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安徽教育  作者:丁以寿//关剑平//章传政  页数:163  

前言

一、中国茶道的地位    (一)中国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茶文化在本质上是饮茶文化,是茶作为饮料在被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集合体。关于茶文化,目前主要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界定。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茶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而言的。但广义茶文化概念太宽泛,狭义茶文化概念又过于狭隘,根据茶文化自身的特点,应取不广不狭的中义为当。具体说来,茶文化主要包括饮茶的历史、发展和传播,茶俗、茶艺和茶道,茶文学和艺术,茶与宗教、哲学、美学、社会学等,茶文献,茶史,茶具,茶馆等。茶文化的基础是茶俗、茶艺,核心是茶道,主体是茶文学与艺术,载体是茶文献。    在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是灵魂,是茶文化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    (二)中国茶道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茶道集中国宗教、哲学、美学、文学、琴棋书画、插花、服装、园林、建筑等于一体,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诸多方面,是综合性的文化体。中国茶道是中国人的生活艺术,也是人生的艺术。中国茶道精神表现为清、淡、静、和、真,浓缩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和价值追求。中国茶道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茶道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丰富着中国文化。尽管中国茶道只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它堪称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    二、中国茶道的价值    中国茶道是以养生修心为宗旨的饮茶艺术。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中国茶道的特点是“性命双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双修亦即身心双修。修命、修身,也谓养生,目的在于祛病健体、延年益寿,属于物质追求;修性、修心的目的在于怡情悦性、志道立德,属于精神追求。概括说来,中国茶道的价值在于养生、怡情、修性、立德,融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于一体。    (一)养生    茶为“万病之药”,“茶者,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现代医学也证实,茶中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维生素和营养成分,其中茶多酚、茶叶碱、茶多糖、茶色素、茶氨酸等具有多种防病治病的功效。养生是茶道的物质追求,也是基本追求。    (二)怡情    杜浚认为:“夫予论茶四妙:日湛,日幽,日灵,日远。用以澡吾根器,美吾智意,改吾闻见,导吾杳冥。”所谓茶之四妙,是说茶具有四个美妙的特性。“湛”者,精湛、深湛;“幽”者,幽静、幽深;“灵”者,灵妙、灵性;“远”者,高远、玄远、旷远。湛、幽、灵、远实际上是审美境界,这四者都与饮茶时的物质需求无关,是对茶道美学和精神的一种概括。“澡吾根器”乃指清心、爽神、涤虑。“美吾智意”是说可以使智识、意志更完美。    怡情是感性追求,在于陶冶情操,调节情绪,美化心灵。怡情重在求美,旨在提升审美素养和艺术情趣,可谓美育。    (三)修性    袁枚在《随园食单·茶酒单·武夷茶》中提到“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饮茶不仅能怡情,也能养性、修性。    杜浚的“改吾闻见”则说茶道可以开阔人的视野。而“导吾杳冥”则是说茶道可以使人彻悟人生真谛而进入一个不可思议的高远境界,进入淡泊宁静、超凡人圣的人生境界。    儒家主张“穷理尽性”,道家主张“全真葆性”,佛教主张“明心见性”,中国文化重修性,茶道亦然。修性是理性追求,重在求善,旨在完善道德、健全人格。    (四)立德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德、立功、立言,是谓“三不朽”。    《老子》第二十一章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德者,得也,得之于道,得道于心是谓德。道生成天地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老子》第五十一章又说:“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德体现着道,使万物生长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为其主宰,这种“玄德”完全体现道的自然本性。立德就是修道,唯有得道才能全德。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至若茶之为物……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茶禀清、和、淡、洁、韵、静之性,饮茶能致清导和、熏陶德化,借助茶可以修道立德。    怡情、修性、立德相互交叉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中有真善,善中有美真,真中有美善。不仅怡情、修性、立德三者之间不能截然分开,就是怡情、修性、立德与养生也有关联。茶道的价值,简述之,即真、善、美、生。

内容概要

茶道是茶文化核心。本书讲述中国茶道的概念、构成要素以及形式,中国茶道与文学、艺术、宗教的关系,中国茶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作者简介

  丁以寿,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茶业学会副秘书长.安徽省徽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主编或独著《中国茶文化》、《中华茶道》、《中华茶艺》、《黄山毛峰》,参编或合著《茶文化学》、《中华茶文化》、《中华茶史》、《中国茶艺》、《中国茶谱》、《茶席·茶会》,发表论文40多篇。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国茶道概论
第一节 茶道渊源
第二节 茶道概念
第三节 茶道构成和类型
第四节 茶道精神
第二章 中国茶道与文学
第一节 茶道与诗
第二节 茶道与词、曲、联
第三节 茶道与散文、小说
第三章 中国茶道与艺术
第一节 茶道与花艺
 ……
第四章 中国茶道与儒、道、佛
第五章 中国茶道发展史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儒家注重人格思想,追求人格完善,认为只有完善的人格才能实现中庸之道,良好的修养才能实现社会和谐。茶叶的中和特性也为儒家文人所注意,并将之与儒家的人格思想联系起来。陆羽《茶经》开宗明义地指出,茶“宜精行俭德之人”,以茶示俭、示廉,倡导茶人的理想人格。刘贞亮提出“以茶可雅志”,通过饮茶达到修身养性之目的,表现出人的精神气度和文化修养,以及清高廉洁与节俭朴素的思想品格。茶道寄寓着儒家企求廉俭、高雅、淡洁的君子人格,正如北宋晁补之《次韵苏翰林五日扬州古塔寺烹茶》诗日:“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节。”赞美苏轼具有中和的品格和气节,如同珍贵名茶,即使身处恶劣的环境之中,也不会改变节操。儒家的人格思想也是中国茶道的思想基础。吴觉农说:“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林语堂也说:“茶是象征着尘世的纯洁。”茶是文明的饮料,是“饮中君子”,具有“君子性”,其形貌风范为人景仰。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称赞建茶,“建溪所产虽不同,…天与君子性。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苏轼又在《叶嘉传》中赞美茶叶“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司马光把茶与墨相比,“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陈;茶欲重,墨欲轻,如君子小人之不同”。周履靖的《茶德颂》盛赞茶有馨香之德,可令人“一吸怀畅,再吸思陶。心烦顷舒,神昏顿醒,喉能清爽而发高声。秘传煎烹,瀹啜真形。始悟玉川之妙法,追鲁望之幽情”。文人将茶品与人品相联系,说茶德似人德,将茶的高洁比作人的高洁。文人雅士的茶事活动有深刻的文化情结,以怡情养性,塑造人格精神为第一要素。文人雅士在细细品啜,徐徐体察之余,在色、香、味、形的品赏之中,移情于茶,托物寄情,从而感情受到了陶冶,灵魂得到了净化,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升华。唐代陆羽将品茶作为人格修炼的手段,一生中不断地实践和修炼“精行俭德”的理想人格。历史上文人儒士都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后记

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盛于明,衰于清。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茶道开始复兴。短短三十多年时间,中国茶道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得到恢复、丰富和发展。    本书是丁以寿、关剑平、章传政三人合作的结晶,第一章、第二章、第五章由丁以寿撰写,第三章由关剑平撰写,第四章由章传政撰写,图片由丁以寿提供。    由于我们学识和水平有限,错误和疏漏之处难免,竭诚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我们不胜感谢!    丁以寿  关剑平章传政    2011.8

编辑推荐

《中国茶道》是中国茶韵之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茶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比较内涵的一本书,主要是讲茶和中国文化的联系,是我想要的。
  •   买了一套,其中的一本,很喜欢装帧
  •   只要是茶文化方面的书,我都会有兴趣。
  •   书不错 但贵了
  •   书是在老师推荐下买的,很不错
  •   老师推荐的,买来看看,不过封皮脏了,希望以后发货好好看看,三本书两本都不好
  •   作者许多观点都是引用别人的,自己的观点确不讲透。有多处论点比较牵强,跟其他茶道书相比,没有亮点。而且书标价太高。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