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到现代

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安徽教育  作者:方锡球  页数:298  

内容概要

  《从传统到现代:人文立场与诗学关怀》在行内人或明眼人一看“金蔷薇”三个字,一定知道这是一套关于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方面的著作,无关风花雪月。因为苏联作家、文学理论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一书在中国创作界、理论界颇具影响。众所周知,《金蔷薇》是一本用文学形式写成的关于作家和创作的’优美的书。与《金蔷薇》不同的是,这是一套学术性著作,而非用文学形式谈文学、研究文学理论,但《金蔷薇》的主旨与我们这套书是一致的。我们不想重述“金蔷薇”的故事,但还是愿意引用《金蔷薇·珍贵的尘土》一篇中所引用的“老文学家”的那两段“札记”:  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致的跳动,同样,还有白杨的飞絮,或映在静夜水塘中的一点星光——都是金粉的微粒。我们,文学工作者,用几十年的时间来寻觅它们——这些无数的细沙,不知不觉地给自己收集着,熔成合金,然后再用这种合金来锻成自己的金蔷薇——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或长诗。

作者简介

  方锡球,男,1962年生,安徽枞阳人。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文学院博士生。安徽省高等学校学科拔尖人才,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模范教师,安徽省精品课程《文学概论》负责人。长期从事文学基础理论和中国诗学研究,曾主持省部级和安徽省高校教研、科研项目十余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诗学与“诗变”论——从前七子到叶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整合与超越:方以智诗学思想的文化美学特色》,安徽省教改项目《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师德素质养成》。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学评论丛刊》《东方丛刊》《光明日报》《社会科学辑刊》《求是学刊》《江汉论坛》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出版专著《缪斯的足迹——文艺发展机制论》和《许学夷诗学思想研究》。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一章 文人困境及出路的思考一、“人格”概念与人文知识分子的“自由”二、文人价值与文人想象力三、古典人文情怀与当下文人价值取向第二章 人文立场与当代文学活动一、人文立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二、当代人文立场对儒家人文主义的超越三、人文立场与当代文学活动四、人文关怀在文学中的维度与要义第三章 三种艺术真实及其人文美学蕴涵一、客观真实为主流的真实形态的特征二、虚拟真实形态的本质三、心灵真实形态的美学考察四、“美的艺术”与意境形态五、意境与人类未来艺术形态第四章 古典人文美学形态:玄妙之象与生命之境一、意境不能概括古代文学文本的多样性二、玄妙与诗意:“象”之内涵和外在特点三、“得意忘言”:玄妙之象的文化语境四、文化变迁与文学形态自身的演变第五章 中国古代诗学中艺术理想的两个层面——从“风骨”论到“意境”论一、“形神论”与“意境论”内涵的关系二、“风骨论”与“意境论”的本质联系三、“风骨论”与“意境论”在“生气”层面的同一性四、“风骨论”与“意境论”的共同思维特征五、艺术理想从观念层面到实践层面的文化语境第六章 艺术形态与想象类型一、黑格尔的局限和当代对亚里斯多德的误解二、艺术形象体系和不同想象特征的对应关系三、艺术想象与形象思维四、人类早期的艺术形态第七章 功利性、崇高性与艺术形象形态一、艺术功利性与审美的形象形态二、历代“崇高”论的艺术形态学意义第八章 人文主义方法论与我国的“文艺复兴”一、对儒学资源进行现代阐释的人文诗学意义二、20世纪中国百年文学艺术的人文和审美缺陷三、20世纪末我国文艺复兴的审美语境四、20世纪文学艺术留给我们的人文启示第九章 两种叙事范型的式微及现代性叙事的价值选择一、我国文学史上的两种叙事范式二、传统叙事范式与表达“人情物理”三、现代性叙事范式与中国现代性“典型”四、“现代性”叙事范式与文学的时代价值选择第十章 古典人文诗性的典范——以李白对魏晋艺术的发展为例一、生存的诗化二、享乐与唯美的人生态度三、艺术形象的自由解放精神四、李白把握世界的方式及其人文意义第十一章 20年来都市艺术的三种景观及其价值特征一、都市艺术存在的相互关联的三种景观二、20年来都市艺术的价值特征三、都市艺术的出路与社会“人化”第十二章 人的价值和理性道德的误解与对立——20世纪80年代小说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一、20世纪80年代文学文本的生存尺度与道德尺度二、对“人的价值与理性对立”文本的理论观照三、心理失态不等于“道德与理性”对立

章节摘录

  再次,多重价值体系的出现也是两面的。一方面,它将人文知识分子逐出社会中心,走向世俗;另一方面,又是生存空间的拓展。由于这些民间生存空间游离于意识形态之外,或与意识形态关系疏散,主体易于挣脱理性的束缚而获得相应的自由与民主,其中健康活泼的成分,对新的人文理性的形成又有裨益。但是它又有否定理性的潜在危险,极易走向情感专制而使群体趋“同”,从而导致发展机能的萎缩,影响人们对终极价值的追寻。当前人文知识分子在此状况下倍感失落,这首先固然由于走向民间,与统治者关系疏远,其价值得不到及时肯定有关;其次,是否就是习惯了束缚而对自由不适应的劣根性呢?  所以,本人认为,必须正视自己的现状。当代有些人文精神论者提出敬业精神、岗位意识就不乏有随遇而安、默契自然变化、走自己的发展之路等现实针对性。我们还应该看到,世俗的躁动是纯感性的,它没有超感性的人性支撑,尽管是动,却十分短命。所以,走向民间也不见得就是走向自由。我们应该清醒而有效地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不应失去自己的批判精神和超脱意识,应以高扬人文精神为己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传统到现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