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8月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南非]库切 页数:169 译者:郑云
Tag标签:无
前言
序 陆建德 南非作家J.M.库切的第一部小说《幽暗之地》(一九七四年)结构新奇,称得上是形式实验的“先锋”之作。它由《越南计划》和《雅各·库切之讲述》(以下分别简称《计划》和《讲述》)两个看起来不搭界的中篇小说组成,两个文本都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计划》的主人公尤金·唐恩是一位与库切同时代(甚至同岁)的美国大学教师,参与了设计越南战争升级计划,为此飘飘然,昏昏然。《讲述》名义上是南非荷兰裔殖民者(也称布尔人)雅各。库切作于一七六。年的自述,实际上系二十世纪中叶他的后人、一位主张种族隔离的南非国民党人士编著。两位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和地域迥异,但是他们都有畸形发达的自我,都崇拜暴力手段,总能为自己奔腾而来的自私动机披上合理的外衣。库切像莎士比亚那样深入自己并不喜欢的角色,取他们的立场来讲述、编造故事。他们作恶,或通过别人作恶,但是不自知,因而也没有为折磨麦克白的强烈的罪恶意识所苦。尤金·唐恩认定“负罪感是一剂黑色的毒药”,“负疚自责是人头脑中无益的成分”,他的重大使命之一是要把反战的美国青年从自责的深渊中解救出来。他最终精神崩溃了,在康复院自问谁该为他的过错负责。两百年前的雅各·库切倒是心理健康的楷模,他从来不会目寻烦恼。 也许,作者六七十年代在英国、美国工作学习的经历决定了小说里战争和殖民主义的题材。 库切于一九六0年从南非开普敦大学毕业(主修数学,兼修英语文学)后到伦敦。那一年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取缔了黑人政治组织非洲国民代表大会(即非国大),并制造了沙佩维尔惨案,国际舆论大哗。库切在英国生活了五年,主要在IBM公司担任计算机程序员工作’同时又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一篇关于英国小说家福特的论文,获母校硕士学位。一九六五年,他获一笔奖学金,赴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丁分校攻读博士,三年后取得学位,受聘于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一九七二年回开普敦大学教授英语文学。库切在美国居留期间遇到两件大事。首先是越南战争。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反战示威游行给美国社会造成极大的冲击。在这过程中,他不是消极的旁观者。其次,奥斯丁的校图书馆藏有大量关于南非的珍贵史料,库切在馆中生封的书堆里发现了自己的先祖雅各·库切于一七六0年十一月在好望角总督府所作的证词(即《讲述》的附录),不由抚今思昔,从自己国家的种族歧视联想到家史和早期荷兰移民在南非的殖民统治。库切在布法罗教书的时候开始酝酿和写作《幽暗之地》’他要做的是把这两件大事置于同一个意识形态的框架下加以考察。 近朱者赤。库切的博士论文是爱尔兰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早期小说研究。《幽暗之地》明显受到贝克特的影响。文本套文本、作者作为人物出现、高度自觉的叙事方式、对精神病人心理状态的兴趣、主谓短句的使用(“我哼唱,我咆哮,我嘶嘶响,我怒号,我尖叫,我赞叹”),这些贝克特作品标牌式的特点也出现在《幽暗之地》。贝克特过于关心泛泛的“人类生存状况”,而库切的作品中更多历史、社会和伦理的探索,从《幽暗之地》的书名就隐约可见《黑暗的中心》的影子。库切延续并深化了波兰裔英国作家康拉德有关种族和殖民问题的思考。他的小说创作成就,当在贝克特之上。 关于库切赴美前的生活,他在自传体小说《男孩》和《青春》(浙江文艺出版社均有中译本)中作了较细腻的回顾。越南战争全面爆发时他还在伦敦。《青春》里一个细节道出了他对越南战争的态度。一天,他在《卫报》上读到头条新闻《自杀炸弹袭击者在南越造成浩劫》,报道的内容是所谓的“越共”士兵潜入美军的波莱古空军基地,炸毁飞机二十四架,并引发燃油储存罐爆炸。库切写道: 自从他(指库切本人)来到英国,英国报纸和BBC就一直发表美国武功的文章,越共成千被杀,而美国兵毫发未伤。如果对美国有哪怕一个字的批评,也是以最温和的方式出现的。他几乎无法使自己去读有关战争的报道,它们太让他恶心了。现在越共作出了他们不可否认的、英勇的回答。 这次汁划周密的偷袭发生在一九六五年二月七日。对在这次著名行动中的“自杀炸弹袭击者”,库切是钦佩的。就在这一年九月,他到达美国。可以说,他对越南战争一直非常反感。但是,上引文字的锋芒却指向英国媒体。一九六一年,也就是库切到英国的第二年,南非与英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不得不退出英联邦。我们不难想象一位生活在英国的南非年轻人此时会有怎样痛切的感受。为什么对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大加抨击的英国报刊就能容忍在越南发生的一切?《幽暗之地》将两者并列,要强调的就是种族隔离政策以及随之产生的对黑人民权运动的镇压与越南战争同根同源,乃是一对孪生兄弟。 越南战争在约翰逊主政期间全面升级,尼克松当选后通过时断时续的巴黎和谈考虑如何体面撤军。一九七三年八月,美国国会迫于国内外巨大压力通过法案,禁止政府在印度支那进一步采取军事行动,翌年美国大幅度削减对南越政权的军援。可以说,在小说的创作出版过程中,越南战争的走向已趋明朗,以北越主导的越南统一恐怕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唐恩依旧沉溺于战争狂想,可见他是有意回避现实了。 …… S.J.库切在撰写历史,他也在编造历史。信史不信,历史文本与小说文本原来如此相似。“重要之处是历史之哲学”,这是《讲述》的卷首所引的福楼拜名言。通过《幽暗之地》,库切不仅对越南战争和他自己国家的种族歧视发出谴责之声,还生动揭示了意识形态对历史写作的复杂干预。这是一部聪明老练的小说,一部愤怒中夹杂了一丝无奈和绝望的小说。说它有点悲观,因为作者看到,在权力、欲望和激情的作用下,真理和自知之明时常会在我们好探寻又无法摆脱文饰的眼睛前面退却。
内容概要
J.M.库切的小说以结构精致、对话隽永、思辨深邃为特色。然而,他是一个有道德原则的怀疑论者,对当下西方文明中浅薄的道德感和残酷的理性主义给予毫不留情的批判。他以知性的诚实消解了一切自我慰藉的基础,使自己远离俗丽而无价值的戏剧化的解悟和忏悔。 他最早的小说《幽暗之地》初次展露了善于移情的艺术才能,这种才能使他一再深入到异质文化中间,一再进入那些令人憎恶的人物的内心深处。小说描写越南战争期间一个为美国政府服务的人物,挖空心思要发明一套攻无不克的心理战系统,与此同时他个人生活却糟糕透顶。此人的奇思异想与一份十八世纪布尔人在非洲腹地的探险报告并列而述,展示了两种不同的遁世方式。一者是智力的夸张和心理上的妄自尊大,另者充满活力,是富于荒蛮气息的生命进程,两者互为映照。
作者简介
J.M.库切(J.M.Coetezee1940——),库切1940年生于南非开普敦,荷兰裔移民后代。成长于南非种族隔离政策逐渐成形并盛行的年代。1960年他离开南非赴伦敦,从事电脑软件设计。1965年到美国攻读文学博士,毕业后在纽约州立大学做教授。1971年回到南非,在开普敦大学英文系任教。2002年移居澳大利亚。小说《等待野蛮人》(1980)一出版,即摘取费柏纪念奖、布莱克纪念奖,为库切赢得了国际声誉。《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1983)出版当年就赢得英语文学界最高荣誉——英国布克奖。《耻》1999年再度获布克奖,使库切成为唯一的一位两次获该奖项的作家。1994年出版的《彼得堡的大师》获得爱尔兰时报国际小说奖。《男孩》(1997)和《青春》(2002)是自传体小说,披露他生活中不为人所知的一面。其他重要作品还有《幽暗之地》(1974)、《内陆深处》(1997)、《福》(1986)、《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2003)、《慢人》(2005)等。库切的每一部作品风格完全不同,意义多元。他是英语文学中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除了以上提到的奖项,还获得过法国费米那奖、美国普利策奖、2000年英联邦作家奖等。2003年库切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书籍目录
序越南计划雅各·库切之讲述
章节摘录
越南计划 当目睹影片上的战斗轰炸机飞行员们用凝固汽油弹成功地对越共目标实施轮番轰炸后一脸的兴奋,那些欧美观众深感惊骇和憎恶。他们的这种反感很难不令人产生共鸣。不过,想指望美国政府手下的飞行员里头会有人被他们一手制造的灾祸震慑而执行不了任务,或者良心不安,甚至有负疚感,也是不切实际的。 ——赫尔曼·卡恩 我叫尤金·唐恩。我不得不那样。开始吧。 是库切让我修订我这篇文章的。它让他觉得如鲠在喉:他想让它文笔别那么冲,不然就干脆删了。他不想我碍手碍脚的,这我明白。我正在对付这个有权、友善,但是平庸而无远见的家伙。……
编辑推荐
库切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最早的小说《幽暗之地》初次展露了善于移情的艺术才能,这种才能使他一再深入到异质文化中间,一再进入那些令人憎恶的人物的内心深处。小说描写越南战争期间一个为美国政府服务的人物,挖空心思要发明一套攻无不克的心理战系统,与此同时他个人生活却糟糕透顶。此人的奇思异想与一份十八世纪布尔人在非洲腹地的探险报告并列而述,展示了两种不同的遁世方式。一者是智力的夸张和心理上的妄自尊大,另者充满活力,是富于荒蛮气息的生命进程,两者互为映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