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98年5月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尹昌龙 页数:24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985延伸与转折》试图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描述出百年中国文学的思想文化背景。《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985延伸与转折》从缘起到实现,历经了七年多的时间。它的出版,将为百年中国文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参照。
作者简介
尹昌龙,
男,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安徽省和县人,1965年11月出生。
1980—1982 和县西埠中学读高中
1983—1990 山东大学中文系攻读本科、硕士研究生,获学士、硕士学位
1990—1992 安徽省马鞍山市政府经济研究室
1992—1995 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研究生,获文学博士学位
1995 至今 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
2005年任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
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媒体发表多篇评论及研究论文,著有《1985:延伸与转折》、《重返自身的文学》、《别处的家园》等。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担任深圳市青联委员、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艺术评审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等。曾获广东省新人新作奖、特区文学奖等。
书籍目录
总序一 辉煌而悲壮的历程总序二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的缘起与实现引言 回望激情岁月一、走向城市从《人生》开始的人生——眺望城市的灯火——城市抒情二、“理一理我们的根”1985年的震荡——“杭州会议”——“寻根”的浪潮——“根”论三、到中国的乡下去看看吧返城之后的精神转向——到乡下去——“红高梁”之风——知识分子的乡村记忆——想象乡村的动机四、民族国家的文学想象“第三世界”的知识分子——“愿将忧国泪,来演丽人行”——浪漫主义的国家想象——“民族性”的口号:战略性还足防御性?五、主体性的神话“人”的话语的出现——“人”的话语的历史回溯——抒情的人道主义文学——“向内转”——主体性的神话——人类中心主义的置疑六、现代派的“风筝广义的“现代派”——热闹的“空战”——“技术性”的焦虑——“朦胧诗”论争七、“第三代”的小老虎们斯文的“暴徒”——“第三代”命名——反对“朦胧诗——走向“后现代性”——反文化的文化转型八、寂寞的小说革命“昔日顽童今何在”——马原的意义——学习博尔赫斯——神秘的雨季九、似曾相识的“现实主义”新写实小说的兴起——“寻根后”的反动——反思当下的生存——主体的退出十、苍茫的告别不作宣言的告别——闹热的收场——寂寞的拒绝——革命的本能——撕碎了是拼接——为新潮降下谢幕礼年表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当然,“现代派”作为一个暂时的命名,它一步步退出话语实践的视野,也恰恰是出于这种?暂时性”的原因。一方面,开放政策的日益扩大以及它从经济政治领域向日常生活领域的渗透,使得那些被称作“现代派”的现象逐步变成一种广泛的、稳定的生活现实,它不再是一种抽象的观念形态,而是一种具体的生活形态;另一方面,那些曾经被称作“现代派”的现象已经陈旧,在与日俱新的潮流面前已经有些“古老”,而当那些更新的现象出现时,再用“现代派”一词,已经难以指认一种“差异性”,难以唤起一种更为新奇的感受,这种时候人们需要一种更新的命名,来加强与更新的现象和感受之间的话语联系。在这种时候,“现代性”作为超级能指就变得有些大而不当,指认不明。在判断、言说这些已然成为生活现实的现象时,人们更愿意使用精确的、而不是模糊的表达,而表达的立场也应该更鲜明些,而不是那种暖昧不明的状况。比如说,当人们说那些被“创造”出来的新生活、新人格、新艺术时,人们称之为现代生活、现代人格、现代艺术,“现代”一词比“现代派”一词更能代表着一种肯定的、认同的、拥护的意向,当然有时候把“现代”作为修饰词,或者表述一种“特性”时,更多时候是称作“现代性”,“现代性”能唤起我们的是亲切而新奇的感受,而“现代派”唤起我们的则是陌生而新奇的感受。前者显然拉近了我们与新奇事物之间的心理联系,而较少后者因“陌生感”而产生出来的恐慌。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