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7 出版社:齐鲁书社 作者:(明)朱棣 页数:20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般若经大部六百卷之一卷,文约而义精,喻为金中之刚,良有以也。六百卷文,汪洋浩瀚。而本书发挥般若要旨,既详且尽,又复旁通诸大乘经。其指导学者观照法门,不第禅宗之向上,净宗之一心,皆有所阐发而已。其尤具法眼,发前人所未发!
作者简介
作者:(明)朱棣 合著者:一苇
书籍目录
御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会因由分第一善现启请分第二大乘正宗分第三妙行无住分第四如理实见分第五正信希有分第六无得无说分第七依法出生分第八一相无相分第九庄严净土分第十无为福胜分第十一尊重正教分第十二如法受持分第十三离相寂灭分第十四持经功德分第十五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究竟无我分第十七一体同观分第十八法界通化分第十九离色离相分第二十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威仪寂净分第二十九一合理相分第三十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校点后记
章节摘录
六祖曰 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 又大阳禅师曰 大阳一禅,竟日如然。滔滔不间,触目遇缘。若能如是,法法现前。 傅大士曰 禅河随浪静,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觉性,亡虑灭迷情。遍计虚分别,由来假立名。若了依他起,无别有圆成。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梵语般若,此云智慧。诸法属意,意属识,此识是妄。 金刚三昧经云 所见境界,非我本识,二乘之人分别诸相,皆是妄识,本识又何可得也?菩萨了知本识究竟,故无分别。 傅大士曰 慧灯如朗日,蕴界若乾城。明来暗便谢,无暇踅时停。妄心犹未灭,乃见我人形。妙智圆光照,惟得一空名。 又六波罗蜜有总颂云 三大僧祗劫,万行俱齐修。既悟无人我,长依圣道流。二空方渐证,三昧任遨游。创居欢喜地,常乐遂亡忧。 临济禅师曰 佛有六通者,谓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人味界不被味惑,人身界不被触惑,入意界不被法惑,所以达此六种,皆是空相,不能此乃依道人,虽是五蕴秽陋之身,便是地行菩萨。 由黄禅师曰 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精明者,六根也。各与尘合,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中间生六识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无所有,一切皆空,束六和合为一精明,此乃了悟之人,唯有真心,荡然清净。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六祖曰 如无相心布施者,为无能施之心,不见有施之物,不分别受施之人,故云无相布施。 僧若讷曰 如是布施者,指出色香等六尘也。不住于相者,乃不住六尘之相。若住相布施者,但是人天果报而已。 李文会曰 萨应如是布施者,谓舍除一切烦恼憎爱之心也。然烦恼本空,皆是妄见,有何可舍?经云:一切诸有,如梦如幻。一切烦恼,是魔是贼。 逍遥翁曰 烦恼性,是佛境界。观烦恼性空,是正修行。学人若止依此观练精至,不须求别法也。又云:夫见性之人,十二时中,凡遇逆顺境界,心即安然,不随万境所转,一任毁谤于我,我即不受,恶言谤黩,返自归己,所谓自作自受者也。譬如有人手执火炬,拟欲烧天,徒自疲困,终不可得。故古德日: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疏钞云 以故者,此证问意,施本求福,今令不住于相,其意云何,佛答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想量若达三轮体空,方名不住相布施。不住者,心不住有为之福也。三轮者,施者、受者并财等是三轮也。施者,返观体空,本无一物,故云理空。受者,观身无相,观法无名,身尚不有,物从何受?故日受空。施受既空,彼此无妄,其物自空,故日三轮体空。 陈雄曰 尊答文殊日:财施为凡,法施为圣。盖凡夫布施,必以满三千世界七宝,为求福之具,财施也,此住相布施也。且以人天大福报自期,数尽未免轮回。菩萨布施,但一心清净,利益一切,为大施主,法施也,此不住相布施也。虽不徼福,自然离生死苦,受大快乐,历千劫而不古,超三界以长今,是所谓无限福德,实不可思惟而量度也。佛悯末世众生被六尘染,未可遽化,姑诱以福德无限之说,使之顿悟法施之会。《维摩经》云: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 ……
编辑推荐
《金刚经集注》由齐鲁书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