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齐鲁书社 作者:张华松 编 页数:共六册
Tag标签:无
前言
济南,因其地处古济水(即大清河)南岸,故名。秦时为济北郡之历下邑。西汉初,高帝六年(前201)封其子刘肥为齐王,改属齐国。高后元年(前187)割齐之济南郡为吕王(台)奉邑。此事见于《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应是济南始为地名出现的最早记载。文帝十六年(前164)分齐国为济南国。景帝三年(前154)吴楚七国之乱后,始改为汉朝中央直辖的济南郡,治所东平陵。东汉初复为济南国。晋永嘉年间(307~312)济南郡治始移至历城,此后历城便成为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统一后,改济南郡为齐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一度改为临淄郡。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始称济南府。元世祖忽必烈改称济南路。明清时期仍称济南府。民国十八年(1929),改济南府为济南市,为山东省省会,一直沿用至今。但其行政区划,多有调整变化。今之济南市下辖六区一市三县:即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历城区、长清区,章丘市,平阴县、济阳县、商河县。现在我们要写的济南历史,基本上就是上述区域的历史。
内容概要
《济南通史》上起远古下迄当代。按时间先后顺序,共分为先秦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宋金元卷、明清卷、近代卷、现代卷、当代卷,另附文物考古与山水园林名胜卷,共八卷。在体例上参照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和我主编的《山东通史》的体例,根据济南的历史实际而略加变通。各卷都分为前言、综述、典志、列传、大事年表五个部分。前言是以自序的形式说明《济南通史》各个时期的历史发展大势和时代特征,地域特征,其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前人研究成果评述,本书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以及在编写中需要说明的若干问题等。综述是依照时间先后顺序,以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形式论述济南历史不同时期的重大事件,以体现济南历史发展过程、特点及其规律。典志是以政书体的形式撰写济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文学艺术、宗教、民族、社会风俗、外事侨务、文献、考古等各方面的专题,以弥补综述与列传所不便容纳的史实。列传则采用纪传体的形式,以专传、合传、类传、附传等不同体例,分别撰写济南籍对济南历史有一定影响的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虽非济南籍但对济南历史确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人物,则视具体情况分别在综述或典志中适当加以记述。图和表包括各种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实体图片、历史地图以及各类年表、世表、专题表等,以弥补文字表述的不足。以上五个部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互相联系,互相补充,详略互见,力求比较充分地反映济南历史的全貌。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观点准确,史实可靠,结构合理,脉络贯通,文字通顺,深入浅出,便于更多的读者阅读。但由于时间仓促,再加上我们的水平有限,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上述要求,实在没有把握。只好恭请读者多加批评指正,以便今后再进一步修改提高。
作者简介
安作璋,男,汉族,1927年生于山东省曹县。1951年毕业于齐鲁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历任山东师范学院历史系助教、讲师、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现任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山东历史学会与山东地方志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他在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山东地方史,尤其是秦汉史的研究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50多年来他一直在高等学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开设过中国古代史、秦汉史、山东地方史等多门课程,培养了一大批硕士.博士研究生、高中级历史教师,有的已成为知名的学者。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汉史初探》、《两汉与西域关系史》、《班固与汉书》、《秦汉农民战争史料汇编》、《秦汉官制史稿》、《秦汉官吏法研究》、《刘邦评传》(与孟祥才合著,后增订为《汉高帝大传》)、《学史集》等书。其中《秦汉官制史稿》是“秦汉史研究中的一项丰硕成果”,“不仅填补了断代官制史方面的空白,而且在许多方面有新的开拓,它的出版在中国官制史研究的漫长过程中树立了又一块新的里程碑”。《刘邦评传》一书“不仅是刘邦个人的传记,而且还是一部翔实的西汉开国史”。“其中不少人,可以说是在司马迁、班固为他们作传后第一次对他们作了科学的评述”。以上两书先后于1986年、1991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此外,他还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编《中国史简编》、《秦汉史》、《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多卷本《山东通史》、《中国运河文化史》、大型丛书《山左名贤遗书》等多种。其中(《中国史简编》于1998年经国家教委审定推荐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通用教材;《山东通史》“以其丰富的内容、翔实的资料、恢宏的规模、浓郁的地方特色而独树一帜”,“堪称为地方史研究中的开创之作,是近年来历史研究的突出成果”。1996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安作璋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历史学家,被日本学者誉为“秦汉史之大家”。他的名字和生平事迹已被收入《中国名人大词典》、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大词典》等多种传记、词书中。目前除培养博士生外,正在为主编多卷本《齐鲁文化通史》而努力工作。
书籍目录
济南通史(一) 总序 前言 综述 一、远古时代的济南 (一)后李文化 (二)北辛文化与大汶口文化 (三)东夷族的早期传说 二、虞代的济南 (一)虞代概说 (二)虞舜与济南 (三)济南地区的典型龙山文化 三、夏代的济南 (一)姒姓族团迁居城子崖类型龙山文化区 (二)王推官庄类型岳石文化所反映的济南社会 四、商代的济南 (一)先商与济南 (二)商朝前期商人东进与大辛庄聚落的建立及发展 (三)商朝后期谭国易姓与大辛庄聚落的衰落 (四)商朝在济南的殖民点及其殖民统治 (五)帝辛征夷方与征夷方路线考 五、西周时代的济南 (一)齐鲁建国及济南一带的诸侯国 (二)周道的修通与《大东》诗篇 (三)齐的西进和周的东征 六、春秋时代的济南 (一)齐灭祝与“公会齐侯于泺” (二)齐桓公伐谭及其对济南地区的经略 (三)齐晋鞍之战与齐国霸业余绪的终结 (四)平阴之战与济左巨防的修建 (五)齐景公时期的济南 七、战国时代的济南 (一)田氏代齐之初济南一带的“内忧外患” (二)威、宣二王对济南地区的经略 (三)乐毅伐齐与济南一带的战争 (四)秦军占领历下与齐国的灭亡 八、秦代的济南 (一)秦廷中的济南人士及其行迹 (二)秦始皇东巡与封禅 (三)“始皇帝死而地分” 九、西汉时代的济南 (一)汉朝建立与娄敬三策 (二)济南地区诸侯王国的兴亡 (三)酷吏郅都、宁成治理济南 (四)伏生传经与经学的阴阳五行化 (五)汉武帝封禅与济南儒生的作用 (六)济南王氏家族的崛起与王莽代汉改制 ……济南通史(二)济南通史(三)济南通史(四)济南通史(五)济南通史(六)
章节摘录
济南通史(一)一、远古时代的济南(一)后李文化后李文化是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后李遗址的发现而命名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济南市文物考古部门在文物普查过程中,就发现了后李文化时期的遗址。此后二十多年来,这类文化遗址又发现了十余处,主要有历城盛福庄、郭店、大辛庄、张马屯,章丘西河、小荆山、绿竹园、摩天岭、茄庄西、小坡以及长清月庄、万德西南等。它们主要分布在泰山北侧和长白山的西北麓,坐落在海拔五十米上下的山前冲积平原的河旁台地或濒河高地上,如西河遗址坐落在巨野河支流西河东岸,绿竹园遗址坐落在西巴漏河西岸,小荆山遗址坐落在漯河南岸,茄庄西遗址坐落在漯河东岸,张官遗址坐落在南大沙河东岸,万德西南遗址坐落在北大沙河西岸。就目前的考古发现来说,这一带应是后李文化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其中西河、小荆山和月庄遗址经过了考古发掘。后李文化经过了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经过测定的C14年代数据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其年代一般定为距今大约在八千五百至七千五百年之间。西河遗址1991年发掘中测定了四个年代数据,经过树轮校正,年代在距今大约八千四百至七千七百年之间,前后大约延续一千年左右。这个测定的年代跨度并不一定是该文化的起止年代。有人估计,后李文化的年代上限可能要达到九千年以上,下限延续到同北辛文化早期的年代基本相衔接。这样,后李文化的整个延续时间可能达到一千五百至一千八百年之间。后李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把济南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谱系向前推进大约一千多年,进一步缩短了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同以细石器文化遗存为主要特征的凤凰岭文化之间的距离,对于济南地区追寻新石器早期文化的起源以及农业的产生等,均具有特殊的学术意义。
后记
在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的具体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由济南社科院编纂、安作璋先生主编的多卷本《济南通史》终于付梓。本卷为《济南通史》的第一卷《先秦秦汉卷》,各部分执笔者如下:“综述”一及二之三,何德亮。“典志”二,陈新岗、张弘、张鑫、闫静、鞠桂芝;四,李伟。“列传”一,徐北文;二,王铁军;九,安作璋、张汉东;十一,史瑞玲。其余,皆由张华松执笔。张华松最后审编、修改和定稿。地图由山东省历史地图集编辑部绘制,图片分别由李铭、李晓峰、刘元刚、任相宏、刘薇薇等提供,在此谨致谢忱。本卷可能存在诸多缺憾乃至错谬,敬请读者方家不吝赐教。
编辑推荐
《济南通史(套装全6册)》由齐鲁书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