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小史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詹鸣铎  页数:370  译者:王振忠,朱红  
Tag标签:无  

前言

徽商自明代中叶起,即已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此后,它始终受到明清经济史和社会文化史研究者的重视。许多学者或利用明人文集,或征引方志、族谱,或收集契约文书,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徽商的经营形态、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等诸多侧面,迄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利用的史料来看,无论是第一手的文书资料,还是经过文人加工的文集、方志和族谱等,在史料应用上皆各有短长。2002年,承婺源友人詹庆德先生的帮助,笔者意外发现徽商詹鸣铎撰写的章回体自传《我之小史》(未刊抄稿本二种)。该书的内容从清光绪九年(1883年)迄至民国十四年(1925年),逐年记录了一个家庭的社会生活。类似于此长达四十余年、多达二十万字的连续记录,在以往的徽州文献中尚属首次发现,从这个角度来看,该书的发现,是近年来徽州民间文献收集中最为重要的一次收获。由于该书是首次发现的文献,本文首先对《我之小史》的创作过程及其不同版本的出现,作一简要的叙述,对作者的生平及生卒年代也作必要的介绍和考证。其次,鉴于《我之小史》是以章回体小说的形式出现,故而有必要对其中叙及的情节作必要的证实或证伪。因此,本文的第三部分即利用作者本人的文集、日记和婺源方志等,对书中的细节加以考证。再次,对《我之小史》多方面的学术价值、作一简要的阐发。最后,是简短的结语,指出该书对于“徽学”以及明清以来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学术意义。

内容概要

  《我之小史》是目前所知惟一的一部由徽商创作、反映徽州商人阶层社会生活的小说。“末代秀才”詹鸣铎以生花妙笔自述家世,感物叹时。透过书中记叙的伦常日用、闲情逸事,我们得以窥见乡土中国的人事沧桑,近距离透视徽州乡绅的心曲隐微,细致了解商业经营中的浮云变幻,触摸晚清民国时代历史节律的脉动……

作者简介

作者:(清朝)詹鸣铎 合著者:王振忠

书籍目录

本无畛域——从《我之小史》说到资料的解读《我之小史》的发现及其学术意义(代前言)  序卷之一第一回 幼稚事拉杂书来,学堂中情形纪略第二回 娶养媳过门成小耦,医秃头附伴赴沱川第三回 到石门旋及嘉善,返故里先过杭州第四回 回家来频年肄业,受室后屡次求名卷之二第五回 从业师再投邑试,事祖母重到杭州第六回 王母大闹隆记行,詹家同控逆仆案第七回 同扣考羞归故里,愧落第哭往杭州第八回 做新爹甲辰得子,游泮水乙已成名卷之三第九回 迎新学五门道贺,探爹娘七夕到杭第十回 买棹泛湖中选胜,辞亲往连市经商第十一回 禀父书清言娓娓,接弟信文思滔滔第十二回 闻弟耗命驾来杭,奉亲命买舟归里卷之四第十三回 办自治公禀立区,为人命分头到县第十四回 赴景镇再及浔阳,由长江直抵安庆第十五回 考拔贡文战败北,投法政海上逍遥第十六回 游沪渎赏烂漫春光,办自治结文明团体卷之五第十七回 从众劝因公往邑,小分炊仍旧训蒙第十八回 接杭电匍匐奔丧,办民团守望相助第十九回 悬横额别饶静趣,剪辫子鼓吹文明续编卷之一第一回 陪官长谈话投机,哭慈亲抚膺抱痛第二回 往邑城带儿就学,赴杭省携眷闲游第三回 开振记形骸放浪,玩杭城兴会淋漓第四回 发哀启为祖母治丧,挂归帆代善儿婚娶续编卷之二第五回 为谋事留杭暂搁,过新年到处闲游第六回 访杭州略书所见,会族众恢复祠租附录:詹鸣铎先生生平大事年表后记

章节摘录

且说我落入河中,自己心中尚清白,连忙扒起,立而哭。有泥锅哩闻之来救,听得哭声,知系无事,教我走起来,大家送我回家。祖母、母亲闻信大惊,连忙开门,代为更衣,唤内子倒水来濯足,母亲随便打了两下。是夜大家安睡。那时我的同学,多好顽水,他的家属,怕他误堕河中,尝请先生每天放学,以殊笔写字于手掌,明早入学,呈先生验,如字迹不见,即认为昨晚顽水的证据,定施朴责,以此法制止之。我平素不好顽水,他们洗冷水浴,我不惯能,此番落水,也是难得之事。那个时候,我在家中,与未婚妻查氏相近相亲,毫无做作,所谓青梅竹马,天趣汪洋。记得江曜三亲家,又来作客,我与查氏在厨下磨粉,他戏弄我。是年冬,父亲回家,实行带我出去。记得动身之日,我的二弟、三弟在鱼缸边追来追去,口称洋狗好香物吃。我拜别堂上祖母、母亲,一直儿去,并不掉头。顺全公与父亲闲谈,送至大庙而返。时砌背广达附伴,一齐同行。是日将到石岭,我肚中颇饿,告诉父亲。父亲道:“此去不远,当有村落,可觅栖止。”及到,问过数家,才到一店落下,店主东颇为巴结。我与父亲饭后,宿楼上高铺;一班担佚宿地铺。店主东上楼下楼,忙个不了,犹且以“不好困”等语,安慰我父亲,并言“在家千日好”云云。我自束发受书,至今未出雷池一步,此乃破题儿第一遭。次早天未亮,趁月色行。是日到溪口,投德美行尚早,枯坐无聊,父亲倚席盹去,我亦盹去。醒来至门首,买橘子二,给我一,剖而食之。我平日未曾坐过船,不知船为怎样,广达带我至后边,扒槛窥之。是夜上船即宿船内,听广达与船家长讲休宁话,谈出门的苦。父亲道:“你那个还不算苦。”广达道:“甜也没甚甜了。”次早开船,我初不觉船动,但见两岸人家,齐向后退,当时以为大奇。及过桥下,又觉桥由我头上经过,大呼:“桥过去了!桥过去了!”父亲骂道:“桥过去有甚稀奇?”然我当时实觉稀奇之至。现在新学家讲地球原理,说地动天不动,人见日月运行,星斗旋转,犹之坐船不见船动,但见两岸人家移动,此种道理匪夷所思。当日我随父亲坐这船上,有二船打帮,彼此相助,夜则平排停歇。我父亲与我闲坐船头,隔船胡老四的胞弟,携带其嫂与侄,亦往浙,到船头洗脸,偶与父亲谈及:“我们到屯溪,共叫一船至杭州如何?”原来溪口至屯溪,系小船,由屯溪至杭州,船较大。当下与父亲约定。次日至屯溪,叫定一船。船为六舱头,我与父亲宿中舱,他们女眷也宿中舱,与我们对面,父亲颇不喜。胡老四之弟宿后舱,与一生客对面,广达宿前舱。船内曰久稔熟,晓得胡老四之子名细哩,他较我为放荡,长立在船头,其母连呼“细哩”……且细哩性质,徒哺啜,我父亲买食物,多给与吃。曾有一次上岸,买两小包来,他提起看看,问道:什么?……花生……休[什]么?……柿饼……我父亲只得又给他吃些,我当时大嫌。一夜,我在船内遗溺在床,父亲给我栗子为消夜。我幼时常有此病,夜睡做梦,梦中撒溺,醒来方知。我在家与祖母同宿,祖母床铺,吃我老亏不少。昔往岭上与岳丈同宿,及赴沱川与瑞光姑丈同宿,均有此丑事,自己秘而不宣,此次家中动身,祖母打叠被窝,摸得床上昨夜又经遗溺,尝笑道:“这杯酸酒去敬他的老子甚好!”这话是后来回家听见说的,现在我家传为古话,内子都已晓得。当夜我在船上,原梦见在故乡对面溪南瓜眼底下撒溺,不料仍是如此。吃了父亲栗子数颗,不敢做声。细哩在船上,一夜要上岸看戏,亦被他的母亲责打,以致号泣。按灰[徽]州至严州,河面渐出渐阔,严州以去,江面更阔,用大橹,不打桨。又一日,不知停船何处,我随父亲上岸看戏,恰已做完。是夜大家再往观看,记得系演文戏,一状元微时读书,未婚妻扫地,一切光景,强半遗忘。及到杭州江头,父亲上岸,投曹泰来行。我后到,亦蒙请吃丐[面]。随往薤头店薤头,洗头之际,鼻涕甚多,薤头的一面洗,一面说鼻涕……傍有一姑娘儿,亦说鼻涕。

后记

或许是与徽州天生有缘,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一次偶然巧遇,让人惊觉皖南民间竟还遗存有如此之多的珍稀文献,这促使我开始花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加紧收集。近十数年来,手头积聚的文书资料数以万计,而经眼的民间文献更是不计其数。在长期的收集过程中,我曾有过多次幸运的奇遇。2001年,我在上海的地摊上买到一册1949年前后的少年日记,后来竟在一次无心插柳的旅途中,邂逅日记的主人――那位昔日的英姿少年,如今已届髦耋的陇亩老农,“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时光的交错,令人感慨万千。后来,我以这部徽州少年的日记为素材撰写、出版的《水岚村纪事:1949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10月版),似乎颇受学界内外的关注。在此过程中,香港凤凰卫视、上海电视台、安徽电视台等均以此为线索,先后拍摄过电视片、纪录片,主人公的命运遭际,据说曾感动过不少人……2002年,我又意外读到这部未刊抄稿本《我之小史》(两种),这是目前所知唯一的一部由徽商创作的章回体自传小说,该书的发现,是近年来徽州民间文献收集中最为重要的收获之一……徽商小说《我之小史》的发现,说来纯属偶然。数年前拙著《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新发现的16—20世纪民间档案文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后,我送了一册给在婺源认识的詹庆德先生。没有料到,当他看到书前的彩色插页后竟惊呼:“啊!原来这就是著名的‘徽州文书’,我们乡下也有……。”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但过后不久,老人就给我带来两厚册泛黄的抄稿本,令人惊喜——我意外发现,这是一部未刊的小说,也是迄今所知徽州历史上唯一的一部由徽商撰写的小说!因此,该书的发现,首先要感谢上海市卢湾区教育学院的退休教师詹庆德先生。詹先生出自婺源徽墨名乡虹关,为人热心乡邦事业,曾主持募捐修建过浙岭公路,编订《婺源虹关地名录》,对于弘扬徽州文化一向不遗余力。是他首先带来了《我之小史》的抄稿本,让我得知天壤间竟还有如此重要的民间文献尚待发掘!该书的整理和出版,还得感谢《我之小史》的持有者詹新友(有)先生的慨允。詹先生是詹鸣铎先生之嫡孙,詹鸣铎在其个人文集《振先杂稿》卷6中,曾有《新有孙男初生志喜》一诗,不胜喜慰地吟咏:“老夫四十五,居住庐坑村。自昔曾生子,于今又抱孙。嘉名呼作有,喜气幸盈门。何日逢星士,年庚予细论。”在《振先杂稿》和詹鸣铎本人的日记中,凡是提及他的这位“新有孙”时,就常常写道“真甜当”。“真甜当”三字的意思也就是真开心,可见,詹鸣铎对于这位嫡孙爱若掌珍。数十年过去了,《我之小史》抄稿本历经岁月的沧桑却基本保存完好,这不能不说是徽州文化的一件幸事!如今,《我之小史》得以整理并顺利出版,我想,詹鸣铎在天有灵,也一定会有“真甜当”的感觉。作为研究者和读者,我们理应对悉心保护祖先文化遗产的詹新友先生表达深深的敬意。世纪之交,以安徽黟县西递、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所谓皖南古村落,也就是徽州文化背景下的明清古建筑。在我看来,古村落不只是老建筑,它的内涵还应包括许多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历史记忆。日渐散佚的历史文献是复苏久远历史记忆的主要载体之一,这是徽州文化的历史遗产,也是中国乃至全人类的重要精神财富。在明清时代,婺源是徽州府的一个属县,詹鸣铎生于斯、长于斯的庐坑村,是婺源詹姓始祖的始迁地,当地有“黄隐公”的墓地,从隋代迄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明清以还,此处更是簪缨辈出,人文荟萃。譬如,中国近代铁路专家詹天佑的祖籍即出自庐坑新屋。从内容上看,《我之小史》是一部带有鲜明地域文化色彩的徽州乡土小说。作者笔歌墨舞,纤悉必记,叙事文笔颇为流畅。书中时见庄言危论、谑浪诙谐,它叙写了一地人群的日常生活状态,刻画出徽州独特的乡土情愁。由于该书是以章回体小说的形式出现,面向的读者主要是普通民众,较之通常所见枯燥无味的史料记载,全书雅俗同观,显然更有助于人们理解晚清民国社会的纷纭世态。如今,《我之小史》的出版,使得庐坑成为徽州小说家的故乡,詹鸣铎及其《我之小史》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平添了一笔浓墨重彩,这是婺源乃至徽州历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事件,对于进一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该书的顺利出版,还得感谢安徽教育出版社副总编审唐元明先生,感谢他对《我之小史》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因为我始终以为,《我之小史》的发现及其学术意义,远非一般的古籍点校可以相提并论。最后应当说明的是,历史时期,徽州是个宗族社会,有限的资源空间常常引发激烈的生存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族姓之间的恩怨纠葛不断。及至今日,虽然早已时移势异,但族姓聚居的格局并未完全被打破,数百年传统的深刻影响也远没有骤然消解。由于《我之小史》涉及的部分内容,如晚清民国时期徽州佃仆制度中大小姓的有关描述,或许会勾起目前仍然生活在当地的后人之不愉快记忆。为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应詹氏后人的强烈要求,我们对《我之小史》中的少量文字作了技术处理。经过反复沟通,最后决定,在不影响文本内容完整性的前提下,对容易引发纠纷的少量姓氏和地名,以“某”或“囗囗囗”代替,并出注稍加说明。作为文史学者,我们深知——忠实历史原著是第一要义,但与此同时,亦应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情感和意见,关于这一点,我们已作了最大的努力,也相信能得到读者的谅解。丁亥深秋

编辑推荐

《我之小史:新发现的徽商小说》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之小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