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01-01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司晓宏 页数:361
Tag标签:无
前言
当《中国中青年教育学者自选集》第一辑十本专著放到我面前的时候,真是感慨万千,兴奋不已。回想1979年中国教育学会刚刚成立的时候,全国从事教育理论工作研究的只有四百多人。为了繁荣教育科学,当时我们呼呼恢复中央教科所、建立中国教育学会,得到邓小平同志的批准。今天中国教育学会的会员已经发展到八十多万人,全国博士授权点已有几十个,一批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已经成为教育科研的骨干。《中国中青年教育学者自选集》就是他们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成果。怎不令人兴奋! 我与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是有感情的。回想18年以前,1989年他们在大连召开第一次会议,要求成立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研究会。众所周知,那时的形势,有些同志有点害怕。但是中国教育学会的老会长张承先同志还是比较开放、很有远见的,认为应该支持中青年这种合理的要求,中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教育科学的繁荣要靠他们。学会就让我来联系这项工作。我也认为,中青年的要求是合理的。因为过去开会,总是老专家占据了讲坛,没有中青年学者讲话的机会。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研究会的成立给中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讲坛。
内容概要
《面向现实的教育关怀》从“对演进中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对变革中教育政策问题的探讨”、“对发展中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探讨”、“对运行中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的探讨”、“对实践中中小学管理问题的探讨”、“对操作中学校教学和德育问题的探讨”等六个方面对原有的文章进行了筛选、归类和汇总,共辑入了作者的42篇文章,其中有2篇是属于刚刚完成的新作。
作者简介
司晓宏,1961年生,陕西省乾县人。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至2007年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副理事长,现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学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管理评论》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管理学和教育基本理论。著有《学校管理学原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合著有《管理学新论》(新华出版社,1996)、《教育学原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普通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合作翻译有《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等。在《教育研究》、《光明日报》、《中国教育学刊》、《学术界》、《比较教育》(英国)、《教育展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有10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全文转载或摘登。主持国家“九五”规划青年基金课题“经济落后地区农村中小学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与实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在民族地区的实践效果研究”、教育部专项课题“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师德现状研究”、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重点项曰“后农业税时期我区南疆四地州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研究”,承担国家“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英基础教育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国家“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素质的培养提高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等。
书籍目录
第一编 对演进中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复杂性理论与教育的复杂性研究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观念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教育与民族创新论创新性文化建设论教育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主要任务与内容“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的真正确立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解读第二编 对变革中教育政策问题的探讨关于在西部地区建立教师特殊津贴制度的思考与建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于基础教育是否具有商品属性的辨析与思考教育公平是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对教育连锁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一种值得关注的教育现象——教育连锁第三编 对发展中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探讨后农业税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关于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资体制改革的思考后农业税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需重视的几个问题废除农业税背景下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思路与对策后农业税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下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展望将“新机制”多项政策落到实处第四编 对运行中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的探讨高等教育应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论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劳动者:高等学校教师法律地位的合理定位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的党建工作影响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的要素及其子系统研究对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反思第五编 对实践中中小学管理问题的探讨校长负责制的再思考略论新形势下中小学校长的德与才浅谈学校管理目标的特性深化教育管理研究推动教育管理实践英国中小学管理体制述略中英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办学体制论第六编 对操作中学校教学和德育问题的探讨虚拟学习中“交互”研究的现状及启示怎样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英国中小学的教学特色索里和特尔福特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补证当代青年政治价值观念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分析试析当代社会价值观念中的消极因素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朱熹《小学》中的德育思想拾粹中华民族“尚德”、“明德”、“用德”思想述略后记
章节摘录
二、从矛盾对立统一的相互关系看,社会化教育与个性化 教育相辅相成,互为决定,不能人为分割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充满了矛盾。矛盾的两极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如果把个性化教育和社会化教育看做是教育发展的一对重要矛盾的话,那么将它们割裂开来,孤立起来,无疑就是人为地肢解了这对矛盾,也就是割断了教育的内在联系和动力。 有关这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的论述,但从他们的整体思想中完全可以看出他们的主张和倾向。他们认为:个人的使命,就是全面地发挥他们的各方面才能,使他们的自由发展和独立成为现实。但是,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在集体中实现的,是以“个人间的联系”和社会制度为先决条件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①教育的任务在于使每个人摆脱社会强加给他们的片面性,使其获得全面自由发展。为此,教育必须介人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既反对抽象的“人本学”理论,又反对形而上学的“环境决定论”,认定个人发展必须符合历史的辩证规律。 个性化教育与社会化教育的辩证统一,在于它们之间的有机融合。社会需要不是抽象的,而是由无数具体个人的需要体现出来的。个人的需要也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能在社会需要中对位耦合的。这就是二者能够相互锲入的认识依据。以此出发,进而便可认为:个性化教育必须建立在社会化教育的基础之上,只有高度的社会化才能有高度的个性化,缺乏社会化的个性只能是畸形的产物。同样,充分体现个性化的社会化,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化。因为,真正的社会化是由无数丰富而健康的个性体现和衬托出来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