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齐鲁书社 作者:陈文新 页数:22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本书里,“现代”指“现在这个时代”,即从1919年到现在。但它同时又是一个文化概念,从传统到现代,强调的是文化范型的转变。一般认为,这种文化转型在晚明就已开始,而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文化加快了转型的进程,1919年的“五四”运动,则标志着现代文化主导地位的确立。本书所讨论的《红楼梦》误读现象,大都发生于1919年之后,且或隐或显地带有现代文化的烙印,1919年之前的种种情形,只有少数特别重要的事例受到我们关注。 在中国古典名著中,《红楼梦》是最容易让人走火入魔的,种种“揭秘”,种种“解梦”,其数量之大,也许只有“《周易》研究”才能与之相提并论。 于是有了《红楼梦》的现代误读一书。 胡适是新红学当之无愧的宗师。新红学的学木范式由他建立,而《红楼梦》的现代误读,也不幸与其负面影响有关。 本书以胡适为主要批评对象,对于周汝昌、俞平伯、刘心武等先生,则重在明其渊源,示其流弊。
作者简介
陈文新,湖北公安人,1957年生。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红学会理事等。主编的l8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是我国首部系统完整、涵盖古今的编年史,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在学界享有盛誉。其个人专著“古典文学论著四种”(《传统小说与小说传统》、《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与主要理论问题》、《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入选武汉大学“名家学术”系列,有“大家风范,实至名归”之评。自1990年开始发表红学论文,成果颇丰,主要著作(含主编)有《红楼梦:悲剧人生》、《百家汇评本(红楼梦)》(辑评)、《红学档案》(审订)等。
书籍目录
总序自序题记第一章 “新文化”视野下的价值判断——“《红楼梦》在思想见地上比不上《儒林外史》” 一 《红楼梦》与西方相遇 二 胡适的断语:“曹雪芹的思想很平凡” 三 虚拟情境:胡适与诸位红学家对话 四 胡适的误区:以判断代替理解第二章 “科学主义”旗帜下的“新红学” 一 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为“新红学”奠基 二 “新红学”只关心作者问题和本子问题 三 胡适的“科学”情结与“新红学”的“科学方法” 四 胡适的“自传”情结与“新红学”的“自传说” 五 从胡适对《红楼梦》“文学技术”的贬抑到茅盾的“尽量删削”第三章 “自传说”的蜕变:从探佚到索隐 一 探佚:“从高鹗的意思,回到曹雪芹的意思” 二 众说纷纭的推测:是探佚也是索隐 三 嫁接于“自传说”之上的索隐第四章 我看《红楼梦》 一 贾宝玉的谱系归属 二 《红楼梦》与宫体诗 三 扬黛抑钗倾向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新文化”视野下的价值判断——“《红楼梦》在思想见地上比不上《儒林外史》” 一 《红楼梦》与西方相遇 在《红楼梦》的传播、接受史上,这部名著与西方的相遇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件。所谓“与西方相遇”,其内在含义是:西方文化大规模地涌人中国,传统的士大夫逐渐转化为现代知识分子。当现代知识分子用西方文化的眼光或准西方文化的眼光来阅读《红楼梦》时,在我们看来,其实质正是《红楼梦》与西方相遇。 《红楼梦》与西方相遇,第一个引人注目的成果是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于1904年4月到7月发表在《教育杂志》第8、9、10、12、13期上,共l.4万字。后收入《静庵文集》,于1905年11月出版。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静观,浙江海宁盐官人。晚清秀才。他早年接受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融合中西方哲学、美学思想,形成了其涵化中西的美学体系,继而攻词曲,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史学、古文字学等领域均深有造诣,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l927年6月,在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王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成为学术史上一桩颇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红楼梦评论》是红学史上第一篇系统研究《红楼梦》的专论,其著述方式带有鲜明的西方文化影响的烙印。自1754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以来,清代对于《红楼梦》的研究主要以评点、随笔杂感和题咏的方式进行。王希廉、张新之、姚燮等人沿续脂评的方式,细读全书,逐回评点,并把这些评论文字附在《红楼梦》上,随小说正文一起刻印,在读者中流传甚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