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审美文化通史(宋元卷)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傅合远  页数:22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宋元时期的审美文化,最为突出的历史特点,是表现出鲜明深刻的历史转型。“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爆发於公元750年的唐代“安史之乱”,引发了中国封建社会内部潜藏已久的社会危机和矛盾,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与文化由前期后期的历史性转化。在这一历史转型过程中,如果说动乱的晚唐、五代的美学思想、艺术创造和生活趣味还只是封建社会后期特点的端倪论初现,那么宋元时期的四五百年间,则元论社会制度、政治思想、审美意识还是艺术表现、生活状况的变更,都使封建社会后期审美文化的历史特点获得了全社会、全方位的延展与深化,真正走上了封建社会后期独有的发展轨道。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关于审美文化研究第二节 宋元审美文化的性质与特点第三节 宋元审美文化的历史背景及世人心态一、政治、经济的影响一、阶级结构的变化与文化的发展三、禅悦之风与理学的建构第二章 宋元时期的美学思想第一节 欧阳修“道充意得”的美学思想一、“道充文至”的审美价值取向一、“忘形得意”的艺术表现境界第二节 苏轼“妙在笔画之外”的美学观一、“技道两进”的艺术创作观一、“画中有诗”的写意表情意识三、“萧散简远”、“外枯中膏”的审美理想第三节 黄庭坚“观韵”与“妙心”的美学思想一、“观韵”的审美内涵与价值一、“妙心”的艺术创造方法第四节 张戒《岁寒堂诗话》的美学思想一、“言志乃诗人之本意”二、诗要“含蓄”、“有意味”第五节 严羽《沧浪诗话》的理论价值一、“妙悟”——诗歌艺术创造的思维方式一、“兴趣”——诗歌艺术表现的审美特质第六节 方回重心境倡自然的美学思想一、“心即境也”二、主张诗要哀伤自然、情真意切第七节 杨维桢“情性表现”说的美学意义一、“诗本情性”二、崇尚个性的艺术创造第三章 宋元时期的艺术第一节 “要眇宜修”——词审美文化一、诗境与词境二、由俚俗到雅正三、豪放与婉约第二节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诗歌审美文化一、由“西昆体”到“江西诗派二、从陆游的诗歌创作到严羽的《沧浪诗话》三、推重情性、力矫宋弊的元诗第三节 “文与道俱”——散文审美文化一、宋代散文的发展与文、道思想的深化二、南宋散文的新变三、南宋笔记散文的勃勃生机与活力第四节 “画之为说,亦心画”——绘画审美文化一、境生象外画中有诗二、逸笔草草简而雅淡三、注重修养以心为本第五节 “尚意趣”——书法审美文化一、宋代“苏黄米蔡”与赵佶二、元代赵孟頫、鲜于枢与杨维桢……第四章 宋元工艺与生活风俗中的审美情趣

章节摘录

  “审美文化”这一范畴在中国美学研究领域的出现,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事。特别是自1994年中华全国美学学会成立“审美文化专业委员会”以来,审美文化研究的文章和著作更是迭出不穷,一时有显学之盛,构成了我国美学及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亮点。但是,“审美文化”这一范畴的广泛实用和流行与审美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展开,并不表明研究者在对“审美文化”这一范畴的含义以及研究对象和范围的认识上,已获得了统一或是没有歧义了。在笔者看来,目前学术界对“审美文化”这一范畴的使用和认识,也如文化的范畴一样,是极为宽泛、模糊、众说纷纭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对“文化”一词的界定已有近二百种)。概括地说,目前学术界在“审美文化”这一范畴的使用和认识上,可分成狭义与广义、特指与普遍两种。狭义与特指的认识,充分顾及到“审美文化”范畴自西方引进的时代特性,认为这是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或当今时代的产物。这种认识又可分为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审美文化”特指当代的大众文化,即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导致艺术向日常生活方式退落,或文化自身已趋向艺术化,进而发展为“审美文化”。因此,他们对“审美文化”持批判与超越的态度。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由于当代文化中的审美部分已日趋完美,进而要向文化的其他领域扩展、渗透,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的改造和同化,使日常生活艺术化,用审美改造社会,改造人生。这种“审美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有着对社会和人生给以终极关怀的性质。由此可见,狭义的观点认为“审美文化”研究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相应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的。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华审美文化通史(宋元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宋元年代的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原则,在如今这个浮华的世道,好象有些曲高和寡,但是不会失去他们的魅力。当一些繁华带来的激情逝去,留存心底的安慰还是那些水墨点染的唯美的人文追求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