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陈冬梅 页数:129
Tag标签:无
前言
宝岛台湾是我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岛上风景秀丽、气候暖和、物产丰富,极宜人类生存与发展。台湾居民绝大部分是从大陆直接或间接迁徙过去的,他们与原住民一起披荆斩棘,历尽艰辛,为开发和建设宝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随着大陆人民的大批迁入,大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风俗习惯不断地移植台湾,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使台湾文化成为中华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自1895年以来,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占和1949年以后两岸的长期隔绝,大陆人民对台湾的了解十分有限。虽然,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大批的台商和各界人士纷纷渡过台湾海峡,到大陆经商和从事文化交流,然而大陆人民进入台湾还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广大的青年学生迫切希望了解台湾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为了让大陆人民特别是大陆的青少年能比较全面、真实地了解台湾,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组织了一批研究台湾的学术工作者编写了“图文台湾”丛书。这套丛书以翔实的史料、精美的图片、通俗的语言,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介绍台湾的情况,既追述两岸人民共同开发建设台湾的艰苦历程,也颂扬两岸人民抗击外国侵略、收复台湾、保卫台湾的光辉业绩,同时展示台湾的美丽景观、民俗风情、民间信仰和文化艺术。 我们期望,这套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能陪伴你一起追忆历史,探访民俗,欣赏台湾的秀丽风光,让你从容地穿梭于时光隧道,流连于古迹佳景,轻松愉快地享受一趟台湾宝岛的文化之旅。
内容概要
在台湾文学史上,乡愁文学历史悠久,作品丰富,是非常独特而且具有魅力的文学创作。自明清时期起,就有大量以乡愁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传世;到日据时期,台湾人民饱受侵略之苦,心中苦恋“原乡”,也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到20世纪50年代,乡愁文学又被称为“怀乡文学”或“回忆文学”,在台湾成为创作风潮,取得了巨大成就。“乡愁文学”,顾名思义就是对乡愁情怀的抒写,在台湾这样特殊的地理、政治环境下,故乡、亲人和往事成为当时许多作家的创作源泉。历数台湾乡愁文学主要的创作者,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大陆去台作家,他们被迫离开自己的故乡到达海岛,而家属大部分都留在大陆,仅仅一水之隔却无法与亲人团聚,那种思念一定是刻骨铭心,他们只能借一支笔抒发自己的乡愁:二是土生土长的台湾同胞,他们生在台湾长在台湾,但是他们的根均在大陆,他们都期望有一天能到大陆拜祖寻根,都有领略华夏大好河山的愿望。但是海峡两岸隔绝,这些愿望都无法实现;三是从台湾到海外的作家,他们漂泊海外,深刻体会到身在异国的悲哀,他们渴望祖国繁荣富强,同时系念海峡两岸的土地和亲人,其乡愁更是复杂。这些乡愁文学作家怀念故乡,眷恋祖国,回忆往事,同时还表达了追根溯源的爱国主义情怀,留下许多经典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
书籍目录
导言小说篇 一 台湾同胞中的寻根者:吴浊流、钟理和、钟肇政 时代的见证者:吴浊流 永不屈服的文学灵魂:钟理和 台湾文学的传灯者:钟肇政 二 台湾文学的播种者:林海音 永远的“英子”,永远的林海音 《城南旧事》:两个故乡,两种乡愁 三 漂泊异国的华人女作家:聂华苓 漂泊者的足迹 《失去的金铃子》:失去的少年时代 四 留学生文学的鼻租:於梨华 浪迹天涯,人在旅途 《梦回青河》:梦回故乡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绿叶对根的眷恋 《傅家的儿女们》:从‘‘无根”到‘觉醒” 五 名将之子、文坛奇才:白先勇 “王谢堂前的燕子” 《纽约客》:“梦里不知身是客” 《台北人》:“只是朱颜改”散文篇 一 台湾散文的一代宗师:梁实秋 千里做远客 《雅舍谈吃》:美味之中寄乡愁 《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乡情的眺望 二 台湾文坛“美文”的传承者:张秀亚 早慧的文学才女 青春时光与故土印象 亲情难忘 三 怀旧文学的翘楚:琦君 “文坛常青树” 千里怀人 故乡风情 四 流亡海岛的散文家:郭枫 怀乡思绪的书写者 《蝉声》:蝉声中的乡愁 北方,永远的家园诗歌篇 一 草书圣手、诗坛名宿:于右任 “君问归期未有期” 寄情于诗,企盼统一 二 享誉两岸的乡愁诗人:余光中 望乡的牧神 不老的乡愁 三 台湾现代诗人群体的乡愁吟唱 海洋诗人:覃子豪 “蓝星先驱”:钟鼎文 诗坛元老:纪弦 “诗魔”:洛夫 “现代诗守护神”:罗门 四 女待人的故土印象 “永远的青鸟”:蓉子 草原上走来的女诗人:席慕蓉结语参考文献与图片来源
章节摘录
钟理和(1915-1960),祖籍广东梅县,客家人,出生于台湾省屏东县世代务农的小康之家。他是一位坚决主张“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的爱国主义者,他仇视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传统习俗,关心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以孜孜不倦的精神默默地在台湾乡土文学的园地上耕耘,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文学事业。 钟理和一生历尽坎坷,备尝人间疾苦。始终顽强写作。正是因为他爱上了同姓姑娘钟台妹并坚决和她结婚,才受到了外界的重重打击,颠沛流离。他于1938年离家出走,只身到了东北的沈阳,1940年回到台南,不顾一切地和父母诀别并带走了钟台妹,他和钟台妹结为伴侣并在沈阳建立新家庭。当时他们的生活陷入窘境,生下第一个孩子时,穷得连奶粉也买不起。1946年抗战胜利。他举家回到台湾,但他病魔缠身,为支付医药费将财产变卖一空,又失去了9岁的次子钟立民。 钟理和永远值得后人敬仰的精神就是反抗,在生活中处处受到命运的捉弄,在写作时条件极其艰苦,但他从不妥协和放弃,不停地斗争和反抗,为了文学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他谈到个人的生活道路和创作时说:“做中国的作家,已经是个不幸,何况在当时异族的统治之下,台湾那种环境要想以中文立身,那是怎样的轻妄?”在台湾这种特殊的环境下,钟理和仍以一颗爱国之心写出了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和对祖国无限的向往。《原乡人》就是一篇表现大陆和台湾同胞血肉关系,抒发对祖国深情厚意的自传体小说。 《原乡人》采取了儿童的视角,以儿童的眼光表现了被殖民的台湾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内心情感,他叙述了“我”如何从少年时代加深了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从而坚定了“原乡人的血,一定要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的信念。小说一开始就写了两个老师的对比。第一个老师是福佬人。随和友善;第二个老师是日本人,经常着制服,腰佩长刀,昂首阔步,威风凛凛。日本人的盛气凌人跃然纸上,写出了殖民者的狂妄和心虚。日据时期,日本殖民者的暴行给台湾人民的生活与心灵带来的苦难与折磨是难以尽说的,作者表现了对日本警察的厌恶:“一对老鼠眼的日本警察自后面进来了。他像一头猛兽在屋里咆哮了一阵,然后不容分说把老板的名字记下来。”在日寇铁蹄下,台湾人民饱受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在精神上更加靠近祖国,认同大陆,看到原乡人老师就觉得很亲切,奶奶也对“我”说我们都是原乡人,都是从原乡搬到这里的。在作者的眼里,大陆人民和台湾人民的勤劳、勇敢、善良是一致的,表现了台湾人民对大陆的认同感——“村人们喜爱听父亲叙述大陆的事情。原乡怎样怎样,是他们百听不厌的话题”,这其中蕴含了多少乡愁!作品中的二哥对大陆有着深厚的感情,“七七事变”后,四个月间,北平、天津、太原相继沦陷,屏东的日本人欢喜若狂,夜间灯火满天飞,二哥眼睛充血好像没有好好睡觉一样,最后决定去大陆参加抗日斗争,二哥去后,他的“欢迎你来”的声音一直在“我”耳畔萦绕不绝,最终“我”也到大陆抗日去了。兄弟两个虽然没有把爱国挂在嘴边,但他们的思想、言行实际上都是爱国主义的。 钟理和从小就向往原乡,向往祖国,他热切地从奶奶讲的故事里,从书本上,从原乡来的老师的教诲里了解、想象、复现了原乡的面貌和祖国的形象,这正道出了台湾同胞的心声和乡愁:海峡两岸人民同宗同祖,我们的根都在“原乡”。这位“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用尽一生的血泪从事着文学创作,为台湾的乡土文学留下了撼人心弦的一章,他以他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得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尊敬和爱戴,台湾文艺界还把他的小说《原乡人》改编成传记电影。回归原乡是寻根的历程,虽然斯人已去,但钟理和对故乡炽热的爱却没有终结…… 。
编辑推荐
那湾清浅的海峡,流淌着多少离人的思乡泪…… 那片海岛的上空,盘旋着多少游子的归乡梦…… 当远隔天涯,当亲人难见,有一个名字深深地刺痛了所有游子的心,那个名字就是——“故乡”。曾几何时,尝一尝故乡水的清甜,闻一闻故土的芬芳,那是怎样一种奢望!于是,海岛上的那些游子,拿起了一支支沉重的笔,循着曲曲折折的笔迹,追逐着一场场旧时的梦,寻找着一条条回乡的路…… 今天,当我们用这样一本小书,沿着林海音的“城南”、聂华苓的“金铃子”、白先勇的“台北人”足迹,沿着梁实秋的“雅舍”、琦君的乡情旧梦,沿着于右任的“望大陆”、余光中的“乡愁”深情……一路缓缓走来,细细品味,于是,我们也深深懂得:什么是“故乡”,什么是“乡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