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朱昌元 著 页数:377
内容概要
从《浙派名师丛书:穿越语文丛林》中不仅可以看到他有关语文教育的思考和感悟,更可领略他真诚、热情、纯朴、求实的精神风采。
作者简介
朱昌元,浙江金华人。浙江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兼高中语文教研员。兼任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育硕士导师、浙江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副秘书长。参与浙江省高中语文会考标准的制定。主编《名师课堂教学实录》《中学古诗词曲鉴赏辞典》以及金华市地方课程教材《锦绣金华》等教学用书十几种,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发表教学论文和案例数十篇。2006年受国家教育部选派,赴香港担任中文学科教学指导。
书籍目录
教学新论:“身在此山”的思考一、语文教学空间现状扫描二、高中语文新课标对教学空间的拓展三、拓展语文教学空间的意义四、拓展语文教学空间的途径五、淡妆浓抹总相宜——因“材”施教例谈。六、遵路识斯真——探寻文章思路例说七、语段的解读八、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九、语文教学应回归语文本位十、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品读经典:永远有新的惊喜十一、大鹏形象的历史内涵与审美价值十二、《报任安书(节选)》的审美内涵及教学策略十三、只今惟有鹧鸪飞——《越中览古》赏读十四、情以声发声情相谐-一《琵琶行》声调与情感的关系十五、谁是《高祖还乡》的主人公十六、观察细腻童趣烂漫——《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赏读十七、《大堰河——我的保姆》审美教学谈十八、“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驿路梨花》的构思艺术十九、“含泪的微笑”——《装在套子里的人》赏析教材处理:大处着眼与细节突破二十、掌握新教材树立新观念二一、突出教学重点指导学习方法二二、整体把握筛选信息二三、情景交融情理兼胜二四、感受情怀品味语言二五、熟读成诵领悟诗艺二六、理解意象把握情感二七、探究意境咀嚼诗味二八、研究探讨深入领会古文教学:答疑与指要二九、先秦历史散文三十、先秦诸子散文三一、汉魏晋散文三二、唐代散文三三、宋代散文三四、明清散文写作指导:源自“寸心”的感悟三五、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和思考三六、理不说不明三七、议论文写作艺术三题三八、议论文的建筑美三九、让安泰重回地母的怀抱四十、多写“下水”作文四一、香港中小学写作教学实践研究……咬文嚼子:越嚼越有滋味教学设计:“实”与“话”的追求交流与独行:并非赘余的笔墨
章节摘录
《琵琶行》是这样开篇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里一开篇就连用几个入声韵“客”“瑟”“别”“月”“发”,这些人声韵具有直促凝咽的特点,好像一个人伤心悲痛时的抽泣、凝咽,真切地抒写出了秋风暮色中与挚友醉不成欢、惨不忍别的心绪,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哀苦的阴云。唐朝《元和韵谱》概括说“人声直而促”,清朝江永也形象地指出“入声如石”,“如石”,,显得直促,显得沉重。从前人这些评述可见入声有其自身显著的发音和抒情特点,它在抒发感伤哀苦的情怀方面自有其擅长之处。 诗人正当和友人举杯话别之际,“忽闻江上琵琶声”,那乐曲立时攫住了诗人的心灵,于是移船相近,邀请琵琶女为其调弦演奏,以慰别情。诗人在描述琵琶女弹奏前和弹奏后的神态举止,摹写或流畅或高昂的乐曲时,虽然也渗透着一定的主观感情,但抒情色彩相应淡化,诗韵也自然从入声转换出来。而乐曲由舒徐流畅终至于沉郁涩绝:“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这里如果不用入声“绝”“歇”就很难确切地描写出乐曲的冷涩凝绝。当琵琶女演奏完毕时,“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里又用了一个人声韵“白”,诗人与其好友的整个身心都被琵琶女绝妙的琴弦引进了艺术世界,深深地沉浸其中,只觉眼前一片迷茫苍凉,“于我心有戚戚焉”! 诗人在抒写了那种“曲罢悯然”、愁绪无边的心境后,转写琵琶女“自报家门”,历述身世。这些诗句虽然含有诗人的感情,引起了读者对琵琶女的同情,但它旨在叙述交代,叙事的成分比较重,因而改用其他声调的韵,而不用人声韵。诗人倾听了琵琶女由盛及衰、流落江湖的身世,“始觉有迁谪意”,遭贬失意的心弦被有力地拨动了:“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里“息”“唧”“识”都是入声韵。诗人直抒胸臆,“天涯沦落”的幽怨与愤懑借助“直而促”的人声韵直接、强烈地表现出来了。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