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齐鲁书社 作者:谭善明 等著 页数:401 字数:31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修辞学有着古老的历史。从广义上说,自从人类语言产生时起,修辞活动就开始了,这主要是指在特定情况下对语言运用方法或效果的关注。修辞学理论初步形成的时间在中国和西方基本是相同的: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出现了以传授修辞学为业的“智者学派”,而此时的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处士横议,百家争鸣”,修辞理论逐渐从言语实践中产生。从修辞理论诞生之日起,修辞学就同语言和实践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它是以形象的语言来说服对方或实现特定的目的。所以修辞性的语言不同于普通表达的语言,它们虽然同样服务于人类实践,但修辞因其审美特性而增强了表达的效果。特别是当修辞学转入书面语以后,它所特有的“美的表达”更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然而,一种对修辞很狭隘的见解今天还广为存在着,那就是将修辞看做是咬文嚼字、雕琢词句的技巧,这意味着修辞学难登大雅之堂。这不仅是修辞学在中国的不幸遭遇,从中世纪以后,西方修辞学也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岁月,它作为语言上的美化和装饰,作为一种在偏离中产生审美愉悦的技巧,受到理性主义的不断讨伐。实际上,这种语词技巧上的修饰只是修辞活动很小的一部分,修辞的活力表现在它对话语的建构过程中,这种活力正是修辞学从它的古希腊罗马传统一直继承下来,并在今天西方得以发扬光大的东西。不过由于修辞本身所无法割舍的目的性,使修辞的审美研究难以独立。西方古典修辞学是与政治学和伦理学密不可分的,当代修辞理论更多从语言、社会实践、哲学三个层面展开,审美研究往往穿插其中。这三种研究的特点分别是: 第一,语言层面的静态研究。这种研究主要关注修辞技巧,分析总结语言运用过程中能提高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段。从宏观的角度,总结语音、词汇、语法、文体等各个方面的语言现象,从中发现语言使用的特殊表达规律,使各种语言手段具有的修辞特性系统化,这样就产生了一个与语言的普通用法即“零度修辞”系统相对应的修辞系统。另一方面,是进行具体的话语分析或文本分析,将语言的使用与特定的语境联系起来,在具体的语言活动中考察修辞特性和修辞效果。但这仍是一种静态研究,重在探索与语境相适应的修辞技巧和修辞手段。人们总结规律不仅是为了揭示修辞的普遍性,更是为了对语言使用进行指导。无论是宏观的总结还是具体的分析,都往往试图一劳永逸地把握住语言的变化。这种修辞研究具有一种符合论的倾向,存在这样一个预设,那就是妥帖的修辞表达能够将所指准确而完美地呈现出来。因而,“合适”、“得体”被奉为修辞的最高原则,整个修辞过程被看做是语辞的调整或适用,修辞方法的本质也就成了对表达要求的适应和对表达效果的提高。 ……
内容概要
《20世纪西方修辞美学关键词》由谭善明、杨向荣等所著,本书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描绘20世纪西方修辞观念的地图:第一,修辞与转义。第二,修辞与文本。第三,修辞与形式。第四,修辞与认知。第五,修辞与语言。
本书内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可供读者阅读学习。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修辞与转义
一、转义
二、象征
三、隐喻
四、强喻
五、寓言
六、反讽
七、相似性
八、差异
第二章 修辞与文本
一、文本
二、叙事修辞
三、能指漂移
四、隐含的读者
五、作者之死
六、零度写作
七、文学接受
八、对话
九、理解
十、复调
十一、误读
十二、解构
第三章 修辞与形式
一、形式
二、符号
三、张力
四、材料与程序
五、结构
六、朦胧
七、陌生化
第四章 修辞与认知
一、修辞认知
二、真理
三、意识形态
四、主体
五、历史
六、显现
七、身体修辞
第五章 修辞与语言
一、语言学转向
二、语言的牢笼
三、表征危机
四、话语
章节摘录
怀特所抒写的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为我们揭示出历史叙事的独特思维模式。历史在特定意识中不停编纂,小心翼翼而又别出心裁。不同的历史哲学家拥有不同的思维模式,于是形成了虚构历史的不同意识。怀特对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展开深层结构的剖析,把历史看做是以叙事性散文话语为形式的一种修辞结构。在剖析历史想象深层结构根本变化的同时,它将不同史学思想家的共同身份描绘成一个与众不同的话语世界中的参与者,进而分析在这个不同的话语世界中存在着的不同“风格”的史学思想。话语参与到历史的虚构中,怀特提出了三种方式:情节化解释、论证式解释和意识形态蕴涵式解释。①所谓的情节化解释是指通过鉴别所讲述的故事的类别来确定该故事的意义,通过类别的角度来定型故事的意义。编年史学家在编排历史故事时,有的是以悲剧的方式,有的是以浪漫剧的方式,有的是以反讽的方式,有的是以史诗的方式(史诗的情节结构看起来像是编年史本身的一种隐含形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每一种历史,即便是最具有“共时性”或“结构的”历史,都以某种方式情节化了。形式论证式解释是指史学家在将故事情节化解释之外,推求出另一种行为,即形式的、外在的或推理的论证式解释。在这种概念化层面上,史学家通过建构一种理论的推理论证来阐述故事的事件,这主要可分解成一个三段论:包含一些推定的因果关系的普遍规律的大前提,规律适用于其中的涉及边界条件的小前提,以及结论,即实际发生的事件都是根据逻辑必然性由上述前提推导而来。事件的构造就在规律一演绎中获得了解释。意识形态蕴涵式解释是从伦理的角度来对历史知识的本质问题进行解释。这里的“意识形态”是指一系列的规定,它要求人们在社会实践范围内采取一种立场并遵照执行。对这种立场的选择有四种,大致分为:无政府主义,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对历史过程进行的情节化解释、形式论证、意识形态蕴涵式解释与上述四种不同立场中的一种相吻合。这样,每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特定的历史及其过程的观念,每一种历史观也伴随着特殊而确定的意识形态蕴含。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