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顾钧 页数:31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系统的鲁迅翻译研究的学术专著。 长期以来,鲁迅被认为是思想家、文学家,是文化旗手,却常忘了他还是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的文学活动以翻译起,以翻译终,翻译的数量和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甚至超过他的创作。但鲁迅的翻译活动长期被忽视,而不研究鲁迅的翻译就讲不清鲁迅创作中的很多问题,全面研究鲁迅更离小开对他一生翻译活动的考察。 本书从鲁迅与翻译合作者的关系、鲁迅参与和主持的几套翻译丛书与杂志、鲁迅翻译与创作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入手,力图通过对鲁迅翻译的研究,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更为全面和深入鲁迅研究中的诸多问题。鲁迅是思想家型的翻译家,他对丁翻译作品的选择往往带着自己某一方面的深入思考,而其中译本的序跋附记尤为研究其思想的珍贵文献,本书于此也有全景的观照和深入的探讨。
作者简介
顾钧,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副教授。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获文学博士学位;后访学于英国伦敦大学、美国耶鲁大学。著有《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以及论文三十余篇,译有《沉默之子:论当代小说》(三联书店,2003),另有编著及古籍校注等数种。
书籍目录
导言:作为翻译家的鲁迅第一章 鲁迅的翻译思想 第一节 关于“硬译” 第二节 翻译材料的选择第二章 鲁迅前期的翻译 第一节 科学小说 第二节 《域外小说集》第三章 鲁迅中期的翻译 第一节 《工人绥惠略夫》 第二节 《一个青年的梦》 第三节 《现代日本小说集》 第四节 《现代小说译丛》 第五节 《苦闷的象征》 第四章 鲁迅后期的翻译 第一节 《思想·山水·人物》 第二节 苏联文艺理论 第三节 “同路人”文学 第四节 《死魂灵》 第五章 鲁迅其他与翻译有关的工作 第一节 几套翻译丛书 第二节 《译文》 第三节 与翻译合作者的关系 第四节 与青年翻译者的关系第六章 鲁迅翻译与创作的关系 第一节 翻译与创作互补 第二节 翻译对创作的影响鲁迅翻译年表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日文大量吸收了欧化的语法,正是日本迅速走向现代化的表征之一。近代以来中国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词语,开始不习惯,后来也就普遍使用了。语言从来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鲁迅在致瞿秋白的信中又说,他倡导“硬译”的重要原因之一,即在输入新的表现法,其中总会有些能够为汉语所吸收,这就是贡献,实在不能吸收的,予以淘汰就是了。开拓试验不能保证每一点都是成功的,只要算总账确有所得就好,“……其中的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这样也没有什么可怕。鲁迅关于翻译的这些意见充满了辩证的思考和身先士卒的开拓精神。鲁迅在语言问题上反对故步自封,反对一概排斥“欧化”,主张与时俱进。这样深刻的面向未来的思考,不禁令人想起德国学者鲁道夫·潘维治(Rudolf Pannwitz)的两句名言:“必须通过外国语言来扩展和深化本国语言。”“翻译家的基本错误是试图保存本国语言的偶然状态,而不是让自己的语言受到外来语言的有力影响。” 鲁迅对瞿秋白所指出的自己译本中的问题虚心接受,承认瞿译更加“达”而且“信”,对于译者和读者,都有很大的益处。不过鲁迅也指出,这些译文仍然只能使很受了些教育的甲类读者懂得,对于略能识字的乙类读者来说还是太艰深了。鲁迅进而指出,“必须区别了种种的读者层,有种种的译作”,完全的直译或所谓“硬译”的这一类译文,主要供文化水平比较高的读者(甲类的读者)阅读;对于文化水平比较低的读者(乙类的读者)则当然不宜采用,提供给他们的“至少是改作,最好还是创作”;而对于近乎文盲的受众(丙类),“启发他们的是图画,讲演,戏剧,电影”。鲁迅还强调,即使是大众化的东西,也有一个提高大众而不是一味迁就大众的问题。迁就和迎合大众,在翻译界历来很有影响,颇为鲁迅所不取。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作翻译和批评,我没有研究过等次,但我都给以相当的尊重。对于常被奚落的翻译和介绍,也不轻视,反以为力量是非同小可的。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新的世故》 翻译并不比随便的创作容易,然而于新文学的发展却更有功,于大家更有益。 ——鲁迅 《三闲集·现今新文学的概观》 对于留下的翻译数量堪比包括小说、杂感在内的创作的鲁迅来说,翻译恐怕和创作一样,在他内面作用巨大。 ——日本著名鲁迅研究专家 丸山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