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盼集

出版时间:2012-11-30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白兆麟  

前言

好的散文作品,作者、读者与作品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实人对实人讲实话的关系”,读这样的散文,“人们常有好像作者在同自己灯下对坐或林中漫步那样的亲切感,仿佛作者在把他的心肝掏出来给自己看那样的真诚感,如同作者在跟自己一起剖视人生、社会、历史的真相那样的实在感”。白兆麟先生《顾盼集》中的散文当属此类。    白先生退休以后,前往美国探亲而过着旅居的日子,“不再有教学和研究的负累,便悠闲地写起与学术无关紧要的散文来,随笔、游记、杂感,随着性子游走”(《都市人的贴心朋友》)。这“随着性子游走”就是无拘无束,独抒性灵。作者既无妄自尊大之优越感,又绝不低俗地曲意逢迎;听凭笔下流动着文如其人之“谈话风”,作品示人以“豪华落尽”之本来面目。所以,阅读他的《顾盼集》便有着天然的“亲切感”。    如果说,“平等的态度”属于意识层面,是对读者的尊重,可以消除作者与读者之间某种隔阂,那么,“将读者视为知己”则属于情感层面,它更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使心灵交流成为可能。《顾盼集》显然作出了这般努力,作者将自己“不得不言而又不易为俗人言的秘密”向着读者吐露时,就已经假定读者是“可与言的契友”,摒弃了骄矜与虚伪的谦逊,“平面相视,赤心相对,不装腔作势,也不吞吐含混”。尽管,白先生的笔墨中褒贬扬抑未必在在的当,但相信无不打上作者诚信的人格烙印,绝非戴着面具的欺人之谈。所以,《顾盼集》能给读者以推心置腹的“真诚感”。在“言假言”、“文假文”蔚为风气的病态语境,这种“真诚感”弥足珍贵。    也许,作者因为深受祖国优秀文学遗产的熏陶,故为文时有着清醒而自觉的社会担当意识,力求立意高远,有益于世,尤其是他在国外所写的散文,“满怀热情地回顾父母之邦,异常冷静地期盼异国风情,其中也不乏对生命的苦苦思索,对社会的深深反思”(《异国“独处”,别有洞天》);既有“对乡里故国某些文化习俗的冷静的思考和反省”,又有“对他乡异国的热切的思索和评断”(《顾盼集·跋》),可谓一“顾”一“盼”,皆紧扣温馨而深远的入文关怀。所以《顾盼集》的确给人以“剖视人生、社会、历史真相”的“实在感”。这种“实在感”是赤子的衷情、学人的博识和智者的覃思熔铸而成的,它在尊崇“感官刺激”乃至“娱乐至死”之当下,显然有些不合时宜;但正是这坚挺的“实在感”彰显了一名文化人不屑于趋时媚俗的自持风范,也彰显了一位精神家园守望者的良知之光。    必须指出,除了上述“亲切感”、“真诚感”、“实在感”之外,《顾盼集》还十分注重文学的审美属性,它依靠爱美的慧眼去捕捉美,爱美的心灵酿造美,并凭借精美的形式表现美,从而让读者获得种种欣赏美、品味美的愉悦感。“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曰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在山重水复的人生旅途上,白先生左顾右盼,回顾企盼,几如“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他始而“用西方文化的眼光来观察中国”,继而“又反过来用中国的传统思想来考量西方”(《顾盼集·跋》)。他的心灵与外物是“互动”的,“情”为“物”所激活,“物”为“情”所重塑,构成了“情以物兴”、“物以情观”的情感回环。这里所谓“情”实则渗透着或升华出不同程度的思考的因素的“情思”、“情志”。它“崇尚理想、注重哲理、执著情感”(《顾盼集·跋》),平凡而真淳,丰富而厚重,热烈而理智,柔软而坚韧。它涵盖着对故乡、母校的自豪之情,眷恋之情;对父母、师长的景仰之情,感激之情;对遭遇劫难的亲友的悲悯之情,愤懑之情;对儿孙幸福生活的欣慰之情,期望之情;对异域文明进步的艳羡之情,激赏之情;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惊叹之情,敬畏之情;对自己的治学路上“钻坚求通,钩深取极”的顿悟之情,自得之情……作者所“顾”所“盼”皆因作者“情”之浸润、“情”之烛照而闪耀出夺目的光辉。    郑板桥说过,“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顾盼集》作者沿途所“顾”所“盼”的“眼中之‘竹’”,当然也不同于他提供读者观赏的“笔下之‘竹’”。他所描述的人、事、景、物之所以具有感人、怡人的魅力,是因为它们文情并茂。这除了情感的因素之外,显然得力于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简练’是中文的最大特色,也就是中国文人的最大束缚。”作为一位长期从事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学者,白先生是很容易在行文时“简练”成癖而窒碍情感的抒发并使文字的纯真、自然意味受伤致残的。然而,也许他恰好得力于语言文字的研究,故更能把握语言文字的命脉为己所用,乃至充分发挥其“心声”、“心画”的功能。如前所说,他的笔下流动着文如其人之“谈话风”,他的文字精练而流畅,朴实而灵动,既表现出散文应有的运笔如风的自在性,也凸显出作者对“至巧近拙”境界的美学追求。他或寓情于叙述之中,或寓情于描写之中,或寓情于议论之中,所“顾”所“盼”无不脉脉含情:他无意于“铺采搞文”,“雕章琢句”,文字中却闪射出朴素清新的文采。    “文章情趣甚可比?蜂飞蝶舞水荡波。无须世人费猜测,喉头作痒自唱歌。”(《敲击有感》)白先生用“蜂飞蝶舞水荡波”的诗画描绘了自己春意盎然、生机勃发的情感世界,又用“喉头作痒自唱歌”的体验比喻了自己情动于中一吐为快的心理亢奋。这二者正是写作散文的必要条件和最佳态势。作为喜欢赏鉴白先生散文的一名读者,我热切地期望:白先生能继续以那优越的情趣与态势,在他“春与秋其代序”的键盘上敲击出更多抚人心弦、启人心智的精彩文字来,不负这“人间好时节”!    二○一一年五月三十日于安徽大学无心居

内容概要

《顾盼集》为白兆麟先生近年散文、随笔作品的结集。作者神闲气定,纵笔驰骋,笔涉故乡往事、亲情回忆、学术伦理、读书情怀等。其中,对往昔的回顾,牵动着对乡里故国某些文化习俗的冷静思考和反省;对现时的期盼,则包含着对他乡异国的热切思索和评断。集中作品率性而为又节制均衡,尽显学者的人间情怀和文人的立世本色。

作者简介

白兆麟(1937-),安徽安庆人,1959年大学本科毕业,先后执教于安徽教育学院和安徽大学。现为安徽大学教授,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以及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主攻文法学和训诂学,共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已出版《简明训诂学》(1984)、《简明文言语法》(1990)、《左传微点注》(1995)、《盐铁论注译》(1996)、《盐铁论句法研究》(2003)、《文法学及其散论》(2004)以及《文法训诂论集》(1997)、《校勘训诂论丛》(2001)等。

书籍目录

序一  文情并茂顾盼生辉方遒序二  高山流水自写心王达敏辑一隔不断的故乡情缘我所受的私塾启蒙记忆中的屯溪教会学校青春涌动的师范生活名师云集的徽州师范理想和激情的畅想曲舌战工宣队穷困而不潦倒的父亲豁达的岳母极富情性的二姨内兄命运的转折拜访胡绳纪念陆宗达先生恩师的风范辑二费城生活掠影万圣节与南瓜美国人的生活情趣社区中小学的课外活动非比寻常的“家园”扑朔迷离,真伪难辨献身艺术,完美之家都市人的贴心朋友我所了解的净空法师萧乾老人的有益启示一封不同凡响的复信我的孙儿尚华西服革履的小外孙夫子为何赞许曾晳宗教的演化与自圆土地之神的中西差异云朵儿和十字架异国“独处”,别有洞天辑三大赌城,西方的特异文化大峡谷,自然造化的奇迹大城堡,西方富豪的明智大都会,别样的魅力入关安检的切身感受一个异国游子的意愿洛杉机,影视明星的城堡诚信与敷衍参观少儿科技博物馆布鲁塞尔的厚重一笔不列颠的风情爱丁堡,历史积淀的古城巨石阵,史前建筑的谜团大英博物馆的稀世珍藏辑四经典,远未过时不该忘却的忘却历史须科学看待新年愿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历史总站在思想家一边我“读”爱因斯坦胜利当低调,失败应自尊信仰的力量胡适之和陈独秀读书与治学材料与理论关于治学的几个问题中华文化的基本格局与核心思想由朱熹论读书说开去谈谈如何读书古代诗文里的“赛神”病中考“病”重读《从划分标准看文字类型》古稀述怀跋

章节摘录

我有两个故乡,而且都与或静或动的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在湖畔,一在江边。那湖,是我的出生地——杨桥镇白家湾所面临的石塘湖;那江,是我的生长地——屯溪镇所背靠的新安江。杨桥镇旧属桐城县,为当时安庆府所辖;而屯溪镇旧属休宁县,归当时徽州府所管。你说巧也不巧?生于安庆,长在徽州,这个“安”“徽”两个字我都沾上了,我可是地地道道的“安徽”人哪!    经常听父亲说起,我出生还不到半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就爆发了,要不是该死的日本鬼子的炮火即将烧到长江边,他就不会举家由江北的安庆迁到皖南的徽州。从我记事起就知道,父亲原先在安徽省地方银行做事,银行设在当时的省会安庆。先是父亲随省行转移到山区小镇的屯溪。将近四岁时,父亲的工作已经稳定了,就带信要我们也转移到屯溪去。于是母亲便设法雇人一担挑着我们兄弟俩,坐船渡过长江去往大后方的皖南山区,在当时有“小上海”之称的腹地小镇安了家落了户。直到新中国建立后上了初中我才明白,在抗日战争期间,屯溪那么个小镇之所以形成畸形繁华的景象,除了皖南山区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之外,主要是因为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的军部就设在离屯溪不远的泾县的陈村。即使“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的威慑力量依然存在,这不能不使日本鬼子有些胆战心寒。    杨桥镇今属安庆市,如今已经是闻名遐迩的皖西旅游胜地。因为离开时年龄太小,几十年来对出生地依傍的石塘湖已经没有什么印象。半个多世纪以后回到故里才惊讶地发现,白家湾背靠小龙山脚,不禁令人联想起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这两句诗来。不知为什么,我魂牵梦绕的出生地,在我想象当中似乎应当是这幅景象,我真真切切地为第一故乡的这片光鲜美好的景致而陶醉了。    屯溪路的街道沿新安江边由东向西一字儿排开。与江水并行的一条主要干道当时取名“中山路”,与干道垂直由南而北的三条马路分别称作“民族”“民权”和“民生”,这显然是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后,为纪念这位辛亥革命之父并体现其“三民主义”思想而命名的。    幼年印象最深情谊最笃的,应当是那条江水了。读小学时,除了到江里游泳洗澡之外,至少有两三个暑假,继母便带我们兄弟俩回她的娘家去度过。继母娘家居住在离屯溪五十多华里的大山深处,名叫璜源村,翻过一座高山就属浙江省境。从屯溪出发,渡过新安江,经临溪,出汊口,越岭上,避璜尖,几乎都是沿着一条新安江的支流蜿蜒而行。那崎岖的山路,别说双轮车进不去,就是笨重的独轮鸡公车也难以直接到达。    记得第一次去璜源不过八九岁,开头二十多里路还高高兴兴的,俯视弯弯曲曲的溪水,仰望层层叠叠的山峦,绿油油的是禾苗,黄灿灿的是菜花,自然比关在教室里读书要有趣的多,那开心的劲头就甭提了。可走着走着就体力不支了,不是脚底板疼,就是膝盖骨酸,那美妙的田野风光再也吸引不了幼小的我们了。等到爬过那上下十五华里的山岭,几乎哭着直嚷嚷,说什么也不想走了。继母只得一边哄着,一边委托过路而又熟悉的叔叔带信到村里,喊一两个堂兄弟来接应。盼啊盼啊,好容易来了两个大人把我们兄弟俩背到外公家,到家就倒在床上了。后来读到《孙子兵法》里所说的“行百里者半九十”,我就立即回忆起幼时的这一幕情景来。至今还记得,璜源村不过三十户人家,却分上村与下村,这里两三户,那儿四五户,而且相隔不近,那原始生态的参天大树把鸡犬之声都掩盖了。    记忆里有个至今也抹不去的景象,那就是活跃在深山老林里的伐木人的身影。他们把成材的林木砍伐下来,一根根地投入急湍的水流,凭借水势让它们自然地被冲击下去,偶尔遇到有的林木搁浅,便有守候的伐木人跑去拨弄,到达水面较宽的汉口时,他们便把聚集的林木编成木排竹筏,一边呼喊着号子,一边用竹竿撑着顺流而下,看去如同一幅活生生的山水画。少儿的我当时恨不得也跳上木排竹筏,去体验其中的无限乐趣。等到林木出手之后,他们便买回各种日用品肩挑着奔往山里各自的村落。    支流的尽头便是新安江,除了伐木工在江面上撑着竹筏之外,江两边就是硬拉着船只逆水而行的纤夫们,他们赤着脚挪步在石子路上,露着背暴晒在太阳底下,但他们依然眼望前方,有节奏地前呼后应,对生活充满着憧憬与遐想……谁说不是呢?在漫长历史贫瘠的旧中国,就是这帮伐木工和纤夫们祖祖辈辈沟通了深山野村与现代城镇的生活命脉。    虽然我早已定居在省城,可也是他们的脊背和赤脚勾起了我对湖畔和江边的无限眷恋!故乡啊故乡,时空又怎么能隔断这天然的情缘呢?P3-5

编辑推荐

白兆麟编著的《顾盼集》里流淌的,大致是两股溪流:一是不少对往昔的回顾,其中牵动着对乡里故国某些文化习俗的冷静的思考和反省;一是较多对现时的期盼,这里包含着对他乡异国的热切的思索和评断。正是由于这个缘故,集子里的多数文字似乎显露出融“叙事、说理、抒情”于一炉的格调。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顾盼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