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缘堂随笔

出版时间:2000-12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丰子恺  
Tag标签:无  

书籍目录

一、东京某晚的事
二、华瞻的日记
三、给我的孩子们
四、儿女
五、陋巷
六、作父亲
七、吃瓜子
八、穷小孩的跷跷板
九、谈自己的画
十、杨柳
十一、车厢社会
十二、半篇莫干山游记
十三、山中避雨
十四、家
十五、告缘缘堂在天之灵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缘缘堂随笔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4条)

 
 

  •     丰子恺的作品,我除了这本仅五毫米厚的小册子以外,还从字帖上读过一篇有趣的小文《吃瓜子》。他的画作我倒是无缘瞻仰。
      缘缘堂随笔这本小书,那快要溢出来的、几近疯狂的对孩子的爱,恐怕没有几人可以完全认同。孩子越是长大、他越是惋惜,越是调皮捣蛋、他越是看到所谓“美”与“幸”,甚至于,他那夭折的孩子的短暂一生竟被看成是完美的象征。
      于是,我便不甚明白他为什么又那么热衷于教育办学了。他不愿他的孩子永远保持这样的姿态吗?还是他必须屈服于某些社会规则,只不过是在找寻一种折中方案呢?
      他无疑是充满矛盾的。他是一位内心探索者——虽然并未真正涉足哲学领域——他那篇描写来去的文章就是最好的佐证。试问又有几人会像他一样在意一根被抛弃的小树枝的命运呢?而他对佛教的敬仰,又恰好佐证了这一点。
      
      如果他一生中没有遇到这么多良师益友,以他这样的矛盾,怕是会走上堕落迷茫的道路。而他最终成为了名留青史的文化人、善人,留下了这么多作品,真是值得感叹一声幸哉。
      
  •     苦难使人扭曲,也使人深刻。安逸使人和善,却终究肤浅。这本集子最精彩的是他写小孩子的篇章,虽然是童心主义,但自然真诚,是真懂得小孩子,可以给四星。其他则流于空邈的玄想,并不很好,最多也就个三星。同是写逝去的无奈,木心丢小碗的那个就写得比这里的细腻真切。这时的小丰才三十岁就感叹死亡迫近,你这不是宝二爷富贵闲人强说愁吗?总之,小丰您还嫩着呢,到辞缘缘堂,南颖访问记您才炉火纯青嘞!
      先生说,幼稚的人就说幼稚的话。没错!真诚是作文的大前提,宝二爷总会走出大观园,阿张总要离开百草园,小丰终有一天告别缘缘堂。慢慢地将日子含蓄进自己的生命,人人都会瓜熟蒂落。
  •     现代文学史不能忘记他---丰子恺先生.
      
      丰先生是个很受喜爱的作家.但是受欢迎度与受关注度似乎不成正比.丰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较边缘.或者说,普通读者喜欢,但不怎么入学人的法眼.
      
      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政治挂帅"的趣味依然根植于学界.丰先生既没有在激荡年代为这样那样的主义摇旗或者呐喊,也没有开什么风气之先思潮之先."阿宝两只脚,椅子四只脚"这一类的记录未免太鸡零狗碎.的确,丰先生不是导师,不是先锋,他只是一个父亲,一个老师,一个普通人.
      
      但是,丰先生的文章,谈论的恰恰是一切文学一切哲学的一个"元命题"---爱.这正是我们这个民族最需要而又最陌生的.爱被做成了贞节牌坊,做成了二十四孝,做成了"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做成了流行歌,做成了"父母皆祸害".这个民族缺乏爱的常识.对,就是常识.没有常识,于是便有了虚妄,有了狂热.我们的文学之所以缺乏真正的关怀,就是因为对这一类的常识总是抱有这样那样的不屑.我们宁愿为了反鲁迅而故意吹捧周作人,却不愿意不带任何目的地读一读丰子恺,哪怕是他的漫画.
      
      回归爱,回归大地.天上的光应该照在地上.
      
      
      
  •     这本书若只看《寸草春晖》的前几篇文【特别是给我的孩子们】,毫无疑问是要给5星的。但总体而言却只能给三分,童言童语比之《寸草春晖》的兴味还是差了不少,艺术三味对不学美术的我来说有些许枯燥,旅行随想真的是随想,并没有推荐景区之意。
      喜欢写《给我的孩子们》的父亲丰老,但当丰老站上讲堂却不那么亲切可亲了
      还记得《给》篇中期望孩子自由发展,不肯剥夺孩子的想象世界的丰老,在《谈儿童画》却有这样几句:
      “儿童对图画富有兴味,而拙于技术。因此儿童描绘物象,往往不真实,甚至错误。西方的教育论认为这是符合生物进化论的,因该听他们按照本能而作画,不可加以干涉。这是错误的图画教育论……”何为正确?何为错误?何为拙于技术?何为精于技术?何为真实?何为虚假?丰老此时似乎忘了自己曾如此执着的想要护卫孩子们的小小“错误”了
  •      丰子恺著。书很薄,只有七十三页,在单位,午饭后下午班前、晚饭后加班前的空隙,大约三四天时间,翻完了。二十篇随笔,大致是生活的故事、生活的感受、艺术的感受,很好读。于这些感受中,感受一颗心灵的纤细。于艺术的论述中,对艺术的微妙之处又多窥得几分。
       看过这些关于艺术方面的文章,觉得,这艺术,还是必须艺术者亲自来说。去年看吴冠中谈论画的文章,很有收获。这次,从丰子恺关于书画艺术的一些观点,同样的,很有收获。相反,曾经看过一些文学方面人关于画的论述,看过之后的感觉就是,画是画,读画的文字是读画的文字。就是吴冠中先生批评的,文学和艺术虽然是近亲,但是,说到细节,还是相差很远,隔行如隔山,不经过艰苦的劳动,是难以了解一个行业个中的秘密的。所以说,要想知道小说的好,最好自己写一写,要想能把画看的更懂,最好自己学着画一画,就像我一样。
      
  •     关于丰子恺,首先吸引我的是他的漫画,粗重的线条,看似浓墨重彩,寥寥几笔,却又清新可人。于不经意中绘出生活的那些温馨,即使笼罩着淡淡的哀婉,却从不悲伤。这就是每一个小人物用心经营的生活。
      
      有如此之画,必有如此之文。黄昏之中迎接自己的回家的孩子们,就是这样温存的画面。对居室的细心讲究,那是一个艺术家对生活的品味。细细记录下的生活琐事,几十年后,由一个不相识的人翻开,属于另一个时代的过往,历历呈现,真实如身边的一切。
      
      有的故事惊心动魄,有的诗文哀婉凄绝,那些属于英雄,属于灯光聚焦之处的主角。这些,我们看得太多太多,他们在小说里,在电影里,在历史中。然而总有些东西,普通平凡,属于小人物的柴米油盐,却自有生活的美好,以及人与人间淡淡的温情。我想,这就是丰子恺的画与文中展现的,至少是其中感动我的部分。感动于自己平凡的生活。
      
      人多么无能为力。不能躲避生死,不能改变日出日落,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连下一秒会遭遇什么,也无知晓。于是有众人景仰的英雄。英雄必定改变了什么。比如射太阳的后羿。或者改变了历史,比如刘邦项羽。但我是什么,沧海一粟,被历史的漩涡淹没而不自知。我不能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不能给全人类带来幸福。我只是我。我只知道我,我的生活,我的柴米油盐一日三餐,还有我的家。我生活的领域就是这样狭小,这样微不足道。历史绝不会给我留一个位置,舞台灯光永远不会落在我的角落。
      
      即使如此,即使注定要被淹没,我还是用心经营自己的生活,就像看见一朵花开那样,带着对生命的诧异和喜悦。阳光每天在窗前舞蹈,门前的树又长高了。这就是小人物的情节,没有配乐,偶尔有风呼啸而过。但是存在本身,不就很美好么?感知阳光的温度,风的凉爽,我存在。逃脱不了命运,注定要被淹没,我也伟大地存在着。
      
      我想,那些描绘小人物的,才是真正伟大的东西。像丰子恺的散文,浮生六记的夫妻生活,还有史记里面,小人物的故事。
  •     闲来翻翻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小小的一册书,很薄,所收文章也不多,但篇篇精到,每句话都是不浪费的。字句与意境皆平和幽远,让人仿佛置身于温暖水面感受乍起的涟漪轻轻漫过身体,细腻不失张力。很多人觉得丰子恺的散文恬淡适宜,类似小品,可茶余饭后随意的慢嚼细咽,如果这样想,那真是太看轻了这文字的力道了。《缘缘堂随笔》不是《雅舍小品》,就如外表雅致的刻意装饰无法比拟朴拙真挚的灵魂一样。丰子恺不是个闲适的人,他的文字虽看似随性,但内在是有钢筋铁骨支撑的,就如泼墨画法不等于你随随便便去撒一叠墨汁一样。以他对于文艺的洞悉力和执着姿态,他不可能随意将其谈论得和麻将或美食那样漫不经心,只为显示些上不了台面的小聪明。他只是不愿意用盛气凌人的姿势罢了,这看似平和,实在也是一种巨大的无情。如若在一个作者的文字中尚能看出怒与哀,可见这作者还是对现世报有极大热情的,如鲁迅,而丰子恺的超脱从某种角度来看,则是以另一种方式规避了这现世的种种,有一种独善其身的索然,也有些许遗世独立的傲气,这可能与他多年学佛参悟有关吧。
      
      丰子恺一生除了散文,很少创作其他文体的作品了,他对于文艺的功绩,更多是体现在他的译作和画作中。我觉得一个作家一生只倾心于一种文体,是很能在此之上显示出其成就的,这就是执着的好处,也许是因着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所以更为得心应手了吧。丰先生的散文读多了,便会发觉,散文其实是很能体现出作者“气场”的一种文体。小说,往往能让作者隐身;诗歌,因感性而显得太抽象,不好把握;而散文则没有这些特质,它甚至要求作者以表达自我作为创作基础,刻意的隐身或者抽象化不是写散文的应有态度。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气场”,于是散文也便有了与此相关的“气场”,或者称其为“气韵”更妥贴吧?一种独特气韵的形成,在于文字与思想的深邃有力,更在于写作者自身的人格魅力,这魅力,无论是张扬抑或沉郁,都是可以直接投射到文字与思想中的。优秀的散文,必须有气韵,也就是从文字到思想再到人格的一脉相承,这样的文字是通透的,有力的,同时也是浅白的,更因着它的深邃而浅白,就如至清的河水看似很浅,但其实可能是非常深的。可很多人,却因为散文的易浅白,而忽略了它的深邃,把散文由深而浅的特征给倒置了,甚至有的写作者,抓住了这个空子而大写毫无营养甚而粗制滥造的散文,以此来蒙骗读者,使读者认为只要浅白的都是好散文,只要好懂的都是优秀文章。
      
      散文是有魅力的,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迷惑性,也在于它的无限性。说它迷惑,是因为这是对作者和读者的双重考验,就像跷跷板,哪端的力道轻了就不平衡了,可见散文之不可随便读,更不可读过就忘而怠于思考。说它无限,则是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散文写到多深才算是深的,好的散文都是可无限延展的,它的时间和空间性甚至可达到永恒,你会有一种怎么琢磨都琢磨不透的感觉,一种仿佛要被笼罩了起来的感觉。
      
      也因为散文的无限性特征,于是要求作家本人也需要有无限宽广的视野与胸襟。当然,宽广并不意味着无原则,恰恰相反,正是要有原则,因为有了原则才可能出现一以贯之相互相承的文字,不然就可能跟墙头草一样,风来哪一阵就吹哪一边,这显然是失了气韵的散文才有的颓势。晚年的丰子恺在文革的阴影下,在生命即将走向尽头的最后日子里,悄然写下《缘缘堂续笔》,这是一部总结了其一生思想精髓的作品,虽然文章仍然不多,却也仍然一个字都没有浪费。从书名中就可看出,这部作品理所当然地延续了《缘缘堂随笔》的风格和气韵,这也是丰先生一生为之坚守的信仰。这是一种怎样有深入骨髓的信仰阿,得以跨越乱世混沌与无知的坚实内心,这是散文的“眼”,也是气韵的根基。
      
      然而,即使是《缘缘堂续笔》,也没能在文学史上留下很重要的地位。说起文革文学,谈论得更多的往往是那些个粗制滥造甚至是惨无人睹的手抄本,这些简陋的作品稀里糊涂地就被推到了“史”的地位,让人直叹历史的可笑。所以我一直坚信,一部作品的价值和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能挂钩的,作品只能代表它本身,至多能代表创作它作家,而像丰子恺这样只专注于散文的作家,更是随着散文这文体因被误解以致低俗化的潮流而成了寂寞的人。
      
      但寂寞,也或许,才是文学的本质吧。
      
  •     大概是画漫画的原因,丰子恺的散文充满了纯真,他的文风很自然纯朴,但描述比喻又是如此的精妙真的犹如在看画,更重要的是,读起来不累,会很轻松的读下去。
  •   赞,丰老写出了中国人的悲悯情怀.
  •   喜欢先生的散文漫画,因为有爱
  •   对,我始终认为丰子恺是对人非常慈爱的一个人,真的很难得很难得。他太太太善良了,还记得以前读他的书,总为他为人间所有的一切受的苦感到痛苦而感动不已。你说得没错,他的这种“慈”和“爱”,也正是当下我们所严重欠缺的。唉。
  •   恩,丰子恺对童真的向往其实也不难看出他十分喜爱孩子,喜爱一切真的东西。在他看似随性平和的文字中坚挺着爱的信仰。
  •   人生不如意思十之八九..
    丰子恺老师有个闲章叫:常念一二.
    ------------------------------
    寂寞是每一摸自由灵魂的代价..
    当时文学若只寂寞..要文学何用??
    无病呻吟??
    ------------------------
    偶喜欢他的漫画..现在画漫画的人只见娱乐不见幽默..
    这么幽默风趣.闲散随性的可爱老头..
    你却只见寂寞..黑伞阿..乃很寂寞吧..
    要来大王山寨当夫人么??
    偶包吃包睡包看风景包说笑话逗你玩~~
  •   回老虎:其实我这里的寂寞并不是指心情上的,而是一种状态,所谓的遗世独立,可能并不痛苦,寂寞也不一定就很痛苦啊。
  •   惭愧,没看过丰子恺的散文,只看过他的漫画.
    好的作者,都是寂寞的吧.
  •   我倒是很少看散文,以前语文课的时候老师就会唠叨一句话“形散而神不散”。未曾领会。
    你的分析蛮有意思!
  •   大学时候买过这本书,蛮喜欢的。
  •   看过一本莫小邪写丰子恺先生的一本书,里面常提到缘缘堂,作者觉得丰子恺先生的随笔写得也很有趣味,漫画也总透些孩子气
  •   惭愧,只读过几篇他的散文,没看过他老的漫画。寂寞一词含义很深,是灵魂的孤寂,还是形体的孤单,我认为我们该舍沫逐本,享受更广阔的思想的空间,人生路上,让我们且饮一杯寂寞.
  •   LS说的非常对,我一直认为丰子恺的散文是很有深度的,有趣、可爱并非他的全部。
  •   看了这么好的分析,得好好读读这本书
  •   你评论很准确,写得很有内容。喜欢这些老作家的文风。领会他们的生活可以为我们指明思考的方向。看过很多文章是讲述丰子恺和李叔同的交往。读的时候感觉人生不是风花雪月。人生就是一场没有具体的目标的磨练。
  •   您对散文文体的分析很有启发!丰老是我最喜欢的中国人之一。我总觉得,中国人的古典特质更加体现在丰老身上而不是鲁迅身上。声嘶力竭不是中国人性格中具有代表性的特点。
  •   声嘶力竭不是中国人性格中具有代表性的特点。这个我也甚是赞同。
    喜爱散文,打算读读这位闲散随性的可爱老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