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林辉庆 著 页数:260
前言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下,这些学习方式都是通过各种学习因素的互动来实现或体现的。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包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个体与群体(班级或小组)、学生群体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是课堂互动的前提,而各种学习因素的互动则是探究和合作的方式和途径。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的以下特征,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互动。第一,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学设计时以自己讲得顺、讲得巧为考量,虽然也会考虑学生的情况,但这种考虑是基于对以前学生的了解,基于教师对学生“应该如此”的推断,并没有充分考虑发挥眼前真实学生的作用。第二,教学进程以知识的逻辑关系为线索。知识的逻辑关系与人的认识过程不一定完全相符,教学更应该重视人的认识过程,按照人的认识规律进行设计。第三,固定的教学路线。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出“具体”、“周到”环环相扣的固定教学路线,没有容纳学生的各种可能性。第四,划一的教学进程和要求。对全体学生规定了划一的要求和统一的练习,期望全体学生齐步行进。促进课堂互动生成的教学设计,应该实现以下四个转变:一是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中心转变;二是从以逻辑为线索向内核生成为线索转变;三是从硬性过程向弹性过程转变;四是从确定性预设向可能性预设转变。 1.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中心转变 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学习,表现为与教师、同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的积极相互作用而有效地构建知识。所以做教学设计时,要摈弃完全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改以通过师生的积极互动来推进教学。首先,要真正地把学生当作教学不可或缺的要素,教学要通过与学生的实时对话来进行。其次,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真实的学生,让所有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正确的和错误的)。以学生的真实想法为互动起点,使它们成为学生交流讨论的共享资源,而不是以教师的想法代替学生的真实想法。最后,教学的推进要面向学生的认识过程,展现学生的认识从片面到全面、思维从混沌到清晰的真实过程。
内容概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的以下特征,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互动。第一,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学设计时以自己讲得顺、讲得巧为考量,虽然也会考虑学生的情况,但这种考虑是基于对以前学生的了解,基于教师对学生“应该如此”的推断,并没有充分考虑发挥眼前真实学生的作用。第二,教学进程以知识的逻辑关系为线索。知识的逻辑关系与人的认识过程不一定完全相符,教学更应该重视人的认识过程,按照人的认识规律进行设计。第三,固定的教学路线。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出“具体”、“周到”环环相扣的固定教学路线,没有容纳学生的各种可能性。第四,划一的教学进程和要求。对全体学生规定了划一的要求和统一的练习,期望全体学生齐步行进。促进课堂互动生成的教学设计,应该实现以下四个转变:一是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中心转变;二是从以逻辑为线索向内核生成为线索转变;三是从硬性过程向弹性过程转变;四是从确定性预设向可能性预设转变。
书籍目录
绪论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第一课时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第二课时 学生实验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一课时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第二课时 时间和位移第三课时 实验:打点计时器的使用第四课时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第五课时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第六课时 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第七课时 加速度习题课第八课时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第九课时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第十课时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第十一课时 自由落体运动第十二课时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第三章 相互作用第一课时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第二课时 实验:探索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第三课时 弹力第四课时 弹力答疑课第五课时 摩擦力第六课时 摩擦力习题课第七课时 力的合成第八课时 力的合成习题课第九课时 力的分解第十课时 力的分解习题课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课时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第三课时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第四课时 牛顿第二定律第五课时 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第六课时 惯性大小概念辨析力学单位制第七课时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一)第八课时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二)第九课时 牛顿第三定律第十课时 相互作用问题讨论第十一课时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第十二课时 超重和失重第五章 曲线运动第一课时 曲线运动基础知识第二课时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第三课时 平抛物体的运动第四课时 实验:研究平抛运动第五课时 平抛运动习题课第六课时 匀速圆周运动第七课时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和合外力第八课时 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一)第九课时 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二)第十课时 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三)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第一课时 行星的运动第二课时 万有引力定律第三课时 引力常量的测定第四课时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第五课时 人造卫星和宇宙航行第六课时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章节摘录
3.物理学与其他科学技术 师:有一种说法:数学是科学的皇后。我要说,物理是科学的皇帝。物理学的发展推动着其他学科的发展,物理学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进步。 教师简略讲解物理学与数学、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的关系。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页的“物理学与其他科学技术”。 学生列举他们了解的一些技术发明与物理学知识的关系。 学生列举的基本上是他们接触到的一些电器。 4.物理学与社会进步 师:物理学的发展促进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的前进。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页中“物理学与社会进步”。 教师简略介绍:18世纪中叶,热学的发展,推动了蒸汽机效率的不断提高,从而使其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从农耕时代进入到工业社会时代;19世纪后半叶,电磁学的发展,促进了发电机、电动机等电气设备的诞生和无线电等技术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从此,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以及之后的信息时代、核能时代、航天时代和生物时代等。 5.物理学与思维观念 物理学不断扩展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也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 在早期,由于科学知识的匮乏,人类用神话和迷信来解释自然现象。例如,在中国,人们认为天上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一颗星星就是一个神仙。打雷、闪电是雷公、雷婆用锤子敲锣产生的。物理学的发展使我们知道,天上的星星只是一个个天体,它们以一定的规律运动着。打雷、闪电是云层间的摩擦,使不同的云层带不同性质的电荷从而引起放电的结果。到伽利略、牛顿建立起经典力学之后,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物体的运动是具有一定规律的,且人们有能力认识这些规律。但是经典力学的建立也使人们形成了“机械决定论”的思维方式,一些科学家甚至认为,只要知道宇宙中所有天体、原子的初始状态,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就能计算出宇宙的变化情况。按这种观点,一个人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哭、什么时候笑、什么时候死都是确定了的。这样就滑向了“宿命论”。量子力学、非线性物理学和混沌物理学的建立,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不确定性、偶然性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这就动摇了长期在人们头脑中占主导地位的“机械决定论”。现在,人们认为,世界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学生谈物理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