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2-7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加] 露西·莫德·蒙哥玛利 页数:242 字数:185000 译者:马爱农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那个瘦骨嶙峋、叽叽喳喳的小女孩第一次来到爱德华王子岛,仿佛还是昨天的事。 可这会儿,漂亮的十六岁安妮正站在家乡的小学里当老师,声音里充满了偷练出来的庄严镇静。而骨子里,她其实与她的学生一样,生气勃勃,一刻也不想停下来。 那个被她怨恨却又暗恋着她的美少年吉尔伯特,现在又怎样了呢?
作者简介
Lucy Maud Montgomery(1874-1942)
三十岁的露西·莫德·蒙哥玛利,是年创作《绿山墙的安妮》
马爱农:女,1964年生,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
译著有:《到灯塔去》(英国吴尔芙著),《船讯》(美国获奖图书),《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英国罗琳著)等十余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愤怒的邻居第二章 匆匆出售,慢慢后悔第三章 哈里森先生在家里第四章 不同的观点第五章 羽毛初丰的女教师第六章 各色各样的男人和女人第七章 责任面前第八章 玛丽拉收养以双胞胎第九章 戴维寻求刺激第十章 事实和幻想第十一章 一个倒霉的日子第十二章 一次出色的野餐第十三章 避免了一场危险第十四章 假期开始了第十五章 所向往的事情第十六章 一连串的事故第十七章 托利路上的一次奇遇第十八章 真是愉快的一天第十九章 事情注注这样发生第二十章 可爱的拉文达小姐第二十一章 零星琐事第二十二章 拉文达小姐的变爱史第二十三章 本乡的一个预言家第二十四章 阿冯利的一场风波第二十五章 峰回路转第二十六章 在石屋的一个下午第二十七章 王子回到魔宫第二十八章 诗和散文第二十九章 石屋里的婚礼
章节摘录
“你怎么能这么调皮呢?你可怜的妈妈今天才下葬呀。”玛丽拉绝望地责问道。 “但她死的时候挺高兴的,”戴维一本正经地说,“我知道.因为她这样对我说过。她病得厌烦了。在她死的前一天夜里,我们谈了好久。她告诉我你准备接我和多拉去过冬天,还叫我做个好孩子。我是打算做个好孩子的,可经常走动和乖乖坐着不一样能成为好孩子吗?她还说我要永远好好地对待多拉,随时保护她,我准备这样做。” “你能把揪她头发说成是对她好吗?” “反正我是绝不许别人揪她头发的,”戴维说着,皱起眉头,握紧双拳,“他们不妨来试一试。我没有怎么弄痛她——她因为是小女孩子才哭的。我真高兴我是男孩子,可我不愿是双胞胎。吉米·斯普罗特的妹妹跟他争吵的时候,吉米就说‘我比你大。当然比你懂得多’,这样一来他妹妹就没话说了。可是我就不能对多拉这么说,所以她总在思想上跟我对着干。你让我赶一会儿马吧,因为我是个男予汉。” 直到马车走进自家的院子,玛丽拉才松了口气。秋夜的晚风吹得院子里枯黄的树叶婆娑起舞。安妮站在大门口迎接他们,把双胞胎抱下车来。多拉平静地接受了亲吻,戴维以他热烈的拥抱回报安妮的欢迎,并兴高采烈地宣称:“我是戴维·基思先生。” 在晚餐桌上多拉一举一动像个淑女,而戴维的表现却很不如人意。 “我饿坏了,顾不上有礼貌地吃饭,”玛丽拉指责他时他这么说,“多拉不像我这么饿。想想我在一路上做的那些活动,你就明白了。这蛋糕里的葡萄干真多,太好吃了。我们家好久没吃上蛋糕了,妈妈病得太重,做不动,斯普罗特太太说她只能帮我们铐铐面包。而且,威金斯太太从来不往她的蛋糕里放葡萄干。从来不放!我可以再吃一块吗?” 玛丽拉本想拒绝,可是安妮给戴维又切了厚厚的一片。她提醒戴维应该为这片蛋糕说声“谢谢”。戴维只是龇牙咧嘴地朝她一笑,然后咬了一大口。吃完了,他说,“如果你再给我一块,我就谢谢你。” “不行,蛋糕你已经吃得够多的了。”玛丽拉说,安妮知道她的这种语气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戴维以后也会懂得这一点。 戴维朝安妮眨眨眼睛,隔着桌子探过身去,从多拉手中一把抢过她那文雅地咬了一小口的第一块蛋糕,把嘴张到最大限度,一口把整块蛋糕都塞了进去。多拉的嘴唇哆嗦着,玛丽拉吓得说不出话来。安妮立刻摆出十足的“小学教师”的威严,大声说道,“喂,戴维,有教养的人决不做这样的事情。” “我知道他们不这样做,”戴维刚缓过气来就说道,“可我不是个有教养的人呀。” “难道你不想成为那样的人吗?”惊呆了的安妮问道。 “当然想。可是长大了才能做个有教养的人呢。” “哦,其实你现在就能做到,”安妮赶忙说道,她认为自己发现了一片可以及时播撒善种的土壤,“你可以从小就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有教养的人决不抢女士的东西——或者忘记说谢谢——或者去揪别人的头发。” “那他们肯定很没意思,”戴维直率地说,“我还是等长大了再做个有教养的人吧。” 玛丽拉只好又切了一块蛋糕给多拉。她觉得当时确实无法对付戴维。这一天又是葬礼,又是漫长的旅途,真使她精疲力竭。想想以后的日子。她不免黯然神伤。 这对双胞胎尽管都很漂亮,看上去却并不很像。多拉有一头一丝不乱的柔滑鬈曲的长发。戴维圆乎乎的脑袋上是一大蓬毛茸茸的黄色小鬈发。多拉淡褐色的眼睛恬静而温柔;戴维的眼睛却像小精灵的眼睛那样调皮而闪烁不定。多拉的鼻子是直的,戴维却长了一个地道的狮子鼻;多拉的小嘴显得有点矜持,戴维的脸上却老是挂着笑容;另外,他的一边面颊上有个酒涡,另一边却没有,这样他笑起来就带有一种不对称的滑稽味道,很中看。他的小脸上到处隐藏着欢乐和调皮的神情。 “最好让他们上床吧,”玛丽拉说,她认为这是最简单的处理办法,“多拉和我睡,你可以把戴维安置在西山墙屋子里。一个人睡觉不害怕吧,戴维?” “不怕,可是我不想睡那么长时间。”戴维轻松自在地说。 “不,你得去睡了。”备受折磨的玛丽拉说,她语气中的某种成分使戴维不敢再吭声了。他顺从地和安妮一起快步跑上楼去。 “我长大了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夜不睡觉,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他对安妮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在以后的几年里,每当玛丽拉想到双胞胎来绿山墙农舍的第一个星期时,还是有点不寒而栗。并不是说那个星期比以后的日子糟糕,而是因为新鲜的事儿太多,使人招架不住。只要戴维醒着,他就没有一刻不调皮捣乱或想出恶作剧的办法;他的第一个壮举发生在他到来的两天之后,那是个星期天的早晨——风和日丽,雾轻似烟,就像九月的天气一样。安妮替他穿好衣服,准备去教堂做礼拜,玛丽拉在照料多拉。起初,戴维坚决不肯洗脸。 “玛丽拉昨天给我洗过了——葬礼那天,威金斯太太还用硬肥皂给我擦洗过。足够一个星期不洗脸的了。我不知道弄得那样干净有什么好处。脏一点舒服得多。” “保罗·欧文每天都是自觉地洗脸的。”安妮机智地说。 戴维住进绿山墙农舍才四十八小时多一点,但已经崇拜安妮而仇恨保罗·欧文了;在到来的第二天,他就听见安妮热情地称赞保罗。如果保罗。欧文每天洗脸,他,戴维。基思绝不服输,也要这么做,即使要他的命也不在乎。这种心理又使他温顺地服从了梳洗打扮的其他琐碎细节,等一切都做完了,他确实成了一个漂亮的小男孩。安妮带他到教堂里卡思伯特家常坐的那张长板凳跟前时,甚至为他感到一种母亲般的骄傲。 起初戴维表现得很好,忙着偷看他能看见的所有小男孩,猜想哪个是保罗.欧文。开头的两首赞美诗和《圣经》朗诵顺顺当当地过去了。在阿伦先生祈祷时却出了乱子。 劳雷塔·怀特坐在戴维前面,稍稍低垂着头,金色头发编成的两条长辫子中间露出一截引人注目的白皙的脖子,周围是一圈宽宽的花边。八岁的劳雷塔是个胖乎乎的看来很安静的孩子,在她还是六个月的婴儿时,她妈妈第一次把她抱到教堂去从那以后,她在教堂里的表现一直是无可指责的。 戴维把手伸进口袋,掏出了——一只毛毛虫,一只毛茸茸的、轻轻蠕动的毛毛虫。玛丽拉瞅见了,伸手去抓他,可是已经晚了。戴维把毛毛虫扔到了劳雷塔的脖子上。 就在阿伦先生的祷告声中,爆发出一阵刺耳的尖叫,牧师吃惊地停下来,睁开眼睛。大伙的脑袋一下子都抬了起来。只见劳雷塔·怀特正在她的长凳上跳上跳下,疯狂地抓扯背后的衣服。 “啊唷——妈妈——妈妈——哎哟——把它拿出来——哎哟——把它弄出来——哎哟——那个坏男孩把它放到我的脖子上,它爬到背上去了——哎哟——妈妈——又往下爬了——哎哟——哎哟——哎哟——” 怀特太太板着脸站起来,将歇斯底里地扭个不停的劳雷塔拉出了教堂。尖叫声在远处渐渐消失了。阿伦先生继续他的祈祷。可是大家都感到那天是一场失败。玛丽拉生平第一次没有注意听诵读的经文,安妮坐在那儿,羞得面颊通红。 到家后,玛丽拉把戴维放到床上,让他在那儿呆一天。她不肯给他吃饭,只允许他吃一顿光有面包和牛奶的茶点。安妮把茶点给他端去,愁苦地坐在他身旁。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 编辑 编辑这套“安妮系列小说”,是因着友人的女儿——一位阅读面极广的中学生近乎恳求的建议:“《绿山墙的安妮》(国内几年前已有中译本)棒极了,你们接着往下出续集吧,我都等不及了。”她母亲告诉我,这女孩与她的一位同学至少看了几十遍《绿山墙的安妮》,两人原来都是不爱说话的小女生.现在性格大变,都学安妮,互相比着谁先拿奖学金。谁更加伶牙俐齿…… 一年以后,当“安妮系列小说”前四本书稿译好编定,静静地摆在我面前时,我被感动、启悟、愉悦、喜爱重重裹挟,我认定这是一块未被中国读者开掘的宝藏,安妮将成为女孩子们的心灵伴侣。知道原《世界文学》主编、外国文学专家李文俊先生曾去过女作家的故乡,于是便有了下面这番对话。 编辑 李先生,我们都知道您是中国翻译和研究美国大文豪福克纳的权威,却怎么会在前些年拐了个弯,去加拿大的爱德华王子岛寻访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玛利,也就是《绿山墙的安妮》的作者呢? 李文俊 我折服于福克纳一类现代派作家作品的深奥曲折,却更喜欢儿童文学的亮丽明快,《绿山墙的安妮》就是一本亮丽明快的书,尤其是它的英文原文我很爱读,我生病时总读原版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是缘由之一;缘由之二,主要想为异国的小安妮打抱不平。“安妮系列小说”在英语国家畅销近一个世纪而不衰,《绿山墙的安妮》被译成数十种文字,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又搬上舞台,改编成音乐喜剧,加拿大人提起它都会精神亢奋、眼睛闪光;而在中国大陆,中译本的影响却很小,只在喜欢它的读者中悄悄流行,而读者对这位创作了令加拿大人无比自豪的不朽名著的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玛利更是几乎一无所知。正因如此,我才在一次加方资助的学术考察活动中,报了去女作家故乡考察然后撰文介绍的计划。 编辑 露西·莫德·蒙哥玛利,我见过她一张很美的相片,看她模样,一定出身高贵,受过良好的教育? 李文俊 哦,她只是一位平民,一位农妇,一位女教师,一位牧师太太。露西·莫德·蒙哥玛利于1874年11月30日出生在爱德华王子岛,打小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在卡文迪许村一所老式的四周都是苹果园的农舍里,干着各种农活。爱德华王子岛是加拿大最美丽的省份之一,它培育了女作家对大自然的终生热爱,这一点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强烈的诗意表现。 小露西九岁开始写诗,十五岁时写的一篇作文获全加作文竞赛三等奖,十六岁便开始投稿。在三十七岁结婚以前,她读过大学,也做过教师和编辑,但大部分日子过的却是普通农妇粗砺艰辛的生活。嫁给牧师埃温·麦克唐纳以后,除了做妻子和母亲需要做的一切家务事以外,她还要担当起牧师太太的所有“社会工作”,如主日学校、圣诞演出,与各种各样的人谈心……直到1942年4月24日去世为止。在忙碌操劳的漫长岁月里,露西·莫德·蒙哥玛利每天都要挤出几个小时来阅读与写作,一辈子辛勤耕耘成果累累,共创作了二十多种长篇小说,以及许多短篇小说集、诗歌、自传,还有十卷尚未出齐的私人日记。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