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出版时间:2006-5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李杨  页数:37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构成了与历史的诗学对话。是李杨继《抗争宿命之路》后的第二本专著。  全书分别解读了《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红岩》等共八部50年代到70年代的红色革命经典作品,分析透彻精辟,有些给人以茅塞顿开之感,有些解释则引人深思,这本书不禁是当代文学专业的重要收获,对想了解这一段历史、文学与文学史的人也会很有启发。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林海雪原》  ——“革命通俗小说”:“传统”与“革命”的融合、分裂与冲突  一、“英雄”  二、“儿女”  三、“鬼神”  四、“旧瓶”与“新酒”第二章  《红旗谱》  ——“成长小说”之一:“时间”、“空间”与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  一、“成长小说”视阈中的朱老忠形象  二、从“家族复仇”到“阶级斗争”  三、“田园诗”与“历史小说”第三章  《青春之歌》  ——“成长小说”之二:“性”与“政治”的双重变奏  一、政治叙事中的“中国知识分子”  二、《青春之歌》的另一种阅读方式:情爱叙事  三、“成长小说”:在“性”与“政治”之间第四章  《创业史》  ——“现代性”、“知识”与想象农民的方式  一、在两种革命之间  二、“旧农民”序列  三、新农民形象  四、梁生宝与梁三老汉第五章  《红岩》  ——“红色圣经”中的现代性革命  一、“革命不回家”  二、“个体”与“神性”  三、“身体的意识形态”  四、“虐恋”与“向死而生”第六章  《红灯记》  ——“镜像”中的“自我”与“他者”建构  一、“样板戏”:在“文艺”与“政治”、“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之间  二、《红灯记)的版本沿革:从电影、沪剧到京剧  三、“镜像”中的“自我”  四、“镜像”中的“革命”  五、“京剧”与“革命”第七章  《白毛女》  ——在“政治革命”与“文化革命”之间  一、文本生产过程  二、歌剧《白毛女》中的“政治革命”  三、芭蕾舞剧《白毛女》中的“文化革命”  四、“文化革命”视野中的“延安文艺”第八章  《第二次握手》  ——“地下文学”的三种叙事方式:言情小说、政治叙事与民族寓言  一、言情小说中的“男人”与“女人”  二、政治叙事中的“知识分子”与“党”  三、民族寓言中的“中国”与“西方”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活脱脱是吴承恩笔下的这位二郎神。超现实的神魔争斗必然极大地简化现实斗争的复杂性,因此,这些活跃在林海雪原的土匪无论外表和行为多么凶顽,由于总是无法逃脱神布下的法网,因此始终无法给人带来真正的恐怖感,难怪有批评者认为小说美化了艰难的剿匪斗争。然而,这种超现实的传奇性显然并非出于作者的艺术虚构,而是传统神魔小说特有的“邪不压正”的伦理原则的体现。    中国文学中的神怪题材自六朝志怪始,经唐代传奇以至明清神魔小说长盛不衰,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神怪题材具有其他题材所没有的独特的趣味性。对于小说来说,所谓审美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趣味性,人们可以在这里发现一个奇妙之境,它或者以艺术的手法再现现实的人生,或者以迷离的色彩展示神鬼的世界,使人得到极大的乐趣。中国古代士大夫阶级向来鄙视小说创作,认为小说是雕虫小技而不足道;即使对于这种新颖的独特文体有所爱好,也不过是在从事“经国大业”之外的游戏翰墨。六朝志怪和唐代传奇中的神怪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内容的怪异性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而受到欢迎的。明清神魔小说在象征性上有了很大发展,变得更为丰富和深刻,同时仍然保留着浓厚的趣味性,有些作品不时运用俳谐的笔法,使全书洋溢着喜剧的色彩。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的作者禀性善谐谑,“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神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鲁迅因此指出《西游记》的写作突出了作者的“游戏”心理。“游戏”说显然是中国古代小说观的一种反映。    《林海雪原》要以“神魔小说”的手法写现实的“革命”题材,不可能不受“神魔小说”的“游戏”心态的干扰。以这种漫画式的笔法描写类型化的人物,譬如将土匪刻画成妖怪,不但无法激起读者的恐惧感和仇恨,甚至可能因此将反面人物喜剧化了。对这一点,批评家显然已经有所警觉。冯仲云指出:“小说里面的敌人,也写得过分夸张,一个个古怪离奇,像神话里的妖魔。”结果不但不为读者憎恨,甚至被许多青年学生模仿。一位小学教师指出:“孩子们摹仿《林海雪原》里的反面人物,是否他们从心里爱这些人物呢?肯定是不成功的,没有起到反面人物的反面教育作用,没有使孩子们对这些匪徒恨之入骨。影片中的反面人物都是写‘脸谱化’的头像,离奇古怪的场面过多,没有更深刻地揭示出反动分子狡猾、阴险、残害人民的本质。尤其是像‘傻大个儿’那类土匪,真是傻乎乎的,怎么能让孩子们从心底里憎恨呢?”另一位批评家进一步指出小说将座山雕写得像“旧小说中所描写的山大王”一样的人物,认为“在座山雕身上集中着东北惯匪的野蛮和残忍。只是作者对于座山雕的存在缺乏必要的交代,尤其是他如何与日本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在一起,缺乏交代”。显然,在批评家眼中,这种被抽象化、空洞化的反面人物不利于表现现实中的革命斗争,要改变这种人物的塑造方式,惟一的方法就是将人物历史化,只有这样才能刻画出反面人物的“反动本质”。    不过,中国小说中把人写坏并非全无办法。儒家的道德伦理历来是分等级的,与“百善孝为先”相对的是“万恶淫为首”。《林海雪原》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土匪宋宝森和蝴蝶迷,都是十足的淫魔。定河妖道宋宝森所有的丑行,都与他肮脏的情欲有关,这是少剑波揭开宋宝森画皮的场面:    剑波站起身来,向妖道逼近一步,一手掐腰,威严地向老道一瞅。    “看看,宋宝森,你的修善堂藏着女人,你的修善榻睡着女人,还有连你们党子党孙栾警尉和一撮毛的老婆,你也……”(第351页)    在传统小说中,性始终是用来丑化敌人的最有效的手段。这种常见的修辞策略,甚至在50至70年代的中国小说中仍屡试不爽。出现在小说中的那种义正辞严的“正邪之别”,总是将政治上的对立者送上正统伦理与道德法庭的审判席。“妖”常常与“邪”、“淫”、“乱”这样一些词语互通。男女淫乱违背伦常,直接社会后果就是导致秩序之“乱”。“淫”为“邪”、“邪”为“妖”,而“妖”则为“乱”,这里的“乱”指的就是在伦理规范和社会建构被破坏时,家国同体的帝国中产生的无秩序。妖道、淫魔、邪术、精怪等等语词,连同他们最后必然败道亡身的故事,是传统小说中叙述“妖道”与“妖术”的固定套路,表明这种价值判断与故事想象,在很长的历史时间里是听众普遍接受的思路。    最集中地体现出这种道德等级制的反面人物是土匪中的女匪首蝴蝶迷。蝴蝶迷的父亲是“作威作福,花天酒地”、一共娶了“大小七个老婆”却在人们的诅咒中无法生育的大地主姜三膘子:    大概是在他53岁那年上,娶了第五房,这个小老婆是牡丹江市头等妓女海棠红。姜三膘子把她赎买出来七个月时,生了一个稀罕的女儿,人们背地里议论说:“这还不知是谁的种呢?”(第22页)    生于邪恶的蝴蝶迷,自然无法摆脱邪恶的本性。这是她的“尊容”:    要论起她的长相,真令人发呕,脸长得有些过分,宽度与长度可大不相称,活像一穗苞米大头朝下安在脖子上。她为了掩饰这伤心的缺陷,把前额上的那绺头发梳成了很长的头帘,一直盖到眉毛,就这样也丝毫挽救不了她的难看。还有那满脸雀斑,配在她那干黄的脸皮上,真是黄黑分明。为了这个她就大量地抹粉,有时竟抹得眼皮一眨巴,就向下掉渣渣。牙被大烟熏得焦黄,她索性让它大黄一黄,于是全包上金,张嘴一笑,晶明瓦亮。(第22页)P24-28

编辑推荐

李杨的《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一书构成了与历史的诗学对话。是李杨继《抗争宿命之路》后的第二本专著。    全书分别解读了《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红岩》等共八部50年代到70年代的红色革命经典作品,分析透彻精辟,有些给人以茅塞顿开之感,有些解释则引人深思,这本书不禁是当代文学专业的重要收获,对想了解这一段历史、文学与文学史的人也会很有启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