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齐鲁书社 作者:郑明璋 页数:286
Tag标签:无
前言
明璋同志告诉我,他的博士论文就要出版了,要我作序。明璋是我心爱的学生之一,我自然很愿意在他论文出版时说几句话。 上世纪90年代初,明璋考上山大中文系硕士生,跟我研读中国古代辞赋。据我观察,他大概是当时中文系研究生中最用功的学生之一。我每次到他宿舍窗前探视,总是见他坐在桌前静静地读书写作,无一例外。他带着厚厚多圈的近视镜,就是他整天研读用眼不息的结果。我敲敲窗,劝他出去走走,活动活动,他总是笑笑,连说不要紧。我有个科研项目,即为两汉赋作评注,这是一项新工作。我分给他任务最重,但他却完成最快。他先后完成的初稿总在十万字以上。 硕士毕业后,我曾一再鼓励他考博,因为我特别喜欢他,以为这位学生是一个可造人才。但他因家庭原因,只得暂时停学,回临沂母校执教。在此期间,他经常应人之邀,合作撰写论文。他分担工作量往往最大,但署名又往往放在最后。他个人也发表不少有分量的论文。我喜欢书法,想整理王羲之父子的著作。我提出与他合作,他虽极忙,但却马上答应,并很快完成初稿。我因种种原因现在还无法定稿,但将来当能完成。
内容概要
汉赋的歌功颂德与经学思想密切相关,汉赋讽谏的主观意图以及客观效果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体现了儒家思想对王权的约束规范和君权至上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内在冲突。汉赋铺张扬厉的表现手法以及对大美的追求显然与经学定一尊、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和道家“道容万物”的精神息息相通,也与汉人疆域的拓展和活动范围的扩大有着密切的关联。汉代经学和道家等各种文化形态自身的变化也深深地影响了汉赋题材和艺术风格的发展衍化。比如说,如果没有谶纬神学的渗入以及神话和仙话、时空文化、音乐舞蹈和衣食文化等对汉赋的影响,汉赋的奇光异彩就将会大打折扣。时空观念对汉赋作家的生命观和汉赋结构艺术的影响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必须把汉赋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置于一定的文化发展的动态的过程之中,放在多种文化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来考察和审视,才可以真正理解和认识汉赋在它的发展和衍变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题材、形式和审美等方面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 正是基于这种想法,所以作者选择了汉代的经学、道家、时空文化、神话和仙话、音乐舞蹈、衣食文化作为我们研究的视角,着重挖掘和分析它们与汉赋创作的关系以及这些文化形态的发展衍变、交叉融合给汉赋的题材和艺术表现形式所带来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以往的汉赋研究,或分析作家作品,或探讨艺术形式,其中有的文章也分别涉及了汉赋与政治、经济、哲学、思想、民俗、文字、审美、恋情、神仙、都城建筑、地域文化等许多方面的问题,但是不够集中和全面,有些挖掘得还不够细致和深入。尽管如此,这些可贵的研究成果仍然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和教益,让我们有机会、有可能重新梳理汉代主要的文化形态和汉赋的关系,并对这些关系给予我们力所能及的关注。
作者简介
郑明璋,1967年生,山东郯城人,临沂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199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入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读博,主攻先秦两汉文学,2006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本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曾在CSSCI来源期刊等多家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有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绪论第一章 汉代经学与汉赋第一节 经学视野与汉赋重大题材的选择第二节 谶纬与汉赋第三节 儒家诗教传统与汉赋讽颂第四节 一尊一统的神圣与汉赋包揽宇宙的快意第二章 汉代道家与汉赋第一节 汉代道家的阶段性特征及其与汉赋的关系第二节 道家本体论与汉赋的艺术构成第三章 汉代时空文化与汉赋第一节 先秦时间观与汉赋作家的生命意识第二节 时空视角与汉赋的结构生成第四章 汉代神话、仙话与汉赋第一节 敬神、役神及神灵题材在汉赋中的演变第二节 从汉赋创作看汉人对待仙的态度的两重性第五章 汉代艺术与汉赋第一节 音乐艺术视野下的汉赋创作第二节 舞蹈艺术视野下的汉赋创作第六章 汉代衣食文化与汉赋第一节 汉赋与汉代衣食文化映象第二节 汉赋题材世俗化的文化内涵结语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汉代经学与汉赋 儒家思想经过长期奋斗终于在汉武帝时期走上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道路,成为汉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并进而发展成为官方的正统哲学——经学。凭借政权的力量,再加上利禄之途的引诱和现实生活中榜样的力量,经学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经学的理念影响了汉赋作家对题材的选择,促成了赋家在作品中对定一尊、大一统观念和儒家仁政理想的极力阐发。思想家、文学批评家也总是以儒家经典为标准评论作家作品和各种文学现象。他们强调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汉代《诗经》学的发达促成了汉赋中的颂扬与讽谏这两大功能。从文学艺术发展的角度看,汉赋的颂美,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汉赋作品中所竭力铺陈刻画的宫殿建筑、山川物产、苑囿狩猎、歌舞、饮宴以及其他汉人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无一不是为了展示汉家功业和帝王的伟大,反映的是人对自然和世界的征服。至于讽谏,我们认为,从汉赋发展的总的倾向看,从司马相如到扬雄再到班固与张衡,讽谏意识在逐步加强。这种加强,是时代和作家身份的变化这双重的原因造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作家的身份由原来的文学侍从之臣转变为具有深厚经学素养的政治家,作家创作的着眼点在发生变化,对社会和政治的反思也在逐渐加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