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吴擎华 著 页数:188 字数:190000
内容概要
这套丛书收入的五本专著分别是:台湾学者曹常仁先生的《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香港学者何荣汉先生的《陶行知:一位基督徒教育家的再发现》以及大陆学者储朝晖的《多维视野中的生活教育》、吴擎华博士的《陶行知与民国社会改造》、谭斌博士的《文化冲突视野下的陶行知》,海峡两岸和香港的学者专著都有了,呈现出陶行知研究新的态势。 近30年来,陶行知研究取得了巨大成果,这套丛书是大量成果基础上的一片新芽,这片新芽显露出陶行知研究的新气象,各本著作资料翔实,写作规范,视野宽广,思考深入。尤其看到青年学者们成长起来,作为陶行知先生唯一在世的四子心情尤为激动,乐为序。并以陶行知先生诗句赞扬五位青年学者:世界将起变化,火把要换人拿,但愿天翻地覆,青年领着老大。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陶行知与民国社会改造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近代知识分子的社会改造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视角及所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陶行知自由主义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浸染乡里号性格气质的秉承
第二节 社会改良思想的确立
第三节 自由主义思想的形成
第三章 乡村建设之路:晓庄学校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
第二节 晓庄试验:教育与社会改造
第三节 晓庄与民国政府的张力
第四章 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节 陶行知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现代化的途径和实践
第三节 新教育推进现代化的困境
第五章 忧愤民族危机、思索民族解放
第一节 政治与论战
第二节 陶行知国外宣传联合抗日
第三节 抗战与教育
第六章 民主宪政之路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节 民主宣传与民主运动
第二节 陶行知与民主教育
结束语
后记
章节摘录
正当陶行知在传统的文化圈层内刻意追求进取时,时代的风云变幻使其外界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伴随着传教士在徽歙地区传教,使得陶行知有在家乡接受新式教育洗礼的际遇。1905年,在近代中国教育转型过程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交替点。是年9月2日,清政府以光绪帝名义颁布上谕:自丙午(1906年)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宣告了自隋朝起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考试制度的终结。封建传统教育随之在形式上也宣告了消亡。科举制的废除使中国近代出现了难得的兴办新学的热潮。正值学龄阶段的陶行知断绝了传统士大夫晋升之路,再也没有必要专注于“四书”“五经”了。为了获得日后安身立命乃至建功立业的知识,他必须改换门庭另辟新的求知路径。 1906年,陶行知因时代和因缘的际遇得以进入一所教会学校--崇一学堂接受一种异质文化的教育,直到1908年该校停办。1900年,基督教会组织在歙县城关教堂内附设了第一所教会小学,亦为歙县第一所新式学堂--崇一学堂,校长唐进贤(英文名为Gibbs),1906年改为三年制中学堂,仍以崇一为名。陶行知因其父已成基督教徒,其母在崇一学堂当佣工,在校长唐进贤的允许下进入该学堂。清末新式学堂的显著特点是新旧杂糅,中西并存,存旧布新。其办学宗旨不出“中体西用”的范围,崇一学堂也莫能例外。但崇一学堂的学习毕竟为陶行知展示了一个新的世界。正如章开沅、唐文权所言:“崇一学堂的西学启蒙还是为他(陶行知)打开了一扇窥视外部世界的窗户,为他准备了一块走向外部世界的跳板。”① 从陶行知求学乡里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来解释其对陶行知人生思想的影响,前辈学者已做了充分的研究,取得的学术成就到目前为止恐怕无人能及。如章开沅、唐文权的文化圈的分析以及余子侠三重知识体系构建的阐述都对陶行知幼少年时期所受到特殊的地域文化和家庭生活对其人生的影响,从历史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角度做了深刻、透彻的阐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②,兹不赘述。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