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困惑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尹传红  页数:173  
Tag标签:无  

前言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从采集文明过渡到农业文明,再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工业文明,已有200多年历史。在这些国家里,约有10亿人民改变了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水平,实现了现代化。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没有离开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但是,工业文明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后果: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恶化,引起了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危机。2008年9月以来,世界发生了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到20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挑战。我国经济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为了应对这三重危机,必须转变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一场国际科技竞争、技术革命正在兴起。综观世界各科技强国的动向,这场技术革命将发生在如下领域:以绿色和低碳技术为主的能源技术革命,以生态文明和绿色经济为主的环保技术革命,以纳米材料、微电子光电子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为主的材料技术革命,以转基因育种、新型生物能源、干细胞再生医疗、创新药物为主的生物技术革命,以3G手机网络、新一代互联网、传感网、物联网为主的网络技术革命。其他的重要领域还有空间、海洋,以及地球深部的开发利用等。21世纪的特征是:数字化的世界,知识化的时代,学习化的社会。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文理兼容的、具有知识生产(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运用)能力的开放型人才。以上观点与角度就是这套科普丛书的视角。本丛书尝试以新的视角和写作技巧,探索青少年科普读物的创作风格。其特点为:第一,在选题上:首先选取与经济社会发展、造福民生、改变或即将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等关系密切的技术成果(或领域),重点展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改变,力争做到具有前瞻性,以促使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对科学技术的理解与向往。第二,在创作技巧上:寓知识于故事或事件之中。以故事(或案例)切入主题,展开并加以分析,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融,步步深入,引导读者进入科学胜境,共同经历科学发展的过程。第三,在传播科学知识上:要求有核心知识点,提出重点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读者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理解科学精神,接受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丛书文字生动,富有情趣。并努力做到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内容概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但近年来不断爆出的食品安全事件常常令人不寒而栗,在众说纷纭的“毒”与“无毒”、“有害”与“有益”、“安全”与“风险”中更添许多忧虑:
转基因食品究竟有没有安全隐患?三聚氰胺式的悲剧会不会再次上演?疯牛病、禽流感之类能不能有效规避?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到底靠不靠谱应该怎样看待农用化学品、食品添加剂和加工食品?如何防范食品安全风险……
本书着眼于分析与上述话题相关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阐述背景,解惑释疑,同时努力向读者传递出理性的思考,以及探究事物和认识问题的思想方法。

作者简介

尹传红,1968年生,湖南常德人。大学主修食品工程专业兼修新闻学。《科技日报》经济特刊副主编、主任编辑。科普作家、科幻研究专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科普作协常务理事。执着于科学随笔的创作,致力于科普、科幻创作理论及其历史研究,尤以对美国科普巨匠和科幻小说大师阿西莫夫的研究著称。近年来,作为策划和撰稿人,参与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多部大型科教节目的制作;另外承担了《上帝粒子》、《先天后天》、《社会生物学》和《激光如何偶然发现》等十余部中高级科普图书的校译、编辑工作,并在多家报刊设有个人专栏。

书籍目录


序篇 多年困局期待破解
第一篇 是是非非转基因
 一份措词激烈的呼吁书
 一个极有针对性的“回答”
 农业科技专家“力挺”
 争议在继续
 理性对待转基因食品
 超越科学看转基因问题
第二篇 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
 化学“蒙冤”
 尚未出生就受污染
 剂量决定毒性
 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
 产品何以“绿色化”
第三篇 饮食中不能承受金属之“重”
 重金属中毒事件敲响警钟
 有毒金属“毒”在哪里
 如何规避重金属污染
 一个女白领的“服毒”记录
第四篇 每天来一怀“农药鸡尾酒”
 高毒农药如何进入食物链
 混合农药后果更严重吗
 “吃不用农药生产的蔬菜”不现实
 给农药念个“紧箍咒”
 如何减少食物中的农药残留
第五篇 激素的“前世今生”
 圣元喊“冤”
 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
 牛奶?的隐忧
 “激素时代”来临
第六篇 有机食品到底靠不靠谱
 神秘的“生命力”
 有机食品的兴起
 “奢侈”的消费
 问题与争议
第七篇 都是小玩意在作怪
第八篇 食品安全的“门槛”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近几十年来,由包括转基因技术在内的新的遗传科学所引发的疑虑,远远超过了人类历史上任何其他技术革命给人们带来的困惑。置身即将到来或者说已经到来的生物技术世纪,不能不思考如下一些问题:应当选择怎样的生物技术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同时能够认识到并且有效规避它所带来的风险?我们是否应该以新的眼光来看待基因改造生物?当我们为生命重新编制遗传密码,以基因改变自然并重塑世界时,是否已经打断了亿万年来的进化过程,进而有可能会造成难以挽救的后果?一份措词激烈的呼吁书2010年2月,一份《关于暂缓推广转基因主粮的呼吁书》发到了笔者的电子邮箱。这份当时已有16位来自国内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签名的呼吁书全文如下:2009年11月27日,农业部下属的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颁发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这意味着中国将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行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种植的国家。但是,这些安全证书是在未经充分论证基础上发放的,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制止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种植,我国食品安全和粮食主权将受到重大冲击。这个担忧出于以下考虑:第一,对于新批准的转基因主粮,中国并不拥有核心技术专利。一旦商业化,根据他国的教训,很可能被索要高昂的专利费,导致我国农业对跨国公司的依赖。这相当于为我国的粮食主权埋下了“定时炸弹”。第二,没有证据表明转基因作物就能增加产量。粮食产量的构成因素很复杂,在影响农业生产的系统条件中,有气候、土壤、肥料、灌溉、种子等诸多因素,种子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目前制约中国粮食生产的因素主要是人为的和生态的,不仅仅是种子,转基因水稻所要解决的虫害问题用常规植物保护方法也可以解决。美国是掌握转基因技术最早、最多的国家,耕地比中国多,但美国粮食总产量远低于中国。中国粮食单产也比美国高。推广转基因主粮,未必能保证中国粮食增产。第三,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健康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对生态环境存在潜在的风险。关于动物及人类食用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科学家有不同的实验结果,尚无定论,现在就认定没有风险,为时过早。袁隆平院士也认为,转基因抗虫大米必须经过试吃后才可放心食用。转基因不是杂交,自然界里从来不存在转基因生物,它是按照某些人的意志合成的人工生物。转移的基因是否会在自然界中扩散并繁衍复制,从而造成无法逆转的生态后果,目前看来是难以预料的。第四,主粮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子孙后代,公众应当有充分的知情权。目前不正常的是,某些鼓吹转基因水稻的专家和部门选择性地利用各种数据向公众保证转基因水稻是安全的,并断言转基因的反对者对生物技术无知,对转基因产品有“恐惧症”。然而,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围绕转基因作物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其中既包括某些跨国公司.也包括相当部分从事转基因研究的科学家,因而,关于转基因问题,这些科学家并不能保证他们的观点是客观、公正的。对于这样一项涉及公众重大利益和生态风险的问题,当事者应该向公众澄清自己与该项目是否具有利益相关性。我们恳切地请求政府部门充分尊重公众对非转基因食品的偏好,在消费者对转基因作物建立充分信任,在科学共同体取得高度共识之前,暂缓推广转基因主粮。中国是一个崛起的大国,其农业政策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的示范性,稍有不慎,有可能成为全球农业灾变“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扳机”,对于蕴含隐性风险的转基因品种的批准与推广必须慎之又慎,以体现对人类生态高度负责的大国责任意识。科学探索固然重要,但国民的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更加重要。呼吁书所针对的,是农业部在2009年底的一次“破冰”举动:首次颁发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这意味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对主粮转基因种植商业化的安全性开绿灯的国家。同样是跟转基因相关的事儿,那些日子里在欧洲也掀起了波澜。2010年3月2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批准欧盟成员国种植德国某公司研发的一种转基因土豆。这是欧盟近13年来首次为转基因食品种植开绿灯,随即却在欧盟内部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抗议和争论。转基因食品,一个不容回避的敏感话题。

后记

接受任务很兴奋,创作起来很拖沓,最后交差很惭愧。这是我对本书“漫长”的面世历程所做的一个小结。在此,谨向乔友福编辑及汤寿根、沙锦飞两位主编,表示深深的歉意,同时感谢他们给了我最大程度的宽容和帮助。写这样一本书,是我久存于心的念想。说来话长。大学本科,我读的是食品工程专业。求学期间,出于对写作的热爱,我结合专业学习,撰写了数十篇跟食品与营养有关的科普文章,发表在《中国食品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20多家报刊。大学毕业后,我分配至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惭愧的是,刚干1年,我就做了“逃兵”,跑《科技日报》去了。然而,转轨改行20年来,似乎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专业情结”,驱使着我对食品行业和食品安全给予了更多的、特别的关注。1991年9月,由我执笔撰写的一篇深度阐释中华肉食文化的论文,有幸被推选为首届中国饮食文化国际研讨会12篇大会宣读论文之一;在随后若干年里,我采写了一系列有关食品工业发展和食品安全的纵深报道;2007年10月,我应邀在“科学探索与人类福祉”国际研讨会上,宣读了一篇探讨食品安全的论文。而我受约自2009年起在《北京晚报》开设“身边的科学”专栏,亦有不少话题涉及食品科学(本书部分章节取自这些专栏文章)。其实,食品安全这个热门话题牵扯的方面很多。本书粗略探讨的,只是其中几个侧面。如何从科普的视角给青少年读者做一番解读,而又不致过于学理化乃至乏味,的确需要多下些工夫去琢磨。就此我只能说,自己尽力去做了,也期盼能够达到主编“设计,此套丛书之愿望: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智慧;更多地传达科学理念、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激发读者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本书的创作主旨,并不是单纯介绍一般的食品与营养知识,而是着眼于分析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一些事件,解惑释疑,同时努力向读者传递理性的思考,以及探究事物和认识问题的思想方法。本人能力、视野有限,成书之后,缺陷、遗憾难免。好在已然构筑了一个框架,今后如有机会再版,定当勉力修补订正。恳请专家、读者不吝赐教。我的电子邮箱是:asimov@126.com。走笔至此,感慨良多。我这个当年的“逃兵”,如今能以著书的方式临时“回归”专业,真的备感亲切、快慰。感谢山东教育出版社和丛书主编给我提供这样的机会。回望本书创作这条“线”,难忘授我以渔智识之源。这里,谨向我大学时代的业师张彩、张坤生、鲁晓翔、何计波、刘会洪、陈治强、姜子涛、李祥林、于忠君、张克明、杨学谦、庞文生、秦汉强、赵玉佩等表示诚挚的敬意。特别感谢中学时代的班主任丁乃平、唐素玲多年来给予我关心和教诲;特别感谢大学同窗王屹在科普创作方面给予我鼓励、支持和帮助;特别感谢《北京晚报》编辑骆玉兰、李峥嵘邀约我撰写专栏文章,结缘“身边的科学”;特别感谢我的家人,给我提供了安定、舒坦和温馨的创作环境……我时常感怀每逢人生、事业转折阶段,都幸得“贵人”相助。大学刚毕业,步入社会头几年,我在工作、生活诸多方面遇到一些麻烦。那个时期为数不多的幸事之一,就是因由撰写前面提到的那篇有关中华肉食文化的论文,而得以结识恩师王仁兴,并接受他的指导和熏陶。很久没去看望王老师了,他让我常常想起并回味“人生有幸遇良师”这句话。还记得1991年那些个春夏之夜,在皎洁的月光下,在和煦的微风里,我时常伴随着王老师在他居家周边(北京广安门外湾子)散步,听他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所思所想,听他指点人事,谈古论今。他耐心而又细致地教我如何读书、思考,查找资料,甚至烹调(他是一位很有造诣的饮食文化专家,也是一个烹调高手),还极力敦促我多读文化典籍,去念第二学历。怀想每次骑车向王老师家奔去的时候,我总是满心憧憬,兴致勃勃,激情洋溢;每次话别分手的时候,总是乐以忘忧,意犹未尽,依依不舍。虽然,我没有如王老师所希望的从事饮食文化研究,但他当年所施与的方向指导、学术熏陶和热诚鼓励(包括对我不无偏爱的赞赏和“预卜”),令我至今受益,感念不已。忙忙碌碌,一年又一年过去。草成此文之际,2011年元旦行将来到,我撰写的第6部科普著作接近完稿。如今,阅读、创作、思考,成为我业余生活的主旋律,一直在延续。我希望在未来几年里,还能有机会“回归”专业,再写一本有关食品与营养的科普书。尹传红2010年12月24日于北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吃的困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现在的新兴事物,我也要学习一下
  •   饮食安全是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多读些科普读物能更好的防患于未然
  •   受大学老师影响买的,是本比较严肃的书。
  •   书的质量很好,配送程度也很给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