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郝名玮、徐世澄 著 页数:356
Tag标签:无
前言
近一个时期以来,关于世界文明的研究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与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密切相关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进行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上的交流、分工和合作,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广泛应用,克服了过去历史上长期把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分隔开的地理障碍,世界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乃至整个世界经济融入了一个庞大的网络。当前,虽然世界仍不太平,但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已不决定于军事实力,而决定于国家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的总体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文明的性质和程度将是一个长期起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不少学者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文明问题并进行各种不同文明的比较研究,认为文明和文化的因素将在21世纪的世界发展过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世界文明研究是一个十分宽广的学术领域,是涉及诸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世界文明源远流长,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是历史和现实紧密联系的生动体现。人们的现代生活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古代生活的延续和发展;历史也不是已经永远消逝的僵死的存在,而依然活在当代的现实之中。人类昨天的文明是我们今天的文明的根,只有真正理解了人类的昨天,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人类的今天,并更自觉地去展望和创造人类的明天。从这一点来说,研究世界文明不仅具有历史的、理论的意义,而且也有强烈的现实的意义。我们认为,研究世界文明首要的要求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尊重历史,根据大量第一手资料,探讨各个文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作出客观的科学的评价。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是特定的人群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具体历史条件下活动的创造物,都有其自身按历史规律产生和发展的演变过程,有自己的辉煌时期和重大成就,在不同的时代起着不同的历史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有的文明后来衰落了,这也是合乎辩证法规律的现象,并不意味着文明本身天生有高下优劣之分。过去长期以来在西方国家的历史研究和文明研究中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所谓“欧洲中心论”的观点,把西方文明说成天生优越,高人一等,并以西方文明的价值观和标准去评判其他文明,甚至企图以西方文明去一统天下。历史却充分证明,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霸权观念是极其错误的。远在西方文明兴起之前,其他邻近地区如埃及和两河流域就早已达到了高度的文明并创造了许多光辉业绩,而西方文明的成长就得益于其他文明的哺育。以作为西方文明之源的古希腊文明为例,无论是在天文、数学、医学、建筑、雕刻乃至神话、宗教信仰等方面,古希腊人都从其他文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因此,历史上的一切文明成就都是对全人类文明作出的宝贵贡献,都应得到充分承认和尊重。我们研究世界文明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必须确认各种文明的多样性及其文化的多元性。纵观人类历史,自古至今世界上出现的各种文明和文化虽然都是人类的创造,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表达源自人性深处的思想感情方面有其共性,但在表现的方式上却各有其特殊性,呈现出丰富多样的不同面貌和相互间的差异。实际上,文明的共性和文明的特殊性、多样性并非互不相容、截然对立的,而是辩证地统一的,其共性即寓于特殊性和多样性之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今天生活在全球化时代,将会出现一种统一的所谓“全球文明”,每个人将成为“世界公民”,世界文化也将朝着趋同的方向发展,多样性将逐渐消失。这是莫大的误解,实际情况恰好相反,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这不仅没有消灭各种文明和文化的特殊性和差别,反而使它们获得新的活力而日益朝着多样性的方向发展。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得蓟充分的尊重,因为世界发展的动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假如世界上原有的多种文明果真由实质上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所谓“全球文明”所代替,那么世界不是变得过于简单划一、平淡乏味了吗?如今不同文明和多元文化的存在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肯定。199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2001年为“各种文明之间对话年”,提出要开展和加强世界上各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保持文化的多元性,加深各国、各地区人民的相互理解,以清除对和平的威胁,共同合作解决一些全球性的问题。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一致通过了关于《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把文化多样性提升到“人类共同遗产”的高度来认识,认为它对人类是必需的,并指出应把它看作一笔有生命力的可以不断更新的财富、可以保证人类生存的一个过程。我们今天研究世界文明,就是要从这些“人类共同遗产”中汲取新的启示和灵感,对创造今日的文明作出贡献。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不同的文明之间需要经常的往来和交流,乃至相互吸收和交融。文明并不是与世隔绝、孤立自在和自我封闭的东西,它需要通过与其他文明的对话、接触和交流从外界不断获得和补充营养,取得新的活力,焕发新的生机,才能茁壮成长、发展壮大。一种文明,不管曾经多么辉煌,一旦把自己封闭起来,断绝与其他文明世界的联系和往来,文明内部不断创新和前进的动力就会逐渐枯竭,变得保守僵化而走向衰落。因此,对文明本身的发展来说,相互间的对话和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近年来却有人宣扬所谓“文明冲突论”,把不同的文明说成彼此无法沟通、截然对立的东西,断言文明之间的差异必然导致激烈的对抗和冲突,而且把这种文明冲突提到冷战后世界发展“模式”的高度来看待。这样的理论也是违背文明发展的历史事实的。从世界文明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碰撞虽然经常发生,但并不必然导致不可调和的冲突,使一方消灭另一方。历史上确曾有过在不同文明的激烈冲突中文明成果被大量毁灭的事例,但这种冲突往往不是由文明之间的差异所引起,而主要是由于背后的物质利益的推动。一般说来,各个不同文明的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乃至交融互变,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常态和主流。我们应更客观地、全面地去看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应片面地夸大它们之间的矛盾对立和冲突。以研究世界文明问题著称的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文明并非一成不变,它有能动l生,同时又有稳定性。文明的本质特征之一是相互传播和借用,既把自己的东西向外输出,又借用和吸收其他文明的东西,这种借用是有选择的,即借用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以丰富自己。同时,文明又有“拒绝借用”的特性,即拒绝对自己不适用的东西以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稳定性。布罗代尔的看法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大体上说,世界上不同的文明就是在这样的良性互动关系中发展起来的。面向世界上丰富多样的不同的文明,应如何正确对待呢?我们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所崇尚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如果加以现代的诠释,可以作为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所谓“和而不同”,其前提首先是充分承认和尊重世界上不同事物的存在,肯定和允许事物之间的差异、区别和分歧,然后对不同事物进行适应的调解和妥善的安排处理,使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得到调和,最后达到整体的和谐的发展。按这一原则去处理文明间的关系,就应努力维护和保持文明的多样性,主张各国人民有权自主选择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文明。各国人民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决不能强迫他们都接受某种特定的文明,都采取统一的发展模式,这样才能保证文明的多样性不受侵犯而得以健康发展。当前,在战争威胁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更应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努力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和交流,加深相互理解,互相宽容,平等相待,尊重对方,彼此借鉴,共谋发展,使世界文明更加绚丽多彩。这也有利于加强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以上是我们对世界文明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我们研究世界文明,归根到底还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服务。我们不仅要了解祖国的中华文明的光辉成就,而且也需要具有关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知识,这样才能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话和交流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使中华文明更加发扬光大;同时又要根据世界文明发展的形势,制定一套既能推动我国文明建设,又能有效地应对外来文明挑战的发展战略。正是为了这个目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成立了“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并设“世界文明研究”课题组,组织院内外数十位有关专家学者分题进行合作研究,《世界文明大系》这套多卷本著作便是专家们多年辛勤劳动的成果。世界文明格局,其形成过程并没有预设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程序,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各种元素综合作用下,自然形成的,所以我们不应该,也无法设定某种统一的标准来切分。我们经过长期深入研究,反复推敲,也参考了国际学术界比较通行的文明模式理论,如汤因比、亨廷顿等学者的学说,但主要还是本着具体问题具格分析的原则,从各文明形态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宗教、民族、地域、国家等多样标准来划分。如拉丁美洲文明是因为地域形成文明板块,伊斯兰文明主要是因宗教而凝聚的,美国、加拿大是因为国家而形成自己的文明样式。
内容概要
针对国际学术界的“西方中心论"和“文明冲突论",中国学人提出自己的文明理论,将世界文明划分为12种文明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组织40多位著名学者历时10余年,编纂《世界文明大系》12卷。中央电视台超大型电视系列节目《文明之路·世界文明环球纪行》据此创意而成,并以之作为理论基础。
作者简介
汝信,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部委员、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主任。1931年出生,江苏吴江人。1949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56年攻读著名学者贺麟先生黑格尔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哲学所从事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副院长,并兼任哲学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在国肉外学术机构中曾担任的主要职务有: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政治学会会长以及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副主席、东德科学院外籍院士、韩国启明大学名誉哲学博士等。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史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研究。主要著作有《黑格尔范畴论批判》(与姜丕之合著)《西方的哲学和美学》《西方美学史论丛》《西方美学史论丛续编》《美的找寻》等。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系列节目《文明之路·世界文明环球纪行》总策划。
书籍目录
前言序编 拉丁美洲 第一章 拉丁美洲的定名 第二章 地理、自然环境 第三章 拉丁美洲区域的划分及其文化特色第一编 拉丁美洲古代文明 第四章 概况 一、拉丁美洲土著的起源 二、拉丁美洲古代文明发展概况 第五章 阿兹特克文明 一、前阿兹特克文明 二、阿兹特克文明 第六章 玛雅文明 一、历史发展阶段 二、农业生存的基础 三、贸易发展的活化剂 四、社会组织与政治体制 五、神话与宗教 六、文化成就 第七章 印卡文明 一、前印卡文明 二、印卡文明 第八章 拉丁美洲古代文明与华夏古文明的关系 一、研究状况的历史回顾 二、我们的观点第二编 拉丁美洲近代文明的形成(1492年~19世纪末) 第九章 政治 一、西班牙美洲殖民地 二、葡萄牙美洲殖民地巴西 三、法国美洲殖民地法属圭亚那、今海地及其他安的列斯岛屿 四、荷兰美洲殖民地——今苏里南及安的列斯岛屿 五、丹麦美洲殖民地今美属维尔京群岛 六、英国美洲殖民地今圭亚那及安的列斯岛屿 第十章 经济 一、西班牙美洲殖民地 二、葡萄牙美洲殖民地一巴西 三、法国美洲殖民地法属圭亚那、今海地及其他安的列斯岛屿 四、荷兰美洲殖民地一一今苏里南及安的列斯岛屿 五、英国美洲殖民地一一今圭亚那及安的列斯岛屿 第十一章 社会 一、西班牙美洲殖民地 二、葡萄牙美洲殖民地巴西 三、法国美洲殖民地法属圭亚那、今海地及其他安的列斯岛屿 四、荷芑美洲殖民地今苏里南及安的列斯岛屿 五、英国美洲殖民地今圭亚那及安的列斯岛屿 第十二章 宗教 一、西班牙美洲殖民地 二、葡萄牙美洲殖民地巴西 三、法国美洲殖民地法属圭亚那、今海地及其他安的列斯岛屿 四、荷兰美洲殖民地今苏里南及安的列斯岛屿 五、英国美洲殖民地今圭亚那及安的列斯岛屿 第十三章 文化 一、西班牙美洲殖民地 二、葡萄牙美洲殖民地巴西 三、法国美洲殖民地法属圭亚那、今海地及其他安的列斯岛屿一 四、荷兰美洲殖民地今苏里南及安的列斯岛屿 五、英国美洲殖民地今圭亚那及安的列斯岛屿第三编 拉丁美洲近代文明的发展(18世纪末~20世纪初) 第十四章 启蒙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一、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 二、经济思想 三、教育思想 四、科学技术 第十五章 民主共和思想、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的传播与实践 一、民主共和思想 二、宪章制度的移植 三、“考迪罗”现象 四、政教分离与信仰自由 五、“文明与野蛮”之争 六、功利主义、实证主义的传播与实践 第十六章 文学的发展 一、新古典主义诗歌和独立运动的歌手 二、浪漫主义文学 三、高乔文学 四、后期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 五、现代主义文学 第十七章 建筑与艺术 一、建筑 二、艺术 第十八章 中华文明的影响 一、华人与拉丁美洲 二、习俗 三、生产技能和战斗精神第四编 拉丁美洲现代文明(20世纪初~21世纪初) 第十九章 政治思潮 一、民族主义思潮 二、社会主义思潮 一、普雷维什的“中心一外围”理论 二、依附论 三、新自由主义 四、新结构主义 第二十一章 现代文学的发展 一、现实主义与先锋派并行发展时期(19lO~1959) 二、文学“繁荣”时期(1960年~90年代末) 三、走向21世纪的拉美文学(20世纪末~21世纪初) 四、 拉美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十二章 现代建筑与艺术 一、现代建筑 二、墨西哥壁画运动和20世纪拉美绘画 三、拉美电影百年沧桑 四、拉美音乐、舞蹈 第二十三章 解放神学 一、拉美的天主教会 二、拉美天主教会的分化 三、“游击队神父”卡米洛·托雷斯 四、巴西主教弗莱雷的“觉悟化运动”和卡马拉的和平反 五、麦德林会议 六、古铁雷斯与“解放神学" 七、普埃布拉会议 八、斗争在继续 九、解放神学依然存在并很活跃 第二十四章 民族一体化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构成 二、拉美印第安人现状 三、拉美国家对印第安民族的政策 四、拉美印第安人运动崛起总结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插图:第二章 地理、自然环境地理、自然环境是孕育文明的母体。要认识某个文明,必须首先了解孕育出这个文明的地理、自然环境。某个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必然孕育出某种具有其地域特色的文明。因此,地理学成了研究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拉丁美洲文明在其孕育、发展进程中,深受其地理、自然环境的影响。我们不打算全面叙述拉丁美洲的地理、自然状况,那毕竟是另一门学科的任务。我们只简要地、重点地描绘一下对拉丁美洲文明的孕育和发展甚具影响的一些地理、自然因素和特征。拉丁美洲地处西半球南半部,北起墨西哥与美国交界处的格兰德河,南至合恩角,全长13500公里,最宽处达5000余公里,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拥有无数座大大小小的岛屿。岛屿集中在加勒比海,组成大安的列斯群岛(包括古巴岛、圣多明各岛、波多黎各岛和牙买加岛)和小安的列斯群岛(包括巴哈马群岛、特立尼达岛、多巴哥岛、巴巴多斯岛、巴布达岛、安提瓜岛、圣卢西亚岛、圣维森特岛、格林纳达岛、多米尼加岛、马提尼克岛、瓜德罗普岛、阿鲁巴岛、库腊索岛、托图加岛,等等);此外,散布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中比较重要的岛屿有马格丽塔岛、马尔维纳斯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复活节岛和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等。总面积为2070万平方公里,人口5.6亿(2006年统计数)。现有33个独立国家,另有13个尚未独立的地区(除法属圭亚那位于南美大陆外,其余均为加勒比海的岛屿,分属英国、美国、法国与荷兰管辖)。向东,拉丁美洲通过大西洋中的岛屿同欧洲、非洲相连;向西,通过太平洋中的波利尼西亚群岛和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与大洋洲和亚洲相通;向北,通过美国、加拿大与亚洲接近。与外界联系的便利,密切了拉丁美洲同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
编辑推荐
《拉丁美洲文明(修订插图本)》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