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钱理群,刘铁芳 页数:30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为三辑:乡村教育:问题与出路、乡村教育:被遮蔽的文化世界、现代化、乡村文化与教育重建。是将一些学者关于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主题的调查论文结集成册。主要针对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现代化乡村文化与教育重建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钱理群,1939年1月30日生于重庆,祖籍浙江杭州。195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0年毕业。1960—1978年先后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学校、地区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攻读现代文学,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
书籍目录
第一辑 乡村教育:问题与出路 韩少功:山里少年 朱丽敏等:我是农民的儿女——乡土叙事文本 张楷:我教书是希望孩子们抬头望望自己的未来 倪伟:精神生活的贫困 陈壁生:我的故乡在渐渐沦陷 刘永刚、李子鹏、谢兴华:守望的童心 孙世祥:巧家有个发拉村 孙立平:大学生生源农村孩子比例越来越小了 中央党校课题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 杨东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阶层差距 张玉林:中国农村教育:问题与出路第二辑 乡村教育:被遮蔽的文化世界 刘铁芳: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 文敏:高桥镇的学生们 吴秀笔:农村该有怎样的人文教育 郑新蓉:故事与反思:教材在农村遭遇的尴尬 钱理群: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 乐黛云:乡土教育与人文素质 蔡蓬溪:大雁哪里去了? 彭程:荒野与大学有着同等的重要性 张柠:乡村的游戏和玩具 蒋铧薇:乡土教材在中国 赖长春:村落文化视野中的教育需求第三辑 现代化、乡村文化与教育重建 黄灯:故乡:现代化进程中的村落命运 康晓光:“现代化”是必须承受的宿命 刘健芝:乡村建设的另类经验 贺雪峰: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 蔡禹僧:重建一个丰富的民间社会 刘健芝:乡村图书馆——公共生活空间的开拓 刘老石:农村的精神文化重建与新乡村建设的开始 石中英:失重的农村文明与农村教育 张宝石:空心社会的发展陷阱和困境中的不绝希望 黄菡:乡村的目光——农村学生城市认知的经验研究 钱理群:关于西部农村教育的思考
章节摘录
山里少年 韩少功 乡学校九月一日秋季开学,但初中部没有任何动静,教室里空空荡荡。原因是报到注册的学生太少,学校只得停课两周,让老师们分头下村去搜寻学生,劝说他们重返课堂。据老师们说,初二、初三的生源流失率较高,情况好的话,他们最终能把七成左右的学生稳定到毕业。 初中生流失成了农村新的沉重的问题。学习枯燥无味而且负担重,造成了孩子们的厌学。读了书仍无就业保证,正在使家长们失望。钱当然是更重要的问题:在有关教育部门反复整改过后的2002年,最低一档的收费标准,是小学一年级新生三百多元——尚不包括今后补课、试卷、资料、校服、活动、保险、卫生等方面的开支。一个孩子如果想读上高中,对于农民家庭来说更意味着“洗劫”。根据现行法规,农村的义务教育范围不包括高中,于是这里高中的收费较为自由。一个学生为此差不多得花费年均万元,用农民的话说:打个瞌睡也有价钱,你就当已经被学校绑了票。这种文明的大规模“绑票”,使农村高中风光无限,还有数以百万计的所谓利润上缴财政,成了乡镇企业普遍滑坡以后某些地方政府新的财源。 可以简单地计算一下:即使是小学一年级三百多元收费,也是80年代初期同类收费的近一百倍——而这同一时期内的稻谷价格只增长了五倍,猪肉价格只增长了六倍,竹材价格甚至不升反降。这意味着,慢进快出之下,农民即使从这些年市场化进程中获得了收益,也通过教育这个渠道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地被拿走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