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本杰富兰克林 页数:201 译者:潘丽先
Tag标签:无
前言
“在我身上,也许有太浓厚的美国味道了。”当富兰克林遭遇失败,准备返回宾夕法尼亚州时,曾沮丧地对一位英国朋友说。当时他离开宾州已有11年了,英国曾带给他快乐,富有、显贵在不断诱惑着他。在那里,贵族绅士许以他有利可图的官衔;聪慧美丽的淑女们倾慕他的才华;学者和科学家热烈地拥戴他。但是,身在异国的富兰克林抵制住了这些诱惑,丝毫没有削弱他对美国根深蒂固的眷恋。“苍天古树是不能安然无恙地被移植别处的。”富兰克林的内心里,时刻思念美国的亲人,充溢着对这个亲爱的家园难以磨灭的珍爱。最终他整装出发,斗志昂扬地登上轮船返回了祖国,又一次投入到费城和那些渴望独立的殖民地的斗争之中,渴望能在自己69岁时,再次谱写政治和外交的崭新的辉煌篇章。他协助起草了《独立宣言》、《宾夕法尼亚州立宪法》、《十三州联邦宪法》,以及与法国结盟条约、英国和约及这个新生的国家的联邦宪法。这次重返美洲,使他在美国制宪元勋中获得了不可取代的地位。在那些仪态庄重、令人钦佩的开国元勋中,他是唯一不以严肃的神情注视人们的人。华盛顿、杰斐逊、两位亚当斯、潘恩、亨利、汉密尔顿、麦迪逊、梅森,他们所有的人都是以一种威严、犀利、清澈的目光俯视着我们,而只有富兰克林眼里闪烁着丝丝的温情。美国人渴望英雄,却又对英雄满心狐疑。人们景仰华盛顿,敬佩杰斐逊,崇敬林肯,但是对于富兰克林,人们却能以本色去观察他,将他看成是自己阵营中的一员。在他面前,芸芸众生丝毫不会感到拘束。他比任何历史名人更能体现美国精神,以至于从来没有存在过富兰克林这样一个人,人们只是通过考察广大的美国人民而塑造出一个富兰克林——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通才:他充满了不竭的动力,全心致力于自我完善和社会进步;他精明,具有亲和的态度和谈笑风生、无所不在的魅力;他甘于平凡,善于妥协和解,又能充分把握机遇。他朴实无华、愤世嫉俗、脚踏实地、讲究实际,又随机应变,关注人文因素的理性体现;既刻薄讽刺、冷面幽默,又积极热情地投身于政治工作。这一切都集中体现在富兰克林身上,充分展现出两个世纪以来美利坚民族的特性。即使在今天,如果我们将富兰克林放在美国的任何一个角落,相信他一定会植根于人民中间。……在《自传》中,富兰克林的文风表现得淋漓尽致。朴实无华、简洁明了的文体,浅显清新、诙谐幽默的文风,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作为美国最幽默的作家之一,富兰克林已经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公认。其幽默中虽然没有伏尔泰冷嘲热讽的机智,也没有谢里丹眼花缭乱的华丽,却带有浓郁的美国风格。除了像他一样的美国人,很难有人会数年一贯地坚持:印刷业的对手应该神话般地死去;应该向吉本提供大英帝国兴衰史的材料;撰写对肆无忌惮的普鲁士国王的敕令,要求对英国拥有管辖权;与此同时,传授一些简单浅显的格言:“婚前擦亮眼睛,婚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本正经地描述湖泊上游鳕鱼和鲸鱼的情景:湖泊上游为淡水,而鳕鱼和鲸鱼则生活在海水里,毫无知识的人也许会心存异议。然而,先生们,鳕鱼和其他鱼一样,在受到敌人攻击时,会逃遁到任何安全的水域,而捕食者则会穷追不舍。在追逐的过程中,鲸鱼也会跃上尼亚加拉大瀑布。所有看过这一情景的人无不认为这是大自然界最奇妙的景观之一。适应能力强,善于把握机会;对完善个人道德品质充满了激情:多才多艺,富有朴素的民主精神,诚实坦率且极富幽默感……这些品格都在富兰克林《自传》中那些为人所熟知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诚然,这些文字仅仅记录了富兰克林传奇一生中的某些侧面,更加辉煌的篇章还留待后人抒写。然而从中我们依然能读到富兰克林鲜明的性格特征。在他的晚年,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但他却始终固守自己的本色,丝毫没有改变。如果说富兰克林一生最精彩的部分都体现在《自传》中,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但是说《自传》体现了他全部做人的风范,则是恰如其分的。“如果你对富兰克林的作品不怀崇敬之情,我就剥夺你的继承权。”西德尼·史密斯对女儿如此说——同样是这个史密斯曾提出一个不朽的问题:“此书不读,还有什么美国书可读?”这些评价也许过高了,但我们可以十分有把握地认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对《自传》所表露的敬仰之情永远不会消失,书中自然展示的美国文化特点将会保持其持续的影响力,并始终为人们所珍视。
内容概要
《富兰克林自传》的出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在1771年动笔,1788年完成,前后历时17年之久。这位饱,经风霜的老入,以拉家常的方式,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娓娓道来,整部自传既无哗众取宠之状,也无盛气凌人之势,在通俗易懂的叙述中不仅有睿智和哲理的火花,且全书文字朴素豳默,使人备感亲切,《富兰克林自传》开创了美国传记文学的优良传统,从此,自传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作者简介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18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参加起草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积极主张废除奴隶制度,深受美国人民的崇敬。他也是美国第一位驻外大使(法国),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书籍目录
我的人生信条序言致儿子的信自传续编致兰卡斯特、约克和坎伯兰居民书
章节摘录
致儿子的信亲爱的儿子:我一向喜好收集有关祖辈的逸闻趣事。即使是一些细小的事情。你也许还能记得你和我一起在英国的时候,我曾经遍访家族中的老人,并为此跋山涉水的情景。我想你也许很愿意了解我的生活经历。对此也许你还不太熟悉,我目前正在乡村隐居,估计还将有一个星期的空闲日子,于是我便安心坐下来,将我的身世记述下来。此外,我这样做还另有一些想法。我出身于贫寒卑微的家庭。现在却生活富足,并且在世界上享有一定的声誉。承蒙上帝的恩赐,至今我一帆风顺,事事顺遂,这应当归功于我立身处世的成功。后辈子孙也许乐意知道这些方法,因为其中一些处境或许与他们相似,值得他们仿效。每当我回想起自己一生的成功,有时候我不禁会说。如果能让我再选择一次生活的话。我将乐意再过上一遍相同的生活,只求像作家那样,再版时能够纠正第一版的某些偏误。诚然,除了改正错误之外,我还要使自己一生中某些不幸的过往变得更顺遂一些。不过。即使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我还是依然愿意原原本本地重活一遍。但是这个愿望事实上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只有回忆是最接近重演的了。为了能将回忆久远地保留。就需要把它用文字记述下来。所以,我将和一般老人们一样回顾自己的过去,并使一切尽量生动、有趣。我这样做还为了不使听者感到厌倦,即便是那些因为尊敬老人才来听我讲话的人。当然我自己已经写了出来,看不看就是他们的事情了。并且我还得承认(即使我否认,人们也不会相信),写自传可以大大满足我的虚荣心。老实说。我时常听见或者读到人们这样说“我完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话一讲,接下来便是长篇大论的自吹自擂。应该说,不论他们自己是多么自以为是,大多数人还是不欣赏别人的自我吹嘘。但是,我对这种虚荣心总是很宽容的,无论在什么地方。这是由于我相信这种自我表现对他们和周围的人并无害处。所以,如果一个人把虚荣心当做他生活的慰藉,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足为怪,也不必贬斥。我的一位伯父,他也同样喜欢收集家族的珍闻轶事。一次,他交给我一些关于我们祖先事情的笔记,我从此才知道,我们家族在诺桑普顿郡的爱克顿教区已经居住了300多年,在这以前居住了多久,他也不清楚了,大概是从他们采用“富兰克林”这个姓的时候开始的。因为,在那个时候英国各地人们才开始使用自己的姓氏。在此之前,“富兰克林”这个名称是指一个人民的阶层,伯父他们有30英亩的自由领地,并且以打铁为副业。我们家族一直沿袭着打铁这一门行业,一直到我这位伯父的时候为止。家里的规矩是最大的儿子都要学打铁,伯父和我的父亲也遵循了这一传统让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做铁匠。我还查阅了爱克顿教区的户口登记册,其中只记录了1555年以后出生、婚嫁和丧葬的情况,这个教区已经没有1555年以前的户籍册了。从那个户籍册里,我了解到自己原来是第五世小儿子的最小儿子。我的祖父汤姆斯原本住在爱克顿,他生于1598年,一直在那里居住到老,直到他不能从事劳动的时候才搬到他儿子约翰的家里。约翰的家在牛津郡班布雷村,他是一个印染匠,也是我父亲的师傅。我的祖父就在那里死了,并葬在那里。1758年,我们还去看了他的墓碑。他的大儿子汤姆斯住在爱克顿的老房子里,这份田产后来留给他的独养女。这个女儿的丈夫是一个威灵堡人,名叫费雪。她们后来又把这份田产卖给伊斯德先生。此人如今还是那里的庄园主。我祖父有4个儿子长大成人:汤姆斯、约翰、本杰明和约瑟。现在,我手头没有任何材料,不过我要把我还记得的都写下来。如果我搜集的材料在我离家后尚保存完好的话,你将会从中看到更详细的记录。按照传统。长子汤姆斯跟他的父亲学习打铁,但是他生来聪颖过人,得到当地一个尊贵的绅士伯麦老爷的赏识,他鼓励他们兄弟努力求学上进。后来,他终于获得了书记官的资格,成了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并且成为当地一切公益事业的积极倡导者,不论是他家所在的村子,还是有关诺桑普顿城镇或者他们那个州的事物。关于这一类事情我们听到了很多,当时他颇受爱克顿教区的哈利法克斯勋爵的奖励和赏识。他于1702年1月6日死去,离我的出生恰巧4年。记得当我们来到爱克顿教区,从一些老人那里听到有关他的生平事迹时感到很惊异,因为他的所做所为很像我的个性和为人。也许你会说:“要是你出生在他死的那一天,人家还真以为这是灵魂转世呢!”祖父的次子约翰成了染匠,大概是专染羊毛织品:本杰明是在伦敦学的徒,后来也成为一名丝织品染匠。他这个人非常聪明,我对他的印象很深。因为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他渡海到波士顿来,住在我父亲那里,跟我们在同一幢房子里住了几年。他的寿龄很高。其孙塞缪尔?富兰克林如今仍住在波士顿。他死后留下了两卷四开本的诗稿,主要是一些赠给亲友的即兴之作,他也曾经送给了我一首。他还发明了一种速记法,并教会我使用。可我从没有再练习,现在几乎忘光了。我的名字就是随着这位伯伯取来的,因为他和我父亲之间有着非常亲密的兄弟友情。他还笃信宗教,只要是著名传教士的布道。他从来不曾错过,并且用速记法将其全部内容记录下来。足有数卷之多。他还具有一种政治家的热忱,可从他的身份来讲,他也许过于关心政治了。后来,我在伦敦发现了他所搜集的从1641~1717年间重要的政论手册,根据编号来看,已经缺失了许多卷,不过还保存了8卷对开本的、24卷四开本和八开本的。因为我经常去买书。我和一位旧书商结识了,他也是偶然见到这些集子的,于是就拿给我看。看样子是我伯父在去美洲的时候把它们留在了伦敦。当然。这可是50年前的事情了。他还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了很多批注。我们这个卑微的家族很早就加入了宗教改革的运动,在女王玛丽统治时期,他们一直坚持新教信仰。当时,因为他们激烈反对教皇制,时常处于受迫害的危险境地。他们珍藏了一本英文版的《圣经》,为了能够将其安全地保存,他们把《圣经》打开,用细绳绑在一个折凳面的底部。当曾祖父向家人宣读《圣经》时,他把折凳翻过来放在膝盖上,在凳子底下翻阅,他还派一个孩子在门口站着,如果看见教会法庭的官吏过来,他会马上报信,于是板凳又重新翻了过来,凳脚朝下放好,圣经就像原先一样藏在凳子下面了。这是我从本杰明伯父那儿听说的。直到查理二世的末年,我们家族还是一直信奉新教。但是那时有几位部长因为不信奉国教遭到了驱逐,他们在北安普敦郡举行集会宣布了自己的信仰。本杰明、乔赛亚追随他们,并且一生坚信不渝。而家族的其他人仍然信奉国教。我父亲乔赛亚很早就结了婚,大约是在1682年,他带着妻子和3个孩子移居到了新英格兰。因为他所信仰的新教不仅被法律禁止,而且还常常受到骚扰,因此父亲的许多熟人都移居到了新大陆。他们希望在那里可以享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我父亲也同意随他们前往美洲。在那里,他的前妻又生了4个孩子,后来第二个妻子又为他生了10个。这样,我父亲一生共有17个孩子。我还记得有一次13个孩子都围在他的桌旁,这13个孩子后来都长大成人。各自成家立业了。我是最小的儿子,在所有孩子当中倒数第三,因为我还有两个妹妹。我是在新英格兰的波士顿出生的,我的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个妻子,名叫艾比亚?福尔杰。我的外祖父叫彼得?福尔杰,他是第一批来新英格兰定居的人之一。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科顿?马瑟瑟在他的《美洲基督大记事》中曾称我的外祖父为一位信仰虔诚、学识渊博的英国人。我听说他也曾零星地写了些即兴小诗,不过只出版了其中的一首,好多年前我还曾见到过。那首诗写于1675年,是写给那些与政府有关人士的,这是一首当时流行的一种朴实无华的小诗。这首诗拥护信仰自由,声援当时受迫害的浸礼会、教友会和其他教派的教徒们。他认为对印第安人的战争和这个国家的其他一些灾难的根由,都源于对信仰自由的迫害,而这些灾难又是上帝对这种重大罪过的判决和惩罚。于是,他要求当局废除那些毫无仁爱之心的立法。我的印象是,整首诗写得简洁平实、流畅大方。我还记得最后的六行,这些诗句的大意是说他的批评完全出于善意,因此他并不想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由于我从心底里憎恨做一名恶意的诽谤者我在诗篇中写下姓名心中没有怀一丝恶意我如今居住在舍伯镇你的朋友彼得?福尔杰我的哥哥们都选了各不相同的职业,父亲准备把我这个最小的儿子奉献给教会。所以,我从8岁的时候就被送到学校去念书。我很小就会读书了(我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不会阅读,所以我想那一定是非常小的时候)。父亲的朋友们都说我将来会成为一名有成就的学者,这样就更坚定了他让我读书的信念。本杰明伯父也很赞成这个主意,并且提议把他速记下来的全部说教的记录本赠给我。从他的性格来看,这大概是想作为我思想启蒙时的信仰积累吧。但是我在文法学校还没有读到一年。父亲又改变了主意,让我退了学,进了一家专门教写作和算术的学校。虽然那时候我在学校的成绩已经从中等水平跻身于前几名,并且还跳了一级,年底就可望升人三年级了。可是,父亲考虑我们这么一个大家庭,要负担我上大学的费用,可不是很容易的事。同时他看到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日后生活仍很拮据。他是当着我的面对朋友这样讲的。后来的那所学校是由当时著名的乔治?布劳内尔先生开办的,他办学已经颇有成就,教学的方法多采取宽容和鼓励。我在他的教导之下,很快练就了一手好字,但是算术还是不行,并且毫无进步。10岁那年,我回家帮助父亲做生意。他经营的是蜡烛和肥皂制造。他原本并不从事这一行当,但是到了新英格兰后,发现这里对染色行业需求不大,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所以才改做皂烛业了。我就帮着父亲剪烛芯、灌烛模,有时还照看店面、跑腿当差。当时我十分讨厌这行当,心里渴望去航海,但是父亲坚决反对。好在我们家住在海边,我就常到海边玩,我很小就会游泳,而且还学会了驾船。当我和男孩们一起在船上玩的时候,常常是由我来指挥,尤其是在面临危险的时候。在其他场合中,我一般也是孩子头,尽管有的时候我也会把他们带人困境。我想举一个例子,因为这件事还显现出我从小就具有的热心公益的精神,虽然当时这件事做得很不恰当。在大西洋的岸边有一片盐滩沼泽地。涨潮的时候,我们这些男孩子就常到那里捉鲦鱼。时间长了,沼泽被踩踏成一片泥浆。为了方便我们站立,我提议筑一个平坝。于是,我带着大伙去看一堆石头,这些石块是准备建一幢新房子的材料,不过正好符合我们的需要。到了傍晚,我等工人下班之后,便找来几个伙伴,拼命地干了起来。我们几个孩子一起抬一块石头,像蚂蚁搬家那样,把石头全搬了过去,垒起了一座小平坝。结果,第二天早上工人们惊讶地发现石头全跑了,他们追查石头到底搬到哪里去了,终于发现被用来筑了海边的平坝。自然,我们谁也跑不了,被结结实实地告了一状,同伴们也都受到了父亲的严厉斥责。我当然也一样,虽然我极力表白我们这项工程的实际用途,但是父亲还是用他们的方式,教训我这种不诚实的行为是多么地有害。想来你也许愿意对祖父有更多的了解。他中等身材。身体健壮,而且体格十分匀称。他头脑灵活,聪明机敏,不仅图画得非常好,而且具有音乐天赋,嗓子很好。歌声优美动听。有时候,当一天的事情做完之后,他会在晚上一面演奏小提琴,一面唱起圣歌,听起来确实令人十分快意。他还喜欢摆弄一些机械什么的,有时还能够熟练地摆弄其他行当手艺人的工具。不过,要说我祖父最了不起的地方,那还在于他能够对所面临的问题,做出全面而恰如其分的理解和准确的判断,不论是处理公务或者私事都是如此,尽管他一生并没有担任过任何公职。因为家境的窘迫,而且家里还有这么多的子女需要接受教育,这使得他必须认真操持自己的生意。虽然如此,还是有一些头面人物经常登门拜访他,他们往往是就镇上和所属教区的事务来向他请教的。并且他们都十分尊重他的意见和建议,这些至今我还记得十分清楚。有的人在私人事务上遇到麻烦,也常来找他商量,有时双方发生了争执,他就会被请去主持公道。只要一有空闲,他还喜欢请来一些通情达理的朋友或邻居,大伙儿同桌而谈,每逢这个时候,他们总是特别注意挑选一些实际的话题进行讨论,为的是能够使在旁边听的孩子们明白道理、增强办事的能力。他就是用这种方法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方面。比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善良的、哪些行为是正直而明智的,致使我们常常忘记桌上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饭食的味道好不好、合不合自己的口味之类的事情。所以,这些事情我从小就不放在心上。不论前面放的是什么样的饭食都是一个样的,因为我从不去留意。就是到了今天,要是有人在吃过饭几个小时之后问我吃的是什么,我多半是说不上来。不过这也有好处,比如在旅行时就很便利,同伴们经常因为食物不合胃口而痛苦,我却从来不会为此烦恼。在这方面我父亲要比我懂得的多。我母亲和父亲一样,在生前身体一直很好,去世后他们合葬在波士顿,我在他们墓前立了一块大理石墓碑,上面铭刻着如下的碑文:乔赛亚·富兰克林与妻子阿拜亚安葬于此。在五十五年的共同生活中。他们相亲相爱,虽然既无田产,又无高俸厚禄,靠着一生辛勤劳作,也靠上帝保佑,他们维持着一个大家庭安然度日,将十三个儿女和七个孙儿养大成人,他们的声名将永远长存。观者应从中受到激励,勤勉人生。笃信上帝。乔赛亚信仰虔诚,明智谨慎。阿拜亚忠诚贞洁,节俭贤慧。谨立此碑。永志纪念。
媒体关注与评论
此书不读,还读什么美国书——西德尼·史密斯这本书能给生活增添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对于生活书的成功因素极少数作家能留下如此众多的深刻观察和对培育心智的最佳方法的独到见解。 ——历史学家莱克基 我想先介绍一部18世纪写成的书,各国的文学史都很少提到自传,而在为数不多的自传中,没有一本比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更具有历久不衰的趣味性。全书文妇其人,写得朴素而令人愉快。 ——作家 毛姆 《富兰克林自传》是美国第一部现代自传。 ——菲力普·阿博特
编辑推荐
《富兰克林自传》由亚马逊网站强力推荐,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富兰克林自传》之一”,与一个伟大心灵对话,收获一份人生修养的智慧,完成一次完美道德的精神之旅,畅销二百多年的经典传记、美国青少年必读书目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