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苏静 著 页数:284 字数:281000
前言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一言简意赅的话所反映的,其实是中华文明伟大的传统和智慧。 中华文化是一种伦理取向十分突出的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德行与德育的民族。这一点不仅使中国,而且使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东亚诸国至今都在德育政策上采取着相似的立场。比如:把学生的品德成长看得很重,一直坚持在学校教育中设置专门的德育课程,一直对教师的师德水平有较高的期待,等等。以上文化或者教育上的特质,实际上已经而且必将继续成为东亚文化的特征与优势之一。 但是东方诸国,尤其是“发展中”也是“转型中”的中国也面临着道德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多重挑战。比如,市场经济对于德育的意义无法回避,但简单地“回归生活”的思维局限又显而易见;关怀是一个当代社会十分缺乏的道德品质,而接受关怀者缺乏起码的感恩心理和合理的道德回应也是德行的严重缺陷;教材等德育文本始终是德育课程赖以开展的基本工具,但是探索德育文本改革的合理方向仍然是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的最大命题;学校领导方式的道德意义实际上是道德教育的直接组成部分之一,但是文化的变迁与价值的多元化使得校长们难以走出实际教育中的困惑……
内容概要
儿童和青少年都是在关爱中成长,父母、亲人、老师、社会都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爱和照顾,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回报爱的能力,是目前急需要关注的问题。本书就是探讨被关怀者的道德品质的培养问题。被关怀者道德品质主要是青少年儿童作为被关怀者在面对父母、教师、社会或社会中的他人的关怀时应具备的品质。
书籍目录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框架第一章 关怀关系与被关怀者 第一节 关怀关系 一、关系是人的存在基础 二、关怀关系是人普遍渴求的关系状态 三、关怀关系及其发生的条件 四、理想的关怀关系是一种相遇式存在关系 五、关怀关系的异化形式 六、教育关系是一种关怀关系 第二节 关怀 一、与关怀相关的几个概念 二、关怀的含义及其要素 三、关怀的特质 四、教育与关怀的关系 第三节 被关怀 一、被关怀的含义 二、被关怀的心理学分析 三、被关怀的现象学解释 第四节 被关怀者 一、被关怀者的含义 二、被关怀者接受关怀的三个阶段 三、被关怀者的类型 四、被关怀者的伦理责任 五、被关怀者的自由和权利第二章 被关怀者品质及其构成 第一节 被关怀者品质 一、品质 二、被关怀者品质 第二节 被关怀者品质的形式要素与内容要素 一、被关怀者品质构成的形式要素 二、被关怀者品质构成的内容要素 第三节 被关怀者的心理品质构成 一、情感构件 二、知识构件 三、能力构件第三章 当代青少年儿童被关怀者品质欠缺的表征与归因 第一节 青少年儿童被关怀者品质欠缺的表征 一、对他人或社会的关怀的感受性不足 二、缺乏感激(恩)意识和表达感激的能力 三、对关怀者的关怀接受有余而回馈不足 第二节 被关怀者品质欠缺的教育归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 二、学校教育的不当 第三节 被关怀者品质欠缺的社会归因分析 一、极端个人主义 二、物质主义 三、消费主义 -四、唯科学主义和技术理性 五、人际关系冷漠化第四章 被关怀者品质培养的外部环境构建 第一节 关怀型家庭 一、无条件性积极关怀孩子 二、善于把关怀信息传递给孩子 三、尊重和理解孩子,与孩子平等对话 四、关注孩子多方面的发展 五、与孩子建立关怀性的亲子关系 六、做好关怀者榜样 第二节 关怀型学校 一、关怀型教师 二、关怀型学校文化 三、与家庭、社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第三节 关怀型社区与社会 一、创建关怀型社区,加强社区教育 二、规范大众传媒,创建良好的媒介环境第五章 被关怀者品质的培养 第一节 培养目标 第二节 培养路径 一、体验关怀 二、理解关怀 三、感激关怀 四、回报关怀 第三节 被关怀者形式品质的培养 一、被关怀敏感性的培养 二、感激(恩)意识的培养 三、被关怀者的关怀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 几种重要品质的培养 一、孝敬品质的培养 二、尊重品质的培养 三、负责品质的培养 四、友爱品质的培养结语参考文献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一言简意赅的话所反映的,其实是中华文明伟大的传统和智慧。 中华文化是一种伦理取向十分突出的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德行与德育的民族。这一点不仅使中国,而且使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东亚诸国至今都在德育政策上采取着相似的立场。比如:把学生的品德成长看得很重,一直坚持在学校教育中设置专门的德育课程,一直对教师的师德水平有较高的期待,等等。以上文化或者教育上的特质,实际上已经而且必将继续成为东亚文化的特征与优势之一。 但是东方诸国,尤其是“发展中”也是“转型中”的中国也面临着道德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多重挑战。比如,市场经济对于德育的意义无法回避,但简单地“回归生活”的思维局限又显而易见;关怀是一个当代社会十分缺乏的道德品质,而接受关怀者缺乏起码的感恩心理和合理的道德回应也是德行的严重缺陷;教材等德育文本始终是德育课程赖以开展的基本工具,但是探索德育文本改革的合理方向仍然是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的最大命题;学校领导方式的道德意义实际上是道德教育的直接组成部分之一,但是文化的变迁与价值的多元化使得校长们难以走出实际教育中的困惑……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