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浙江文艺 作者:彭林 页数:11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西方文明是宗教文明,人的灵魂是要靠上帝来管的。中国文化不然,人的灵魂是要靠自己来管的,而这个统辖中国人灵魂的东西人们称之为“德”,它是对人类理性的集中表述,它让人们懂得怎样自别于禽兽。 “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视而不见,察而无形,怎样才能让它根植于社会的基层、大众的心田呢?古人把德分解成若干德目,例如孝悌、忠信、谦让、敬业、乐群、勤政、爱民等等,每一个德目之下,都有许多具体的行为规范可供遵循,你在生活中实践了这些规范,那么德性就在你身上得到了体现。这样的行为规范就是礼。《礼记》说:“礼也者,理也。”礼就是合于道理的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道理无处不在,因此礼也是无所不在的。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认识和培育德性的过程。不仅要“知书”,而且要“达礼”,倘能知、行合一,德性才会变成德行。通过亲身践履礼、体悟礼的真谛,就能使自己的言谈举止处处中规中矩,进而变化气质,涵养德性,卓有风范,成贤成圣。如果说理是目标,礼则是走向这一目标的桥梁。孔子特别强调对于礼的学习,他说:“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不受道德的约束,就无法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所以《左传》说:“礼,身之干也。”
作者简介
彭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经学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书籍目录
前言礼义诚敬仪容服饰尊卑拜礼孝亲敬长访客宴饮雅言书信附《礼记》选篇
章节摘录
礼仪狭义的礼,是人际交往的礼节。仪节是古代的知识精英依据道德要求制订出来的行为规范,具有指导意义。礼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相辅相成的要素。一定的形式是为了体现一定的内涵。形式好比外壳,内涵犹如灵魂。没有外壳,灵魂就无处寄寓。没有灵魂,外壳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古人把礼的形式称为“礼法”,这是礼的规定性,必须按照它的要求一步一步去做;而把礼的内涵称为“礼义”。照着礼法的要求去做,是必需的,但还不够。理想的状态是,既懂得怎样去做,又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人的成长有内、外两个方面:内求德性的纯正,外求言行的端正。所以自古以来,君子都内外兼修.礼的内、外两面,与人的内、外兼修完全一致。学礼,既要熟悉礼的外在形式,又要把握礼的内在神髓。春秋末期,列国的诸侯虽然也不忘祭神祭祖,玉帛钟鼓,像模像样的,其实不过是虚应故事,孔子愤愤地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左传》上说,鲁昭公到晋国访问,从“郊劳”的礼节开始,步步为礼,在相当冗长的仪式中,居然没有做错一处,许多晋国人惊叹不已。可是晋国的贤人女叔齐却说,礼是道德的体现,可是鲁昭公治国无道,百姓怨恨,与邻国的关系也很险恶,他哪里懂得礼呢?眼下他做的不过是徒具形式的“仪”而已!女叔齐的批评非常深刻,值得我们深思。离开了礼义,即使仪式做得再完美,也只能是作秀。眼下许多宾馆挑选和培训服务员,只注重外表漂亮和举止得体,而忽视德性的教育,其结果是如同花瓶,只是摆设而已,宾馆的服务质量始终得不到提升。还有一些企业不把精力放在练好“内功”上,而是千方百计在包装上下功夫,甚至招聘某些美女或者名人做“形象大使”,企业自身则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徒劳无益。学礼,一定要礼法和礼义同时并举,并且要特别强调礼义的核心灵魂地位,《礼记》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的重要性如此,千万不可等闲视之。《礼记》是礼学经典,但它并不专讲礼法,恰恰相反,它从第一篇开始,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谈做人的道理和原则,例如: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贫者不以货财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这些类似警句与格言的文句,在《礼记》中俯拾皆是,它们对于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对于我们修身进德,依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不妨作为座右之铭,终身服膺。诚敬古人把纷繁的礼仪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类,称为“五礼”。五礼的核心都是要表达诚敬之心。吉礼是指祭祀天、地和祖先的礼仪。天地是万物之源,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祖先是家族的源头,是赋予我们生命的人;祭礼是为了铭记恩泽,表达敬意。凶礼是指丧礼和荒礼:丧礼是向逝去的亲人表达敬意的礼仪;荒礼是对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施以援手,慰问并捐赠粮食、衣物的礼仪。军礼是军队训练、出征、凯旋的礼仪,是为了表达对国家主权的敬意。宾礼是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礼仪,是为了表达对对方的敬意。嘉礼包括冠礼、婚礼、燕飨、贺庆之礼,也都是表达敬意的礼仪。离开了敬,礼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对父祖、对尊长、对他人、对大自然都要心存敬意。古代所有的礼,都是为了培养你内心的敬意,所以各种礼仪都要求服饰整洁、容貌端庄、言语谦恭,揖让周旋,处处有节。一些重大的礼仪,甚至要求提前很多天就沐浴、斋戒,让心绪进人状态。所以《孝经》用一言以蔽之的口气说道:“礼者,敬而已矣。”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敬意必须发自内心,如果没有诚意,只是做做样子,如同演戏,那就没有任何意义。《礼记》开头一句就是“毋不敬”,把“敬”作为全书的纲领,要求人们在生活层面树立起严肃的人生态度,把“敬”的存养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贯通起来。小而言之,衣衫不整、语言鄙俗、容貌不端、散漫怠惰、无所用心、玩世不恭,都是内心不敬的直接表现,都在戒绝之列。大而言之,要通过涵养内心的“敬”,树立起人文关怀的理念,并且贯彻到对事业的无限追求以及对祖国的无限忠贞之上。当前,我们社会中出现的经济问题、司法问题,归根到底是人心的问题。上了车,不肯让座;开着车,不肯让道;当了官,玩忽职守;经了商,造假卖假。所有这些问题的本质在于人心。设想一下,如果人人懂得“敬”的道理,就一定会在道德上自律,就会自觉地关注社会的进步,关注弱势群体,就会主动地关爱老年人,就会处处尊重他人、与人礼让,就会努力地把本质工作做好。儒家倡导的“敬”,是中国式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它有丰富的内核,却没有边界,它可以无限扩展,充盈于人生、事业,乃至万事万物。胸中如果有了一个大写的“敬”字,你就会气象焕然一新。
编辑推荐
《中华传统礼仪读本》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