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3-4 出版社:第1版 (2003年1月1日) 作者:李建业等编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研究、宣传汉孝子董永的行为,共分考证篇、史料篇、传说篇、研究篇、争鸣篇、纪念篇、孝道篇、艺文篇八部分,对于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保持社会和国家的安定都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书籍目录
序 安作璋孝子之乡——董永故里博兴县访问记 石 祥董永故里——山东省博兴县简介考 证 篇 汉孝子董永及其故里论证委员会委员名单 汉孝子董永及其故里的考证 关于《汉孝子董永及其故里的考证》的意见书 董永有其人,故里在山东 董永故里在博兴 董永故里博兴考 董永确有其人,故里山东博兴史 料 篇 灵芝篇 董永(《搜神记》) 董永(《敦煌变文集》) 董永自卖(《蒙求》) 董永(《法苑珠林》) 董永(《太平御览》) 董永墓(《元丰九域志》) 董仲符(《舆地纪胜》) 董永(《真仙通鉴》) 董永(《情史》) 董永(《增补尚友录》) 董永(《历代孝子录编》) 董永卖身孝感天(《百孝图》) 董永(《武氏祠汉画像石》) 董永(《湖北历史人物辞典》) 董永、七仙女(《中国神话传说辞典》) 董永(《中国人名大辞典》) 董永(《古今同姓名大辞典》) 董永(《辞海》) 董永(《辞源》) 董永(《中文大辞典》) 仙孝祠(《山东通志》) 董永(《山东通史》) 董永墓(《山东省博兴县地名志》) 《青州府志》 《博兴县志》 《惠民县志》 《广饶县志》 《鱼台县志》 《东台县志》 《孝感县志》传说篇研究篇争鸣篇纪念篇孝道篇艺文篇后记 ……
章节摘录
书摘 董永 (清顺治年间《人物志》) 董永,青州千乘人。早丧母,汉灵帝中平中,黄巾起,渤海骚动,永奉父来徙。家贫,佣耕以养。父殁,不能葬,贷钱里富人裴氏,约身为奴偿之。既葬,如裴氏为奴,道逢一妇人,求为永妻,裴氏诧曰:“许一人鬻而益以二乎?妇何能?吾实不能荒饱若。”永曰:“妇解织。”裴难之日:“能一月织三百缣,免若仆;否,即去若妇。”妇曰:“能。”遂织,弥月得缣如约。裴惊异,放永归。妇中路谓永曰:“我,织女也,天帝感君纯孝,令助偿债耳。言讫,腾空去。南宋(南朝宋)以故名其地曰“孝昌”。永殁,葬父侧。相传董家湖旧有裴巷,即其处也。 新建董孝子祠祀 (清顺治年间《艺文志》) 按古图志,环固孝子之渊薮也。而董永为之首,邑以是得名。历千三百年不易,甚哉孝之大也。居其地则思法其人,冒其名则思崇其汜。故庆都祠尧,余姚祠舜,会稽祠禹,曲阜祠孔,邹祠孟。古之圣贤,或以功,或以德,一行独至,烟祀世其乡。孝感以永名故独祠永,礼也。其祠旧在邑之北郭。成化中迁文庙之东,入唐张抃合祀,改曰忠孝祠。万历中又人令尹子文,明季祠毁于盗。孝子之神灵无所寄,里人之爱慕亦无所寄,余恐其渐久而遂亡之也。忝长兹土,风教有攸责。相土卜日,鸠工聚材,建数楹为永专祠,而子文、扑不与焉,以非孝感之所自名也。抑孝感虽以永名,而孝感之孝子不独永也。《后汉书》注:江夏郡在云梦县东南,而安陆为附郭邑。然则汉尚书令黄香,虽古曰安陆,其实孝感人。又《三国志》注:吴司空孟宗,江夏之*人,*故孝感地。又孝感旧志载:句章董黯,亦尝流寓孝感,墓在邑北百二十里,唐吏部尚书徐浩题其碣曰:“汉孝子董黯之墓。”予故曰:环孝子之渊薮也。礼皆得祠,第今之安陆移在云梦西北,与孝感各成邑,故孝感不祠黄文疆,独取董叔达、孟恭武为永庙祀之配。而有明之凡以孝名者,悉得列坐两庑。或曰:“叔达义动人主,语在《越书》,恭武诚感地灵,事详《吴志》。较之永,岂有轩轾?而分正配者何?”曰邑所自名,千秋为烈,庙貌兹土,主客应自截然耳。或又以史无永名为疑者。予曰,里巷束惰之土,前无挽,后无推,史官失载者,何可胜数?!即日,织女事幻,未足深信,然古事之荒唐者多矣。龙何为而负图?龟何为而出洛?荣河五老何为而告期?疑者疑也,信者信也。乡里血气之雄,背教玩刑,不可化诲,而一语以鬼神之事,辄敬畏爱慕而帖然不敢肆。是故以神道设教,亦化民善俗之深心也。事有关于教化,人有益于风俗,即不妨神而明之。况乃小说所记,父老所传,由来旧矣,不当疑也。假令环之人,果能沐浴董子之风,日诵《孝经》而见诸行事,予虽徒步持缽,募建专祠,所甘心焉。而况乎取养廉之羡,建风化之祠,岂曰好营建哉,匪好也,永以为教也。 董永 (清康熙三十四年《人物志》) 董永,青州千乘人,今山东省博兴县。早丧母,汉灵帝中平中,黄巾起,渤海骚动,永奉父来徙。 这一天,傅小姐和丫环站在绣楼上,倚窗观看马踏湖的风光。这时,正值春暖花开,湖中和岸上的万物都充满了一派生机,岸边的垂柳树春意更浓,显得情意绵绵的。人非草木,傅小姐触景生情,不免又想起了自己终身无靠,两眼不由得湿了。 正在这时,只见湖中有一只小船慢慢地驶向岸边,撑船的是一个年轻人。小船是朝绣楼这边驶来的,在楼上看得清清楚楚。只见撑船的年轻人,长得身材高大,浓眉大眼,潇洒英俊,透着朴实厚道。傅小姐心里一动,赶忙指给丫环看,问丫环认不认得撑船人是谁。丫环一看乐了,说:“小姐,他就是老爷买的那个大孝子董永,我在前院给你拿东西时碰到过他好几次。” 撑船的人真是董永。董永的家住在离马踏湖十多里外的董家庄,从小没撑过船。到了傅员外家后,闲来无事时就撑船玩。这天,董永没事做,闷得慌,就撑船下湖去玩。 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董永在湖中玩了一阵,撑船回来时,不想被傅小姐看到了/。傅小姐听丫环说撑船人是董永,心里一阵欢喜。她没想到董永长得这样英俊,一时间心跳脸红。她赶忙转身进了书房,拿过自己的一块白丝手帕,随手又拿过一支笔。 傅小姐不愧才貌双全,聪明过人。她在拿笔和手帕的时候,已经想好了一首诗。她几笔就把诗写在了手帕上,然后把手帕叠好。正要向外走,又一想,拿过了压书的一块小石头,转身来到了窗前。这时,董永慢悠悠地撑着船正巧来到傅小姐的绣楼边。他贪看湖里的风景和岸边的垂柳,根本不知道头顶上有两个女子在偷偷地看他。 傅小姐见董永不向楼上看,抬手把手里的小石头扔进了湖里。平静的湖水里,突然“砰”地一声,把董永吓了一跳。他先向四周看了一遍,没有人,又抬头向上看,这时,他才发现面前有一座精致的小楼。小楼搭在小河上,楼外用木板搭成墙,把小楼和湖隔开了。再往楼上看,只见楼上的窗前站着两位妙龄女子,有一个像是丫环,他见过面。另一个像是一位小姐,长得花容月貌,让人见了会误认为是天上的仙女来到人间。 这时,只见那位小姐冲他笑了笑,扔下了一块白手帕。董永误认为是小姐不小心掉下的,赶忙探过身子,伸手把手帕接住了。他正想再还给楼上的小姐时,窗前早已没人了。 董永定神打量了一阵小木楼和那条小河,这才知道这条小河就是流经傅员外家的那条小河。不用问,这座小楼一定是傅员外家后院的绣楼,楼上的人一定是傅员外的女儿傅秀娟了。他早听人们说过,傅员外家有一个像仙女一样的小姐,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董永呆了一阵,这才想起手里的手帕。他慢慢地把手帕展开,只见手帕上有一首诗。这首诗是: 金童玉女水中游,一石击破湖中秋; 月老牵线联双影,明珠颗颗我不收。 董永看完诗后,一时显得手足无措。他是一个读过书的人,一看就明白诗的意思。可他万万没想到傅员外的千金小姐能写这样的诗,是写给谁的呢?这可是一个人的隐私,能随便抛吗?一时间,董永像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他觉得对不起员外,又觉得是自己多心,说不定这是傅小姐写给别人的诗,无意中失手掉了下来,自己碰巧接住了。想到这里,他的脸上一阵发烫,他心里笑自己自作多情。自己卖给傅员外了,是个连自己都没有的人了,谁能看中呢?更何况傅小姐是千金之躯呢? 董永到孝感之前可能曾在河南省的新蔡县停留过一段时间,据臧励和编纂的《中国人名大辞典》说:“董永千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后徙德安……”这个汝南就是今河南省新蔡县,为汉代汝南郡属县。另据宋代王存的《元丰九域志》载:“蔡州,新蔡县,(有)董永墓。”从侧面证实董永曾在这里活动过。汝南与江夏郡为邻郡,安陆则为汉代的江夏郡治,董永从山东南下江汉,汝南是必经之地。另据清代河南省《汝宁府志》卷十二中记有“董永墓,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永孝子,《旧志》称仙女墓,按《录异记》永子仲思母,追葬衣冠之所,永墓在孝感县”。这条资料证实董永逃难确实经过了汝南,然后再越过大别山,到达江夏郡安陆县。 再谈谈孝感建县与董永的关系。孝感这地方原是汉、晋时代安陆县的一部分,直到公元454年南朝宋孝建元年才分出建县。据文献资料称,当时文帝之子刘骏从伍州(今湖北浠水)起兵,打败了他哥哥刘劭,因为刘劭弑父(宋文帝)篡逆做了皇帝,刘骏以孝为号召进行讨伐,他做皇帝后即大肆标榜孝道以笼络人心,特地将安陆这个在古代出了董永、董黯、黄香、孟宗等数个孝子的地方划出东部一块建孝昌县,到后唐同光年间(公元923年),因“昌”字犯了皇讳而改成“孝感”。明末清初,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其所著《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七《孝感县》云:“汉安陆县地,刘置孝昌县,以孝子董永名也。”另一位清代史地专家徐文范在其所著《南北朝郡县表》安陆郡下说:“(刘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因孝子董永析置孝昌,而立安陆郡。”清末的湖光总督、学者张之洞(河北南皮人)在其所编《百孝图》中云:“董水,后汉时千乘人也。……奉老父避难于湖比之德安,……湖北孝感县名本此。” 除了上述这些具有权威性的历史、地理文献资料外,我们还可认清代编的孝感县三部毒书中找到相关资料。,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孝感知县黄巩在撰写《修孝子墓记》中说:“孝感县旧为安陆县地,后置县,以孝子董永名。”明万历时的德安知府张惟方撰写《孝感县志序》中说:“今上(明神宗)御宇之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余方由孝感人视郡事,顾瞻邑南有汉孝子茸永遗迹焉,考南宋(南朝宋王朝)时始号孝昌,说者谓因董永得名,此邑所由也……”清顺治(公元1644年)孝感知县张擢士(江苏南通人)撰《新建孝子祠记》开头即说:“按古图志,环(孝感简称)固孝子之渊薮也,而董永为之首,邑以是得名。”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 安作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可谓源远流长。尤其是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在思想领域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作为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孝”,成为社会生活中各个阶层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汉代统治者积极倡导“以孝治天下”,并设立察举孝廉制度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甚至许多皇帝称号中都冠以“孝”字,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当然,统治阶级提倡“孝”有其特殊的政治目的,正如《孝经纬》所谓:“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意思是使天下臣民都忠于皇帝,忠于朝廷,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但在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下,孝子受到表彰,“孝”成了当时社会的一种风气,于是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孝子,董永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 董永,汉代千乘人。千乘作为地名,始于春秋时期,“以齐景公有马千乘,常猎于此而得名”,其地在今山东省博兴县境内。董永家贫,自幼丧母,靠自己种;地养活父亲。每次去田间劳作,董永皆以小车载其老父,以便随时照顾。父亲死时,家中无钱办理丧事,他于是自卖其身以葬父。这就是史书中所记载的董永“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和“典身葬父”的故事。以后又有董永为躲避战乱辗转流落南方的说法。董永卖身葬父的孝行一时传为佳话,被视为孝子的楷模。 董永“卖身葬父”的感人孝行对后代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西汉刘向《孝子图》中即有《董永篇》。山东省嘉祥县东汉武氏墓群石刻中也刻有董永鹿车载父、田间劳作的情景:树下一鹿车,一老人坐于车上,左手执鸠杖,右手前伸,似是指点董永劳作,老人上方刻“永父”二字。左边为董永,右手执农具,回首望其父,身旁刻“董永,千乘人也”六宇。董永左边画有一象,体态粗壮,大耳如扇,长鼻高昂;右上方画有一鸟,张开双翼,作飞舞状,乃取“象耕鸟耘”之意。此画生动地表现了董永“肆力田亩”供养老父的形象(见封面)信随着董永孝行的广泛流传,又出现了董永至孝感动天帝、仙女下凡助织还债的故事。三国魏曹植的《灵芝篇》所云“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即是歌颂董永最早的署名文学作品。晋朝干宝《搜神记·董永》所叙述的董永故事已经比较完善。元朝郭居敬将董永列为二十四孝之一。自此以后直至近代,更有二三十种小说、戏剧都反映了董永孝行感天以及与仙女相配的故事,黄梅戏《天仙配》是其中的代表。董永故事首先在山东流传,继而在黄河流域广泛传播,后来又逐渐流传到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除其故里山东博兴外,还有山东的广饶、鱼台以及湖北的孝感、江苏的东台等许多地方,为了纪念董永,都立有孝子祠或乡贤祠。 我们今天研究董永、宣传董永的孝行,和封建统治阶级提倡的愚孝不同,“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扬弃其神话的荒诞,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特别是继承发扬其中养老敬老的美德,这对于今天的社会土义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新型的家庭伦理建设,对于增强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和睦团结和全社会的凝聚力,保持社会和国家的安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