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蔡恒平
Tag标签:无
前言
序言: 二○一○年版序 《谁会感到不安》初版于二○○二年一月,列入陈平原教授主编的“曾经北大”书系。将近十年过去了,市场上已难觅踪迹。因仍有不少朋友在网上寻找此书,故决定再次印行,且列入“汉语江湖”书系。此次再版删除了小说《一九八九年秋天的好日子》;增加了当年未选入的两首诗《不求不朽》和《不朽的爱人》,及后来写的一个短故事《百合的名字》。蔡本人并不希望重提这些二十年前的旧作,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他心里的标准很高。文学犹如蔡的心爱之物,他没有以此作为谋生的职业,而是远离它,在广阔的生活中磨砺对它的敏感和了悟。多年来,得益于远离文学的“圈子”和“体制”,他对汉语的直觉保持着二十岁时的锋利。我重读这些二十年前的文字,感到它们仍然生机勃勃,使人重新触摸到八十年代中文系的一种“纯正”的气质;这种气质是我在蔡的同代人--臧棣、清平、麦芒等人的文字中所一再发现的。它们仍然诚挚得滚烫,坦荡得有光芒,像《诗经》中的那些歌谣穿过两千多年的风尘扑面而来,水清叶翠。在本书二○○二年初版的时候,蔡提到他计划写作长篇《海淀》;十年来,他断断续续地酝酿写作《海淀》。他说《海淀》是《谁会感到不安》的续篇。不知道蔡什么时候能完成《海淀》。不过,像蔡经常说的那样,“一本书有自己的命运”,是否完成可能并不重要。完成与未完成,圣徒与浪子,文学与生活,不朽与速朽……这一切并没有明确的界线,不过是靠近“道”的不同方式--我感到在很多年前,蔡已经彻悟了这一点。 谢谢蔡,出于友谊,他允许我们再拿这本书开刀。谢谢本书策划何客兄,他的诚挚推动了这本书的再度面世。 二○一○年十月七日
内容概要
本书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妙趣横生:时尚与经典的品质呼之欲出;字里行间闪耀着北大学子特有的风貌与气质,也映现出一个时代的精神氛围与生活投影。本书文字见证1980年代北大生活的“非常美”与“非常罪”,二十年前令燕园一时纸贵。
作者简介
蔡恒平,网名王怜花,丁未年十二月初九生。1984—199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居北京,为职业经理人。蔡恒平是公认的北大1980年代最耀眼的才子之一,其小说、诗歌至今流传。本书为蔡一九八八到一九九四年的作品集。
书籍目录
辑一 谁会感到不安
上坡路与下坡路是同一条路
谁会感到不安
雪意和五点钟
艺术家生涯(给寿平)
百合的名字
辑二 美好十四行
1990年春天的自画像
1990年夏天的自画像
1992年初春的安魂曲
Lily十四行
YiYi十四行(给君)
爱情十四行(给君)
……
章节摘录
上坡路与下坡路是同一条路 作为理想,我打算过一种下流的、丑恶的生活。 ——弗朗索瓦丝·萨冈 现在我回想起在北大生活的四年时光,就会产生一种无可名状的感觉。这种感觉曾经多次伴随我度过许多孤独的岁月,直到今夜我才如此清晰地感知到那些被酒精和烟卷长期摧残的躯体,那些为性欲和情感所折磨的灵魂以及他们营养不良的面容和悬在空中的精神。当我在昏暗的台灯阴影下读到赫拉克利特这句无比智慧和透彻的箴言:上坡路和下坡路是同一条路。我知道我终于可以表现这种令人痛苦的感知了。我之所以称之为痛苦的,那是因为在以下的文字中我的叙述是一种赤裸的真实。在内心深处,我情愿将此导向或者假设为一种虚构,在更深刻的意义上,这实现上确实是一种虚构。 我看到我的朋友范此刻正推开宿舍的门走进来,我扔给他一支烟,或者是他扔给我一支烟,然后我们就躺在床上打量着烟气在空中构成的图案和幻象。我们谈到聂卫平连克日本超一流棋手的辉煌奇迹,然后再幸灾乐祸地说等着高丰文的足球队在汉城现场表演——现眼。我们哈哈大笑,床吱吱地响。 你要是再这样深夜哈哈大笑,我明儿就走。我听见梅在身边抱怨。我也被自己的哈哈大笑声所震惊,我想不明白为什么深夜躺在卧室的床上会莫名其妙地哈哈大笑。你看,笑得床都吱吱作响了。我听见梅一边脱下粉红色的内衣,一边继续抱怨,我觉得梅的这种腔调和作法十分可笑。我说:你要是想明儿就走,就尽管走,就等明儿再说。顺便告诉你,想和我同居或者可以和我同居的整整有一打。我听见梅笑着说:太巧了,亲爱的,我也有一打,整十二个,不算老外。老外太脏,你说得对,就明儿再说。 但我在内心深处已经升起了一股犹豫的情绪。我望着躺在对面铺上抽烟的范,不无疑惑地问:范,你不是分配去广州了吗?怎么还在这儿呆着? 范无限同情又无限轻蔑地看了我一眼:我说蔡,你又被哪个女人给弄得面目全非,连自己都不认得了?离毕业还有两个月呢,谁也不知道要被分到哪儿去。我一直以为你是老手了,不会像程和韩那样迟早让女人给毁了,现在看来你也被弄糊涂了,悠着点,兄弟,活着比什么都强。…… 谁会感到不安 你坐下来,爱情说 尝尝我做的饭菜 于是我坐下来吃了起来 ——乔治·赫伯特 一九八九年春天的早些时候,一个风沙弥漫的黄昏,我在北大36楼一间朝西的屋子,和屋子的主人——善解人意的真真、伶牙利齿的咪咪、潇洒俏皮的丽丽和可爱而刁钻并且热爱M·RE牌香烟的桑桑——一起围坐在桌子旁边喝着一种名叫“龙象”,据广告说具有欧洲风味的啤酒。桌上摊放着没码好的麻将牌,我们已经玩了一下午,准备稍停休息,补充营养之后再接再厉。热爱啤酒的咪咪在喝了一大口后冲桑桑笑着说:“味道真是好极了,真正欧洲风味,不喝'龙象'生活的乐趣就少了三分之一。”桑桑放下刚刚送到嘴边的一勺小炒,拿起一支M·RE点上,吐出一个烟圈之后,桑桑说:“我光听说不抽M·RE有三分之一是白活了。”我和真真、丽丽全都笑了起来。咪咪和桑桑常常为烟酒之别唇枪舌剑——咪咪爱喝啤酒却不太能抽烟,桑桑喜欢一支接一支地抽烟,但是喝上一口酒就会晕,她是酒精过敏,不过我们都不说她过敏,而说她对酒很“敏感”。我接着他们俩的话头说:“那还有三分之一是什么?” “爱情,当然是爱情,”丽丽眨着眼说,她是既能抽烟又能喝酒,不可得兼时无需犹豫肯定要烟。 “确切地说,是爱情故事,亲爱的。”真真补充说,真真在她们四人中酒量最大,不过一般是深藏不露,坚决不抽烟,原因不详。 “蔡,最近又有什么故事?给我们讲讲。”咪咪转移战场了。 “对,蔡,我都听说你又有新故事了。人家说你天天中午在学二食堂跟一小姑娘共进午餐,真没出息,快讲讲,讲完了咱们开练。”这是桑桑说的,国共第好几百次合作。 “谣言止于智者,桑桑,报上一直这样提醒我们大家,我没故事,我是圣徒。”我谨慎措词,和国家队高丰文教练采用同一方针:稳守反击。 “你没故事还不会编个故事吗?你不是老编小说骗钱吗?”善解人意的真真这么说。 “我是常编小说,不过连一个小子儿也没骗着,要听编的故事那成啊,想听什么样的?说吧。” “情节要复杂。” “得是个悲剧。” “传奇,关键是要传奇。” “你们听我说过加农的故事没有?他是我读本科时的好朋友,他的故事里要什么有什么。”我把杯里的啤酒喝干,然后给自己斟上。 “没听说过,快点说吧。” “说吧。”“说吧。”“说啊。” “这个故事太复杂,人物太多,结尾太惨,而且过于传奇,所以不好讲,你们要真想听,过两天我给你们写出来,行吗?喏,咱们该打牌了。”我觉得自己挺高明,说说而已,谁还真写? “行啊,那我们就等着看。说话算数吗?蔡。” “算数算数。古人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我嘻皮笑脸。 “丈夫一言,驷马一鞭。” “对,还是我们桑桑知心,码牌吧。”我率先把牌码好。那天晚上玩到11点我回到自己的屋里,第二天上午醒来后就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了。 这以后的几天我连着在路上碰见真真、咪咪和丽丽,她们记性都挺好,催得我都替她们不好意思了。最后桑桑上门来问我那句古话怎么讲来着,我请也抽M·RE,答应三天以后将写好的故事送过去。 ……
编辑推荐
蔡,一个汉语手工艺人,一九八○年代北大最耀眼的才子之一,二十年前,本书文字令燕园一时纸贵,见证一九八○年代北大生活的“非常美”与“非常罪”。 重读这些二十年前的文字,感到它们仍然生机勃勃,使人重新触摸到八十年代中文系的一种“纯正”的气质;这种气质是我们在蔡的同代人——臧棣、清平、麦芒等人的文字中所一再发现的。它们仍然诚挚得滚烫,坦荡得有光芒,像《诗经》中的那些歌谣穿过两千多年的风尘扑面而来,水清叶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