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齐鲁书社 作者:李爱红 页数:24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关于小说的思想意蕴的探究是目前《封神演义》研究的焦点。《封神演义》思想主旨的多元化和矛盾性,使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呈现多样化。最初学者多论及小说中表现的历史观和伦理观的进步与否。后来,研究者将小说内容与社会政治生活、文化背景进行比照,认为小说是反观明代社会思潮的一面镜子。另外有很多文章专门对小说中的宗教思想进行了探讨:有的是对小说中提到的而宗教史上并不存在的阐教与截教的考证和推测;有的是对小说中“三教合一”思想的分析;有的则阐述小说中的道教文化内涵。 最后是关于《封神演义》的文学定位。如上所述,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论及《封神演义》时说过:“较《水浒》固失之架空,方《西游》又逊其雄肆,故迄今未有以鼎足视之者也。”此语几乎为后来评价《封神演义》的文学地位定下了一个基调。《封神演义》是明代神魔小说的扛鼎之作,它对后来各种文艺创作的影响也是学界公认的,其民间影响力足可以和《西游记》比肩。不过,长期以来,在各种比较正式的研究著作中,对它作为一部独立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评价却又是比较低调的,多种学术著作在谈及《封神演义》时不是语焉不详,就是吹毛求疵。即便是近年来随着一些新的文艺观念的引入,研究界对它的评价有所提升,总体而言,这些评价却又是相当克制的,且颇多指摘之词。不难发现,在当前文艺界勃兴的重释中国传统文艺经典的浪潮中,《封神演义》是一部备受冷落的古典文学名著。这从有关《封神演义》的学术论文和专著的数量即可见一斑:据中国人民大学光盘资料索引(1979~2007)检索结果,笔者发现研究《西游记》的论文1194篇,《封神演义》却只有47篇。
书籍目录
序前言上编 《封神演义》的艺术想象第一章 借神演史——关于成书过程的想象第一节 历史素材的选择一、选材原因二、取材规律第二节 历史的艺术化一、历史人物神魔化二、历史虚幻化第三节 从《新刊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到《封神演义》第四节 历史与现实第二章 化平庸为神奇——关于神魔人物的想象第一节 感生与异貌第二节 法宝与洞天福地第三章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关于神魔斗法的艺术想象第一节 神魔斗法的类型与特点第二节 神魔斗法的艺术渊源一、民间文学母题的变形与幻化二、宗教幻想体系的影响第三节 神魔斗法艺术想象的魅力下编 《封神演义》的经典化第四章 民间神典——《封神演义》经典品质一第一节 《封神演义》中的神仙谱系一、阐、截教派神仙二、“封神榜”第二节 《封神演义》与民间的造神运动第五章 神魔小说创作的典范——《封神演义》经典品质二第一节 《封神演义》与《西游记》第二节 《封神演义》与其他史话类神魔小说第六章 经典化历程——《封神演义》的传播第一节 《封神演义》的传播环境第二节 《封神演义》的传播方式一、书面传播二、声像传播第三节 《封神演义》批评一、明清时代的评点二、现代文学评论结语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不能否认,作者这一极具叛逆性的选择与当时激进、活跃的思想界,与波涛汹涌的反传统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除此之外,热衷于此段历史的另一原因是历史在民间的影响力。虽然“武王伐纣”在统治者那里讳莫如深,但是对其讴歌赞颂的声音在民间绵绵不绝于耳。纣王形象的丑化,妲己的妖魔化,文王、武王、姜太公的神圣化都离不开民间力量,无论是唾弃还是吹捧,都彰显着这段历史在普通民众心目中不可低估的分量。而小说的读者群正是以普通民众为主,抓住他们的心有助于获得创作成功。《封神演义》作者毅然搁置起统治阶层的顾忌,而依赖民问对这段历史的关注力度,使小说得以激起波澜,并始终如方兴未艾般,流播深远。 历史可以“昭往昔之盛衰,鉴君臣之善恶,载政事之得失,观人才之吉凶,知邦家之休戚……有义存焉”,然而“史之文,理微义奥”,“不通乎众人”。①所以如果将历史通俗化、故事化,把史书所含之“义”揭示、阐发出来,使普通民众“入耳而通其事,因事而悟其义,因义而兴乎感”,“是是非非,了然于心目之下”,②那自然是功莫大焉。《封神演义》的作者致力于揭示、阐发“武王伐纣”历史的“义”,以为今之镜鉴。同时,作为主观性艺术创作,其中也饱含了作者借此抒已胸臆的肺腑之言。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