店西旺村。  1974年中学肄业,在家乡务农。1978年居寺学佛。1981年在金华铜山古寺剃度出家。1984年至1990年间受教于南京、北京中国佛学院。1990年7月任河北省正定县临济寺监院。1992年2月任普陀山佛学院教师、副教务长。其后历任普陀山慧济寺监院、普济寺监院、普陀山全山方丈、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舟山市佛教协会会长、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等职。系舟山市政协三届常委、省政协第八届常委、全国政协第十届委员。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舟山市佛教协会会长、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普陀山全山方丈、舟山市政协副主席。  发表佛学论文多篇,散见各地佛教刊物,著有《创建佛教新时代》、《佛教知识选编》等书。

书籍目录

序言 释惟贤序 余秋雨绪论第一章 人间佛教的含义第一节 关于人一 人的特性二 身难得三 人的趣向第二节 关于人间一 人间的界域二 人间中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三 此人间的时空定位第三节 佛教的终极目的一 释迦牟尼佛的出家动机二 佛法的终极目的三 诸佛皆出人间第四节 人间佛教的含义一 提出人间佛教思想的历史背景二 提倡人间佛教的现实意义三 人间佛教的含义第二章 人间佛教的历史脉络第一节 印度佛教的产生与发展一 原始佛教二 部派佛教三 大乘佛教四 秘密佛教第二节 佛教传入中国与佛教的中国化一 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发展二 佛教的中国化第三节 判教一 太虚大师的判教理念二 印顺法师的判教理念第三章 人间佛教的学理内涵第一节 缘起的学理一 缘起与性空二 因与果三 一与多第二节 五戒十善一 五戒二 十善第三节 六度四摄一 六度二 四摄第四节 四无量心第五节 佛法在世间第六节 人间净土一 什么是人间净土二 人间净土的理想境界三 人间净土的创造第七节 在人间成就佛道的原理一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二 五乘佛法三 禅宗的见性成佛四 宗喀巴大师的三士道五 太虚大师的成佛四阶段六 印顺法师的菩萨道三阶段第四章 大乘八宗的人间性第一节 人间佛教与大乘八宗的关系第二节 天台宗一 天台宗概况二 天台宗的人间性第三节 三论宗一 三论宗概况二 三论宗的人间性第四节 唯识宗一 唯识宗概况二 唯识宗的人间性第五节 华严宗一 华严宗概况二 华严宗的人间性第六节 律宗一 律宗概况二 律宗的人间性第七节 密宗一 密宗概况二 密宗的人间性第八节 禅宗一 禅宗概况二 禅宗的人间性第九节 净土宗一 净土宗概况二 净土宗的人间性第五章 人间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节 人间佛教与道教一 道教概况二 人间佛教与道教第三节 人间佛教与儒家一 儒家概况二 人间佛教与儒学第六章 人间佛教与世间法第一节 人间佛教与教育一 教育二 人间佛教的教育理念第二节 人间佛教与经济一 经济二 人间佛教的经济理念第三节 人间佛教与政治一 政治二 人间佛教的政治理念第四节 人间佛教与文学艺术一 文学艺术二 人间佛教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第五节 人间佛教与科技一 科技二 人间佛教的科技理念第六节 人间佛教与军事一 军事二 人间佛教的军事理念第七节 人间佛教与环境一 环境二 人间佛教的环保理念第八节 人间佛教与伦理道德一 伦理道德二 人间佛教的伦理道德观第七章 人间佛教的前景瞻望第一节 社会现状与走向一 物质层面二 精神层面第二节 人间佛教在新时代的定位一 佛二 法三 僧后记附 主要参考书目、论文

编辑推荐

  佛教界应大力提倡人间佛教思想,让佛法真正变成大众所需,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成为提升人们精神境界、引导社会风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间佛教思想概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