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审美文化通史(秦汉卷)

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周来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12出版)  作者:周来祥  页数:22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华审美文化通史(秦汉卷)》为《中华审美文化通史》中的一本。该书从世界审美文化和中西方审美文化比较的视野,从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趣味的视角,研究中国审美文化的内部构成、独特本质和总体特征,描绘和展示中国审美文化在明清两代发生、发展、嬗变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规律。

书籍目录

总论第一节  审美文化的概念、对象、范围和方法一、审美文化研究的对象二、审美文化研究的范围三、审美文化研究的方法第二节  “中和”是中华审美文化的根本精神和优良传统一、“和”的起源二、“中和”的发展三、中华审美文化与西方审美文化第三节  中华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一、儒、道、佛(禅)互补,三教合流二、文、史、哲的交融,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三、中华文化的泛审美化,伦理性与审美性的融合第一章  来自远古时代的审美信息——史前石器、陶器和玉器第一节  在石头中孕育的美感一、摸索——旧石器时代感官经验的累积二、朦胧——审美意识的萌动和宗教意识的出现第二节  用泥土塑造美一、实用与审美——造型与彩饰二、写实与抽象——纹样第三节  史前玉器闪烁出的美一、美饰一一饰玉的审美功能二、象征——礼玉和葬玉的象征意义第二章  神秘的幻想,信仰的世界——原始图腾、巫术和神话第一节  一个信仰的世界一、原始宗教信仰的组成二、崇拜母题第二节  文化精神的走向一、人的觉醒与神的缺失二、文化精神与神话意识第三节  艺术成长之源一、情感、想象与意志——原始审美心理的构成二、艺术形态与文化原型第三章  文明之光照耀着美——青铜器与甲骨文第一节  青铜时代一、从礼器到工艺品二、巫术之美与理性之美第二节  甲骨文字一、记录与表达——文字符号的功能美二、线与美——书法艺术美的肇始第四章  易、礼与乐第一节  太极图的和与美一、中华和谐美第一图二、古朴的形象,直观的辩证哲学三、古太极图的创造与发展第二节  《易经》的阴阳之和一、《易经》——中华文化的智慧之源二、象、数与理三、“保和大和,乃利贞”四、“观其象,而玩其辞”第三节  礼的乐化一、奉神人之礼二、礼仪的类型与功能三、礼的乐化第四节  乐的繁荣一、乐舞的时代孕育了乐舞的美学二、偏于抒情表现的乐三、“礼节  民心,乐和民声”四、东方的《乐记》和西方的《诗学》第五章  孔子、孟子与荀子第一节  孔子的仁、和、美一、孔子与《论语》二、以仁释礼,“仁者,爱人”三、以和为美,尽善尽美四、“大哉,孔子!”第二节  孟子的“充实之为美”一、孟子与《孟子》二、“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三、“我岂好辩也”第三节  荀子的“性无伪而不能自美”一、荀子与《苟子》二、“性无伪而不能自美”三、理融于象,道隐于事第六章  老子和庄子第一节  老子的无为一、老子与《老子》二、“无状之状、无物(象)之象”的道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四、诗体哲学第二节  庄子的逍遥一、庄子与《庄子》二、庄子对老子的道的发挥三、“道”的绝对与“己”、“物”的相对四、“逍遥游”的审美境界第七章  《诗经》和楚辞第一节  《诗经》的艺术原则一、《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二、“和”的精神三、赋、比、兴四、“《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五、“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第二节  楚辞的美学精神一、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二、从娱神、疑神到敬人、颂人三、楚辞的美学精神四、楚辞与《诗经》美学精神的差异与融合第八章  《淮南子》和董仲舒第一节  《淮南子》的“心和欲得则乐”一、《淮南子》其书二、大道、人人、大优游三、“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四、“心和欲得则乐”第二节  董仲舒的“大一统”和“天人合一”一、经学群儒之首,汉代之孔子二、“大一统”与“天人合一”三、“和”的普遍性与“不和之和”四、礼、乐的分化与审美的自觉第九章  秦兵马俑、汉画像石和汉赋第一节  秦兵马俑“虎视何雄哉”的时代风貌一、震惊世界的发现二、千人千面的逼真、写实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时代风貌第二节  汉画像石与画像砖的审美特征一、绘画与雕刻融合的审美艺术二、兴于汉,盛于汉,亡于汉的两汉艺术三、周、秦与殷、楚审美文化浇灌的一朵奇葩第三节  汉赋“莫我大也”的大汉雄风一、两汉语言艺术的代表二、“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三、“莫我大也”的时代精神四、“含和而吐气”与“盛哉乎斯世”

编辑推荐

《中华审美文化通史(秦汉卷)》内容包括来自远古时代的审美信息、《诗经》和楚辞、《淮南子》和董仲舒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华审美文化通史(秦汉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很好地书籍,内容很细致全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