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不识字

出版时间:2008年11月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薛巍  页数:23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薛巍的书话在信息与观念这两个向度上给人以极大的满足。他既能含蓄地点明《屠猫记》与国内轰动一时“虐猫事件”间遥远的连缀,也会顺便告诉你法国民俗中“猫”在性、巫术、偷情,乃至新婚礼上的种种隐喻;他会告诉你使女作家玛里琳•约翰逊因《先上讣告,后上天堂》一书而被中国小资熟知、追捧,也会顺便拆穿《经济学家》杂志虽极少为仍健在人世的名人预写讣闻,可如此念头他们并非没有。该刊一位编辑就曾坦白:“我一直想让政治版的编辑提前写写玛格丽特•撒切尔,可那个编辑就是不干”……对可怜的单语种阅读者而言,薛巍的书话是最好的矫正和调剂。

作者简介

薛巍,笔名小贝、贝小戎,200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三联生活周刊》、《第一财经日报》专栏作者。

书籍目录

为何不是「第21条军规」?他们为什么要匿名出书最古怪的书名25本书一起读编词典疗伤阅读的生物基础与社会意义无行的文人声誉经济学创意阶层在哪里落脚大厦情结牛奶可乐经济学我代表人民奖励你向美丽征税语言学家的乐与怒禁而不止的脏话女性统治的世界中情局秘闻哲学和流行文化亦敌亦友未来属于运算师语言本能是否存在?发掘你的经济学家潜质相信直觉借助数学看世界微物之神扑克玩家拉丁语的妙用嘻哈族的马基雅维里讣告阅读之趣奢侈.叩的民主化狗在书中猫在网上测谎之难说不尽的脱衣秀盗亦有道医界的真相贵妇伊迪丝·华顿笑是一种社会姿态人生模仿象棋五角大楼的建成AK-47为何如此泛滥选民的头脑打破钟形曲线冯内古特金斯利·艾米斯其人势利眼鉴定指南钢铁奇想误读《在路上》五十年房间是你心灵的窗口算一算概串机器人公敌魔术师、诗人和情人达·芬奇:我要的形式在哪里最聪明和自作聪明葡萄酒生死存亡的时刻下为天然食品折腰间谍手记摇摆的正义天平唯有歌者留其名阐释夜晚天才工厂深蓝色大海上的恶魔垃圾的隐秘旅程我们的身体如何说话奥本海默的悲剧意外的杰作持久的哥特风潮以荣耀为佳威尼斯能拯救自己伍尔夫  别看是个病人食欲的奴隶追寻食物来源之旅餐桌上的恐怖理解顾客我们能谈谈吗?天才只是练习得当的人美国草坪迷弱者的处世之道

章节摘录

  为何不是「第21条军规」?  约瑟夫.海勒的小说《第22条军规》已经出版46年了,如今“第22条军规” (catch-22)已经被收入英文字典,指“难以逾越的障碍,无法摆脱的困境,左右为难的情况,事与愿违的做法”。人们已经很难想象这条军规不被叫做第22条。但事实上,海勒本来想把他的小说叫做“第18条军规”,因为海勒是犹太人的后裔,而在希伯来语中的每一个词都对应一个数,数字18对应的词是yud-bet,希伯来语又是从右往左读,het-yud刚好是在希伯来语中的“生命”一词。  加里·德特(Gary Deter)在《为什么不是第21条军规?》一书中说,在利昂·乌礼斯出版了战争小说《米拉路18号》之后,海勒决定换一个数字。他和西蒙·舒斯特出版社的编辑罗伯特想把书名改成“第11条军规”,但是1960年电影《11罗汉》上映,“11”又被否定了。海勒想用“14”,但是罗伯特觉得22更有趣,重复出现的“2”还可以表示小说里数次出现的角色互换。  《为什么不是第21条军规?》是加里在《星期日电讯报》上开的专栏“书名的故事”的结集。他选书名写进专栏的标准是:单纯阅读书本身并不能知道书名的含义,书名不是从别处引用过来的,对书名的解释并非众所周知。按说这是一个很严苛的条件,比如《愤怒的葡萄》就不能入选,因为它是引自豪威太太1861年写的《共和国战歌》: “我的眼睛已看到主降临的荣光,他正要踏平存有愤怒葡萄的地方。”  加里却找到了50本书,而且都是人们很熟悉的书,包括《理想国》、《乌托邦》、《发条橙》、《弗兰肯斯坦》、《谁害怕伍尔夫?》、《太阳照常升起》、 《邮差总按两次铃》等。不过《谁害怕伍尔夫》很典型地符合第一个条件——看完全书之后还是不知道到底谁害怕伍尔夫——但却说不上符合最后一个条件,因为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作者爱德华·阿尔比把童谣中的Wolf(狼)改成了Woolf,用她的名字暗喻女权,剧中有一位强势的教授夫人。  柏拉图《理想国》英文书名的意思是共和国,柏拉图在书中要讨论的却不是理想的国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政体,而是讨论什么是正义,为什么虽然做一个有德的人在现实中总是吃亏但还是应该做有德的人?他说,要回答这个问题,把它放大到国家的层面更容易看清楚:国家由三个阶层的人组成,统治者、保卫者和劳动者,分别对应  于理智、激情和欲望,以及三种美德——智慧、勇敢和节制。  “乌托邦”(Utopia)一词的意思是一个好的、不存在的地方。“现在的读者同意说它不存在,但没多少人同意它是一个好地方。因为按照莫尔的设想,在乌托邦中,对婚前性行为的惩罚是强迫终生独身,通奸要被判劳改,化妆品、珠宝、华服则是闻所未闻。”  菲茨杰拉德第三部小说的名字让他很受煎熬。他在几个备选书名中反复掂量,在他跟他的编辑珀金斯来往的信件和电报中提到的备选书名有“特里马尔奇奥”(Trimalchio,古罗马小说中一位经常大宴宾客的暴发户)、“特里马尔奇奥的宴席”、“跳得高的情郎”、“戴金帽的盖茨比”、“在灰堆和大亨们中间”、“在通  往西卵的路上”、“西卵事故”、“西卵的特里马尔奇奥”。珀金斯小心翼翼地建议菲茨杰拉德用“了不起的盖茨比”做书名。在书已经付印的时候,菲茨杰拉德又一次改变了主意,要珀金斯把书名改成“在红色、白色和蓝色下”,暗指书中写的破灭的美国梦。此后他还在推敲,写信给珀金斯说“特里马尔奇奥可能最合适”,但那时书都已经开始卖了。为什么要叫“盖茨比”呢?加里解释说,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名字,而是菲茨杰拉德精心挑选出来的。“盖茨比” (Gatsby)的重要性在于gat(枪),终结了盖茨比的生命的枪。再者,“盖茨比”读起来很像法语中的动词gaspiller,浪费之意。写作该书时菲茨杰拉德住在法国,因此这并非不可能。照此说来,盖茨比就是一个被人枪杀、浪费了生命的人。  他们为什么要匿名出书  “据说约翰.洛克的《政府论》最初的法译本书名叫《梅毒研究》,译者用这个书名掩饰其政治性,这让洛克显得很幽默——毕竟,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的英国,梅毒和专制都被认为是法国人独有的苦恼。可是洛克虽然也会开这样的玩笑,他却坚持要匿名出版这部作品。”这种要求现在看来很奇怪,但是伦敦大学英语系教授约翰。马伦(John Mullan)在他的新作中提醒我们说,匿名出版曾经是“20世纪之前很常见但人们一直不觉得值得置评的一种现象,我们已经忘记了最早读《格列佛游记》和《理智与情感》的人不得不猜测它们的作者是何许人”。  最初出版时没有署名的作品包括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蒲柏的《劫发记》、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司各特的《威弗利》、简·奥斯汀在世时出版的所有小说。18世纪最后30年出版的英国小说中70%是匿名的,19世纪最初30年里50%是匿名的。自从16世纪书名页通行之后,很多作者都觉得自己有理由要对署名保持警惕。  匿名出书的动机多种多样。首要的原因是为了保护自己。在宗教和政治斗争如火如茶的时候,在一本会引起争论的书上署上自己的名字等于自寻死路,至少也会让你丢掉一条胳膊。1579年,约翰·斯塔布斯被发现是一本向女王进谏的书的作者后,被人砍掉了右臂(遭遇这种侵害之后,他仍不屈不挠地用另一只手摘掉帽子并高喊“上帝保佑女王”,以表达他的忠心)。  拜伦匿名出版他的《唐璜》的前两章,因为1816年初,他那结婚才一年的妻子忽然离去,接着提出分居的要求,他担心他那些讽刺之词在他跟妻子争夺孩子的监护权时对他不利。  在讽刺文学于18世纪达到其鼎盛期的时候,作者又面临一种新的危险:会让一些被激怒的无赖叫出去决斗。诗人德莱顿在一家咖啡馆外因为一篇不是他写的讽刺文章被人狠狠打了一顿。因为张冠李戴而遭到毒打还不是匿名出版带来的唯一的不公正的结果。作者因为匿名能躲过一劫,印刷商或杂志的编辑就成了报复的目标。  除了保护自己之外,匿名也被用于自我推销。司各特和蒲柏等人把隐藏自己的身份当做挑逗读者的手段,跟读者玩捉迷藏,引发读者对作者身份的兴趣。司各特曾经写道:“当我结束一次愉快的旅行回来之后,发现《威夫利》风靡一时,公众在紧紧地追问作者的名字,这让我感到特别满足。”  对这种做法,现代人也并不陌生。1996年1月,一部名为《原色》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讲述的是一位名叫斯坦顿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努力赢得党内初选的故事,书中的情节跟克林顿的事迹非常相像,该书在护封上说它是“知情人对初选的竞选过程的亲身经历”,书评人都看出它记述的是克林顿1992年竞选总统的一个阶段,不同寻常的是该书封面上署名是“匿名”。媒体猜测作者是克林顿年轻的顾问乔治.斯蒂芬普洛斯。结果乔治不得不屡次出面予以否认。每一种新的猜测都会提升它的销量。在出版一个月之后,制片人和导演迈克.尼科尔斯购买了它的电影改编权。笔迹鉴定最  终解开了这个谜团。 《华盛顿邮报》拿到了上面有手写笔记的书稿,笔迹专家把它和数位政治记者的笔迹作了比对,随后《华盛顿邮报》宣布美国《新闻周刊》的专栏作家乔.克莱因是《原色》的作者。同一天,克莱因召开新闻发布会承认此事。起初他以为别的记者会感到很有趣——他还带着特地买的假鼻子和胡子去宣布此事,但迎接他的是一些愤怒的人。《纽约时报》的社论说克莱因和他的同谋、美国《新闻周刊》的编辑梅纳德的行为“违反了记者、严肃的出版物和他们的读者之间基本的协议”。克莱因的另一家雇主CBS接受了他的辞呈。  匿名或以笔名出书,还使得作者有机会为自己的作品发表好评。1963年,安东尼.伯吉斯在《约克郡邮报》上评论自己以“约瑟夫·凯尔”为笔名出版的小说《恩德比先生的内心》,该报因此而解雇了他。  最古怪的书名  英国《书商》周刊2008年2月22日启动2007年度“最古怪书名奖”的评选活动。 《书商》网站当天在网站主页上开辟投票区,列出出版商、书商和图书管理员提名的6本非小说类英文书籍书名。最终结果定于3月28曰公布。  这6本书依次为《俾格米恋爱女王折磨我》、《怎样写一本写作指南》、《女人是人吗?及其他国际对话》、《奶酪问题已解决》、《终止恋爱关系,请从双腿开始》和《绍森德等地人物志:从卡努特国王到好感觉医生》——得票率最高的是《终止恋爱关系,请从双腿开始》(35%)。  2007年是《书商》 “最古怪书名奖”创立30周年。1978年从首次评选中胜出的是《第二届国际裸体老鼠研讨会会议记录》。去年得主为《美国东北部迷失的购物车:现场鉴别指南》。2006年,《不知道自己是死人的人们:怎样缠住值得信任的旁观者并且会做些什么》获此奖,《牛角积蓄管理:从东方至南非的最低标准和最佳实践》屈居亚军。荣获过此奖的书还有《给你的马穿上防弹衣》。  对于该奖项和今年的提名,《卫报》评论说:“你会注意到提名名单上没有作者的名字。这很有意思.在提到某本书时,人们通常会对作者很礼貌,同时提到作者的名字,尤其是在《书商》杂志上。但这次他们没这么做,也许是因为有趣的不是作者的名字。这也有助于把这些书变成笑话,但它们并不都是笑柄。比如1992年的获奖作品,约翰.特里默的《如何避开大船》,那些有可能被大型轮渡撞上的游艇的船员就很欣赏这本书里浓缩的智慧。对上万名被酪蛋白不渗水的问题所困扰的奶酪制作者来说,麦克斯威尼的《奶酪问题已解决》令他们感激不尽。对于绍森德等地,他们以出了卡努特国王和好感觉医生这样的人物而感到自豪,这有什么好笑的呢?这一奖项,并不是全然无辜得有趣。在世者中最杰出的女权主义者凯瑟琳·麦金农也许是有点好斗、没有幽默感,但看到她最近的作品《女人是人吗?及其他国际对话》出现在候选名单上一定不会令人感到高兴。在这种欢呼雀跃的庆典中,我察觉到一丝旧式的文化上的高傲态度,英国人那种对学术、好心人和专家的轻蔑。尽管去享受这一奖项带来的乐趣,但是要记住,根据书名判断一本书比根据封面判断一本书还要糟糕。”  让我们举几个不会因为被提名而让作者受到伤害的古怪书名吧。英国《哲学家》杂志的编辑朱立安.巴吉尼写有一本《自愿被吃的猪:1OO个让人想破头的哲学问题》。“自愿被吃的猪”是其中的第5个哲学问题,讨论的是动物伦理,故事来自道格拉斯·亚当斯的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系列中的《宇宙尽头的餐厅》。柏格反对杀生,吃了40年的素,可突然他可以吃肉而又不违背良心了,因为有了一种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猪会说话,更重要的是,它还自愿被吃。但可能是由于长年吃素造成的条件反射,或是内心痛苦的表现,这种肉端到柏格面前时,他禁不住作呕……  有一本美国人写的逻辑谜题集,书名叫《这本书叫什么?》,译者说该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念念不忘以自指句(自指涉)为核心”。《怎样写一本写作指南》之所以显得古怪,也是因为这个书名本身也是一个自指句:它教人写一本写作指南,它本身也是一本写作指南,问题在于,在这样的指南被写出来之前,没有人会写这样的书。如果在这样的指南被写出之前,就有人可以写,恰好证明人们不需要它。所以它要么无法出现,要么没有必要出现,可世界上还就有了这样一本书。  我觉得最能令人发出会心的微笑的古怪书名是,《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13个童话故事》的作者柯拉柯夫斯基的另一部书《与魔鬼的谈话》附录中的一个标题:不从事花园耕耘的5大理论。“不堪忍受园艺劳动的人,是需要理论的。不从事耕耘而又提不出不耕耘之理论的做法是肤浅的。”作者就设想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分析哲学这5种理论分别会如何证明不应该去耕耘花园。此举有趣而又巧妙:用宏大的理论解释这一问题是用大炮打蚊子,也证明理论可以被用于达成不正当的目的,从而瓦解理论本身。  25本书一起读  看电视换台的间隙看到一个教老外学中文的电视节目的片段,一位中国姑娘和一个老外站在鼓楼上,姑娘说:“我们中国人喜欢重叠数量词来表达这样一个意思,比如风景要一点一点地看,街要一条一条地逛。”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书要一本一本地读……  不过我猜很多人都是同时看很多本书,哪怕是外出旅行的时候也不会只带一本书。比如头天晚上我拿起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挑着看。在介绍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之前,他说亚里士多德附带说了许多非常有趣的话:“他告诉我们说应当在冬天吹着北风的时候受孕。人们不应该结婚太早,结婚太早生下来的就会是脆弱的女孩子,妻子就会变得淫荡,而丈夫则会发育不全。结婚正当的年纪,男人是37岁,女人是18岁。”第二天我又翻看《智高无上——当我啃完大英百科全书》。读着读着发现同时读多本书的一个好处,在A卷的最后作者写道:“亚里士多德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因为有一个奇怪的巧合,当他37岁的时候,他迎娶了一个18岁的姑娘。他将自己的老色鬼行为合理化为一个伟大的哲学思想,对此我表示赞赏,我不禁咯咯地笑起来,好莱坞可有不少亚里士多德派的人物。”  2007年8月23日的《独立报》上刊登了一篇德波顿访谈。这位36岁的哲学家12年前开始出书,著有《哲学的慰藉》、《拥抱似水年华》、 《旅行的艺术》等。他在访谈中说,他的客厅里散落着几百本书,都是随手捡起来就可以读下去的那种,普鲁斯特全集、弗洛伊德全集——“每个图书馆都应该有,你永远不知道你什么时候需要查阅他们的书,当你患了神经症,担心什么或者沉迷上了什么,只要出了点问题,你就需要翻翻。读书是我的一个癖好。我通常同时读大约十本书,现在我在读安德鲁.所罗门(Andrew Solomon)、杰夫·代尔(Oeoff Dyer)、伍尔夫、村上舂树、罗兰·巴特、保拉·安东里尼、司汤达和菲利普.罗斯的书。我不知道你能不能带这么多书去海滩。”德波顿有2000多册藏书,这不算太多,据说李敖的藏书最多的时候有七八万册。不过德波顿在不停买书,每个礼拜买一两本,或者一买就是20本。  无独有偶,2007年8月6日的《纽约时报》上有篇随笔——《为什么我不停地开始看另一本书》。作者乔.昆南说:“我的很多女性朋友同时读一两本书,我的男性朋友说他们总是一段时间只看一本书,我怀疑这只是他们的一个愿望。我同时看的书从来不少于25本。我不是指《芬尼根守灵夜》那样的需要研读的书,我说的是放在床头几上、不看完就不会放一边的书。开始阅读一本新的书能让人心旷神怡。我不想再过5年才知道《罗马帝国衰亡史》是如何写就的,我也想知道《南北战争》的作者谢尔比·福特对石墙杰克逊被孤零零地埋葬的手臂作何感想,这两本书我粗略地看了400页了。几个星期前,我看了《煤:一部人类史》、4章《八月炮火》和关于上瘾的故事集。同时我还在看《亨利·米勒论写作》和麦维斯·加兰、马赛尔·埃梅、约翰·麦克葛汉、托马斯·曼的小说——他们写的都跟上瘾无关。我的注意广度很宽,记性好,几个月之前我看过的书,再拿起来能从上次看到的地方接着往下看。一位棋手曾经对我说,好的记忆力能为一个智力平平的人制造出聪慧的光环,让他说对了。”  乔觉得他一本书还没看完就开始看另一本书的原因是,通常书的前70页都特别精彩,开头都像房屋失火一样火急火燎的,但慢慢节奏就慢下来了。有人说,读者通常看到60页的时候就会把书丢下。这是因为出版社的编辑鼓励作家把精彩内容都堆到开头几章——也是唯一会被阅读的几章。以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自传为例,也是开头比较精彩,夹叙夹议,小时候她养的一只鸟死了,她用一个缎料花做衬里的纸盒把它装起来埋在高地上,上面还覆盖着鲜花,75岁的她说:“也许有些人生来就喜欢丧葬或观看葬礼。人类若是没有这一生性,那么考古学家也许就不存在了。”后面她周游世界的部分,就只感觉她在罗列去过的景点和同去的旅伴了。  编词典疗伤  10年前,西蒙.温彻斯特在《教授与疯子》一书中讲述了《牛津英语词典》的幕后故事。从1880年开始编写起,该词典的编委会每星期都会从一家疯人院收到一个叫威廉.迈纳的人提供的对词语的释义以及他在书中找到的例句。近20年间,迈纳一共贡献了一万余个词条。当《牛津英语词典》的总编詹姆士.莫瑞前往疯人院拜会迈纳时,却惊愕地发现他心中仰慕已久的博学之士竟是疗养院的病人,而非他以为的疯人院的院长。后来人们得知,威廉·迈纳曾经是一名医生,在南北战争中因为目睹了太多的恐怖场面而精神崩溃,后因滥杀无辜被送人疯人院。20年间,他都不断地在进行疯狂的自我治疗——通过单调、沉重的编纂王作来虐待自己,涤清心中的罪恶感。  最近,美国记者约书亚·肯德尔挖掘出了《罗热类语词典》幕后类似的故事。

媒体关注与评论

  聚天下奇书品而荐之,不亦乐呼!  ——专栏作家小宝  穿越如海信息中繁多华而不实的“古罗马地层”,亲手触摸掩蔽其中原汁原味的典籍与华章……从这个意义上说,薛巍再想换马甲,“贝拉丁”三字可作备选。  ——书评人黄集伟  闲读书,读闲书是我一直向往的状态。从薛巍的书话中可以发现外国人真是闲得发慌,他们会去通读《牛津大词典》,找《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隐藏的数列。我们不妨学学如何闲读书而又读出门道来。  ——资深出版人杨葵

编辑推荐

  薛巍的书话在信息与观念这两个向度上给人以极大的满足。对可怜的单语种阅读者而言,《西风不识字》是最好的矫正和调剂。书评人黄集伟:穿越如海信息中繁多华而不实的“古罗马地层”,亲手触摸掩蔽其中原汁原味的典籍与华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薛巍再想换马甲,“贝拉丁”三字可作备选。  资深出版人杨葵:阅读书,读闲书是我一直向往的状态。从薛巍的书话中可以发现外国人真是闲得发慌,他们会去通读《牛津大词典》,找《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隐藏的数列。我们不妨学学如何闲读书而又读出门道来。  专栏作家 小宝:聚天下奇书品而荐之,不亦乐乎!  文字的不同排列便形成了不同的意义,而意义的不同排列便形成了不同的效果。——帕斯卡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西风不识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2条)

 
 

  •   三四十篇各具特色的小品,带给我不一样的视角!时而关注作者不一样的人生经历、时而聊到你不曾想过的事,如牛奶经济学、食欲、法国队葡萄!作者通过自己对西方文化的阅读,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使你知道你有很多东西不知道,这也许可以说是信息的不对称,也可以使我明白自己有多们的孤陋寡闻!作者能够用简短的文字概括出整本书的精髓,这样让人节约很多的时间去翻看大部头,却又有一样完美的享受,如同将所有珍品(非传统我们经常能见到经典)汇集到一家餐厅,供你尽情享受,还不用担心消化不良。薛巍文笔优美,娓娓道来,非常适合闲暇时光悠哉品味!读一本何以轻松释然书是一种享受!
  •   昨晚,2008年12月31日,在单位值班,下午看完了《西风不识字》,数了一下一共是76本书评,从精彩的程度看还真是前半本略胜一筹。选书的角度前面以哲学、经济为主,不过绝不是尖深的空谈而是不少有趣的理论,比如“越多性越安全”一书提出鼓励那些具有保守性观念的男士稍微开放一点,就可能减少艾滋病的发病率。因为这些男士习惯使用安全套,将会提高女士们找到安全性伴侣的概率,然后进一步提出如何用经济激励的办法来实现这一推断。有不少书以日常物品为题,比如关于辞典背后的故事(编辞典可以疗伤)、关于垃圾处理的问题(我们身边的垃圾究竟去了哪里)。我印象很深的是过去曾读到季羡林先生谈陈寅恪先生做学问的方法,有杨玉环入宫时是不是处女来分析当时民族文化和习俗,如抽丝剥茧妙趣横生。书中介绍的此类小处着眼大做文章的书不少,比如研究了20年写成的“夜晚”,还有“AK47为何泛滥”、“打字机的故事”,可能没有陈先生做学问的深度但是有趣。佩服这些老外对兴趣的坚持,比如看完32本共33000页的《大英百科全书》,写一本400多页的“牙签传记”,或者写一本900页的作家传略,忽然想起了下午看的电影《梅兰芳》,像是梅先生二三事,有点不知所云,特别是对于我这样的京剧外行来说,没能表现出梅派京剧的魅力就没有说服力,“戏好就什么都有了”,电影里没有一段完整戏啊。感叹之余,上哪里能找到一本好的梅先生传记呢。最后有几本关于饮食的书也蛮有意思。还对书中常出现的两本杂志产生了兴趣,《纽约客》和《纽约书评》,感觉其中读不少书都是由此而起,有机会一定要找来看看。
  •   西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我也是冲着书名买的这本书这也是我在当当“盲目”消费的最大惊喜很佩服小冷狗的文笔和对本书的深入理解我看书有边看边写些简短书评的习惯日后再翻起来,看看当初读它的心境,我觉得很浪漫哈呵呵~~总之呢,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惊喜我甚至有查阅本书作者的资料,很想拜读他的其他作品一直对那种博学,幽默,有独道见解的人很崇拜我的文笔不好写不出啥大道理走过路过的爱书之人不妨带上一本一定不会失望的,呵呵~~如果怕失望在上海的朋友可以和我联络距离近的话,我可以先无偿借阅哈
  •   不对书作评价,只是介绍,这样看起来很舒服。作者介绍每本书的切入点,总能让人看到他那广到令人发指的知识。一水儿的外国书。感觉外国人真是闲哪,研究什么的都有。我知道,我看不完那么多外国书的,何不先看看小贝的介绍呢!
  •   喜欢作者的文笔,短短一篇书评,往往结构的很精致,巧妙的开头,充实的内容,机巧的结尾。荐书之外,可作写作范文来读。
  •   三联小贝 一个读书狂只可仰望不可企及的符号 一时冲动 买了就慢慢看吧
  •   有一种好书,用以浅白而智趣的语言穿出一串异域的西风,读之怡然自乐。
  •   别人的读书笔记!?作者的功能很强大啊,读了那么多书,还专门出笔记。为我这个读书少的人提供了一个扩大眼界的机会,读了这一本书感觉就像是站在作者身旁一起读完了他眼中的所有的书。好书!
  •   这是一本有文化有思想的书,刚开始的时候看得不忍释卷,可以看到很多很有意思的故事和信息,非常浅显易懂,喜欢看书的朋友一定要看一看,这是一本写书的书。我现在已经列下很多从这本书里看到的有意思的书要买了。作者好像英文很好,这些书不知道有没有中文版的。这本书后面的一些文章没有前面的好,不知道是我自己阅读的心情变了还是作者写作的心情变了。
  •   这本书是淘到的,内容比较多,书评看多了能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书,这本书还是不错的。还是那句话,不怎么像新书啊,略有遗憾。
  •   作者学识让人佩服
    但看着有点累:)
    要钻研着读
  •   电子版在手机中陪我度过几个难眠之夜,很有趣的一本书,用荷包支持下作者。书纸质一流塑封未启,捧在手中很有质感,心情大好。感觉适合晚间幽静的房间里,饭后,打开落地白炽灯,驱开一片黑暗,把躯体慵懒的安放在那软沙发里,捧着看看这些耐人寻味的短篇。
  •   是一本信息量很大的书,推荐
  •   这是一本趣味横生的书籍,读过受益匪浅!
  •   幽默、诙谐、文化、不一样的视角,值得一读
  •   很有名的一本书!不错!
  •   帮朋友买的,说是不错,快递很快
  •   文章不错,有见地
  •   好书,物流也不错。
  •   单向街的文章内容都很充实
  •   太好玩了。用刚刚自恕堂兄那儿学来的黄宾虹词,“谦抑精审,佩极佩极”。薛巍尽不说自己的话,一本本直接“拿来主义”,将一咕噜西书拎了过来,再咽了下来,又捋了上来,里头趣闻、轶事;教训,劝勉;笑话,讣告;箴言,讥刺;新见,老理,还有武器!还有肉体!!总之,水灵灵的段子俏生生的身板,妙不可言,硬要言,仍是“好玩”——我太贫乏了——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这老外咋就这么有意思哩!没错,我确实很想知道,为什么这些作者会写出这样的书,他们或者追求由因果解释带来的乐趣,或者穿行在大厦的水泥丛林间思考建筑与政治与财富的关系,或者通过研究告诉我们直觉往往比丰富的信息和严谨的逻辑更加重要……有两处,我以为是可能的答案,一处是出自《借助数学看世界》:在书的结尾,世界让人感觉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可怕。数学现在比过去重要得多。科学家、政府和媒体常常会引用统计数字,但它们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利用数字为自己说话。该书为一个不可靠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指导,给读者提供了在理解官方说法时所需的精神炮弹。另一处是《微物之神》:“束缚思想的并非这些东西的日常性,而是这些事物周围发展出来的文化,这种文化说思考寻常的事物没意思。问题是人们忘记了他们的经历的丰富性,但当他们盯住一个寻常的东西时,就有机会搜寻他的生活,对过去的知觉变得更加丰富,更能了解自己。”看世界,看生活,或许就是这些所有书的缘起?所有这些书都立足“人”的本身,常识,或者洞见,对于我这样没有机会也无能力读西书的人,当然是略有启蒙之效的。西书中某些句子一读之下,再不能遗忘:“至于获奖本身,曾经有人对我说,如果有人说,无论你做的是什么,你是做得最好的,问问那个人谁是第二好的,你就知道这个奖项是怎么回事了,就不再把自己获奖太当回事了。”(《声誉经济学》)对于任何人,这样的话无异一针清醒剂,坦诚,入木三分。“这种抢在截稿前几分钟完成的作品如水银泻地,灵活流动,变化多端。常设作者必须归紧盯死者,尤其是猝死者,那种压力以及随之而来的浓缩之感犹如电流一般充斥全篇。这是一个活着的人在死者的亡灵飘逝而去时极力抓住一缕幽魂。”(《讣告阅读之趣》)最后一句棒极了,什么是写作的成功,那就是你的文字可以“极力抓住一缕幽魂”,而这样的文字,当然要像纳博科夫说的那样用脊柱骨阅读。“后来那些被称作神话和传说,但在他在那儿听着的时候,讲述者和聆听者都认为那是绝对真实的。篝火在燃烧,有人添了更多的柴火,升腾的火苗输送的暖意激发了人的头脑,唤醒了们的想象力。”(《跟希罗多德一起旅行》)这句话,大概也能套过来说说我的读闲书,总有那么多值得读很想读的书等着我,因为“有人添了更多的柴火,升腾的火苗输送的暖意激发了人的头脑,唤醒了们的想象力。”执着,温暖。有两句拿来给自己,也是励志,也是诫勉:“如何解释我在2000年世界冠军赛上输给同胞克拉姆尼克?我已从纯棋艺角度分析了他的成功,不过我的战略失败还是更深层次的原因。自满是个危险的敌人,它会使我们放松警惕。我们需要激励自己,给自己定指标,并努力去提高。一方面我们要充满自信,觉得自己就是最好的。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不断努力,好像自己是一个弱势者。”(《人生模仿象棋》)“的确,没有背景的事实只会放大自学者智力上的缺陷,一个没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辨别不出哪些事实是重要的。重要的不是无所不知,而是知道每件东西的价值,要重视我们已经学到的东西,编排我们已经知道的。老子就曾教导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最聪明和自作聪明》)这一句是薛巍自己的,想想
  •   很讶异作者看过那么多的书,也很佩服作者写书评的角度。
    应该是一个理性而博览群书的男子吧。
    奇的是,不禁让人竟会觉得一些文字是如此的恰到好处是否是外刊杂志抄袭而来。。。

    值得一看~~
  •   最早在《三联生活》杂志上看了不少,有趣的书。
  •   冲着书名买了这本书,原本以为读来很轻松,结果发现全然不是。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广闻博览,书中介绍的书籍只有一本是我读过的,而且还读的相当晦涩,听说过的也了了无几,决大多数是闻所未闻,当然,作者介绍的都是外国书籍也是原因之一,不过确实服了那些书籍的作者,能写出这么些稀奇古怪的书来。作者的评论有的很精彩,有的长见识,也有的看不明白,还得再读一遍了,看来这书也不是都能乱翻就行的。
  •   里面有个小绿书签,挺可爱的,书的质量也不错,就是内容和买书时想的有点出入,是作者对一些新鲜是评论~还行,要是没事,不想碰电脑只想看看书,可以买来看看~评论也都挺短的~一般的一两页~
  •   我买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的封面和标题很吸引我,我应该就是属于那种很容易被标题党所蛊惑的人群吧:)适合慢慢在家中品读,在沙发上,开着一盏台灯,放一张爵士乐,完美的阅读体验。作者把一个一个有趣的故事娓娓道来,读起来不生涩,不强硬,记下来一些小知识,很可以在饭桌上或者下午茶时间作为谈资。建议大家买一本来看看,13块钱的价位,还是很公道的。
  •   字里行间,看得出作者读过很多书,对文字的把握与感知也相当敏锐,文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   每一篇都是评述一本书的,而这些书可不像我们一直接触的很严肃的题材,而是很有趣味的一本书。
  •   作者读书的广度和深度确实不一般。视角也很独特,值得一读。
  •   从05年开始看小贝的博客,虽然早已熟悉了他的风格,不过还是买了一本,值得
  •   没有机会读外文原版书,作者读得多,可以从中了解一些西方的文化。
  •   是看《开卷八分钟》里梁文道推荐买的。里面大都是国外新书的点评,包含各个方面的知识。对于时间少又渴望读书的人很适合。
  •   从《开卷》知道的这本书同时喜欢借别人的眼睛去多了解些书吧快快的看完了感觉以后有时间再慢慢品吧
  •   很清新的文字风格,各类好书的优美推荐。
    适合在睡前阅读。
  •   从来没有看过这类型的书,虽然是一篇篇的文章,让人可以学习很多,很轻松
  •   概括了很多书的内容,浏览了一下,也可以发现很多不错的知识,还不错吧。
  •   是本好书,但不知作者是如何看完那么多书的,又都是英文的,书的封面有点折,其他都很好
  •   这书不错,很喜欢看,看了又看,挺多道理
  •   读读杂文,好像偶尔回顾自己的一生一样,发现很多未曾留意到片段,重新审视,重新思索,收获颇多
  •   很适合用作床头读物,封面淡绿色看上去十分静雅
  •   一种文化的游览
  •   不错,如精致小菜。
  •   《西风不识字》

    书是冲着单向街这个牌子买的,还不错,没让我失望。书是一本书评集,特别的地方是,书中评论的都不是中国能够看到的书,都是西方的原版书,而且是刚出版时间不长,还没有翻译到中国来的书。所以取名“西风”。

    没学会英文是我的一个遗憾,面对比中文更广阔的世界,面对比中文更丰富的书的海洋,我只能望洋兴叹。不过通过这本书,也可以看到西风的一角。作者选书的眼光还是挺独到的,文笔也很老道。尤其是前几篇文章几乎打动了我的心,都想要买一本自己珍藏,可惜的是文章有点每况愈下,读到后面,终于庆幸当初没一激动下了订单,让我本来就已经非常紧张的书架,出现新的拥堵。

    书还是挺招人喜欢的,只是我的书架有限,无法把天下好书尽纳之。
  •   原先看到以为书评人对这本书的评价,还以为他说的有些片面。谁知道等拿到书时顺手翻了翻也确实如此!可能此书最大的参考价值就是目录吧!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   作者选题很好,可惜写得不好,用辞造句看着很不痛快,没有引申出什么有深度的见解或感悟,也没有突出书的吸引之处,如同白开水一般。看过类似选材的书籍,写得比这个作者要好。个人意见而已。
  •   好读书,读好书
  •   完全是在掉书袋,没有任何阅读的乐趣,到像在学习课堂知识准备应付考试。
  •   为了凑数买的。但是这本比那本好一些。
    不过我个人不喜欢读,买了很久,依然没有读完。
  •   名字很喜欢 内容看了之后发现不是我的料
  •   没事也可以看看,有些价值
  •   看也可,不看也可。都不会有什么影响。
  •   我承认我是被简介给忽悠了。。。
  •   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东!就是一些没有深度的随笔!
  •   没来得及看。据说不错,也是看介绍买的
  •   家里的三联生活周刊上有作者的专栏,多年来我从来不看,殊不知怎么就买了他的书,免费的都不看,还花钱买,真是脑袋北门挤了
  •   这本书对我而言太晦涩了,看不下去,文艺青年也许对它感兴趣.
  •   买了一堆的书,一般是工作不忙的时候,随手抽一本来,哪个看得入眼就看
    这本西风不识字是我最后实在没书看了才看的一本书
    从13:30到现在15:12
    读前脑子一片空白,读后更加空白
    我觉得作者应该比我还迷糊
    或者他是一个智深的人,只是不擅于表达
    所以像当初鲁智深同志只知道打架不知道讲理一样
    我看完了所有评论
    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好评
    有没有人有耐心眼我讲一讲,作者到底想说什么?
    看了整本书,只记得要去当当查一本书<牛奶可乐经济学>买了来看一看
    这也许稍有收获吧
  •   晦涩的读书笔记,很多语句都是倒装的,病句很多。看得出每一篇文章的开头部分都用了点心思,但之后的文字就很潦草,经常不知所云。也不知道原著就没读懂,还是不知道怎么告诉读者好。总之,浪费银子的一本书
  •   东西不错,好用。便宜!!
  •   很好看,文章不长,但很有意思。
  •   西风,不识字吗
  •   作为闲来翻看很好
  •   当天订单
  •   名字起的很有意思,不错的书
  •   OOO_
  •     无聊的时候有许多事情可以做,读书算是一种。
      如果不是抱着太功利的目的,其实,好多闲书值得一读。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还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等着你去发掘。
      
      找个周末,窝在沙发里,晒着太阳,喝着咖啡,读着书,让时光流淌去吧
  •     《西风不识字》(薛巍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以前有句“清风不识字”的诗,被折腾成一件文字狱,死了不少人。《西风不识字》,自然没有那种霉运,写的是作者对西书的看法,自己的观点不多,基本上是“述而不评”。按苗炜的说法就是:“基本上,这个人的存在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哪里新出了一本什么书,哪本书里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别以为写这个很容易,首先要阅读量大,而且作者看的是清一色的外国书,有翻译过来的,有没翻译过来的。书的内容范围很大,几乎没有什么边际,文学、社会、经济、饮食等等等等,无所不包。作者写的也很有趣味,不像某些书评一本正经,让人敬而远之。薛巍像是跟你聊天,不过聊的是书而已。反正这本书很对我的胃口,每天读上几篇,看作者绍介西书,既有精彩的发现,也能消磨时日。写书如此,复有何求。
  •     《西风不识字》
      
       书是冲着单向街这个牌子买的,还不错,没让我失望。书是一本书评集,特别的地方是,书中评论的都不是中国能够看到的书,都是西方的原版书,而且是刚出版时间不长,还没有翻译到中国来的书。所以取名“西风”。
      
       没学会英文是我的一个遗憾,面对比中文更广阔的世界,面对比中文更丰富的书的海洋,我只能望洋兴叹。不过通过这本书,也可以看到西风的一角。作者选书的眼光还是挺独到的,文笔也很老道。尤其是前几篇文章几乎打动了我的心,都想要买一本自己珍藏,可惜的是文章有点每况愈下,读到后面,终于庆幸当初没一激动下了订单,让我本来就已经非常紧张的书架,出现新的拥堵。
      
       书还是挺招人喜欢的,只是我的书架有限,无法把天下好书尽纳之。
      
      
      
      
      
  •      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能够实现外语阅读无障碍或者多语种阅读无障碍无疑是最幸福的事情之一,因为这将大大提高自己接触国外优秀图书的机会,而生活能够自由自在地阅读,就更是惬意。薛巍或许就已经到达了读书人最羡慕的幸福境地。虽然按照他的话说,他每天都在焦虑地阅读着,可是大量的阅读闲书和国外有趣的书籍获得的趣味,无疑是让人满足的。作为《三联生活周刊》思想和书话栏目的主笔,他每个星期的任务就是阅读,思考,写作,一个星期两篇稿子,一年有接近一百篇,真不知道这个人的大脑是用的什么润滑油,能够永不停歇的阅读思考和写作。
      
       初识《西风不识字》是在高中的时候,在当当闲逛看到单向街系列的这本书。绿色的封面上是一个人埋头书堆,也的确是满符合全书的主题——书评。前几天才从图书馆借来读完,全书由七十六篇文章组成,也就是说,这本书是七十六篇书评的集合体,而且全部都是英语世界的有趣书籍。
      
       开篇《为何不是“第21条军规”》评论美国知名小说《Catch-22》的书名,作者谈到约瑟夫·海勒当初其实想把他的小说叫做“第十八条军规”,因为海勒是犹太人的后裔,而在希伯来语种的每一个词都对应一个数,数18对应的词是yudhet,希伯来语又是从右往左读,het-yud刚还是希伯来语中的“生命”一词,但是当时利昂·乌礼斯出版了战争小说《米拉路18号》,之后海勒决定换一个名字,他和西蒙舒斯特出版社的编辑罗伯特想把书名改成“第11条军规”,但是1960年电影《11罗汉》上映,“11”又被否定了。海勒想用“14”,但是罗伯特觉得“22”更有趣,重复出现的“2”还可以表示小说里数次出现的角色互换。就这样,小说的书名就确定了下来。
      
       整本书所作的书评都是指向有趣的书籍。《他们为什么要匿名出书》写的是书籍出版中匿名的历史;《最古怪的书名》写的是《书商》周刊“最古怪书名将”的评选活动,最后得票率最高的是《终止恋爱关系,请从双腿开始》;《向美丽征税》谈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文·兰兹伯格的《为什么不像美丽征税》,也谈到了罗尔斯《正义论》中所说的:“因而应当把人们的天赋也在某种意义上视为社会财产,对天赋条件较低者予以补偿。”;《禁而不止的脏话》评论的是澳大利亚的语言学家露丝·韦津利的《脏话文化史》,这本书现在已经有了中译本,自己也看过,颇觉有趣,其中提到美国有“凸显不良词语协会”,该协会“致力于教育人们如何正确地使用骂人的词,欢迎骂人达到一定水准的人免费入会”。
      
       纵观全书,虽然都是评价有趣的书,不过薛巍都把自己的话压缩到了最小,按他自己的说法是以提供信息量为主,提炼书中的核心观点和内容,因为太多自己的评价会显得太多口水话。
      
       薛巍是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2005年开始在三联做“书话”栏目,直到现在,都保持着一星期一篇书评的发稿量,最近,薛巍又出了新书,《假装读过》,收录了2005年主笔“书话”栏目至今的优秀文章,厚厚的一本书也是薛巍读书的轨迹史,自己也蛮有兴趣他新的文章。
      
       看书评可以让你开阔眼界,特别对于单一语种的读者来说,薛巍的书评让我们对英文世界的图书资讯有了更多的了解,从中也可以找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进行深入的阅读。书评不是读书的终止,而是读书的开始。像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一样,能让大家了解到一些书的思想和核心观点内容,甚至能激发起大家读一本书的兴趣,我想这样的专栏或者节目就达到了它想要达到的目的了。
      
  •     这本打了单向街标签的书是前一阵子刚读完的,虽然去的不多,但单向街书店的名称就让我喜欢,加上现在结结实实做一个书店确实不易,所以爱屋及乌,单向街出的书也就一并看了。
      
      这是一本关于书评的书,所以我的这篇博客从定义上就可以很绕了,这是一篇关于书评的书的书评。
      
      翻看前几天写的博文,刚感叹了一遍读书误我又半年,但书还得读,总比闲工夫时看着电视屏幕不停换台好。
      
      《西风不识字》一书介绍的书都是国外的,比较后发现,外国人确实比中国人更闲的蛋疼,他们读各种各样的闲书,还读出些门道来,有人通读《牛津大词典》,有人找《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里面的数列,有人偏爱报端各种各样的讣告,还有人琢磨垃圾从诞生到消灭的路径、AK47泛滥的原因……
      
      薛巍把这些冷偏门的书都看了,在书评中加一些文化味的段子,于是就成了书评专家了。
      
      在中国,成为专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在一个浅阅读时代,你只要稍微用点心比别人读得深一些,你丫就能是专家了。
      
      《君子》杂志的高级编辑雅各布把自己的阅读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无所不知:为成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而谦恭地努力》,他说读完《大英百科全书》后有三点教训:第一,贵在坚持。第二,不可耽搁。第三,术业有专攻。
      
      这三点我们都能像高中时写议论文一样,找出一堆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来论证,比如贵在坚持我记得当年经常举的例子就是666是经过了665次失败后才成功的,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过程是多么累等等;不可耽搁雅各布举的例子是1876年2月14日,伊利沙·格雷申请电话机的专利,不幸的是,当天一早贝尔刚刚申请过。术业有专攻已经浅显到不需要例子证明了。
      
      但就这三点,确确实实就是成为专家的路径了,就像股票的本质是低买高卖一样简单。
      
      薛巍就很聪明,他术业有专攻,坚持读了这些冷偏门的书,并不耽搁,为这些书写书评,至于术业有专攻,看他在书评里搜集的各个段子和作者的逸事就知道了。
      
      所以人家就成了书评专家了,而我一年算下来可能读的书也不比薛老师少,但今天看《金瓶梅》,明天看《金刚经》,所以到了也没读出个所以然来。
      
      同样是消遣或者打发时间,倒也有有价值和无价值之分,从一件事情里抽提一点意义出来这是一种本领,哪怕是上网看美女图片这样的事情。
      
      我第一次去798时,看到一个艺术展颇为震惊,该艺术家把网上的美女图片都打印了出来,在每个女子旁边用严肃而意淫的笔调写着“此女体毛多,叫床声大,耳垂敏感……”诸如此类的文字。当时颇为震惊,现在想来人家好歹也从这么一个事情中抽提出了一点意义。
      
      与君共勉。
      
      
  •      很草率的看完这本书,其间除了几本经济学的评述外,基本上看完就全部忘完了。就像喝了一杯白开水,没有什么回忆的滋味。
       是这本书写的太平淡,还是我老了,只是适合看看经济学和民生的书籍,希望有读过这本书的同志来沟通一下.....
  •     太好玩了。
      用刚刚自恕堂兄那儿学来的黄宾虹词,“谦抑精审,佩极佩极”。
      薛巍尽不说自己的话,一本本直接“拿来主义”,将一咕噜西书拎了过来,再咽了下来,又捋了上来,里头趣闻、轶事;教训,劝勉;笑话,讣告;箴言,讥刺;新见,老理,还有武器!还有肉体!!总之,水灵灵的段子俏生生的身板,妙不可言,硬要言,仍是“好玩”——我太贫乏了——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这老外咋就这么有意思哩!
      没错,我确实很想知道,为什么这些作者会写出这样的书,他们或者追求由因果解释带来的乐趣,或者穿行在大厦的水泥丛林间思考建筑与政治与财富的关系,或者通过研究告诉我们直觉往往比丰富的信息和严谨的逻辑更加重要……有两处,我以为是可能的答案,一处是出自《借助数学看世界》:
      在书的结尾,世界让人感觉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可怕。数学现在比过去重要得多。科学家、政府和媒体常常会引用统计数字,但它们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利用数字为自己说话。该书为一个不可靠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指导,给读者提供了在理解官方说法时所需的精神炮弹。
      另一处是《微物之神》:
      “束缚思想的并非这些东西的日常性,而是这些事物周围发展出来的文化,这种文化说思考寻常的事物没意思。问题是人们忘记了他们的经历的丰富性,但当他们盯住一个寻常的东西时,就有机会搜寻他的生活,对过去的知觉变得更加丰富,更能了解自己。”
      看世界,看生活,或许就是这些所有书的缘起?所有这些书都立足“人”的本身,常识,或者洞见,对于我这样没有机会也无能力读西书的人,当然是略有启蒙之效的。
      
      西书中某些句子一读之下,再不能遗忘:
      “至于获奖本身,曾经有人对我说,如果有人说,无论你做的是什么,你是做得最好的,问问那个人谁是第二好的,你就知道这个奖项是怎么回事了,就不再把自己获奖太当回事了。”(《声誉经济学》)
      对于任何人,这样的话无异一针清醒剂,坦诚,入木三分。
      “这种抢在截稿前几分钟完成的作品如水银泻地,灵活流动,变化多端。常设作者必须归紧盯死者,尤其是猝死者,那种压力以及随之而来的浓缩之感犹如电流一般充斥全篇。这是一个活着的人在死者的亡灵飘逝而去时极力抓住一缕幽魂。”(《讣告阅读之趣》)
      最后一句棒极了,什么是写作的成功,那就是你的文字可以“极力抓住一缕幽魂”,而这样的文字,当然要像纳博科夫说的那样用脊柱骨阅读。
      “后来那些被称作神话和传说,但在他在那儿听着的时候,讲述者和聆听者都认为那是绝对真实的。篝火在燃烧,有人添了更多的柴火,升腾的火苗输送的暖意激发了人的头脑,唤醒了们的想象力。”(《跟希罗多德一起旅行》)
      这句话,大概也能套过来说说我的读闲书,总有那么多值得读很想读的书等着我,因为“有人添了更多的柴火,升腾的火苗输送的暖意激发了人的头脑,唤醒了们的想象力。”执着,温暖。
      
      有两句拿来给自己,也是励志,也是诫勉:
      “如何解释我在2000年世界冠军赛上输给同胞克拉姆尼克?我已从纯棋艺角度分析了他的成功,不过我的战略失败还是更深层次的原因。自满是个危险的敌人,它会使我们放松警惕。我们需要激励自己,给自己定指标,并努力去提高。一方面我们要充满自信,觉得自己就是最好的。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不断努力,好像自己是一个弱势者。”(《人生模仿象棋》)
      “的确,没有背景的事实只会放大自学者智力上的缺陷,一个没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辨别不出哪些事实是重要的。重要的不是无所不知,而是知道每件东西的价值,要重视我们已经学到的东西,编排我们已经知道的。老子就曾教导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最聪明和自作聪明》)这一句是薛巍自己的,想想我,常常感到自己“智力上的缺陷”,大概就是闲书读多,总把“没有背景的事实”塞到脑子里,完了就完了。
      
      当然,这一切均不必刻意,书清浅透明,很好读,况且我本不识“字”,乱翻翻正是上策。如此一来,长见识增趣味或还添点风雅,好不欢喜。
      (《西风不识字》 薛巍著 安徽教育08年11月版)
      
  •     封底上,出版人杨葵的推荐语中说,“从该书中可以看出,外国人真是闲得发慌,他们会去通读《牛津大词典》,找《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隐藏的数列。”但是书中并没有收入这两篇相关的文章,因为这两篇文章比较新,是在该书已经进入编辑加工阶段才写的,编辑没有更新书稿。
      
      第13页《编词典疗伤》一文,写的是《罗热类语词典》,配的封面是通读《牛津大词典》一书的封面。
      
      2 129页,“打破钟型曲线”一文,写的书是《黑天鹅》,配的封面是另外一本书,《我在哈佛商学院的两年》,因为该书副标题里也有“曲线”一词
      
      P71 梵高画的《农妇的鞋——应该是“农夫的鞋”
      
      133页,冯内古特“美国文化不允许哭,所有我就笑。”这里的“所有”应该是“所以”。
      
      http://www.douban.com/doulist/196613/
      
      《西风不识字》,《三联生活周刊》“书话”栏目文集(2005年1月-2008年5月)
      
      书中写到、后来有了中文版的豆列:
      
      1: 权力与建筑
      
      2: 自願被吃的猪
      
      3: 权力的48条法则
      
      4: 天使坠落的城市
      
      5: 碰巧的杰作
      
      6: 黑夜史
      
      7: 智高无上:当我啃完大英百科全书
      
      8: 数盲-数学无知者眼中的迷惘世界
      
      
       柏拉图与鸭嘴兽一块上酒吧
      
       六千万法国人不可能错
      
       先上讣告 后上天堂
      
       脏话文化史
      
       语言本能
      
      
      为什么不向美丽征税——经济学中的公平原则
      性越多越安全
      
  •     在最近一期《三联生活周刊》上发现了小贝的一处小笔误,这期书话是交叉介绍两本研究“超个体”的书,一本研究的是蜜蜂,一本研究的是蚂蚁,在奔波于在蜂巢和蚁穴之间多次之后,小贝终于把自己绕了进去,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把蚂蚁说成了蜜蜂。我高兴得阿基米德灵魂附体,光着屁股冲出厕所,大喊:“尤里卡!尤里卡!”屁颠儿屁颠地连上MSN,把这八卦第一时间跟朋友分享,并且叮嘱朋友见到小贝一定要羞辱一番。看牛人犯错,一种小人得志的快感总会让我内心肿胀。
      
      自从小贝2004年加盟《三联生活周刊》之后,书话专栏就慢慢成了我必看的栏目之一。小贝的书话主要是译介欧美比较新、比较有趣的书。多数是五花八门的好玩儿闲书。看小贝的书话,总让人心里酸溜溜——这么多有趣的书,怎么我如此后知后觉,做人的差距为啥这么大?不过话说回来,要不是小贝给讲出来,我可能连后知后觉都轮不上。黄集伟老师曾貌似心有戚戚地说过:“对我这种可怜的单语种阅读者而言,贝小戎的书话是最好的矫正和调剂——资讯确切是矫正,而信息丰润则使爱书人有可能像熟知拉丁语的英国记者哈利•芒特那样,穿越海样信息流中繁多华而不实的‘古罗马地层’,亲手触摸掩蔽其中原汁原味的典籍与华章……从这个意义上说,贝小戎再想换马甲,‘贝拉丁’三字可作备选。”贝小戎后来是换过马甲,不是“贝拉丁”,而是现在的“小贝”,在这本最近刚出版的专栏合集《西风不识字》上,用了真名薛巍。
      
      说到资讯确切、信息丰润,小贝的书话的确如此,他基本保持了述而不作,讲述的核心就是资讯和信息,轻轻一勺子下去,全是干货,绝对不用溜边沉底轻捞慢起,如果有读者喝惯了稀粥,没准儿一下子还不适应。说起干货,我想起广为流传超市一景——“干货”的英文悍然是“FUCK GOODS”!相当有气势。
      
      “文字的不同排列形成了不同的意义,而意义的不同排列便形成了不同的效果。”FUCK GOODS是文字排列成的意义还是意义排列成的效果,暂时不做研究。小贝的书话倒是同时覆盖了这两个阶段,从外国字儿到中国字儿必然是文字的不同排列,而小贝对信息的筛选实际也是在对意义进行着不同的排列,从这一点来看,虽说仍是原汁原味的资讯和信息,但译介者不动声色的介入已经赋予了被介绍对象以新的效果。
      
      出版人郝明义把人们对阅读的需求分为七步,第一步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比如关于健康、美貌、理财、工作等方面的阅读;第二步是解决家庭、教育、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再来就是艺术、建筑方面的阅读;第四步是对社会制度产生关注;再上一步是对多元知识的追求;然后是自己创作;最后一步是对真理的追求。这几步的先后顺序是否合理姑且不论,不过小贝的书话的确可以作为直接迈向“追求多元化知识”的跳板。
      
      说到最后,虽然小贝的书话一篇一篇全是分量十足的FUCK GOODS!大家读的时候也大可不必皱着眉头找意义,看了觉得好玩儿,调剂一下单语种阅读造成的单向度视野,也善莫大焉。正如苗师傅所说——西风不识字,就是乱翻书。
      
  •     有一回,我坐在失败者咖啡馆里,拉着一姑娘的手聊天,姑娘说,你最近都干什么呢?我骄傲的回答,我在看书。姑娘说,别看书了,干点儿别的吧。沉溺于任何东西都是一种病态,你年轻时沉迷于打游戏,有两糟钱儿之后沉迷于打高尔夫,现在你又假装爱看书,这也是一种病,不借助于书,就不知道自己说什么好,不借助于书,就没啥可表达的,不借助于书,就从生活中得不到乐趣。你不能这样!我拉着她的手站起来,走,咱干点儿别的去!
      
      
      
      在我看,小贝才是这种病人,天天的工作基本上是看书和看跟书有关的一切,要是不和他聊书,基本上就相对无言。热闹的场合,他说什么都没人听,只有他这样开头,我看了一本书,我们才把脑袋凑过去。所以,基本上,这个人的存在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哪里新出了一本什么书,哪本书里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
      
      
      
      我还看《上海书评》,如果说读书是一种病,上海书评基本上就是病友之间的通讯,但那是高段位的病人,于是我总挤兑小贝:你还介绍《出版人》那回忆录呢?你看看人家黄昱宁写的,比你强多了,人家见过企鹅的老板!你还介绍《通读牛津大字典》,你看看人家陆谷孙,比你写的牛逼多了,人家还编过字典呢!
      
      
      
      小贝介绍书,基本上做到了孔老二的述而不评,而且是一水儿的外国书,有翻译过来的,有没翻译过来的。这要感谢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资讯,要是搁以前,通过特殊渠道订一本《纽约书评》,订一份《泰晤士报文学增刊》,跟家里弄弄,就可以像冯亦代老师那样在《读书》上开个专栏,西书拾锦了,现在你在网上转转,就西风不识字啦。
      
      
      
      鲁迅当年说,如果可能,应该少读中国书,多读外国书。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说的有理,比如最近完整的读完的一本,《知识分子与大众》,专写20世纪初一帮英国作家和大众的关系,这帮作家先写了好多小说,然后就有评论家就其中一核心问题展开讨论。人家那文化现象与文化分析,一套一套的,能看出那帮知识分子在干吗,咱们这里,真不知道知识分子在干吗,他们要是翻译点儿书,也算干了些好事。
      
      
      
      后来,有一知识分子,知道了我等的想法,对我和小贝说:你们为什么喜欢看洋人的书,因为人家的文化是开放的,就跟罗马的广场一样。咱们这里好钻营,先秦还可以,一下子弄得太有文化了,后来就得钻营了。一个孔子,那么多人钻。你不看过所有人钻过的孔子,你丫就没资格说话。你想喜欢点儿别的,京剧,你不弄明白梅兰芳那手指都是啥姿势你就不算懂,喝茶,你没喝过几年就没资格和人聊茶,每种文化都有一门槛,进门之后往病态里高深里玩,你连门槛都没进去,就索性不跟他们丫玩了。所以,你们喜欢看洋人的书,不是人家没门槛,是人家那门槛远,你反正也摸不着,就瞎看!
      
      
      
      所以,我喜欢小贝这本书,不假装高深,非看过好多书了才有资格谈论书似的,他就是一个病友交流,唯一的标准就是,那些书还算有点儿乐子。所谓,西风不识字,就是乱翻书。
      
      
  •   呵呵,遍地专家。
  •   这应该是本书最认真的读者了,致敬!
  •   果然是小贝的风格。
  •   呃。。。我发现目录里漏了个 完美的混乱 。。。以至后面页码都错了。。。。。。。。。。。
  •   我看不是外国人闲得发慌,是咱们把自己忙乎懵了。有那么忙吗?哈哈。
  •   哇!FUCK GOODS 原来是这意思啊,我以为是避孕套的意思,靠!
  •   ls你看懂咩?干货显然是chinglish。我甚至怀疑英文里又没有fuck goods这种说法。
    我估计小贝用真名的原因是:之前是借着rss“偷”各家评述,而这书是对他自己劳动成果的一个总结。
    "屁颠儿屁颠地连上MSN,把这八卦第一时间跟朋友分享,并且叮嘱朋友见到小贝一定要羞辱一番。看牛人犯错,一种小人得志的快感总会让我内心肿胀。"我怎么就想到了困困。(p.s.不好意思呀困困)
  •   呃,FUCK GOODS是我讲的一个笑话,看来是有点冷。。。
  •   是该赶紧看书去了```等待ing~~~
  •   很有意思
    不晓得书是一样有意思
    还是更有意思
    嘿嘿
  •   风趣幽默,我觉得还行
  •   枪哥,我顶你来啦!
  •   有才华的人都挺贫的。
  •   原来,如此,咻~咻~~~
  •   正如老枪所言,既然小贝对文字如此有研究,无论是字母字还是方块字,那他自个儿的文字也一定肯定加之必定有点意思。。。以前没读过,现在很想读,希望读了没白读,呵呵~
  •   KG...........你真幽默!
  •   人总说开卷有益,总是有些道理的,虽然别人看来书呆子有时候傻呼呼的,可读书的乐趣只有读书人自己知道。这个社会任何东西,对别人有用了,有成绩了,这种精神,就是“专”,而那些没有用的,没有成绩的就是“病”了,但我总觉得“专”也好“病”也好,只要自己体会到了乐趣最好。
  •   中国人向来喜欢病态的美
  •   这评论写的,啧啧。。。
  •   救救孩子!不是书读得太多,而是书读得太少。现在的人能心平气和坐下来读些书,已是太少了。因为新鲜玩意太多。常常在地铁看到老外,只要一上车,无论坐着还是站着,都拿出一本书来读,而中国人捧读的就寥寥无几了。悲哀!
  •   还是该多看点书的`` 哪怕离门槛近点儿呢``
  •   惭愧中.......
  •   地铁上
    我只发呆,
    或者看女孩
    累了,就闭着眼睛
    假装很无奈
    瞧瞧
    前面的哥们
    从屁股兜里掏出一本书来
    竖起来,竖起来
    书是否也会被看得发火
    耍赖?
  •   不借助于书,就不知道自己说什么好,不借助于书,就没啥可表达的,不借助于书,就从生活中得不到乐趣
    说的地道!
  •   喜欢读书,但是通常喜欢在自己房间读。
    也有过想在任何地方,随心所欲的看自己喜欢的书籍,但是似乎已经过了可以随心所欲的年龄,在乎世俗的眼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