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朱利霞 页数:247
前言
学校教育,无论就其产生还是发展来说,任何人都无法割断她与社会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72年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明确地指出:教育体系受着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压力。内部压力来自体系内部的失灵与矛盾……然而过去的经验表明,内部压力和紧张状态本身还不足以引起教育结构上的变化。外部压力在我们这个时代特别坚强有力。——未来行动的方向主要将从外在因素中推演出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于几十年以前的这一结论和预言,在社会转型的时期,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内容概要
本书在寻求西方的教育改革所带给我们的借鉴与启示时,特别观照到了我们国家所特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更具体地说,也就是要考量到中国公共教育市场化的社会背景和内源性特征,这构成了我国公共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最本质的教育背景。
书籍目录
前言导言第一章 转型期:公共教育改革的时代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中的西方公共教育改革 第二节 公共教育改革中的国家观念与市场逻辑 第三节 西方公共教育改革的价值追求第二章 以市场为取向:西方公共教育改革图景扫描 第一节 西方公共教育改革实践图景 第二节 西方公共教育改革理论图景 第三节 西方公共教育改革的问题与特征第三章 力量博弈:西方公共教育改革关系探寻 第一节 公共教育改革中的主要矛盾分析 第二节 转型期国家、市场与公共教育关系探讨 第三节 转型期西方公共教育发展前瞻第四章 教育国家化:西方公共教育改革的本质与目的 第一节 教育国家化的总趋势 第二节 教育国家化的合法性 第三节 市场竞争成为教育国家化的重要手段第五章 自发与规范:中国公共教育改革 第一节 中国公共教育市场化的政策环境 第二节 中国公共教育市场化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中国公共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分析与思考第六章 重建关系:西方公共教育改革启示 第一节 现实的比较:中西公共教育市场化之差异 第二节 历史的回溯:公共教育泛政治化现象反思 第三节 重建关系:中国情境中的公共教育改革
章节摘录
因此,以市场为导向的西方公立学校改革,其核心关涉的是公共教育权利和权力的重新分配与平衡,即公共教育权在各有关行为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学校、市场与家长之间发生的变更。事实上,“市场在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作用是分散权力,方式则是通过竞争让各种组织有效率地提供市场所需的商品和服务”①。因此,重新分配的目的在于调动多方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更有效地配置教育资源。 以市场为取向,这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提法。但是从产权的角度分析,它实际上包含了所有权、投资权和控制权三个方面的变化,即只要产权界定明晰,三权完全可以独立分开,其中任一个方面的改变并不一定要求其余两个方面的改变。比如,非政府力量进行教育投资,并不一定要求改变学校的所有制形式,也不一定要求给予非政府投资者比先前更多的控制权。同样地,给予非政府力量更多的学校控制权也不一定需要所有权和投资权发生变化。 大体而言,上述变化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形式,这四种形式构成了市场化改革的具体策略和模式:(1)转移公立学校的所有权。将现有的公立学校的所有权转到私人手中,使其由非营利性向商业性运转转移。尽管西方国有企业所有权的转移在工业领域以及其他经济领域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但这在教育领域中还是比较罕见。人们还是期望政府在教育领域中起主导作用,学校应与钢铁厂、铁路和电话公司等有所区别。(2)在不对现存教育机构重组的情况下,调整公立和私立学校部分之间的平衡。即保持公立学校的数量和规模的相对稳定状态,但是与之平等的私立学校可能得到准许或鼓励而增加数量和扩大规模。(3)增加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资金投入和支持。政府通过给私立学校提供经费或其他支持的方式来加强私立学校部分,但是并不扩大对私立学校的控制权。例如政府向家长提供一定数额的教育券,家长可以自由地决定是否将他们的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去。(4)增加对公立学校的私人投入或控制。学校的所有权依旧属于政府所有,但增加非政府性投入或控制的比例。
编辑推荐
问题与情境——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反思与超越——走向复杂的西方教育变革国家观念、市场逻辑与公共教育——转型期西方公共教育改革研究权力分享与责任分担——转型期西方教育校本化思潮及其启示有效教学的新思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校教学变革研究复归与重构——当代美国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革论争与建构——西方教师教育变革关键词及启示从超越到世俗——西方高等教育的当代转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