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时代的文学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王光明  页数:26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是伴随着电视剧《渴望》、王朔的小说、汪国真的诗以及以《心灵史》为代表的“抵抗”文学进入九十年代的。它们代表着当时文学的两个侧面或两种极端,典型地体现了转型时代文学立场和观念上的冲突。而后来成为九十年代写作标志的“个人化”现象,则是转型市场经济后的衍生物,它是九十年代文学困境与可能的体现:这不是一个文学的时代,但这也正是一个拥有新的可能性的时代;写作,不只是肩负某种历史或时代的使命,更是内心生活的某种需要。

作者简介

  王光明,1955年生,原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1999年调入首都师范大学任教,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出版专著《散文诗的世界》、《怎样写新诗》、《艰难的指向——“新诗潮”与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诗》、《文学批评的两地视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论文集《灵魂的探险》、《面向新诗的问题》,编著《中外散文诗精品赏析》、《现代汉诗:反思与求索》、《二十世纪中国散文诗经典》、《开放诗歌的阅读空间》等。

书籍目录

结束,还是开始?(代前言)一、世纪末的焦虑与渴望二、文化生活的边缘化与市场化三、在九十年代的门槛上第一章 在现代性话语场地里一、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二、探讨历史的具体性三、作为话语场地的现代性第二章 人文环境、知识分子与世纪末文学一、人文环境与知识分子二、世纪末的文学现象三、在“无人之阵”中四、仍然是有为的第三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个人化写作一、个人化写作的文化语境二、个人化写作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三、个人化写作的特征与代表性文本四、个人、时代与文本:第四章 诗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转变(上)一、没有思潮的诗歌二、开放、流动的“诗性”三、诗歌的社会功能附录一:海子与汉语诗歌附录二:个体承担的诗歌第五章 诗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转变(下)一、作者与读者:谁是中心?二、“何妨回首望一望?”三、过程的诗、写作的诗和重要的诗四、具体的文本、另类写作或不纯语境中的写作附录一:解困:我们能否作出承诺?附录二:相通与互补的诗歌写作第六章 小说:在市场的挑战面前一、现代性与新生代的“断裂”二、个人化与物质性三、性趣盎然的写作四、从“大说”走向“小说”第七章 散文:面对新的公共空间一、散文时代的来临二、公共空间的个人言说三、向现代散文致敬四、散文观念的再检讨附录:与郭风对谈散文第八章 两性对话:女性文学十五年一、女性文学的狂欢节二、独立的主体意识三、从社会写作到性别体验附录一:话语场地的开辟附录二:女性文学:告别1995第九章 批评:自我反思与学理寻求一、回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二、五四文化的利用与反思三、学院批评与介入社会四、面对什么,对什么负责五、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附录:文学批评的学术转型第十章 文学理论的文化视野一、文学问题的文化关联二、文化批评与当代语境三、文化批评的出发与抵达附录:当代文论的发展空间第十一章 学科开放与文艺理论建设一、《开放社会科学》的启示二、文学理论的体制化三、从学理的方向看四、回到基本问题的过程探讨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在现代性话语场地里  对话时间:1999年12月1日  王光明:最近几年,我国思想文化界的一个重要话题是现代性的讨论。这应该说是个老话题,从晚清开始,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这个讨论一直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全过程。但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讨论毕竟和过去讨论有所不同。过去一直重视的是文化的性质或者说文化型构的不同,很少在整个全球化的视野下把它作为一个必须复杂面对的问题来讨论;而九十年代关于现代性的讨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进展就是超越了以往的现代化价值之争,开始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来探讨。拿刘小枫的话来说,是把它作为一个现代现象的知识学来勘探,建立一种具有观察距离的论述机制。当然,九十年代的论述机制还不能说是非常完善的、健全的和灵活的,包括现代性所包容的一些范畴和概念的使用,都还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更不用说把现代性问题的讨论落实到文学问题上来。虽然李欧梵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把五四文学表述为对现代性的寻找,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也触及到了文学现代化的问题,但是现在看来,这些论述使用的要么是西方的关于现代性的尺度,要么是八十年代中期启蒙主义的立场,还来不及得到非常深刻的反思,所以这些论述或多或少简化了许多复杂的问题。我想今天这个对话能不能首先对现代性的一些范畴和概念作一些澄清,同时对二十世纪文学现代性寻求的复杂状况作一些梳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市场时代的文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