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孙德玉 编 页数:298
内容概要
《中国教育思想简史》突出实践性知识,增强现实指导意义。教育史的教师教育作用迄今为止没有受到重视。教育史课程在教师教育中能不能发挥作用?能够发挥哪些作用?课程应当如何开设?这些问题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书籍目录
论教育史的教师教育价值——代序言第一章 老庄的教育思想第二章 孔子的教育思想第三章 墨子的教育思想第四章 孟子的教育思想第五章 荀子的教育思想第六章 韩非的教育思想第七章 《礼记》中的教育思想第八章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第九章 王充的教育思想第十章 嵇康的教育思想第十一章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第十二章 韩愈、柳宗元的教育思想第十三章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第十四章 朱熹的教育思想第十五章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第十六章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第十七章 颜元的教育思想第十八章 戴震的教育思想第十九章 洋务派的教育思想第二十章 维新派的教育思想第二十一章 吴汝纶的教育思想第二十二章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第二十三章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第二十四章 陈独秀的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 杨贤江的教育思想第二十六章 胡适的教育思想第二十七章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第二十八章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第二十九章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第三十章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后记
章节摘录
三、“圣化”之教学论 董仲舒着力造就经国治世之人才,主张以“六经”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他说:“《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养,《易》、《春秋》明其智。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节制,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春秋繁露·玉杯》)董仲舒是今文经学的大师,主张以“六经”为教学的基本内容,但不以读经为限,而以阐发经书中的微言大义为原则。作为研究《春秋》公羊学说的专家,董仲舒非常重视学习《春秋》的意义,并将《春秋》视为“先王之遗道”。他认为学生学习《春秋》可使人通生死之志,“道往而知来者也”。此外也很重视“礼”、“乐”之教。他认为“礼”既是封建仁义道德规范,又是“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乡党有序”的封建等级制度。他认为“乐”作为一种艺术,可以用来化民易俗。他说:“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臧于骨髓。故王道虽微缺,而管弦之声未衰也”。在他看来,“乐”的这种教化之功是特别显著的,也最易收效,其影响也是最为长久源远。值得注意的是,《乐》典已亡于秦火,董仲舒仍阐发《乐》教的重要意义,旨在说明儒家六经各有作用,也表明他对乐教的重视与提倡。故后世学者称:《乐》典虽焚,但乐教未亡。 董仲舒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总结出许多教学原则,概括起来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圣化”。他认为优秀教师必须遵循“圣化”的原则。他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齐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勿苦,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谓圣化。”(《春秋繁露·玉杯》)这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适时、适量、适度,监督学生而不使之紧张,查考学生而不使之烦苦,另外还要做到因材施教。可见,“圣化”原则体现了多种教学原则的统一,可谓是教学艺术了。 第二,“强勉努力”。他既强调教师教的作用,也注重学生学的价值。他说:“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春秋繁露·玉杯》)还说:“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要求学生问学、博闻、知明,这种鼓励学生勤学好问的思想无疑是正确的。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