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12-01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胡维佳 编 页数:18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科技规划、计划于政策研究》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项目子课题“50年来中国科技规划与政策之研究”的成果汇集,包括对1956年制定“十二年规划”、1965年制定“十年规划”和1978年制定“八年规划”过程的研究;以及与之相关的对建国初期的科技发展指导思想,“文革”后科技政策方针的恢复、整顿和革新过程的讨论;对1982年由“八年规划”108个项目调整为“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开始设立的一系列科技计划的目的及背景的分析。这些专题研究从纵的方向大致勾画出中国科技政策演变的历史朋i络,并注重对规划、计划和政策制定时的历史背景、指导思想、资源限制,以及政策的调适等方面的讨论。《中国科技规划、计划于政策研究》可供科技史、科技战略及科技政策研究者参考。
作者简介
胡维佳,硕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科技史研究,现着力科技发展战略与当代中国科技政策史研究,发表专著2种、论文十数篇。 张利华,硕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科技发展战略与科技政策的研究工作,发表研究论文和报告50余篇。 杨丽凡,硕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曾从事中国古代造船史研究,现主要从事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及当代科技政策研究,发表造船史及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论文近十篇。
书籍目录
编辑说明中国历次科技规划研究综述一、研究的基本情况二、尚待深入讨论的问题发展科技的指导思想:从延安时期到建国初期一、延安时期发展科技的指导思想二、建国初期发展科技的指导思想三、结论从“有计划地开展科学技术工作”到第一个科技规划一、有计划地开展科学技术工作二、学习苏联的科学计划工作三、配合编制国民经济15年远景计划的工作四、中国科学院15年远景发展计划的制定五、制定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六、第一个科技规划的意义与影响影响深远的《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一、60年代初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及“十年规划”的制定二、“十年规划”的几个特点及其影响三、结论《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及其调整一、“八年规划”的制定二、“八年规划”的调整三、“八年规划”制定过程中可以吸取的教训科技政策的恢复、调整与革新:1975-1988一、科技政策的恢复与整顿: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二、科技政策指导思想的转变三、迎接世界新产业革命挑战:科技政策的应对与调整四、科技政策的革新:1985-1988五、对我国科技政策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国家科技计划及其体制改革背景分析一、国家主要科技计划概述(1978-2000)二、国家主要科技计划的科技体制改革背景分析(1978-2000)附录:对中国科技政策史研究的几点思考后记
章节摘录
然而,对于“文革”后的拨乱反正,党内领导人持有不同态度。1977年2月7日,经华国锋批准,《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就是“两个凡是”的方针。这便意味着,“文革”期间的冤假错案不能彻底平反,“两个估计”不能动。这一方针马上遭到当时尚未复职的邓小平以及叶剑英、聂荣臻、陈云等人的反对。1977年7月召开的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议,邓小平恢复工作①。邓小平自荐主抓科技和教育②,主张解除这一思想的约束。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在与王震和邓力群谈话时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在谈到科学和教育问题时,他强调③: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 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 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一 在1977年6月29日召开的作为粉碎“四人帮”以后的第一次全国高招会议上,由于意见分歧,以及思想上的局限,在招生方针上毫无突破。8月4日,教育部向国务院呈送《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的情况报告》,在所附《关于1977年招生工作的意见》中,仍维持了“文革”中实行的“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方针。这也说明,真正的拨乱反正,启动新的科技政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此不难理解,郭沫若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呼唤“科学的春天已经来临”时所引起的共鸣和难以名状的激动。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拥护邓小平所倡导的“实事求是”,对于“两个凡是”的批驳和否定也越来越多。“两个估计”于是在这种环境下逐步瓦解。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科技规划、计划与政策研究/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 PDF格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