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法文化

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俞荣根  页数:165  

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孔子、儒学、传统文化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拨乱反正到恢复正常再到日渐升温至热潮的过程,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其中应运而生,起到了组织、引导和推动的作用。到了最近几年,似乎出现了一热一冷的局面:关于孔子、儒学、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日趋繁荣,硕果累累,而大众化的普及工作却没有跟上,不少人对孔子、儒学有隔膜,对儒家文化说不出一个子丑寅卯来。有鉴于此,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坚持继续推动学术研究的同时,下决心抓一抓普及工作,除了借助电视、动漫、网络、讲座、《论语》普及工程、经典诵读工程等多种形式宣传孔子、普及儒学以外,还专门组织编写了这套“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目的在于向国内外读者介绍儒家文化的基本知识,加深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弘扬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建设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儒家文化是以儒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儒学与儒家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儒学主要是指儒家的思想、理论、学说,儒家文化则是儒学走向社会,化成天下、移风易俗而形成的包括制度、礼俗、观念等等在内的社会文化。儒学是儒家文化的源头活水,儒家文化是儒学的浩瀚长流。儒学通常为知识分子所掌握,儒家文化则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儒家文化比儒学拥有更丰富的内涵,更广阔的覆盖面和更广大的人群。儒家文化在汉代逐步形成,两千多年来,一方面,儒家文化昂扬直上,远播海外,形成了一个包括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中南半岛在内的巨大的儒家文化圈;另一方面,儒家文化又以其居于轴心的地位,宽容、平和、理性地对待其他形态的文化和异质的外来文化,博采众长,融会创新,不但引领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且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气象,塑造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崇教重文、守礼义、知廉耻的国民性格,培育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不了解儒家文化及其价值,就谈不上了解中国本土文化及其价值。由不了解而不珍惜,“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是近百年来一再发生的文化虚无主义偏向。今天,我们倡导儒家文化的研究与普及,固然是为了拓展新的学术与文化领域,更重要的是为了摸清我们的文化“家底”,认识“自家无尽藏”的价值,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广泛吸收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综合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编撰“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传播有关儒家文化知识,让读者对儒家文化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了解儒家文化的优点和特点以及儒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为此,我们着眼于儒家文化几个大的方面拟出选题。“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是关于儒家文化的普及性系列作品,要求作者是专家、大家:专家搞普及,大家写小书。我们通过向社会招标、专家推荐等形式在全国选出了9位作者,完成了9个选题: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教育(郭齐家著)、儒家法文化(俞荣根著)、儒家生态文化(乔清举著)、儒家伦理文化(唐凯麟、陈仁仁著)、儒家孝悌文化(舒大刚著)、儒家政治文化(林存光、侯长安著)、儒家礼乐文化(丁鼎、郭善兵著)、儒商文化(戢斗勇著)、儒家文化与世界(施忠连著),这些著作都凝聚着作者在探索普及儒家文化方面花费的心思和功夫及其奉献精神。    编委会明确要求,“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是在学术研究基础上的通俗性、普及性的介绍之作,富有经典性、文学性、教育性。首先,作者对儒家文化有精深的研究,能够深人浅出地予以表达,对某一专业作全面系统、客观忠实的说明和介绍,重点写那些仍有现代价值的、有助于人们认识儒家文化的内容。其次,在素材选择、主题提炼以及运笔形式、行文风格上,都要融入现代意识,力求与时代精神相契合。再次,要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化用自己的文字予以表述,使用大众语言,舍去一些艰深聱牙的言辞,不使用学术语言,多使用叙述性、描述性的语言,要通俗易懂,活泼流畅,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其实,要写好一本大众普及读物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普及读物不仅要求文字浅显,可读性强,而且要求有学术含量,要体现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彰显了作者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年朱光潜先生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出版了美学佳作《谈美》。朱先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晓畅的语言,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道来,平易亲切,引人人胜,从而净化了读者的心灵,“引读者由艺术走人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朱自清语)。该书先后重印三十多次,成为科学性、普及性的经典之作。大家学者的风范告诉我们,一方面,大众读本不能写成艰深的学术著作,因为曲高和寡自然应者寥寥,普及变成空谈;另一方面,大众读本又不能没有学术含量,因为没有学术含量就失去了普及的意义。我们希望,这套丛书不仅能为国内外热爱孔子、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一种对儒家文化的生动的、通俗的介绍,而且能为国内外读者提供一种对儒家文化的有深度的认识,使读者在获得儒家文化的具体知识的同时,可以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内在精神,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在“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中,儒家的教育文化、法文化、生态文化、伦理文化、孝悌文化、政治文化、礼乐文化、商文化,都在作者的如椽大笔下娓娓道来。我们力求把对孔子及儒家的研究转向当下日常生活,从生活中体认儒家之道,使孔子思想飞人寻常百姓家;把儒家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发掘出来,提炼出来,把它讲清楚,注意发掘中国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的理念,变成每个中国人的自觉,还要把它变成世界性的东西。一本好的文化普及读物,应该在完成这个使命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中国孔子基金会会长  韩喜凯    2010年9月9日

内容概要

  俞荣根,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首批入选“当代中国法学名家”。历任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重庆社科院院长、九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驻会)及法制委主任委员等。现兼任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重庆市政府立法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法学会副会长、重庆市人大制度研究会剐会长等。受聘担任中国孔子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  独著有《儒家法思想通论》等六种,合著((孔子的法律思想》《中华法苑四千年》等十多种,主编高校教材三种、国家重大出版工程《中华大典·法律典·法律理论分典》及多种丛书和系列书,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获国家级、省部级政府奖二十多项。

作者简介

  俞荣根,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首批入选“当代中国法学名家”。历任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重庆社科院院长、九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驻会)及法制委主任委员等。现兼任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重庆市政府立法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法学会副会长、重庆市人大制度研究会剐会长等。受聘担任中国孔子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
  独著有《儒家法思想通论》等六种,合著((孔子的法律思想》《中华法苑四千年》等十多种,主编高校教材三种、国家重大出版工程《中华大典·法律典·法律理论分典》及多种丛书和系列书,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获国家级、省部级政府奖二十多项。

书籍目录

总序
导言
漫说:故事里的法文化
 一、周公还政定大法
 二、孔子择婿抨酷政
 三、曾参临终吐“善”言
 四、官“不欲”则民不“窃”
 五、苛税戕民“猛于虎”’
 六、“吾党之直”“相为隐”
辨说:儒法之争及其他
 一、“礼治”“德治”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二、怎样理解法家的“法”“势”“术”治理方略?
 三、儒家“人治”与法家“法治”对立说能?立吗?
 四、孔子反对铸刑鼎是反对公布成文法吗?
 五、“《春秋》决狱”“原心论罪”是想整谁就整谁吗?
 六、什么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七、“出礼人刑”是一种什么制度?
 八、真有孔子“七日而诛少正卯”之事吗?
杂说:儒家思想与中华法系
 一、中华法系与法律儒家化
 二、仁学与民本
 三、孝悌与为政
 四、君父与子民
 五、德礼与刑罚
 六、中刑中罚与慎刑恤刑
 七、调解与“无讼”
 八、户主与家人
 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结语:儒家法文化的困境与趋势
后记

章节摘录

孔子主张“为国以礼”“为政以德”。这礼虽有“夏礼”、殷礼之说,但文献可考的,还是周公制礼。德政也由周公竭力提倡。礼和德,是儒家法文化的两个重要主题词。孔子说,周代借鉴、继承了夏、商两代的文化,形成一派新气象,“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敬慕周公,连做梦都在与周公对话,如梦不见周公,就会叹息,甚至恐惧:“啊!我大慨是衰病得太久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没有梦见周公了啊!”所以,讲儒家法文化,还得从周公说起。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据说周文王有十个儿子:长子伯邑考,被殷纣王杀了;次子姬发,就是后来灭了商朝的周武王;老三管叔姬鲜,老五蔡叔姬度。这老二、老三、老五都跟本节故事里的主人翁周公旦关系密切。周文王其他的几个儿子都有名有姓,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周文王的儿子中,就数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贤明能干,堪称才德双全。他俩还是一母所生的兄弟,关系特别亲密。对于周公的贤德,历史书上有很多记载。有句成语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说的是周公在吃饭的时候,有贤士来访,怕怠慢了客人,就立马吐掉口中的饭菜起身迎接。由于他如此礼贤下士,所以天下人心都归服周王朝。史书上说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三”是形容多次的意思。就是说,周公为招纳各方贤士,洗一次头多次挽起未洗好的头发出来迎客,吃一次饭多次吐掉口中的饭菜起身接待。    周公主张德政,“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正是他以德为政的一种表现。当时的殷商帝国表面上十分强大,恰被偏居西方一隅、原来又臣服于自己的小邦周国打败了。周公总结这一历史经验,认为只有得到民众的拥护才能得天下,要得到民众的拥护必须得民心,而只有有德的统治者才能得民心。这就叫做“有德者得天下,失德者失天下”。周公的这一思想很了不起,影响了中国政治文化几千年,成为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的座右铭。    周公辅佐武王,翦灭殷商,建立姬周王朝,随后大封功臣。周公被封在鲁国,但他没有去当诸侯王,而是让他的儿子伯禽代理国事,自己留在武王身边辅助朝政。这以后,周公把主要精力用在巩固新生的周王朝政权上,具体地说是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在武王去世后,摄政七年,平定商朝残余势力的叛乱和周王朝的内乱,然后还政成王,从而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二是“制礼作乐”,奠定周王朝的典章制度。而这礼乐制度中,最为核心的一点还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什么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呢?所谓嫡长子,就是正妻生的大儿子。国王(周朝称天子)去世以后,王位继承的第一顺序是传给他的嫡长子。“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实质,是规定王位的传授序列,也就是国家最高权力的继承顺序。古今中外,凡是有国家存在的地方和时候,这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根本大法。在周王朝以前的商朝,王位继承大致上有两种制度:一种是在商朝的前期,较多地实行“兄终弟及”制度,就是老国王去世后,一般由他的弟弟继承王位;一种是在商朝的后半期,较常见的是实行“父死子承”的制度,即由儿子接替老国王的王位。“父死子承”是发展到父死由其嫡长子继承的一个重要阶段,但两者还是有根本区别的。由于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还比较不确定,这就给新兴的周王朝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可以说是埋下了动乱的隐患。    ~    话说周王朝建国才刚刚两年,武王得了一场大病。一日,周公觐见问候,武王拉着这位亲兄弟的手动情地说:“假若你能执行天命,安定天下,使百姓有饭吃有屋住,除掉那些和商纣王一起为非作歹的人,使各诸侯国都服从周的统治,我愿意传位于你。”当时,武王的儿子姬诵还很幼小,无法接位。武王的话,明确表达了“兄终弟及”的意思。周公悲痛涕泣,安慰一番,回来后为武王祭奠神灵,禳灾祈福。他在祝文中说,宁愿用自己的命来换取武王的健康长寿。这种祷告的话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人都知道只是表示诚意,说说而已,并不会真的发生。但在三千多年前的上古之时,人们普遍敬畏神灵,就远不止是表示诚意,而是真正期待着兑现诺言的。    待武王的病有所好转,周公对武王说明不能再搞“兄终弟及”的道理,劝武王立姬诵为太子,这样就为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打下了基础。    过了四年,武王去世,太子诵在周公辅佐下继承王位,史称成王。由于成王才7岁不能处理国家大事,周公担任摄政。在这个时候,围绕王位继承问题的阴谋和斗争终于发生了。P1-4

后记

我开始研究孔子和儒家的法思想、法文化是在1979年。三年后完成了硕士论文《孔子法律思想探微》,1992年,也就是12年后,才有64万余字的《儒家法思想通论》的出版。这期间,国内的儒学由“文革”刚结束时的“仍然立足于批”逐渐转到“实事求是地研究”,由开始时只涉及其教育、史学思想等几个少数领域开放到哲学、政治、经济、伦理、法律、管理等全方位的研究领域。研究思路愈拓愈宽,研究方法不断更新,研究环境越来越好。在这样的时代感召下,我也一直未离开这个领域,扑腾了三十多年,紧一步慢一步跟着学习和研究,由开始时孤独的守望转为比较自觉的不离不弃的参与。但以前写的文字,多是一本正经的学术论文型或著作型的,久而久之,成了习惯,越来越不会用通俗的形式、幽默的语言写点可读的文字。这个小册子算是一种学习性的尝试。可以断定,仍然时不时地会流出那种学术腔,离编委会要求的“通俗读本”有不小的距离。    照开始定的写作计划,“漫说”部分还有不少故事可讲,从孔子、孟子、苟子到汉唐明清都有故事值得编写。“辨说”和“杂说”两部分也不止这么几节。但写着写着,觉得“通俗读本”还是简略为好。同时还觉得,先拿个篇幅小的本子让读者检验一下,听听读者的意见,如果能过读者关,有销量,以后再充实也不迟。    “辨说”和“杂说”两个部分的内容和说法大多取自我发表过的论著。我拟好标题后先请几位博士生各显神通,在不改变我的总体思路和观点的前提下,用通俗文体改写出初稿。我的初衷是,他们年轻,更懂得同他们一样年轻和比他们更年轻的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口味,可以写得更通俗些。同时,通过改写可以更深入了解我的学术思路和观点,起到“带”博士生的作用。了解和掌握老师的学术工作,不是为了限制他们的学术自由和学术创新,恰恰相反,是为了促进和更好地发展他们的学术创新能力。参加这一工作的有徐燕斌、王娟、段晓燕、魏顺光,他们做得很努力,很出色。真的很感谢他们。当然,所有初稿都经过我大幅度调整和改写,不少稿子已是面目全非。    特别感谢中国孔子基金会及其“儒家文化通俗读本”编委会的信任,选定我作为“儒家法文化”的撰稿人,使我有机会把自已多年来在儒家法文化上的所学所思运用通俗的形式表达出来。能成为“儒家文化通俗读本”的作者之一,我深感荣耀。也许就从这里开始,我的学术工作能从象牙之塔走向大众。由于工作上、身体上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原因,我的稿子未能按时交付,拖了整套读本的后腿,在此深表歉意。    对山东教育出版社的严谨和负责精神,对该社编辑舒心女士付出的辛勤劳动,深感敬佩和谢忱!    我热切期待着广大读者的批评和指教!

编辑推荐

在“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丛书中,儒家的教育文化、法文化、生态文化、伦理文化、孝悌文化、政治文化、礼乐文化、商文化,都在作者的如椽大笔下娓娓道来。    《应天理顺人情(儒家法文化)》(作者俞荣根)为该系列中的一本,包括了“漫说:故事里的法文化”;“辨说:儒法之争及其他”;“杂说:儒家思想与中华法系”等内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儒家法文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应天理顺人情的深入阐述,在甚嚣尘上的移植西方法学理念的呼吁中,甚为难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