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郜元宝 页数:363
Tag标签:无
前言
1.文学史写作的意义 2005年底,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举办第二届“明贤讲席——近现代中国文学的学科视野”的报告会,主题报告者有李欧梵、王德威、王晓明、黄子平、陈平原和我六人。我挨着陈平原教授坐,所以他的报告我听得很清楚。印象最深的是,他开口便语惊四座:凡从事文学教育或研究的人,撰写并出版一部“文学史”,都是一件让人魂牵梦萦的壮举。他引王瑶先生当年的文章说:几乎每一位研究中国文学学者的最后志愿都是写一部满意的中国文学史。同时还举一位已经作古的老先生(名字我忘记了)为例,那位先生的终身遗憾就是没有写出一部文学史。①尽管平原教授接下去的观点并非是赞美文学史,而是相反,他要力破“文学史神话”,对当下的文学史写作痛陈弊害。
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信念的纠葛包括母语的陷落、同一与差异、“工具”与“本体”、音本位与字本位、百年未完的命运之争等内容,下篇为文体的试验包括“胡适之体”与“鲁迅风”、“二周”文章、周作人的语言论述等内容。 本书可供相关研究人员阅读或参考。
作者简介
郜元宝,男,汉族,1966年生于安徽铜陵,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为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悉尼大学访问学者、韩国高丽大学客座教授等。研究领域有中国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评论、现代汉语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史、鲁迅研究、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著有《拯救大地》《在语言的地图上》《鲁迅六讲》《另一种权利》《午后两点的闲谈》《现在的工作》《说话的精神》《在失败中自觉》《惘然集》《为热带人语冰——我们时代的文学教养》《鲁迅精读》等论文、随笔杂集。
书籍目录
总序自序:“研究语言”和“经历语言” 上编 信念的纠葛一、母语的陷落 1.不平等的“语言接触”:从特征比较到优劣判断 2.知识分子对汉语言文字普遍的失望二、同一与差异 ——现代汉语的现实构造与未来信念 1.世界共同语和民族国家语言 2.“现代汉语”诸要素的内在紧张三、“工具”与“本体” ——现代汉语的功能与本质 1.语言沦为工具 2.母语对文学的支配四、音本位与字本位 ——中国文学中的“说”与“写” 1.听汉语说话 2.言文分离的基本判断 3.对各种解决方案 4.德理达和郭绍虞 5.字和音 6.对立与和解五、百年未完的命运之争 1.研究语言·体验语言 2.汉语现代化问题:回到起点 3.政治目标与文化自觉:汉语改造运动的双翼 4.一些具体方案 5.鲁迅的语言之路 6.再说“文白之争” 7.几个值得注意的人物 8.“音本位”诸问题:口语·方言·腔调 9.百年争辩,远未结束 下编 文体的试验一、为什么粗糙? 1.流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忽略了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2.应重释“文学革命”与“语言革命”之关系,并阐明中国文学“古今之分”,就语言文字而论。乃“精粗之别”二、“胡适之体”与“鲁迅风”三、“二周”文章 1.概念之同 2.内容之同 3.诗与真的分野 4.智与情的偏重 5.“口语本位”与文言因素 6.“腔调”与“反腔调” 7.赎罪之文“离美渐远”四、周作人的语言论述 1.资格、体认与核心概念 2.语文论述之矛盾与文章特质之关系:欧化与口语 3.重思想轻文辞: “采纳古语”的二元标准 4.摈弃“古今骈散”的“音乐性”:“腔调”问题五、1942年的汉语 1.1942:新的文学群落的崛起 2.新“打扫”:一个既新又旧的语言传统的确立 3.白话文:在自我反省中成熟 4.“给他们许多话”:胡风、路翎与鲁迅传统 5.结语:中国文学语言的一次短暂的凝定六、“次殖民地”·“语言游戏国”七、文体学的小说批评方法八、汉语的被忽略与汪曾棋的抗议九、声音、文字及当代汉语写作十、李锐:“自己说话”及其限度十一、孙甘露:酿造语言的烈酒十二、韩少功:超越修辞学十三、王蒙文体之一:戏弄与谋杀 1.在刺作家的虚拟化抒情 2.在乌托邦:语言一元化运动 3.指涉语言的语言游戏 4.迷狂语言中存在的丢失 5.在快速说话的语言热症 6.反写作:卫护纯洁的虚无十四、王蒙文体之二:说话的精神十五、离开诗十六、中国作家的“外语”和“母语”十七、指尖上的汉语
章节摘录
章太炎所谓民族语言“本柢”之“同”和历史演进之“殊”,还是一种封闭性考察,他把外来语的影响排除在外了。其次,所谓语言的历史演进,是“姬、汉”之初的“本柢”在封闭的语言系统中的自我裂变,还是民族初始的语言按索绪尔所谓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方向的双重演进? 这个问题牵涉到我们依据什么样的时间性概念来探讨语言的同一与差异。语言是在历史本柢的背景上还是在当下即时的现实生活中保持其同一并发生差异?章太炎显然赞同前者。他在考察日常白话文的流变时,总是把目光投向远古。这是他的语言观的局限。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评述索绪尔对语言作出“历时性”与“共时性”区分时认为,“谁也不否认历时性这一事实,不否认语音有自己的历史,意义会发生变化。只是对于说话者而言,在语言的历史中的任何一个时刻,都只有一个意义,即当时的意义。词是没有记忆力的”,詹姆逊甚至说“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永远是此时此刻的存在,每一时刻都蕴涵着产生意义的一切可能”。他认为共时性与历时性具有不同的“本体论基础”,“前者的基础在本族语使用者即时的切身经验之中,后者则基于一种智力产物,是一个超越时间的局外人,因而也是一用纯粹是想出来的连续性代替实际的连续性的人对一个又一个的即时进行比较的结果”,他因此甚至认为索绪尔的观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存在主义观点”⑤。这正是章太炎的语言思想所缺乏的,他只是以孤立的语言的历史性来对抗语言的共时性,当他精彩地梳理语言的古今流变时,却忽视了身边的语言。他勇于收复失地,甚至指责那些对“国语”“不欲推见本始”的学者“尚不足齿于冠带之伦,何有于问学乎”,却疏于开垦语言的更广大的新疆域。章太炎在语言问题上以反抗新的同一始,却不得不以固守旧的同一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