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张荣伟 页数:281 字数:300000
内容概要
本书是第一部全面总结反思“新课程改革”的力作。 本书从政策、理论和实践三个维度探讨了课改的合法性、合理性与可行性,论题涉及课改的历史背景、核心思想、一线探索、实际成效、文化重构、评价机制、社会舆论等七个方面。整体上,这七大问题及其解答逻辑相辅相成,具有内在关联性,不仅勾勒了课改的全貌与发展轨迹,而且为其自身完善和未来路径选择提供了较为合理的依据。
作者简介
张荣伟,男,1969年10月生,安徽省固镇县人。1988年7月~2000年8月,在中学任教;2000年9月~2003年6月,在福建师范大学攻读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9月~2006年6月,在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习,获得哲学博士学位;2008年8月~12月,在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
书籍目录
绪论 问题与方法:教育改革的一般分析框架 第一节 关于教育改革的三个基本问题 一、谁是改革者:教育共同体的扩充与限制 二、改革为什么:教育目的作为基本尺度 三、如何实现改革:科学、政治与精神的融合 第二节 基础教育改革的三种主要模式 一、专家模式:理论批评与学派建构 二、行政模式:政策落实与教育规范 三、校本模式:理想激发与行动自觉第一章 政府的选择与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的发生逻辑 一、素质教育:“一个挂在天边的月亮” 二、“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谱系与意义 三、“新课程改革”的文本依据:政策与方案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与推进策略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策略第二章 专家的策划与引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 第一节 谁是“新课程改革”的专家 一、“新课程改革”的专家组织机构 二、“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专家作为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一、相关问题的提出及其论辩 二、“新课程改革”的人性论基础 三、“新课程改革”的知识论基础第三章 教师的习得与创新:“新课程改革”的一线探索 第一节 “三大培训”与“三大支柱” 一、通识培训课标培训教材培训 二、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 第二节 “三级课程”与“三个转变” 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第四章 学生的体验与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成效 第一节 由新教材、新课堂到综合实践活动 一、新教材 二、新课堂 三、综合实践活动 第二节 由新选择、新评价到新考试 一、新选择 二、新评价 三、新考试第五章 学校的开放与转型:“新课程改革”的文化重构 第一节 学校发展的主导力量与可行路径 一、从“教师发展”、“学校转型”到“文化重建” 二、从“专家引领”、“政府推动”到“学校自主” 三、“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科研文化新态势 第二节 学校究竟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一、“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论意蕴 二、杜威、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三、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第六章 高考的顺应与调控:“新课程改革”的评价机制 第一节 高考改革:从实践到理论 一、高考改革大事记:1977年~2008年 二、高考改革:基本理论与现实困境 第二节 没有高考改革,就没有课程改革 一、先行课改省(区)高考方案新变化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大趋势第七章 社会的赞誉与批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路向 第一节 不同的声音,共同的追求 一、“王、钟之争”:知识观的对立与冲突 二、“院士上书”:数学新课标的理论困境 第二节 教育改革并非只有一种选择 一、“一元性政策文件”与“多元性实验方案” 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调研与修订结语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永远在路上附录 “新课程改革”政策、文献举要主要参考文献面与点的紧张——编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政府的选择与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 新旧世纪之交,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宏观社会背景。同时,从国际教育发展领域来看,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则是波澜壮阔、风起云涌。“新课程改革”自然是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由课程变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体系重新建构的过程,它涉及课程目标的转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标准的研制、教材与教学的创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建立、评价体系的重构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的运行等。可见,它是一项历史意义重大,辐射面广,任务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牢记的是,政府选择与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民族振兴,在于促进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此,经常性地对“新课程改革”进行回顾与反思,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应该制度化。这样,才能够保证其沿着正确的道路展开,保证其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而这一切工作的前提在于,对“新课程改革”作一个本体性研究,把握其历史脉络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