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河

出版时间:2001-3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作者:张承志  页数:34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北方的河》为当代著名作家张承志的中短篇小说集,共收入十二篇作品。中篇小说《北京的河》,写主人翁“我”秉承了北方大河的性格,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艰苦的努力,终于考上了心爱专业的研究生,实现了他的人生理想。短篇小说《北望长城外》等十一篇作品,描写了北方各民族以及插队北方的知青们的生活、个性及命运。

编辑推荐

  我感激你,北方的河。你用你粗放的水土把我浦养成人,你在不觉之间把勇敢和深沉、粗野和温柔、传统和文明同时注入了我的血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北方的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那么喜欢《北方的河》,只要一读到这个题目,那些宽广、辽阔、自由、不羁的河流就会闪现在脑海中。正如王蒙所说吧:“他怎么找到了一个这样好的、我要说是非凡的题目?您羡慕得眼珠子都快燃烧起来了!三十挂零的小伙子张承志竟有这样的气魄,这样的胸怀,在一部六万多字的中篇小说里一口气写了四条北方的河,黄河、无定河、湟水、永定河,还有追忆中的新疆阿勒泰地区的额尔齐斯河与梦想中四月的黑龙江。别骗我们啦,张承志,你其实是到过黑龙江的,要不你怎么写得那样真切、切近、迫近、如在目前?这是何等的胆量,何等的匠心!在看完《北方的河》以后,我想,完啦,您他妈的再也别想写河啦,至少三十年,您写不过他啦。”(《大地和青春的礼赞》)
      
      这次重读《北方的河》,我颇感惊讶,很多情节已经不记得,似乎又是第一次在读。但是,初读时那种浓烈情感在体内再次被唤醒。我想只要见过北方的河,就会被这部小说感染。他的文字是强烈的,粗犷的,就好像那河里的波涛,那河上的夕阳,像一阵狂风一场暴雨一样拍打着你,让你染上浓浓的色彩,久久的沉浸在他所营造的氛围当中。是那么的壮美,那么的激昂,那么的阳刚,仿佛可以将所有北方的河拥入怀中,仿佛这个世界是那么的渺小,然后,不断膨胀。他极富理想主义色彩的文字,特别有煽动力,蛊惑着年轻的心,想去征服。
      
      我是对着地图将它读完,一次奇妙的旅程。无定河,黄河的一条支流,流经陕北,多次改道,从地图上看,弯弯曲曲,蜿蜒向前,在小说中提到的河底村与黄河交汇。这条河我没去过,但却引人无限遐想。关于她的诗歌我们从小就学过,“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无定河也有很生动的描述:“余尝过无定河,度活沙,人马履之百步外皆动,倾倾然如人行幕上,其下足处虽甚坚,若遇其一陷则人马拖车应时皆没,至有数百人平陷无孑遗者。” 这些对无定河的书写颇为凶险。张承志的无定河有另一种的气魄:
      
      那浑黄的河水在高原阳光的暴晒下,反射着强烈的光。天空又蓝又远,清澄如洗。黄土帽——梁和峁像大海一样托着那蓝天。淡黄的、微微泛白的梁峁的浪涛和天空融成了一片。他觉得神清气爽,觉得这大自然既单纯又和谐。“蓝格莹莹的天”,他哼了声民歌,心里觉得很舒服。(第2页)
      
      可以想象在蓝天白云之下,千沟万壑之中,一条不羁的大河开山辟谷蜿蜒地伸向远方。有意思的是,这条河流淌之地的人们也是那么的单纯。河流在陕北先经米脂再入绥德,历经多少岁月,这条河不知在什么时候就凝成了人们的质朴看法,“清涧的石板瓦堡的炭,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三延的女子没人看”,这“三延”应指延安、延川、延长。至于为什么没人看,我想这三地没有这无定河的哺育,该算一个原因吧。
      
      我读着读着,总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感萦绕心头。还没有哪部小说会让我在读像读《北方的河》一样,一边读一边对照地图,沿着主人公的行踪,再掺入自己的经验,去想象去游历。他的文字很有画面感,可以调动你的感官,而且小说的叙述视角不停的换转,他在寻找一种最能将他心里的活力展露无遗的视角。看他怎样写黄河:
      
      河水隆隆响着,又浓又稠,闪烁而颤动,像是流动着沉重的金属。这么宽阔的大峡都被震动得摇动啦,他惊奇地想着,也许有一天两岸的大山都会震得坍塌下来。真是北方第一大河啊。远处有一株带着枝叶的树干被河水卷着一沉一浮,他盯准那绿叶奔跑起来,想追上河水的速度。他痛快地大声叫嚷着,他感到自己已经完全融化在这喧腾声里,融化在河面上升起的、掠过大河长峡的凉风中了。(第15页)
      
      那吞噬一切的河,无论是大山还是粗壮的树干,都为裙下之臣。读这样的文字犹如身临其境,而且你还是见过黄河的,你知道她的力量和雄浑。流经陕西的黄河我没见过,在内蒙草原、黄土高原的洗礼下,她该是更加的桀骜不驯了吧。我见过上游的黄河,流经兰州,在那里她静静地流淌,千百年来像一个慈祥的母亲,抚慰着两岸的青山还有大地上的人们。或许她也有偶尔暴躁的时候,只是我并不曾见。
      
      这些北方的河,该是有神奇的力量。她们会让人起一种冲动,她们的奔放、自由、不羁、热情,会让人情不自禁想扑向她,得她的抚慰和力量。主人公被她的美所迷住,他要去征服、去感知这力量和自由的化身,“他抬起头来。黄河正在他的全部视野中急驶而下,满河映着红色。黄河烧起来啦,他想。沉入陕北高原侧后的夕阳先点燃了一条长云,红霞又撒向河谷。整条黄河都变红啦,它烧起来啦。他想,没准这是在为我而燃烧。铜红色的黄河浪头现在是线条鲜明的,沉重地卷起来,又卷起来。他觉得眼睛被这一派红色的火焰灼痛了。他想起了梵高的《星夜》,以前他一直对那种画一屑不顾,而现在他懂了。在梵高的眼睛里,星空像旋转翻腾的江河;而在他年轻的眼睛里,黄河像北方大地燃烧的烈火。对岸山西境内的崇山峻岭也被映红了,他听见这神奇的火河正在向他呼唤。我的父亲,他迷醉地望着黄河站立着,你正在向我流露真情。他解开外衣的纽扣,随即把它脱了下来。”(第20-21页)
      
      小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主人公游黄河那段,“一条落满红霞的喧嚣大河正汹涌着棱角鲜明的大浪。……一个半裸着的宽肩膀男人正张开双臂朝着莽莽的巨川奔去。”(第24页)这将人与河的融合带入了巅峰,也将那个时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郁积,释放殆尽。这种壮阔的画面很容易就在读者脑中定格。
      
      后来,主人公还去了湟水。这是一条主要流经青海的黄河支流。我熟悉这条河,曾在一年的五月,我和朋友一起沿着这条河骑行过。五月已是暮春,那时河岸的树已长出新叶,绿树成荫,河水也比较清澈。在河谷沿着湟水的公路上骑行,看两岸青山映照,还有川流不息的河水,这样的经历以后恐怕是难有了吧。读《北方的河》就会激发那些在身体里隐去的活跃因子,想跟随主人公去行走,去感受那里的山川人文,还有那河水的温度。
      
      小说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是“一个有四年制汉语专业本科生基础,一门半外语,六年插队新疆历史,具有一定热情和干劲,身体条件良好的三十多岁老青年。”(第6页)他被分配回北京计划生育办做小科员。可他的兴趣是研究人文地理,要报考研究生,在毕业的这个暑假他决定调查北方的几条大河。在调查途中遇到了一个北京的女摄影记者,然后结伴同行。在游历完几条大河后,回北京准备研究生考试,又因准考证不能及时发放,苦恼不堪。想去调查黑龙江而因经济等原因而不能成行,以及回北京后的种种不顺利,让他又去调查了北京近郊的永定河。从故事而言,前半部分更能吸引和打动读者,后半部分更能体现时代的特征。
      
      北方的河总能给人以力量,“理想、失败、追求、幻灭、热情、劳累、感动、鄙夷、快乐、痛苦,都伴和着那些北方大河滔滔水响,清脆的浮冰撞击,肉体的创痛和感情的磨砺,一齐奔流起来,化成一支持久的旋律,一首年轻热情的歌。”(第98页)读《北方的河》就能感到这样的力量,不断的去行走,不断的去阅历,将你的阅历内化为你的知识,将你的知识应用于你的阅历。主人公因为自己所钟爱的人文地理,而能走向自然,拥抱这一条条北方的河,在这过程中不断的成长。这也是让心动的。在经历了种种人事不顺和生活的逆境之后,主人公又想到了那一条条北方的河:
      
      他想,你还肤浅,你还太嫩,你还缺少像那些河流一样的、饱经沧桑的生活。但他又想,让那些伟大的哲人去描述北方河流最深刻的一面吧,我可以写这些河的青春。肉体可以衰老,心灵可以残缺,而青春——连青春的错误都是充满魅力的。我就是我,我的北方的河应当是幻想的河,热情的河,青春的河。(第108页)
      
      我想,在这一条条大河面前,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一切应当是乐观的。
      
      2013年6月25日14:32:43
  •     文中的人们大概是年青时没赶上好光景,说难听点儿,他们属于受过刺激的那一代。但事物都有两面性,受过刺激后,每个人都变得十分积极,豪迈。心中纵有郁闷万千,一口气就能吐掉大半。可一旦重新吸气,郁闷又回来了。呼气吐气,郁出郁进终究不是个办法。所以求知的欲望和壮怀浑厚的山川才是唯一的灵魂解药。这两剂解药使文章里的主角超人般的存在,再没有什么可以征服烦恼他了。
      
      反观我们80一代,生活没有坎坷,却大多一事无成。我们从没有失去过什么可最终却发现失去了青春。
      
      同样失去了青春,主人公高大的像个巨人,而我却卑微的象一只蚂蚁。当然我也没有勇气去闯荡黄河,唯有在游泳池中长吁短叹。
      
      还好,一切都不算晚。趁我还年轻,是时候做些什么了。
      
      
      
  •      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读书读到几次想要流泪,心里面始终有一股热流在随着情节在涌动。 黑骏马唤起了我心底深深地感动。
       张承志用一首蒙古民歌牵引着自己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散发着淡淡地忧伤的故事。关于过去的,关于那些追不回的美好,关于那些年少无知的我们亲手葬送的美好。
       歌的结尾是,“那熟识的绰约的身影喲,却不是她”巴帕说他原来听的时候并不明白。是啊,年少的我们怎么会懂得呢?我觉得这歌词像“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的那种苍凉之感啊。时光易逝啊!成长的路上我们始终要付出代价的,如果人生能过倒着活,我们可能会更懂得珍惜,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都知道。“人生若指如初见”啊,写的太绝了,如果能永远停留在朝霞染红的那个黎明,那么帕克和莎娜的爱情也就可以像琥珀一样永远停留在美好的最初.....
       人生没有假设,还是作者那一段话给自己的故事以最好的总结。人生还是要继续,就像帕克那样,带着曾经的美好大步的向前走吧!过去的只能过去了,再刻骨铭心,走过了,也只能在心上留下淡淡的伤痕和浅浅的惋惜。
       但愿我能学会珍惜,可是毕竟失去才是成长的第一课....或许多年后的叹息,才是那段逝去的日子,消散的青春尘封的价值
  •     经历过文革的作家,确实是人类历史上比较特别的族群。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曾经经历过最疯狂最黑暗的精神毁灭,但他们在参与其中的时候,却带着正义感神圣感投入了自我的全部。这颠倒黑白的过程,是慢慢撕碎他们的过程,他们的最深处的情感,被这无限强大的力量,慢慢拉扯,并一丝丝碎裂。所有的联系都扯断了。于是他们在文革刚结束的时间里(大致从文革后二十年里)写出的作品,无法再用自然的状态来表达自己。因为他们已经没有自己了。
      张承志在这北方的河里居然设计出男女主角在河边找到一些史前陶罐的碎片,并当场复元拼凑的情节。在黑骏马中俗套无比的故事情节,都是他所经历过那个时代之后,自我迷失的表现。他在这两个中篇或短篇里表达的情感的不自然,典型琼瑶式诗化,都让人吃不消。
      而在这本书后面还有王蒙,对北方的河让人瞠目结舌的文革大字报式吹捧书评,也同样令人恶心。
      他们这代作家注定绝大部分都会在艺术史上被扫进垃圾桶里。
  •     学现当代文学的一个同学似乎说过张承志的小说是比较继承了鲁迅先生衣钵的。首推《北方的河》和《黑骏马》。这本人文社的九元丛书版,两美兼具,还半价,作为在火车上无聊的时候拿出来阅读装逼,是非常合适的。
      
      而我对于《北方的河》确乎有着别样的期待,因为同学似乎告诉我,这小说中有那么一句“像一次伟大的射精”。但细细看了一遍,并没有发现,再回想一下,似乎是某个文学研究评论文章里的吧。好吧现在的研究真无聊,我也无聊兼低俗了。
      
      我不研究当代文学,不晓得两部小说的写作时间。但从写法技巧来看,《黑骏马》的细腻、压抑和哀伤情绪,确乎要胜过《北方的河》的奔放、粗糙与笨拙。或许是作者有意为之?
      
      还是不喜欢长篇大论抽丝剥茧地分析文句提取中心思想,那么来吧——概括地说,如果《黑骏马》是小清新的嫩乳峰,那么《北方的河》就算是怪蜀黍的黑胸器。
      
      
      
  •     作者用文字释放出的力量,常常让我读得喘不过气。狂啸,撕扯般的,激情澎湃,作者分明是在用生命在书写。我以为这种写作风格留下的会是粗砺、不拘小节,甚至有些夹生的文字。可完全没想到,读到的却是那么细腻精致的语句。
  •     孩子15岁了,逐步进入青春期,但在城市长大的男孩总是有一种脱不了的奶气,让人觉得不爽。买了这本小说作为六一儿童节的礼物送给他,希望他多读读描写男人的书,渐渐成长为一个堂堂的男子汉。
      
      这是一个写于上世纪80年代上半叶的故事,从人物刻画来说,正如王蒙所评论的,除了对西北的老汉、女人的描写比较生动外,对城里人的描写都很单薄乃至刻板,很难给人深刻的印象,但小说对北方大河的描写可能算得上经典了。以黄河为主线,从西到东,作者虚虚实实写了六条中国的大河,无定河、湟水、永定河、黑龙江和额尔齐斯河,每条河各有各的性格,又都有北方河流的共性。歪打正着——孩子喜欢历史地理,正好这篇小说从侧面描写了河流及其构成的地理知识,如果等他长大,有一天希望自己独行天下的时候,说不定会把这些河流都去走一遍呢!这该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只是很遗憾,这一代的年轻人真的是没有了我们那一代人的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年纪轻轻一个个都现实得令人瞠目。我不知道这到底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倒退?
      
      引导90后的孩子读60后(也许是50后)的人写的故事,实际上也是想缩小代沟,希望孩子能够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多一些梦想和理想,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要在大自然中去感悟生命的律动和意义。
  •     曾经遇到一个80后,在看过《北方的河》以后说,那个男的不是一个傻逼吗?
      我真的震惊了,第一次感到了人和人之间对同样的作品竟然有这样的认识差距。
      看了好多遍了,每一次都激动不已。
      这次在手机上看的,看到主人公去湟水时,发现种下柳树的老大爷已经去世了,我就流泪了。
      一本好书值得反复读,并且在心里永远读下去;
      对信仰的追求,是我们这个现实的社会极度缺乏的,没有对真理的热切信仰,我们的社会将丧失自己的标准
  •     北方的河的豪迈怎可抵住南方的溪的温柔,她让你酥软,让你甘心为之沉溺,她就是这么美。娶了她吧,北方的河。
      
      王蒙说30年内你别再写河了,会自讨没趣。如今26年过去了,再飘荡4年,是不是就够了,像写北方的河那样,写出南方的溪,她的娇柔,她的含蓄,还有她从不言说的坚守。
      
      怎么了,你不信?谁说南方无豪迈,历史的车轮轧过了每一片土地,涤荡了每一条河流。南方的溪喜爱沉默,她不好张扬,像南方的女子一样,惹人怜爱,实则背后是看不见的沧桑。北方的河是条汉子,南方的溪是这条汉子背后的女人。她用她的付出、矜持、坚守与寂寞,让他成长为了一个真正的男人。
      
      给你4年时间,去吧,去看看南方的溪,去解读她们从容、寂静、安详背后的苦痛与孤独。然后把她们的美丽记录下来,介绍给那些北方的河。
      
      4年后,你的眼中一定会噙满泪水,你会发现对于这片土地,这些南方的溪,你从未去深爱。你急于形成张扬的个性,不羁的言谈,你向北方的河们祭拜,你想成为他们一样的汉子,身挑重担却依旧力拔山兮,饱经沧桑却能爽朗而笑。可是你忘了,你的血脉之中,温婉的流淌着南方的溪流,她们滋养着你,保护着你,奉献着你,你却想要把这股无私抽光,注射进北方的豪气。
      
      可是你忘了,北方的血液,你会过敏。你有时疼的无处舔舐自己的伤口,你周围都是北方的河,他们迅如疾风,坚若磐石。你感到沮丧。你感到脆弱。你感到无助。你想起了南方的溪。她们在你梦里,面带微笑。是的,她们一直都在。她们说孩子,回来吧,来吧,让我们再相爱一次,我还是我,那条南方的溪。
      
      去吧,去南方,去看看南方的溪。
  •     一部意象万千的意识流小说,一部反时代反潮流的心灵巨著。是的,如今不再会有这样的小说了。小说成了副业,连续剧剧本才是好营生;洗涤、升华人民的精神境界成了空话套话政治口号,庸陋恶俗的快餐式文字才有人们歌功颂德。每次读张承志的文字,总感到一股刚阳之气,“刚”是自有高标准,不与人同流合污;“阳”是积极向上,无论生活多么不快乐,总抱着一颗乐观的赤子心,涌动着一股真挚的男儿血。  《北方的河》里有几个十分重要的意象:破碎的彩陶罐,是人生,更是经过文革那一代人的真实写照;北方的河,既是一位坚强、忠诚和敬重承诺的父辈榜样,又是一位历经千难万苦而不改其志的斗士;岩石,北方的河孕育下的青年才俊。  书中主要的三个人物都深深的感受到生活的破碎,无论是文革时对文化和人才的摧残还是文革后对后辈才俊的打压。在这破碎的“彩陶罐”下,她抗争不下去,希望从两块“岩石”中选择一块来做生命的依靠,一块是“河的儿子”,另一块叫徐华北。“河的儿子”是她最欣赏的男子汉——坚强、坚定、坚韧甚至坚忍;徐华北通过关系为她实现自己发表摄影作品的愿望,他比“河的儿子”更体贴她的感受,文笔也更好。直到他向她求婚,她依然希望“河的儿子”会表白自己的真心。希望落空,于是她嫁给了徐华北。  这部意识流小说,和其他意识流小说一样,都是无法放上电视萤幕的,因为它们几乎谈不上有多少情节。但是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直挖人的内心。“河的儿子”并非不喜欢这女孩子,但是他并不嫉妒徐华北常和这女孩子来往。他知道这女孩子总是主动找他,而只是被动的被徐华北约去,然而他却并不争取,他深邃而有坚定的理想,他要成家,但对象必须欣赏他的特质。很可惜,当女孩子因为徐华北求婚而征取他意见,他知道了,这女孩子无法辨别他和徐华北这两块“岩石”,也就是她不配得到他的爱,她要的只是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而他断不能接受这一个畏惧困苦的女子。生活对他而言,固然也是一个破碎的彩陶罐,但他不要通过向领导“烧香”,也不要退缩躲避,他是一个向生活大声疾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的人生斗士,他是牛虻,是保尔·柯察金,是马丁·伊德。他从心底里鄙视徐华北,鄙视他玷污了额尔齐斯河。  徐华北能写出绝妙的爱情诗送给姑娘,却无法坚强地面对生活的拷问和爱情的考验。他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的爱情网,网了一个又一个的女孩子。曾经有一个女孩子被他甩了后,痴呆了;另一个被他甩了后,成了“河的儿子”的初恋,却不再珍视爱情,以致于只图回城市工作而甩了“河的儿子”。  “河的儿子”珍惜和徐华北的友谊,即便横亘着人生观的巨大分歧。他知道自己拥有高尚纯洁的伟大人格,却不要求别人和他一样,更不和别人辩个面红耳赤。他并不愿意替女孩子选择人生,他知道他的人生观是北方的河所孕育的,是他无法强求其他人的。他的伟大并不需要通过证明别人的渺小,这是一种真正坚定不移的人生追求。  话又说回来,这是张承志八十年代的作品,和大多数同期作品一样对共产主义抱有稚童般的幻想。例如“河的儿子”为了自己解决准考证问题,直闯A委员会党委第一书记办公室,对曹书记说:“你可以再忙点······难道你不是共产党员吗?”而曹书记居然就认同了他的说辞,放下手头上堆积如山的文件先研究他的情况。这类情况,我不敢说不曾出现在共产党的历史上,起码放在今天,简直是笑话般的存在。姑且不论是否还存在这么有党性的共产党员,如果直闯办公室就能获得提前办理,那法律还要不要?你小子急着考试,说不定人家夫妻急着结婚好赶个好日子,各人均有各自的理由,按理由的缓急来处理公务,那政府机构就成了诉苦大集会了。  上述的缺陷固然代表张承志思想的一个误区,幸亏那只是他受左联荼毒太深之故,在他九十年代的散文《无援的思想》中,他写到,人生活的环境如果叫世界的话,有两种世界:一种缺少权利和自由,但是有时间;另一种没有人管理和控制,但是必须变成劳动机器。  如今,我们正一步步走向第二种世界,只可惜管理和控制没有放宽得太多,人们早已是劳动机器了。男子汉如张承志,还有多少?台湾有一个,叫李敖,他宣称深爱大陆,愿意抱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不要自由主义,然而他却宁愿呆在台湾——他口中的“鬼岛”,因为在那里他愿意骂谁就骂谁,喜欢出书就出书······
  •   我倒,你对北方的河以及黑骏马的评价如此之低。
  •   我刚看完这本书~~亲 这一星给的也太低了吧~~~~ 他最好的作品是心灵史 但是这本书写的也不错啊~
  •   不觉得时代之间的优劣对比,可以左右艺术的高雅与低俗。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   最好的时代!怎么能对那个泯灭人性的时代进行赞美,你怎么可以!
  •   个人认为85年之前的80后跟70后基本还是一脉相承的,85是个分野。这也是为什么08年汶川的时候,媒体都在说80后顶上来了,但是,现在80后还是令人失望的居多。
  •   可是你忘了,北方的血液,你会过敏。你有时疼的无处舔舐自己的伤口,你周围都是北方的河,他们迅如疾风,坚若磐石。你感到沮丧。你感到脆弱。你感到无助。你想起了南方的溪。她们在你梦里,面带微笑。是的,她们一直都在。她们说孩子,回来吧,来吧,让我们再相爱一次,我还是我,那条南方的溪。
    这文字让我泪沾衣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