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齊魯書社 作者:吴夏平 页数:27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写作目的是围绕“制度诗学”展开,试图从宏观视野进行“制度与文学”的学理探究,在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寻求此一命题新的突破。 全书共设六章:第一章论述制度的文化品格,主要从起源、性质和功能等方面探索制度的规定性,同时又对唐代行政制度的运行机制作简要的说明,以期明了整个唐王朝典章制度的行政性文化品格;第二、第三章分别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视角分析制度与文学的关联性;第四章在审视传统学术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制度与文学”研究方法的探索,特别是数量统计法和数字化古籍的利用问题,当引起研究者的注意;第五章制度与文学研究举要,对已有研究成果,比如科举、教育、迁谪、谏议、礼制、文馆等与文学的研究逐一评介,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力图找到新的研究增长点;第六章余论,总结“制度与文学”研究范型的得与失,提出在“复与变”、“静与动”两方面进行规定性突破。
作者简介
吴夏平,1976年生,江西都昌人。2005年获华南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规划项目、贵州师范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各一项,参与完成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一项。已出版专著《唐代中央文馆制度与文学研究》(齐鲁书社2007年版),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制度的文化品格一、制度的起源二、制度的性质和功能三、唐代行政制度的运行机制第二章 制度与文学关联的心理学基础一、神兽之间二、集体行为与个人行为第三章 制度与文学关联的教育学背景一、博文约礼二、通经致用第四章 制度与文学研究方法论一、对传统研究方法的检视二、新方法之应用三、古籍数字化及其利用第五章 唐代制度与文学研究举要一、科举与文学二、教育与文学三、迁谪与文学四、谏议与文学五、礼制与文学六、文馆与文学七、其它研究第六章 余论一、得与失二、复与变三、静与动附录杂论一、数据库与古代文学研究二、从行状和墓碑文看唐代骈文的演进三、从制度迁变看著作郎官“大手笔”心态四、唐代秘书省社会地位变迁五、唐代文学研究补阙与蠡测六、《唐代文馆文士考》例举主要参考文献及征引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制度的文化品格二、制度的性质和功能(四)制度的功能与其性质相应,制度的功能包含维护正义和相对公平功能、制约功能、引导功能等。其一,制度维护相对正义和公平。美国学者罗尔斯谈到制度与形式的正义时说:“社会正义原则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一种合作体系中的主要的社会制度安排。我们知道,这些原则要在这些制度中掌管权利和义务的分派,决定社会生活中利益和负担的恰当分配。”社会制度安排是正义的基本原则,也是正义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这是因为制度作为社会基本结构的一种公开体系,每个介入其中的人都知道这些规范和他对规范规定的活动的参与是一个契约。一个加入一种制度的人知道规范对他及别人提出了什么要求。他也清楚:别人同样知道这一点,他们也清楚他知道等等。但这并等于是说所有的制度都是公平的或合理的,我们只是说总体来看制度应当具有这种功能。永远没有绝对的公平,也没有绝对的正义。因此,我们也许还要把单独一个或一组规范、一种制度或它的一个主要部分,与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体系的基本结构区别开来。这样做的理由是,一个制度的一个或几个规范可能是不正义的,但制度本身却不是这样。同样,也可能某一种制度是不正义的,而整个社会体系却非如此。不仅有这样一种可能:即单独的一些规范和制度本身并不是足够重要的;而且有这样一种可能:在一个制度或社会体系的结构中,一种明显的非正义可补偿另一种非正义。
后记
我在华南师大攻读博士学位的那段时间里,曾跟随戴伟华先生做“唐代文馆文士考”的工作,毕业论文题目也选定为“唐代中央文馆制度与文学”。论文答辩组的傅璇琮、邓乔彬、吴承学、陈飞诸先生出于关爱,将成绩评为优秀。但我个人一直认为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修改和深入研究。经多位前辈的不吝指教,笔者对论文作出较大改动,2007年由齐鲁书社列入“文史哲博士文丛”出版。书虽然出版了,但我依然不满意。我曾一度沉浸于“制度与文学”这个命题之中,思考如何在现有范式之下进行突破,从本质上揭示制度与文学的关联性。这些就是我写作本书的缘由。有学者戏称离开导师独立问学的阶段为学术“断乳期”。本人“断乳期”的表现不是很好,从这本小书中即可看出。虽然思虑颇久,但书中一些观点仍难免偏狭甚至错误,敬请读者原谅。由于述论的性质,书中引用了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虽已随文逐一注明,借书稿出版之机再次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编辑推荐
《唐代制度与文学研究述论稿》由齐鲁书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