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自述

出版时间:2006-8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胡适  页数:12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大家经典书系:四十自述》一书颇具可读性。除了它是出自二十多岁即「暴得大名」的胡适之手,本身就是深为人们关注的理由外。我们还可以从书中见识到这位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童年生活的真实片段,特别是感受胡适先生与自己的过去「对话」时所独具的文化眼光。  《大家经典书系:四十自述》这是一代启蒙大师尽展心路历程的纵横文学、史学、哲学的一本好书。作者胡适对读者说:其实人生不是梦,也不是戏,是一件最严重的事实。你种谷子,便有人充饥;你种树,便有人砍柴,便有人乘凉;你拆烂污,便有人遭瘟;你放野火,便有人烧死。……如此这般,你到了四十岁之时,会不会也有许多感悟呢?本书是海南出版社《雅致经典系列》中的一本,另外还有徐志摩的《落叶》、林语堂的《人生的归宿》等。

书籍目录

自序序幕 我的母亲的订婚一、九年的家乡教育二、从拜神到无神三、在上海(一)四、在上海(二)五、我怎样到外国去附录 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

章节摘录

  太子会是我们家乡秋天最热闹的神会,但这一年的太子会却使许多人失望。  神伞一队过去了。都不过是本村各家的绫伞,没有什么新鲜花样。去年大家都说,恒有绸缎庄预备了一顶珍珠伞。因为怕三先生说话,故今年他家不敢拿出来。  昆腔今年有四队,总算不寂寞。昆腔子弟都穿着“半截长衫”,止身是白竹布,下半是湖色杭绸。每人小手指上挂着湘妃竹柄的小纨扇,吹唱时纨扇垂在笙笛下面摇摆着。  扮戏今年有六出,都是“正戏”,没有一出花旦戏。这也是三先生的主意。后村的子弟本来要扮一出《翠屏山》,也因为怕三先生说话,改了《长坂坡》。其实七月的日光底下,甘、糜二夫人脸上的粉已被汗洗光了,就有潘巧云也不会怎样特别出色。不过看会的人的心里总觉得后村很漂亮的小棣没有扮潘巧云的机会,只扮作了糜夫人,未免太可惜了。  今年最扫兴的是没有扮戏的“抬阁”。后村的人早就练好了两架“抬阁”,一架是《龙虎斗》,一架是《小上坟》。不料三先生今年回家过会场,他说抬阁太高了,小孩子热天受不了暑气,万一跌下来,不是小事体。他极力阻止,抬阁就扮不成了。  粗乐和昆腔一队一队的过去了。扮戏一出一出的过去了。接着便是太子的神轿。路旁的观众带着小孩的,都喊道,“拜呵!拜呵!”许多穿着白地蓝花布褂的男女小孩都合掌拜揖。  神轿的后面便是拜香的人!有的穿着夏布长衫,捧着柱香;有的穿着短衣,拿着香炉挂,炉里烧着檀香。还有一些许愿更重的,今天来“吊香”还愿;他们上身穿着白布褂,扎着朱青布裙,远望去不容易分别男女。他们把香炉吊在铜钩上,把钩子钩在手腕肉里,涂上香灰,便可不流血。今年吊香的人很多,有的只吊在左手腕上,有的双手都吊;有的只吊一个小香炉,有的一只手腕上吊着两个香炉。他们都是虔诚还愿的人,悬着挂香炉的手腕,跟着神轿走多少里路,虽然有自家人跟着打扇,但也有半途中了暑热走不动的。  冯顺弟搀着她的兄弟,跟着她的姑妈,站在路边石磴上看会。她今年十四岁了,家在十里外的中屯,有个姑妈嫁在上庄,今年轮着上庄做会,故她的姑丈家接她姐弟来看会。  她是个农家女子,从贫苦的经验里得着不少的知识,故虽是十四岁的女孩儿,却很有成人的见识。她站在路旁听着旁人批评今年的神会,句句总带着三先生。“三先生今年在家过会,可把会弄糟了。”“可不是呢,抬阁也没有了。”“三先生还没有到家,八都的鸦片烟馆都关门了,赌场也都不敢开了。七月会场上没有赌场,又没有烟灯,这是多年没有的事。”  看会的人,你一句,他一句,顺弟都听在心里。她心想,三先生必是一个了不得的人,能叫赌场烟馆都不敢开门。  会过完了,大家纷纷散了。忽然她听见有人低声说,“三先生来了!”她抬起头来,只见路上的人都纷纷让开一条路;只听见许多人都叫“三先生”。  前面走来了两个人。一个高大的中年人,面容紫黑,有点短须,两眼有威光,令人不敢正眼看他;他穿着苎布大袖短衫,苎布大脚管的裤子,脚下穿着麻布鞋子,手里拿着一杆旱烟管。和他同行的是一个老年人,瘦瘦身材,花白胡子,也穿着短衣,拿着旱烟管。  顺弟的姑妈低声说,“那个黑面的,是三先生;那边是月吉先生,他的学堂就在我们家的前面。听人说三先生在北边做官,走过了万里长城,还走了几十日,都是没有人烟的地方,冬天冻杀人,夏天热杀人;冬天冻塌鼻子,夏天蚊虫有苍蝇那么大。三先生肯吃苦,不怕日头不怕风,在万里长城外住了几年,把脸晒的像包龙图一样。”  这时候,三先生和月吉先生已走到她们面前,他们站住说了一句话,三先生独自下坡去了;月吉先生却走过来招呼顺弟的姑妈,和她们同行回去。  月吉先生见了顺弟,便问道,“灿嫂,这是你家金灶舅的小孩子吗?”  “是的。顺弟,诚厚,叫声月吉先生。”  月吉先生一眼看见了顺弟脑后的发辫,不觉喊道,“灿嫂,你看这姑娘的头发一直拖到地!这是贵相!是贵相!许了人家没有?”  这一问把顺弟羞的满脸绯红,她牵着她弟弟的手往前飞跑,也不顾她姑妈了。  她姑妈一面喊,“不要跌了!”回头对月吉先生说,“还不曾许人家。  这孩子很稳重,很懂事。我家金灶哥总想许个好好人家,所以今年十四岁了,还不曾许人家。”  月吉先生说,“你开一个八字给我,我给她排排看。你不要忘了。”  他到了自家门口,还回过头来说:“不要忘记,叫灿哥抄个八字给我。”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四十自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近日生活困顿无常心力疲累,仅引用几句书中文字推荐此书(尤其是青年学生)
      “........文章要有神思,
      到琢句雕词意已卑。
      定不思秦七,不师黄九,但求似我,何效人为!
      语必由衷,言须有物,此意寻常当告谁!
      从今后,倘傍人门户,不是男儿 !”(胡适25岁所写)
      “胡先生这个人在我看来,是个纯粹的学者.......他不会讲一句空话”(邓广铭)“胡适之的白话同它的字一样,也同他的人一样,‘明澈清朗’正是他的特色”(徐訏)
      另感觉此书内容太少
  •      读胡适《四十自述》
      
       胡适在自序中首先提到了自己的“传记热”:深深地感觉中国最缺乏传记的文学,所以到处鼓吹朋友们写自传;而他自己则是开始写《四十自述》[注1]。我不能排除他在写传记文章(还有写日记、书信)时怀有这样的私心:期望借自己的文字维护自身的某种形象,通过对历史与记忆的筛选来完成自己符号化的不朽——因为他自己堂而皇之的说法是“我们赤裸裸的叙述我们少年时代的琐碎生活,为的是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裸的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胡适劝过一些朋友(例如林长民、梁启超、蔡元培等等)做自传,然而结果却是遗憾多于感动,因为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使得一个计划搁浅,正如他自己就因为出国而中断了传记的书写——他把四十年的生活划为三段(留学之前 1891-1910,留学期间 1910-1917,归国之后 1917-1931),而《四十自述》仅用六篇文章记叙了第一段的生活,仅用了一篇“附录”附上了“文学革命的开始”——他为“中国传记文学”贡献的这本薄薄的书,我把它列作争鸣学会的参考书目来阅读,最早只是猎奇与求知的意图,至于阅读与写作能带来什么意外,我就先不管了。
       (一)
       我赞同胡适在“谨严的历史叙述”外的“小说式的文字”的尝试,我赞同作家对于自己创作自由的充分把握;这样的心态使我认为《我的母亲的订婚》这篇“小说式的文字”颇有趣,我甚至认为这篇文字反映出胡适性格中十分可爱的一面——尽管我最不喜欢的一篇文字也是它。
       (二)
       三岁的胡适认得近一千个字,三岁的胡适失去了父亲,三岁的胡适进入学堂,开始了《九年的家乡教育》。
       在这一篇文字里,我们会看到有三种主要的力量参与了胡适的成长:一是儒学的人生信条与伦理传统,主要依据着其父亲所编的两本书与学堂中的儒家经典;二是“笑话书”(即小说,“包括弹词,传奇,以及笔记小说在内”),使他“得了不少白话散文的训练”与“把文字弄通顺了”;三是他母亲的影响——“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接人待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感谢我的慈母。”
       (三)
       《从拜神到无神》揭示的是这样的矛盾:程朱理学与神佛迷信;前者提倡“格物穷理”,教人“即物而穷其理”;后者令人迷信神佛地狱,陷入宗教形式而求神灵庇佑。
       朱子《小学》“形既朽灭,神亦飘散”一段话,《资治通鉴》中记范缜《神灭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一段话,让胡适相信:“我不知不觉的成了一个无鬼无神的人”。范缜与人论辩的话,动摇了胡适家中女眷所传染的“佛教的果报轮回说”。经过这样的思想解放,胡适不再怕地狱与轮回,不再虔诚拜佛拜神,他甚至很大胆地假扮鬼神附身,以开脱自己喝醉酒说疯话的胡闹行为!
       (四)
       《在上海(一)》和《在上海(二)》写的是从1904至1908年,胡适在上海求学的经历(他在上海先后就读于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中国新公学)。
       在梅溪学堂,胡适曾纠正先生的错误:“这个'传曰'是《易经》的《系辞传》,不是《左传》”;根据先生出的题“孝弟说”而“勉强写了一百多字”,“一天之中升了四班”(进学时是第五班);仅几个月,他从一个全不懂得上海话的“乡下人”升为头班学生,到后来还成了学堂选派去参加上海道衙门考试的四名佼佼者之一。关于这个时期,我还要收为素材的是这几件事:他某次作文被命题《原日本之所由强》;煽动革命的思想有很强的号召力,邹容《革命军》被传抄;日俄战争爆发,“这时候中国的舆论和民众心理都表同情于日本,都痛恨俄国,又都痛恨清政府的宣告独立”。
       在澄衷学堂,他成绩优异,“一年升了四班”(进学时也是第五班)。素材:严复译的《天演论》风行全国,胡适的“适”即是出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梁启超的《新民说》与《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震荡感动”了胡适,后一书留给胡适的“失望”感促使他有了补作中国哲学史的“野心”;第二年,“发起各斋组织‘自治会’”,发表《论性》演说,驳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用“科学知识”、“地心吸力”知识驳孟子“人性之善也,由水之就下也”),宣扬告子、王阳明的主张:人性本无善无恶,却又可善可恶;做了西一斋(第二班)班长,因为同学被开除而向上抗议,被记大过,生去意。
       在中国公学。该校由不满日本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而归国的留学生所创办,与革命党关系密切(关键字:《民报》、同盟会、剪辫子),是第一个用“普通话”教授的学校,“试行一种民主政治的制度”(分执行与评议两部)。胡适加入竞业学会,该学会创办《竞业旬报》;他在报上写白话文,写章回小说(《真如岛》,用意“破除迷信,开通民智”),“自由发表和整理思想”(宣扬无神论、痛论“苟且”的思想、《论继承之不近人情》、无后主义和“社会不朽”思想),最后还成为该报主编。在中国公学期间,胡适接触并且痴迷于古体诗歌,“发奋读诗,想要做个诗人”,后来还“颇有少年诗人之名”。
       (五)
       按时间与事件脉络,《我怎样到外国去》主要记述了从1908到1910年间发生的中国公学学潮事件与考取留美官费一事。前一事简述:中国公学由于种种原因从学生为主体的“共和国家”制度变为董事会主体的制度,学生争取治校权利(组织了“校友会”),遭到压迫,于是一群学生退学而筹办“中国新公学”,但终因为条件艰苦,坚持一年后解散。几个插曲:胡适家中衰败,有破产危机,得机遇而“在新公学做教员”(教英文);家事败坏,新公学解散,忧愁烦闷时,胡适跟着“浪漫的朋友”“堕落”,曾大醉,打了巡警,进了巡捕房;留美考试国文题《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谈考据,得满分;原名胡洪骍,“怕考不取为朋友学生所笑”,临时改用“胡适”名,考了55名(总70名)。。。。。。
       (六)
       《四十自述》的最后一篇题为《附录》(大概有对应第一篇《序幕》的意思),副题为《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我认为它是对余英时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注2]中语“中国传统在面临西方近代文明的挑战时究竟应该怎样转化的问题”的具体阐述;更重要的是,我认识到,当人们都说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暴得大名”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在那之前胡适的争辩、觉悟、困惑、自信、寂寞、失望、试验。
       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在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前“一年多的文学讨论”。留美学生最先关注的是“中国文字的问题”,例如赵元任论“吾国文字能否采用字母制,及其进行方法”、胡适论“如何可使吾国文言易于教授”;随后,胡适提“要须作诗如作文”而引发“诗国革命”的争辩,经过一轮交流,胡适称自己“思想上起了一个根本的新觉悟”: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工具)新陈代谢的历史,只是“活文学”随时起来替代“死文学”的历史。他“敢正式承认中国今日需要的文学革命是用白话替代古文的革命,是用活的工具替代死的工具的革命。”胡适还写到,因为朋友间的“大笔战”,他被“逼上了决心做白话诗的路上去”,写了第一首白话诗也就是著名的《蝴蝶》(原诗名《朋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七)
       大段大段地引用文章、日记、书信,这应是胡适行文的一大风格特点——他自己称文章长短处时说的是“我的长处是明白清楚,短处是浅显”。(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说说自己做读书笔记的长短处:我经常是摘抄而不评论,或者习惯了咬文嚼字、断章取义地引用和化用,导致的结果是,我自认为得到了不少收获,阅读与写作使得自己进步,但是我的读书笔记注定不能取悦于所有读者——就像我的其它的凌乱的文字一样。)
       读这本自传,我得到了阅读《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重寻胡适历程》时所不曾有过的感受:很显然,这里多的是一种亲近感,多的是切入心路历程(或者说记忆片段)的视角;很顺然,它留给我对于成长、对于思想文化、对于为人处事的启发也最多,(大概还不能清楚向你说出来);它正好又与我刚读的《约翰穆勒自传》一道提示了我要接着思索环境影响、个人教育、日记书信传记的写作、类似的问题。
       历来有“四十不惑”的说法,我可以假想自己现在到了四十岁,我假想自己在这时候也写了一本传记,那么,我变成了什么样子了呢,我的文字里面的我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注1]《四十自述》 胡适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页数130余。
      [注2]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 是争鸣学会第八期书目。
      
       ——2012-04-30 云破月
      
  •     前记
      
      这本书是在香港旺角西洋菜街的乐文书店买的。当时刚好碰上打折,就仔细逛了一下书店。最后只买了这本书——胡适《四十自述》。打折再加上我之前得的优惠券,很便宜地就买下了。
      
      读书笔记
      
      这本书很薄,除掉胡适年表,仅200页多点。相对于最近看的书,这本较易看易懂,看完大概就花了几个小时。
      
      书里主要是写胡适的读书经历。从父亲的启蒙教育到旧时的学堂教育,还有出国留学。
      
      对于胡适这个人物,我了解甚少。之前买过李敖编的一本胡适写的书,到底至今看不下去。所以先翻了下胡适年表,从年表很容易看出胡适是个了不起的人物。18岁就开始编杂志、20几岁就在外国发表演说、推动文字革命、担任多国多大学的教授、驻美全权大使……
      
      
      (待写)
  •      不得不承认,关于胡适自己知之甚少。除了新文化运动,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其他的了解基本为零。 前天逛云中书城用抽奖得来的点券读了胡适的四十自述一书。其实刚开始第一眼是把书名看成了“四十不述”,好奇点进去才知道是胡适先生的自传。
      
       《四十自述》为已逾不惑之年的胡适所写,并不是对他四十年的人生经历的一一叙述。而只是描写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涉及到母亲的订婚、九年的家乡求学、上海求学,直到考取了公费出国留学的经历。先是随意的小说体,后逐步变为严谨的历史叙述。虽缺乏了小说的美感,但却也是了解和研究胡适先生思想形成过程的重要资料。。
      
       书中最大的贡献在于先生对文学的贡献。先生曾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且提出写文章 “不作无病呻吟”“须言之有物”,这些思想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先生的这些主张,我们可以在《四十自述》中深刻地感受到。不管是叙述父亲所做的四言韵文,还是母亲隐忍的泪水,清晨的床边教诲,上海求学的学业有成和桀骜不羁,退学之后的放浪形骸……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的简单直白,没有任何的遮掩。就像先生在自序里面所说:“我们赤裸裸地叙述我们少年时代的琐碎生活,为的是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裸地记载他们的生活”。“赤裸裸”一词不断重复出现,显示出先生渴求与呼唤传记文学的“真实”呈现,以便为后人留下真实的研究史料。
      
      
  •     “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深刻的影响。我14岁(其实只有12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20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够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在中国公学的时候,奇怪没有人叫他去参加同盟会。二十年后方知,当时学校里的同盟会员曾经商量过,大家认为他将来可以做学位,他们爱护胡适,所以不曾劝他参加同盟会。
      
      “有一次干事朱经农感觉学校经费困难已经到了绝地,他忧愁国度,神经错乱,出门乱走,走到徐家汇的一条小河边,跳下河去,幸遇人救起,不曾丧命。”中国新公学的经费困难,一个干事竟然如此负责,以至于精神恍惚。
  •     一般的传记太过于为自己、或为伟人隐
      在传记中成了一个个没有血肉的平面人
      这部也不例外
      剖开胸膛,为世人看看什么是人
      可能只有镜子能做到了
      可能是作者自认为担负着教育后辈的伟大使命
      故不忍将自己的负面玷污了后辈的眼睛
      那就不是龌龊如我辈所能揣测的了
      
  •     
       时间一进入六月,就感觉自己的变速箱很顺滑地从一档挂到了三档。为了避免中间出现变故,很多事情都要拖到最后才成型,于是定会机器越转越快,然后,然后就高潮了。
       再忙也要记得读书,特别最近和钱博士比着购书,一会“当当”的搬个箱子上来了,一会“卓越”的顶个袋子上来了,书堆了一桌子,不知从哪入手,钱博士从《资本论》入手——真是智勇双全,我挑了本简单的——胡适的《四十自述》入手。
       《水浒传》上石秀骂道:“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近代的中国文坛也是“奴才”满天飞的道场。一会:“你是奴才!”一会:“我不是奴才,你才是奴才!”一会:“你是奴才,你们全家都是奴才!”一会:“你是奴才,奴才!”有个人,没有人把“奴才”的帽子扣在他的头上,那就是胡适先生。因为他的历史,不喜欢他的人只能选择故意地淡忘他,不去宣传他,不让他的作品流传开,不让他的故事大众化,却没有一个人敢叫他一声:“奴才,可恶的奴才!”哪怕是那些已经撒谎成性的人,提到他的时候也会脸红。
       0年代初胡适先生鼓励身边的人写自传,并身先力行,写了《四十自述》这本书,但这本自传也只写到他留洋的日子,而没有继续,他的自传计划也到此为止了。胡适先生的白话文虽是自创,却明白无误,语句达意。慢慢道来他如何三岁丧父,他的母亲如何嫁入大户为填房,如何十八岁守寡,如何管教七个儿女,其中五个比自己还大。平白无奇的语言,淡淡的哀愁,点滴的小事,真情的涓涓流露,让我们感受到胡适先生的坦诚之心,没有一点的杂念与私欲,还如若一个孩童。
       因为去墨脱,创了一个群,里面很多有趣的人,有几个人组队徒步去了一趟神农架,大部分人会在这个暑假分别组队去墨脱,并认为很可能会在沿途看到,并相约在拉萨吃火锅。有个已经去过墨脱的人,帖子上有一句话:“心里总有个梦想,像英雄一样走过这个世界”。又让我想起石秀愤怒的嘴脸:“奴才,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     
      
      所谓四十不惑,就是你已经变成了一个固执的人,不会被其他东西改变,当然是内心。你已经成了某一个东西,再也不会脱胎换骨,即便是你讨厌它。无论是塑造还是被塑造,你开口的时候,都必须寻找适合自己的话,而不是自己想说的话。别人因为你的态度而了解你,其实也是在误解你。你了解、愤怒于这个怪圈,但是并不打算改变它,因为你已经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我对做自传的人都没有什么好感,别人来做才合适。别人眼里的你才是真正的你,你说自己是怎样是不算的,实际上就是这样荒谬。唯独原谅并理解胡适。并不是赞赏他的自传,实际上该自传毫无营养价值。胡适四十岁的时候做了一部自传,他是想留下点什么东西,但是你留下的总归应该是点东西。胡适是勇敢的,但是这次他的“开风气”却应者寥寥,大概是出乎他的意料的。大多数四十岁的人,还没有想到保留一点什么东西,而是想要获得更多,主要是,还不肯认输。胡适是个很西化的人,坦率而没有心机,他说自己的作文“长处是明白清楚,短处是浅显”倒是对的,实际上,反而说明他是个不善于深思熟虑的思考者,而是雷厉风行的行动家。
      
      写自传其实是一件好事情。你有话语权,对自己有利的可以多写,不利的可以略去,甚至可以黑白颠倒,美化自己更是题中应有之意。即便《忏悔录》,卢梭打算开放地谈一谈,还是被人抓住把柄,认为不过是“辩解录”。我相信卢梭是打算真正解剖自己的,但是真的太难,而且,让人相信更难。
      
      对于“有话说”的人来说,应该自己写自传。前部长王就很聪明,他知道有几个关键地方必须要说,干脆先下手为强,而且皮里阳秋,让不懂的人不明白,懂的人“没话说”。后人永远只看文字,因此不写自传的非常吃亏,常常被误解而无处申辩,以至于永远含冤。
      
      自传里提到,当时中学生的作文题目是“原日本之所由强”,“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我觉得是很难的,因为至少后一句我都不知道出自何处。摆渡一下,出自孟子的《尽心上》。胡适当年也不会做这道题。
      
  •     
       胡适的《四十自述》,和《从文自传》一样,已经是第三次阅读。
       第一章的序幕用小说的手法来写自传,是胡适的创造。
       附录《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却是胡适为了确立自己是白话文学开创者而写。
       太过简略,如果要接下去,估计要读《藏晖室札记》。
       写给别人看的东西太多。不是一本伟大的真正的自传。
       胡适受的史学训练太深。自传就不容易深入内心了。
  •     没想到这么漂亮、单纯的“我的朋友胡适之”也有过一段“整天的打牌,连日的大醉”的颓废时光,真是不可思议!大英雄未遇时,都无大志,信然!
  •     这是我看的第三本胡适的东西。在图写论文的间隙,从今天开始,每日半小时,胡适时间,不是评论,是笔记。
      
      先生语:
      我要教人疑而后信,考而后信,有充分证据而后信。
      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套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胡父铁花先生。。。何以字号像侠客?在台湾任职,后以脚气病去世,我很诧异说的脚气病是什么?怎么是致命的?写铁花先生以红纸方字教妻识字一节,非常典型的某种文人美好生活。
      
      
      
  •   看到他们自己组织“中国新公学”,特别感动。现在的我们,很难有那样一种气概,做出这样的事业。
    为了中国公学,不惜以死唤醒国人,这是一种怎样的民族精神。读这样的文字,真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熏陶。
  •   是啊感慨于当时的敬业精神。在一个采访陈丹青的视频里面,陈丹青说现在大家就是在活个命、混口饭而已。话虽然偏激,但是说的没太错。
  •   看到一个故事:在大城市工作的一个年轻人,每个月房租1000多元,工资3000元左右,工作是为了交房租,交房租是为了工作。
    当然,我们还是要积极一点,呵呵。
  •   还是没特别明白为什么你唯独理解并原谅胡适
  •   《九年的家乡教育》
    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从拜神到无神》
    胡父因袭理学,相信天道即理,可格物致知,僧道无缘。
    胡幼时拜神佛孔子,十一二岁已变成了一个无神论者:
    (一)破除对地狱的害怕。
    1. 起始于朱子《小学》曰,形既朽灭,神亦飘散,虽有剉烧舂磨,亦无所施。
    2. 既成于《资治通鉴》:缜著《神灭论》,以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此论出,朝野喧哗,难之,终不能屈。
    (二)破除对轮回的害怕。
    范缜与子良辨因果。范缜盛称无佛。子良曰,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贵贫贱?缜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散,或拂簾幌,坠茵席之上;或关篱墙,落糞溷之中。墜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糞溷者,下官是也。貴賤雖復殊途,因果竟在何處?子良無以對。
  •   《在上海(一)》
    “适”源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故字适之。
    受影响于梁启超之两点:
    1. 《新民说》,破千年之旧以立全新之公民,补习公德、国家思想、进取冒险、权利思想、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生利的能力、毅力、义务思想、尚武、私德、政治能力。
    2.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对中国学术进行历史的评价,胡后因之做《中国哲学史》。
  •   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这句话同感,很欣赏。已记录笔记中。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