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齐鲁 作者:吴兢 编 页数:326
Tag标签:无
前言
朕惟三代而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間,尤莫若貞观之盛。诚以太宗克己励精图治于其上,而群臣如魏徵輩感其知遇之隆,相与獻可替否以輔治于下,君明臣良,其獨盛也宜矣。厥后史臣吴兢,採其故實,編类为十卷,名日《贞观政要》。有元儒士臨川戈直,復加考訂注释,附載諸儒论說以暢其义,而当时大儒吴澄,又为之題辭,以为世不可无,其信然也。朕万机之暇,銳情經史,偶及是編,喜其君有任贤纳谏之美,臣有輔君进谏之忠,其论治亂興亡,利害得失,明白切要,可为鑒戒,朕甚嘉尚焉。顧傳刻歲久,字多讹谬,因命儒臣重訂正之,刻梓以永其传。于戲!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朕將遠師往圣,允迪大猷,以宏至治,固不专于是編,然而嘉尚之者,以其可为行遠登高之助也。序于篇端,读者鑒焉。
内容概要
《贞观政要》由唐·吴兢撰,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议诤、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国军政思想。宋、元、明、清各朝对《贞观政要》十分重视,历代帝王都从中借鉴,以期长治久安。元代戈直又采录唐宋二十二家大臣史家,如柳芳、欧阳修、司马光、吕祖谦等议论,虽未收录然可知后人之重视 。 《贞观政要》全书强调臣僚谏劝帝王的作用,置立以谏诤为内容的专篇,不仅要谏诤帝王,而且也要谏劝教导太子及诸王。从这个角度说,《贞观政要》一书就是吴兢通过树立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榜样,用以开异和谏劝唐中宗、唐玄宗及其后的继承者。
作者简介
编者:(唐代)吴兢
书籍目录
啣製貞觀政要序貞觀政要集論题辭貞觀政要序集論諸儒姓氏第一卷 論君道一 論政體二第二卷 論任賢三 論求諫四 論納諫五第三卷 論君臣鑒戒六 論擇官七 論封建八第四卷 論太子諸王定分九 論尊敬师傅十 論教戒太子諸王十一 論規諫太子十二第五卷 論仁義十三 論忠義十四 論孝友十五 論公平十六 論誠信十七第六卷 論儉約十八 論謙讓十九 論仁惻二十 慎所好二十一 慎言語二十二 杜讒邪二十三 論悔過二十四 論奢縱二十五 論貪鄙二十六第七卷 崇儒學二十七 論文史二十八 論禮樂二十九第八卷 論務農三十 論刑法三十一 論赦令三十二 論貢賦三十三 辯興亡三十四第九卷 議征伐三十五 議安邊三十六第十卷 論行幸三十七 論畋獵三十八 論災祥三十九 論慎終四十校點後記
章节摘录
养于平昔。律以孟子之言,殆所谓过適用人之非,非间行政之失而已。无乃于格心之道猶有所未至乎?故程子谓其能正君而不能养德,真氏謂其即事而言者多,即心而論者少,正救于已形者多,變化于未形者少,其知言哉。王珪,太原祁縣人也。武德中,为隱太子中允,甚为建成所禮。後以連其陰謀事,流于雋州。建成誅後,太宗即位,召拜谏议大夫。每推誠盡節,多所獻納。珪嘗上封事切谏,太宗謂曰:“卿所論皆中朕之失,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稷永安,然而不得者,只为不聞己過,或聞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復聞過能改,何慮社稷之不安乎?”太宗又嘗謂珪曰:“卿若常居谏官,朕必永無過失。”顧待益厚。貞觀元年,遷黄門侍郎,參預政事,兼太子右庶子。二年,進拜侍中。時房玄龄、魏徵、李靖温彦博、戴冑与珪同知国政,嘗因侍宴,太宗謂珪曰:“卿識鑒精通,尤善談論,自玄龄等,咸宜品藻,又可自量孰与諸子賢?”對曰:“孜孜奉国,知無不为,臣不如玄齡。每以谏静为心,耻君不及堯、舜,臣不如魏徵。才兼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詳明,出納惟允,臣不如温彦博。處繁理劇⑩,眾務必舉,臣不如戴胄。至如激濁揚清,嫉惡好善,臣于數子,亦有一日之長。”太宗深然其言,羣公亦各以为盡己所懷,謂之確論四。
后记
《贞观政要》,十卷四十篇,唐吴兢編撰。吴兢(公元670-749年),汴州浚仪(今河南開封)人。大足元年(公元70工年),由宰相魏元忠、朱敬則等人舉薦,入史馆編修国史。中宗時任右補闕、起居郎、水部郎中等职。玄宗時,歷任谏议大夫兼修文馆學士、衛尉少卿、左庶子等职,繼續參与国史編撰工作。曾撰《唐書》、《唐春秋》,均已散佚,并与劉知幾等共同編撰《武后實錄》。吴兢編撰史書,主張秉筆直書,以取信于後人,世人比之为董狐。編撰《貞观政要》之目的,吴兢在其《上表》中說的比較清楚。他認为,太宗“文武皇帝之政化,自曠古而來,未有如此之盛者”,“至如用賢納谏之美,垂代立教之規,可以弘闡大猷增崇至道者,并焕乎国籍,作鑒來葉”.于是,乃就“其委質策名,立功樹德,正詞鲠義,志在匡君者,并隨事載錄,用備勸戒”。編成此書進呈,希望皇帝“擇善而行,引而申之,觸類而長”,使“貞观巍巍之化,可得而致”。
编辑推荐
《贞观政要》是由齐鲁书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