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谷园 页数:247 字数:268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修身是中国式励志的主题 这本《吃透曾国藩》我写了半年。曾国藩讲,“穷以修德,困而著书”。我写书是被病所困——白癜风,要治这个病最重要的就是减压,我调整了自己的工作状态,努力让自己闲下来,写书算是一种清闲地休养。 我有优点,凡事有泡的精神,做事虽然效率不高,但能长期地做下来。我精选了200旬与我有共鸣的曾氏格言,发表自己的感想,最终写了十四万字。 曾国藩讲读书要看、读、写、作缺一不可。写作实在是一种绝好的学习方式。通过写书,我不但系统梳理了自己对曾国藩的认识,梳理了自己十几年的人生感悟与读书心得,而且对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有了自己的认识。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对传统文化的体验还是非常肤浅的。今天有几人通读过《史记》啊。我没有,我自命喜爱国学,可我对于古人的那些必读书,了解还是很少的。因此,我有理由得出上述这个结论。我们与传统的血脉是相通的,却是西方文化体系喂养大的。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现代的教育体系都是西方式的,跟传统截然不同。而且,很多青年对外语的熟稔程度远超文言文,对圣诞节、情人节的热情远超端午节、重阳节,对“成功/励志”的了解远超“修身”。 今天“成功/励志”已然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图书分类,“当当网”上此类书籍有近四万种之多,足见当代人在这方面的需求之大。然而,再进一步,我们会看到一个很令人诧异的现象,这些书里被冠之以“经典”的,都是以卡耐基为首的外国人写的,如《人性的弱点》、《谁动了我的奶酪》、《富爸爸穷爸爸》、《不抱怨的世界》等等,即便有中国人写的也几乎都是这一路的。这些书都曾那么火,让我不看都不行,但看过就忘。 而真正影响我的,给我激励和安慰的,则是《论语》等“四书”,还有后来的曾国藩。它们照亮了我的人生,是真正适合我的“成功/励志”书。只是在这些书里对“成功/励志”有不同的叫法:修身。 《论语》是一本什么书呢?简单讲,四个字:修己安人。它有一半以上的内容都在讲修己,即修身。比如,开篇第一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无非就是学习、交友、谅解,这都是修身。同样,《周易》、《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这些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基础的经典著作,其实都是在讲修身。 《周易》开篇即讲乾坤之道,无非两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担当,这也都是讲修身。 《大学》讲,“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只有修身做好了,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的传统文化把修身作为人生的根本,如果把儒家思想看做一种宗教,那修身就是最基本的教义。正是在这些修身思想的滋养和激励下,我们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圣贤豪杰辈出,而曾国藩正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如果套用一下现代的“成功/励志”的概念,那么修身就是中国式励志的主题。 我们可以把曾国藩作为一个案例,看一下他是怎样由这种中国式励志塑造成的。首先,为了科举考试,他读了二十三年“四书五经”,修己治人的这些思想他定然是吃透了的。考中进士后,他去向当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请教“检身之要”,即怎样修身,老先生教给他,要按着《朱子全书》去身体力行,比如用正楷记日记,以此训练自己的恒心,他为自己制定了十二条修身日课,几乎都终生坚持。同时,这些思想与做官、带兵、治家的实践相结合,与人生的苦辣酸甜、成败起伏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他伟大的人格,取得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巨大成功。 我早期读曾国藩,最受用的那些思想,如尽性知命、进德修业、君子不求全、反求诸已、立人达人等等,其实都是从“四书”而来。 那么,我们直接看“四书”就得了,为何还要从曾国藩这里看二手的呢? 对我们现代人来讲,曾国藩的意义在于,他离我们更近,他的成就有目共睹,他做官则升得最快,带兵则戡乱救国,道德则勤俭廉正,诗文则开宗立派,治家则子弟英才辈出,举贤荐才则名臣俊杰各得其所,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等近代最杰出的人物都对他推崇备至。 另外,他也是书法家、围棋爱好者、长期病号,也有很多世俗人的乐趣。他自己传世文字极多,关于他的文字也极多,在他身上,那些略显空洞的、理论化的,甚至有些说教意味的思想变得更鲜活、更实际、更有说服力。 他就是一部闪耀着中华传统文化光辉的人生百科全书、一部中华励志宝典、一个完美的人生范本。而且,曾国藩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家书,家书便有一个好处,世间很多话,跟外人讲的,与跟儿子、兄弟讲的是不一样的,真事、真话只能跟自己最亲近的家人讲。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看到很多“官二代”也在做官,而且“进步”很快。我曾分析,这一方面得益于父辈的人脉资源,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觉悟得早,他老子一上来就把“真事”都告诉他了,把道给他指明了,而我们自己去悟的必然要走很多弯路,做很多无用功。我们有幸听到曾国藩这样的大人物给他的“二代”的口传心授,自然比自己从头学“四书”更便捷。当然,曾国藩所讲的这些“真事、真话”,跟我们一般的理解并不一样,他没有一点世俗化的权术,没有潜规则,都是那样的正,那样的正大光明,让我们眼前一亮,心里一热,哦,原来直道而行真的可以啊! 修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融合在两千多年的文化教育里面,一直延续到了辛亥革命之后。一百年前,正是民国元年,中国传统教育开始向西方学习,进行分科,首先分出来的,就是国文课和修身课。 自立、勤学、好问、专心、孝亲、习劳、反己、诚实、宽恕、守信、忠义、尚武、有恒、自省、慈善、博爱、公益,这些都是修身课里的章节。直到1933年这门课被取消,于是,修身被我们从生活中删除了! 我们说,对待传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遗憾的是,我们恰恰把精华丢掉了。 当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重新需要靠个人奋斗去开创美好生活时,我们渴望汲取精神上的力量,这时西方送来了卡耐基,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 《论语》之类的传统经典则成为少数人的雅好,成了国学,成了有争议的东西。一个有几千年文明的大国,她的青年却要到西方人那里寻找人生的信念和奋斗的精神,真是天大的荒唐! 这何止是一国软实力缺失的体现啊! 不过,既然这些西方励志书籍受到广泛的欢迎,那么,它自然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优势所在,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如德国社会科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里所强调的,近代以来,西方精英阶层所信奉的个人奋斗、勤俭、创新等资本主义精神构成了西方励志的主体;二是心理学等现代科学的成果被西方励志大量引进;三是西方励志读物依托于现代的市场经济等社会模式。这三方面都比较适应90年代以来中国青年的阅读需要。 但它为何总是让我过目即忘,无法真正融进我们的精神血液呢?它的局限在哪?中国式励志与西方励志的差异在哪呢? 我认为,以传统修身思想为主题的中国式励志与西方励志的差异,类似于中餐与西餐的差异:其营养成分是一样的,东西方之间有着很多相同的、普适的价值观;差异在于做法与味道不同,饮食文化也不同。 以我个人的体验,因为我吃不惯西餐,不对胃口,所以吸收起来就很难。具体讲: 一是文化符号上的差异。励志书籍最终的意义在于影响人的思想、思维方式,而思想是基于语言文字的,基于一定的文化符号的。这一点上,西方与东方很难沟通。 比如,在励志案例的选择上,西方人知道诸葛亮、李白、司马光、岳飞、苏东坡、徐文长吗?知道马云、赵本山、许三多、芙蓉姐姐吗?他们会举出他们文化里那些对应的案例来,而我们也不知道。为了弥合这个问题,有的西方励志书在案例选择上会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人物,比如司机杰克,厨师安德烈,这样的案例更亲和了,但为了交代人物背景,则又变得冗长了;另外,必然还需要大量的励志格言,这个问题就更大了,我们的文化中这样的格言、谚语、诗句、俚语、成语太多了,都耳熟能详、妇孺皆知,而且都经过无数岁月的淘洗,极其厚重、透彻、朗朗上口,说出来都“杠杠的”,都是能刺穿灵魂,印在脑子里的。而且,很多文言文的魅力在这一点上格外突出,“天行健,君子当强不息”,这是中国最古老的书里的文字,它的气势和味道是任何其他语言出不来的。所以,文化符号上的差异,使得很难通过对西方励志的阅读来实现对思想的充分影响,看着不错,但记不住。 二是价值观上存在的差异,这也是最根本性的。我们的国情、文化与西方不同,这决定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于人生、成功的理解不同于西方,思维方式也不一样。简单讲,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合二为一的,讲究天人合一,凡事做整体观,把修身励志与人生、生活、工作、学习、健康等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西方人则是一分为二,讲究分科、分类,把“成功/励志”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就是研究成功规律,目标就是成为富翁。孔子也喜欢财富,他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意思是,要是能赚钱,让我去做马夫也可以。但他进一步讲,“富而不可求从吾所好”,在财富之外,还有我爱好的生活。庄子则讲人生最高的’目标是“逍遥游”,即自由!我们如果有耐心,那么完全可以从中国古代书籍里援引成千上万条文字来支持这个说法,即中国人对成功的理解是更丰富多元的,而绝不是单极化的财富、权位。另外,如作家周作人所讲,中庸思想对中国人影响极深,中国人对事业的关注点在于长久,而不在于有多强大。 曾国藩经常告诫子弟“无好小利,不求速效”,就是不能急功近利,慢不要紧,关键要扎实、稳定,这样才能长久,人生不是看谁先成功,而是看谁笑到最后。而西方励志里急功近利的思想还是比较多的,特别是其中国徒弟们开设的所谓成功培训,宣扬一夜暴富,什么二十多岁就亿万身家,一堂课就改变命运,一种方法就包打天下。实在是骗人、害人! 再有,中国人自古即强调“内圣外王”的思想,从国家的层面讲,内在的实力强大了,外在的自然就能赢得世界其他国家的尊重;从个人的层面讲,内在的修养提高了、能力提高了,外在的事功自然就会有好的发展,也会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西方励志所没有的。 三是表达方式的差异。中国人认为,经典文字的特点在于其包孕性和启发性,强调阅读的过程即思考的过程。古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阅读第一步要做的是句读,就是你自己得能把文章中的句断开,这就要求阅读者必须能真正理解文章的意义才做得到。而修身励志主要是一个内省的过程,所以古代修身书一般只说理,不用案例,点到为止,从而给阅读者有充分的涵泳体会的空间。而现代西方励志过于依赖案例,案例固然有利于阅读者的理解,但也局限了阅读者的思考。而且,如西哲讲,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凡事换一个人、换一个时间、地点、情景,同样的做法可能效果会有天壤之别,所以案例有时靠不住。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既可以看到西方励志的局限,又基本可以总结出中国式励志的特点。 中国式励志就是基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运用中国特色的语言、案例、文化符号,以中国化的表达方式构建的,以修身为主题,树立开发包容的人生观,运用有效的方法,实现个性化成功人生的思想体系。 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本书的前三个篇目:理念、修养、实践。一个人,首先要认清一些理念,得明理,知道怎样看待人生、生命和生活,知道什么是成功,有正确的是非善恶标准,有基本的道德观念,知道处世为人的道理,还有一些常识和规律,以及积极的思维方式等等,这些都是理念;人要培养和提升自我的内在力量,要控制情绪、要谦虚、勤奋、谨慎、认真、乐观、坚强、厚道、宽容、豁达、有恒、忍耐、守信等等,这些都是修养;实践则包括人生中各种问题的处理经验、技巧。说得再简单一点,理念就是你得明白事,修养就是你得能干事,实践就是你得会干事。 而这一切我们的祖先已经讲了几千年,我们应当把它重新找回来了! 再回到我的病,回到曾国藩。通过重新阅读曾国藩,我的病基本治好了。挺不可思议吧。他的家书里详细记载了他的皮肤病,从三十岁直到晚年,怎么洽的,什么心得,都很详细,包括早期用黄芪、眠食有常最益于身体、不轻服药,以及最后他悟出皮肤之疾多数都可不药自愈,这些都被我成功借鉴。 关于一个人的书读多了,就会感觉跟他很亲近,就像一个生活中的朋友。我发现我跟他真的有很多共同点:都出身农家;都喜欢读书、思考、写文章;都喜欢书法,而且他在书法方面推崇的李北海和黄山谷恰是我的最爱;他是文官带兵,我是机关创业;另外还都有皮肤病,呵呵。当然,不同是:他伟大了,我仍然平凡;他已成为历史,我还在奋斗的路土。但我相信:吃透曾国藩,人生必不凡! 本书所辑曾国藩格言,主要从《曾国藩家书》(曾国藩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和《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著,李瀚章编撰,李鸿章校刊,黎庶昌等参校,中国书店2011年1月出版)、《唐浩明评点梁启超辑曾国藩嘉言钞》(岳麓书社2007年4月出版)中选取,编入理念、修养、实践三篇。同时,参考了《曾胡治兵语录》(蔡锷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冰鉴》(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曾国藩语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曾国藩箴言》(何书明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以及《曾国藩格言集锦》(百度文库)等资料,并选取了一些格言,不尽准确,但取其流布极广并裨益于青年,一并编入“拾遗篇”。 我不是专门学者,学识浅薄,写书是率性而为,旨在与青年朋友分享学习曾国藩的心得及自己的人生感悟,以期互相勉励、共同提高。疏漏舛误定然不少,望诸君海涵。 谷园 二○一一年十月九日
内容概要
这本书精选的200条语录,反映了曾国藩在人生200个重要问题上的经验、看法,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是曾氏智慧的精华,也是其被后世无数精英人物推崇效法的秘密所在。
这本书的作者作为资深的曾国藩迷,年轻有为,他把曾氏智慧内化为经营人生事业的动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的解读完全立足于现代人的工作生活,立足于时代潮流,说“真事”,讲“真话”,既深刻实用,又轻松有趣。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励志书,它在国内第一次提出“中国式励志”这个概念,因为中国人历来把成功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由理念、修养、实践等方方面面的点滴改进来促成。阅读这本书,您会对人生、对成功有更深刻、更全面的感受,会更有把握!
吃透曾国藩,人生必不凡!
作者简介
谷园,本名张立峰,喜爱国学,醉心书法,学生时代起即热爱《论语》等传统文化经典,对曾国藩情有独钟,并以其尽性知命、进德修业、反求诸己、立人达人等思想作为立身之基,处世之道,成功之本。所创办的模具网与国画网在业内均有一定影响。现供职于某市委机关。
书籍目录
自序:修身是中国式励志的主题
理念篇
人生的范本
儒家的人生观
行善可改善命运
思路决定出路
细节决定成败
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不如你的人却比你成功
人生而是不完美的
人生要做减法
读书可变化气质
进德修业
我要一年挣100万
抓紧借钱
两种动力
不 归 路
先求不败
不能靠运气
有梦想就有希望
进退之间
不放弃不放松
忙就对了
风水意识
敬畏之心
上场当念下场时
最靠得住的是自己
凡事留有余地
活着才是王道
治病三分靠医生七分靠自己
和 为 贵
兄弟最无间
传统好女人
既要有真爱,又要有浪漫
嫁人就嫁灰太狼
给孩子多一些空间
家族传承
广 交 友
处几个好邻居
曾国藩的八本三致祥
曾国藩的葵花宝典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如果不得志
猜忌最要命
知 天 命
感恩是福
人生三段论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修养篇
成功三品质
做一个好人
修身从与身边人搞好关系开始
新教伦理
格局第一
合格的职业经理人
内方外圆
泡
我思故我强
做个实在人
避免得罪人
埋头苦干少发牢骚
九思九容
千万忍耐
宽容
凡事宜早不宜迟
圆滑是一种境界
要有一技之长
稳重是大人物的标签
如果将来你是个大人物
终生学习
像草根一样奋斗
要 低 调
降龙伏虎
受 气 学
要有广阔的胸怀
奋斗并快乐着
明强
只有偏执狂才能够成功
曾国藩的美学情趣
曾国藩的八德
学艺三境界
胯下之辱
不忮不求
慎独以不看黄片为本
精英气质
不做亏心事
钱只会借给勤劳者
节俭是一种价值观
能耐、出息是挺出来的
大丈夫的气质
孩子的心境
不护短最轻松
你应当知道的周易六卦
修身三字经
人生三乐
交友之道
善于等待
静
要爱惜自己的名誉
隐性特长不妄求人知
职场奋斗观
言出必行
面对逆境要存一分淡定与洒脱
献身精神
我是小人吗
不要锋芒太露
做个脚踏实地人
实践篇
把大象关到冰箱里分几步
送礼是必要的
抱定一家
读书要体贴到身上去
曾国藩修身手册
攀附没什么错
将军赶路不追小兔
该出手时就出手
什么也架不住天天干
人情要命
让孩子多干活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应对危机
什么叫老练
得跟自己较劲
歇会儿再干
读书四法
家人之间不说狠话
享受读书的乐趣
善待亲朋
传统好农家
用什么样的人
清除害群之马
多给别人戴高帽
该狠时要狠
什么也不做
最贵的工资是最低的成本
实力是根本
攻守兼备
决策的能力
养生五法
婚姻经济学
官场不倒翁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管人要严
为官三大职责
得人治事之方
怎样树立权威
有的忙不能帮
选人的眼光
五勤五到
建立自己的统一战线
一定之规
落实不了的规矩不要立
怀疑的态度
把握关键
得有个天天念叨的事
如何协作
领导的魅力
毁誉之中立定脚跟
烧香拜佛不如拜自己
要 耐 烦
表扬别人也表扬自己
要找伯乐找靠山
功到自然成
要有成果
适合很重要
最后关头要小心
拾遗篇
最大的财富是自身实力的提升
示弱是一种智慧
想象一下自己的晚年
你的眼神
相由心生
企业要养气
得走精兵路线
对谁都得客客气气的
要能看穿人
反作用力
量随识长
君子之交淡如水
批评是一把小锉刀
傻样儿是爱称
改变自己
戒、定、慧
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做与众不同的事
男人得有个嗜好
别站着说话不腰疼
不要做愤青
居官三鉴
马屁应当怎样拍
做事要讲方法
社会的弱点
夹着尾巴做人
善用阳谋
看人要看人格
合作精神
就算是阿Q一回吧
一个习惯让你成为人上人
要了解底细
凡事打出点量
慢想快做
人生的弯道不要转得太急
审视成功
保底的品质
人生最高的追求是自由
附录:以曾国藩《挺经》谈“中国式”企业家人格塑造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我跟曾国藩起码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农家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然后通过考试离开农村。 现在我在城里工作,父母也搬到了城里,所以很少回老家了,很少能再跟村里那些从小光屁股一起玩、一起上学的发小儿们欢聚。偶尔他们到城里给我打电话,一起吃个饭,我就非常高兴,觉得心里暖和。但那种逐渐疏远的感觉还是无可避免。曾国藩定然也是因此而感叹,农村里没有朋友,实在是人生中的一大遗憾。 关于交友,常有两个问题:一是大多局限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圈子,一大帮朋友往往大同小异;二是交友时功利之心总在作祟,讲究人脉、圈子、交际能力。 其实朋友是我们看世界的窗口,参差多样才是美丽本原。苏东坡自称: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人生的广度与厚度,也正是体现于此。 曾国藩认为朋友是影响人一生成败的重要因素,他自己的成就也着实得益于他超一流的朋友圈,皆国手级的文士、豪杰,其中有的可能是布衣百姓,也有的是他幕府里的下属,但都是执朋友礼,“彼此恒以过相贬,以善相养,千里同心”,互相砥砺,互相激发,师友挟持,真是想不进步都不行啊。 爱因斯坦说,人生最大的财富就是交几个有头脑的朋友。这笔财富,你有吗? 处几个好邻居 文正语录 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 《曾国藩家书》同治五年十一月廿八日与纪泽书 【谷园解读】 农村里邻居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天然的。一个村庄的形成往往是若干年前,一户人家或者几户亲朋一起迁徙至此,筑屋开荒、建村立庄;若干年后,这几百或几千人的村庄里的人们都沾亲带故,知根知底,而且大家都种地,有说不完的共同语言,是一个充满亲情、友情、爱情的人群。邻里之间孩子们天天长在一起,大人们也一起下地、一起冬闲,自然亲密无间。我们老家现在要有个红白事,也都是邻里主动跟着张罗,把客人叫到家里吃饭。当然,随着包产到户,农村人种地之外做什么的都有了,差异化明显,邻里之间的亲密度也有所降低,而且,因为宅基、房高等问题,邻里之间发生矛盾的也很多。 城市里邻居之间的相对冷漠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陌生。不是有个电视剧叫《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吗,人对陌生的人和事物都有一定的恐惧心理。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人或买或租,从四面八方、五湖四海聚集在一个小区、一栋楼、一个单元,大家各忙各的,每天在外面战斗完,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谁还有心思关注邻居。没有时间与精力,甚至没有兴趣去跟邻居沟通、交往。于是,永远陌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