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徐小洲 等 著 页数:240
前言
创业(entrepreneurship)始于商业,遍乎人生。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共服务机构,其产生与发展莫不与创业精神、文化、策略、资源运筹等相伴随。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在某种程度上更是决定于其对创业意识、知识储备、机会的把握。为了提高事业与人生的成功概率,半个多世纪以前,美国学者迈尔斯·梅斯(Myles Mace)、大卫·伯奇(David Birch)等开辟了创业教育先河,逐步构建起创业教育理论体系。之后,许多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意识到创业教育的积极意义,纷纷出台创业教育政策或指导性计划,有组织地推动创业教育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如果说创业教育理论建立之初旨在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的话,那么,当前创业教育的社会背景已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尤其明显地体现在新的创业需求上:一方面,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经济发展态势,科技发展与经济转型对企业的创业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传统就业渠道已经难以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从就业走向创业,从初次创业走向再次创业,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必然选择。在这个背景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国际创业教育理论日渐成熟,创业教育实践领域日益广泛。 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曾努力促进我国开展创业教育。但是,在这20多年中,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我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应试教育”是压抑创业教育需求的两大内在要素,创业教育体系与政策的不完善则是其外在制约因素。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总体规模与方式已今非昔比。可以说,当前我国创业教育的内在需求已急剧膨胀,亟须建立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与制度。积极鼓励创业,开展创业教育研究是我国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
内容概要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在深刻剖析上述创业研究及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因素。大学生的创业包括在校大学生创业和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在《中国高校创业教育》中,主要以在校大学生为被试,研究影响大学生毕业时创业意向的因素。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主体部分以“大学生创业认知”为主线,进行了三个研究,第一个研究为访谈研究,以32名大学生为访谈对象,了解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问题;第二个研究为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采用调查法,以自编量表为工具,探索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主客观因素,包括先前知识因素、人格特质因素、社会资源因素和创业认知因素;第三个研究为基于认知和合作的大学生创业意向实验研究,在这个研究中,采用实验法,检验了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认知因素的来源,及创业合作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研究目的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意义第三节 研究构思第四节 研究结构第五节 数据、程序和分析第六节 关键术语及其操作性定义第二章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历史、现状与趋势第一节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历史第二节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三节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趋势与展望第三章 创业、创业人格与创业心理第一节 创业概念的演变第二节 创业人格特质的研究历史第三节 创业心理的研究第四节 小结第四章 创业认知、创业合作与创业意向第一节 社会认知心理学发展的一般现状第二节 国内外创业认知研究的现状及新的启发第三节 自我认知及创业自我认知的来源第四节 创业合作第五节 小结第五章 大学生创业意向及服务体系的访谈研究第一节 引言第二节 研究方法第三节 访谈资料分析与结果第四节 大学生创业意向及服务体系访谈研究的讨论与总结第五节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有待深入研究之处第六章 研究工具的编制第一节 引言第二节 量表项目的收集和编制第三节 量表的项目分析第四节 量表的探索性因素研究第五节 量表的验证性因素研究第六节 信度分析第七节 研究工具编制研究的讨论与总结第八节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第七章 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第一节 引言第二节 研究目的第三节 研究假设第四节 研究方法第五节 研究结果第六节 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的讨论与总结第七节 本研究的意义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八章 基于认知和合作的大学生创业意向实验研究第一节 引言第二节 研究目的第三节 实验第四节 实验二第五节 实验三第六节 基于认知和合作的大学生创业意向实验研究的讨论与总结第七节 本研究的意义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九章 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构建研究第一节 发达国家有关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实践与研究第二节 我国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实践和研究概述第三节 思考及展望第十章 结语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第二节 本研究的理论进展第三节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第四节 本研究的局限及未来研究的方向参考文献附录
章节摘录
如前所述,一个企业的创立至少能够提供3-6个工作岗位,以一个30名学生的班级为例,3个学生创业至少能够解决9-18个工作岗位,而这仅仅是十分之一的学生而已。积少成多,如果每个班级都有十分之一的学生自主创业,那么,几年以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必将不再会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2.大学生创业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学生创业存在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没有雄厚的创业资金、没有丰富的创业经验,只有满腔的创业热情和天不怕地不怕的创业勇气。这些共同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创业企业类型及创业企业项目有一定局限性。他们只能利用自己的优势选择创业项目。纵观国内外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创业项目类型,会发现科技创新项目是学生所热衷的。美国硅谷的成功就是典型例子。中国高校大学生创业也不例外。 目前来看,最受大学生追捧的创业项目主要有两类:一是低成本的服务行业和培训行业,这些类型对资金和技术要求都不太高,大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实施自己的创业计划。另一个类型是科技创业,很多大学生通过申请专利等方法把自己的“金点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因此,大学生创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3.大学生创业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与国际的接轨 不可否认,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及爆发力的群体。虽然缺乏经验,但他们拥有流畅的语言、聪明的头脑、扎实的知识基础及前瞻的思维,他们是中国与国际接轨的主力军。随着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高校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人群增加,必将促进中国经济在软、硬件上进一步与世界经济接轨。 (二)创业有助于个体达到自我实现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五种: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情感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在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同时也指出,能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个体在整个人群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少。因为要达到自我实现,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根据创业的特点,创业可以帮助个体达到自我实现。 首先,创业有助于个体主体性的实现。作为一名创业者,对创业全过程都具有自主性。如在创业计划和申办阶段,创业者可以选择自己创业项目的类型——动漫设计或服装设计;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创业企业的类型——个人工作室或有限责任公司;同时也可以自主聘请企业工作人员。
编辑推荐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创业意向及创业服务体系研究是为了服务于高校的创业教育,基于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研究,最终目的是如何把潜在的创业者转化为实际创业者。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能够给高校创业教育带来以下启示:如何使学生具备形成创业意向的客观条件,如社会资源、先前知识、合适的人格特质;如何使学生具备创业意向形成的主观条件,如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感知认知。此外,关于大学生创业意向相关量表的编制,能够为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测量提供工具。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